第一图书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论

夏斯云,张云 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夏斯云,张云 编  

页数:

317  

前言

  为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的有关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专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广泛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论》这一成果,在理论上和学术上有些新意,特别是在现实的指导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研究价值,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的特殊日子里,作为一种特殊的礼品,奉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和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副书记夏斯云、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张云主持了本书的编辑工作;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陈挥教授,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人文社科部支部书记黄玮教授、主任赵子文教授及人文社科部赵勇博士参加了本书的编辑工作。尤其是上海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苏贻鸣先生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对本书作了修改润色,花了极大的精力,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由于受时间和水平限制,书中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论》分专题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贡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论》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论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及与时俱进,可供党史及党政领导干部学习使用,也可供全国各高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使用作教材。

作者简介

  夏斯云,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主要研究成果:  1、《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对外经贸教育研究》 1994年第1期  2、《袁世凯接受共和原因新探》,《上海师范大学报》94年第1期;  3、《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史纲》,《中国近代史月刊》94年第5期;  4、《民国时期的新型帮会——恒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承担第2章,1996年8月,《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1期 。  5、《毛泽东思想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承担第2章。  6、《在高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点、难点、结合点的分析与研究》,《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合作,获科教系统党建研究成果二等奖。  7、《试论廉政文化进大学校园》,《思考·探索·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合作,获科教系统党建研究成果二等奖 。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领袖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思考中国共产党早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论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本国化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再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贡献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探析毛泽东对农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张闻天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主要贡献伟大的转折是如何实现的党代会常任制: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途径论西方自由派学者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定性研究海外学者视野中的邓小平研究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脉络与内在逻辑科学发展观:发展内涵的升华论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观”的传承和创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探索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解读邓小平发展观的理论逻辑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和谐发展第四章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现代化的三个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民族凝聚力研究公正与友爱:和谐社会的两大“主德”论“以人为本”核心的涵义及其发展观意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科技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若干问题论文化生态建设与文化和谐的逻辑互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哲理思考构建和谐世界的探索与实践:三十年中国对外援助的发展历程后记

章节摘录

  所以,研究领袖在马克思主义本国化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领袖的作用,揭示其规律性,总结其经验教训,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时代化,社会主义不断接受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党的领袖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推动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  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产生于对19世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针对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的。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也针对不发达国家创立了东方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但也只是一种构想和预见。所以,不可能要求马克思为他百年之后遇到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这就客观上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现实化、民族化、时代化。这样才能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不断发展着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才不会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轨道,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才能被现实的社会主义不断充实,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  1.各国基本国情的差异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研究的视域是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其基本原理具有普适性。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没有给出适合各个国家革命和建设的具体结论,更不是包医百病的普世良方。  社会变革的现实性、多样性和经典理论的预见性、相对固定性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