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第1卷)

胡惠林,陈昕,王方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胡惠林,陈昕,王方华  

页数:

338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是新中国诞生60周年。经过前30年的曲折探索和后30年的高速发展,中华民族已从一个积弱积贫的东亚病夫成长为具有重要话语权和巍峨形象的现代化大国。从60年前的灰姑娘到21世纪的大力士,中华文明的巨变与沧桑自不待言。仔细探究,不难发现,其中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不是别的,而是在“乡土中国”躯壳上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的都市和城镇。从城市化率的角度看,1949年新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0.6%,而2007年已达到44.9%。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进程还创造了惊人的中华速度,从20%到40%的城市化率,英国用了120年时间,美国用了80年,而改革开放的中国仅用了22年。中国城市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推动着自身从传统向现代的结构转型,也为亚洲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城市化进程还远未结束。西方学者曾预言,美国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影响人类21世纪的两件大事。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表示,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还会持续30到35年。这表明,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城市化进程仍将是影响中国与世界未来的重要因素。与新中国城市化同时,已持续200多年的西方现代城市化进程,在20世纪中期以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被学界冠以“城市群”、“都市圈”、“大都市圈”、“大都市带”、“大都市连绵区”的都市化进程(Metlropolitanization Advancement)。都市化进程是城市化进程的升级版本与当代形态,特点是“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城市群”凭借优越的城市环境与人才资源、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新技术、完善的服务体系和文化资本,取代了人口流动相对平缓、空间流量相对均衡、社会变化相对缓慢的传统城市化模式,并在全球化时代成为影响世界环境和人类发展的核心机制与主要力量。

内容概要

都市文化研究是在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中,通过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建构、跨学科与多学科的集约组合、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的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世界性前沿学科。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都市文化研究对于应对各种城市社会问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文明建设与城市社会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集刊具有研究性、信息性和咨询性三种功能。所选论文是具有都市文化研究综合竞争力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它们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都市文化基础理论与学科体系为中心,立足于中国与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吸收当代国际都市文化的先进知识与技术手段实现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的前沿性,在引领都市文化学的研究方向、建构都市文化学的研究范式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凝聚力的同时,进一步起到沟通学术研究领域与实践决策领域的桥梁作用,以众多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影响都市化进程的决策及实践层。

书籍目录

创刊号序 张杰:都市文化研究与全球化时代的新实学都市化进程 2008年中国教市化进程报告提要(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课题组) 曾军、柳青:2008都市景观化和视觉现代性的双重变奏都市文化理论与政策 刘士林:都市化进程的世界经验与都市文化研究的中国话语 陈立旭:论现代城市的文化品性 曾繁仁:现代城市危机与海德格尔的生态观中国都市圈与区域战略 王方华:从中国第一圈到世界第一圈 09'长三角16城市服务经济指数发布和分析报告(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服务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城市文化经济 荣跃明:城市经济和文化产业 仲富兰:民俗文化学与上海都市民俗文化资源保护都市精神与形象 高小康、耿波:都市形象与城市精神 李凤亮:城市视野中的移民写作--以部分广州作家为例 洛秦、陈婷婷:都市音乐艺术的历史进程与审美形态 王耘:论江南古代都会建筑的生态蕴奥城市文化叙事 陈炎、张艳华:日常生活中的欧洲经济 洪亮:几度夕阳中的京口青山都市文化史 严明:中国城市的历史、类型及其现代阐释 杨晓伶:中国传统庭院文化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传承世界都市文化研究(学术主持人:程相占) [意大利]色瑞内拉·伊奥维诺:城市废弃物、生态黑手党和环境文化:那不勒斯的非浪漫之旅 [澳大利亚]杰弗里·肯沃西、[中国]程相占:关于都市文化与城市美学研究的国际通讯都市茶话 李红英:金融危机时刻谈生态——鲁枢元、刘士林、路燕三人谈征稿启事

章节摘录

  随着音乐对宗教的依附性的削弱,音乐的形式也获得进一步发展,原来的以人声演唱为中心的音乐形式逐渐淡化,逐渐出现了纯器乐作品,当时的器乐曲分为即兴演奏、声乐改编曲和创作乐曲三类,后两类都有作品流传下来。器乐曲的出现,进一步淡化了音乐的宗教内涵,在纯粹娱乐和审美方面前进了一步。  17世纪,意大利音乐出现了巴洛克风格,这种风格与正在兴起的歌剧热结合起来,使得歌剧艺术的情感内涵更加丰富。实现这种统一的是威尼斯歌剧学派,其代表人物有蒙特威尔地、卡瓦里和切斯蒂等人。这种歌剧强调演出的娱乐性和华丽的场面,较少宗教色彩。巴洛克时期,意大利音乐的另一成就是器乐合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通奏低音”的演奏风格。到18世纪,巴洛克音乐迎来了迟到的辉煌,“巴洛克音乐晚期三杰”是这一音乐思潮的顶峰。“三杰”是:法国的D.斯卡拉蒂,其奏鸣曲构思巧妙,长于抒情;德国的亨德尔,他创作了大量的意大利歌剧和器乐曲,其作品处处洋溢着欢乐的基调;德国的巴赫,他在复调艺术上来了一次大总结,其赋格曲是巴洛克时期复调艺术的最高峰。他们在音乐的抒情性、娱乐性方面都有着重大贡献。  18世纪中期,古典主义音乐崛起,而巴洛克音乐走向没落。海顿和莫扎特的出现标志着古典主义的顶峰。在他们的努力下,古典交响曲的形式得以完善,古典主义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得到了体现。“和谐、对称、自然、纯真以及高度的有序性、彻底的世俗性、超越种族界限的世界主义,这些都成为古典主义的特性表征。”①海顿作品富有幽默、愉悦的情趣,充满着旺盛的生命活力。莫扎特的作品天真、亲切,体现出他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表现美的过人本领,无论是歌剧、钢琴曲还是室内乐、交响曲,莫扎特的成就都堪称前无古人。


编辑推荐

  《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第1卷)》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办、专门从事都市文化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高端学术集刊。它的定位是:凝聚学术资源,精研学理问题,扶持学术创新,推动学科建设,关注城市发展,引领时代思潮。其所设栏目有:“都市化进程”、“都市文化理论与政策”、“世界都市文化研究”、“城市文化战略与管理”、“都市文化经济”、“中国都市圈与区域战略”、“都市精神与形象”、“城市文化叙事”、“都市文化史”、“都市茶话”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第1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