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读城记

朱家健 编 上海人民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上海人民  

作者:

朱家健 编  

页数:

213  

Tag标签:

无  

前言

  赵丽宏  北京,上海,香港。中国三个最大的城市,面貌各不相同,不同的历史,不同的风光,不同的言语,不同的生活习俗。三个城市_的不同,正是中国文化缤纷多元的一个生动例证。也许无人能将这三个城市融为一体,而《读诚记》这本书,却将三座城市邀集在一起,向读者展示它们的风韵。邱立本、列孚、徐德亮、王海涛、沈琦华、马尚龙,六位作家,以独具个性的视野、情致和文字,对自己熟悉的城市作了生动描述,读来赏心悦目。城市人衣食住行的情状,时尚在不同地域的演进,世俗和文雅糅合成的图像,历史和现实撞击出来的声响,由文字罗织的这一切,犹如现代城市的交响曲,旋律曲折,画面斑斓,让人一眼望不见尽头。其中有轻盈的漫步,有欣悦的吟唱,也有沉重的思索,无奈的叹息;有对往昔一步三顾的回望,也有对未来满怀期待的憧憬。三个城市,个性迥异,却又异中有同,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屐痕,叠合在它们的身影中,让人感觉到一种遥相呼应,一种心灵相契,也许,还有一点惺惺相惜。书中没有长篇大论,都是千字短文,却凝聚着作者的智慧和情感,每篇作品都展示着属于各自城市的独特细节,由此而引发的感慨和思索很自然地能让读者共鸣。  本书的作品,是《i时代报》副刊作品的荟集,六位作者,都是《i时代报》副刊的专栏作家。这些文章,曾先后在副刊中刊登,广受读者关注。将这些谈论城市生活的文章雅集于一处,出版成书,相信会有更多读者会对它们产生兴趣。报纸犹如快餐,阅之匆匆,读过即弃,然而其中有意味的文字,却不会被人遗忘。能将它们集结成书,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读书较之于读报,还是会有不同的感觉,一卷在握,细细品读,匆忙中浏览曾引起的匆匆快感,或许会化成意韵悠长的感悟和思考。  《i时代报》是一份深受都市年轻人欢迎的报纸,它的副刊尤其被读者喜欢。听说《i时代报》副刊文章的荟集将作为系列丛书,陆续和读者面见。这本《读城记》,是一个很好的开篇。  2010年12月24日于四步斋

内容概要

  北京,上海,香港。中国三个最大的城市,面貌各不相同,不同的历史,不同的风光,不同的言语,不同的生活习俗。三个城市的不同,正是中国文化缤纷多元的一个生动例证。也许无人能将这三个城市融为一体,而《读城记》这本书,却将三座城市邀集在一起,向读者展示它们的风韵。邱立本、列孚、徐德亮、王海涛、沈琦华、马尚龙,六位作家,以独具个性的视野、情致和文字,对自己熟悉的城市作了生动描述,读来赏心悦目。  《读城记》的作品,是《i时代报》副刊作品的荟集。这些文章,曾广受读者关注。将这些谈论城市生活的文章雅集干一处,出版成书,相信会有更多读者对它们产生兴趣。一卷在握,细细品读,匆忙中浏览曾引起的匆匆快感,或许会化成意韵悠长的感悟和思考。

书籍目录

序香港邱立本旺角的茶餐厅与楼上书店天星码头风云与花果拒绝飘零再也回不去的牛一与咖啡伟大的城市需要新的血液在温柔的蕉风椰雨中暴食vs慢食搜索最新的城市竞争力岁月神探大战岁月小偷味觉冒险列孚香港中环的云吞面美国人教香港人粤语正音以香港地名命名的电影不想赚钱的香港人奇怪的规条香港的“菲律宾殖民地”关于香港茶餐厅香港商铺租金昂贵令人咋舌补习老师——香港另一种致富途径香港一餐厅专请退休人士说说铜锣湾北京徐德亮旧京·宅子·梦五环以外的北京土著游天文馆思慕当日过年时北京生活:冰火两重天穿大褂穿出点讲究来相声是市井的活录音机思无邪王海涛北京语文不想住在文物里传说中的出租车司机地坛不宁静公园相亲寂寞地铁路过天桥魔幻798西直门外有稻田香山废墟上海沈琦华上海的骄傲从外白渡桥回归想到的记录历史的温存留下记忆的碎片那一场舞会第一村说谎经济危机和环保主义艺术的恩赐爱的高贵和圆通咖啡馆的墓志铭马尚龙大光明的爱情来自地铁和人海“厉害”的意思路过了你的路邱岳峰的手上海男人长相上海女人大观园上海人活法虚构荷兰式伊不像上海女人后记

章节摘录

  天星码头风云与花果拒绝飘零  中环的天星码头搬家了。那个响了四十八年的码头钟楼,也成为时代的绝响。那些弥漫在码头附近的氛围,曾经是中环上班族熟悉的一切、熟悉的声音、熟悉的味道,但如今一切都变了。  这就是香港。一个对历史冷酷无情的城市。那些公共决策的权力者,一点也不会皱眉头、一点也不会可惜。  他们听不到社会上那些微弱的抗议声音,而只听到房地产开发的声音。  那些巨大的怪手推土机,很快就把半个世纪的历史推倒了,但隆隆的机器声音,推不倒人们心中的记忆。  从1958年开始,从婴儿潮一代的童年和少年开始,中环天星码头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成为他们成长的见证者。  它见证了香港的动荡与希望。1967年,香港天星小轮加价,引发了愤怒青年苏守忠等人的示威及绝食抗议。那些愤怒的群众与骚动,那些与钟声交织的呐喊,曾经是一代人压抑在记忆底层的声音,但在2006年的深秋,在这码头钟楼被拆卸的一刻,又在不少香港人的集体意识中浮现。  怀念钟楼,不仅是浪漫的怀旧,也是感念那些飘远了的激情。  香港的贫民区石硖尾的七层大厦,最近宣告全部拆除,引起社会的很多反弹,批评不该让这些充满时代印痕的建筑物灰飞烟灭。但政府崇尚的是“强政励治”,一点儿也不在乎历史,一点儿也不在乎这城市的记忆。  但这些建筑物却在我的心版上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小学时代,我念的圣多马小学就在石硖尾的隔壁,不少同班同学就住在那边。有时候下课,就在同学家玩,也发现了另一个香港。  这其实是底层生活的写照。石硖尾的七层大厦,是1953年石硖尾大火后兴建,让那些在二战后逃至香港的难民不再住危险的、容易发生火灾的木屋。这也是香港最早的政府楼宇,但它的构造太简陋,住户要共享厕所与厨房,一点儿也没有隐私权。每户的面积,大约只有两百多平方叹,就像一个又一个自鸽笼。  但恰恰是这些白鸽笼,成为很多香港精英日后振翅高飞的摇篮。我的一些很有成就的小学同学,当年就在这些房子里,刻苦用功,争取一飞冲天的时刻。  九龙深水埠的新亚书院旧址,位于桂林街的一座唐楼,最近被无声无息拆除了,也拆走了香港历史上一栋最重要、但也最被忽视的建筑物。  新亚书院是50年代初,由一批大陆南来的知识分子所创立。他们包括钱穆、唐君毅等人,都是名震一时的学者,但在大时代的变幻中,他们有一种“花果飘零”的感觉。在这个英国殖民统治的小岛,他们的文凭不被承认,他们说的中华文化与哲学被视为“浮淡无根”是“无用之学”。但恰恰是在这种艰困环境中,他们毁家兴学,培育了一批杰出的新一代,包括余英时等人;也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为香港的高等教育奠下重要的基础。  桂林街这栋唐楼,其实是我童年每天上学必经之地,就在我家住的海坛街转角处。父亲也曾向我们几个小孩解说,这座破旧和不起眼的房子,里面就住了一些大学者。后来中学及大学时渐渐读了钱穆与唐君毅的书,才了解这些大学者著作的微言大义,有一种沛然莫之能御的文化理想精神。  花果拒绝飘零,就在我童年生活转弯的地方,也在中国近代史转弯的时刻。  ……


编辑推荐

  《读城记》是《时代报》“读城记”专栏的结集,是邱立本、列孚、徐德亮、王海涛、马尚龙、沈琦华等六位专栏作家对于北京、上海、香港的某个城市现象或者城市特征的记录。文字短小精悍,在《时代报》刊登时就颇受读者好评,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这本散文集也能代表《时代报》七年来贴和时代脉搏、在都市人群里具有影响力的媒体的定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读城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