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

单世联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3-1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单世联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单世联编著的《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共分上中下三篇二十三章,字数近百万。全书主要围绕文化、政治等领域对近现代以来中德两国的国家、民族发展历程及中国对德国思想文化、政治理论的借鉴与融合等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的回顾、思考与探讨。在回顾19、20世纪德意志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和成就的同时,更为真实、全面地展示?近现代中国在国家、民族发展道路上的曲折探索和艰辛付出。

作者简介

单世联,1962年出生于江苏邗江(属扬州市),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美学、思想史和文化研究、现代思想研究和文化批评。先后任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兼职教授和特约研究员,2006—2007为英国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访问学人。1985年以来,发表学术思想论文和社会文化评论400多篇作。

书籍目录

英文目录
德文目录
导论
1.德意志历史的线索之一:反西方
2.德意志文化的特征之一:反启蒙
3.“特殊道路”的悲剧性
4.现代中国的德国论说
上篇道路选择
引论
一、中国与德国:康有为的观感
1.以“地形”论“政魂”:两种“新世界”
2.由德国而英国:两种“君主立宪”
3.文明与“武明”:两种文明观
二、国家与个人:梁启超的犹豫
1.19世纪与20世纪
2.卢梭、伯伦知理与梁启超1903年前后的国家论述
3.“美游心影”、日本与德国
4.成也“国家”,败也“国家”
三、中国法西斯主义思潮的辨析
1.法西斯的魔?
2.政治人的策略
3.“力行社”的模仿
4.知识人的无奈
四、“西方的没落”与中国的选择
1.“我们应该怎么办”
2.整体的渴望:多元与一元
3.崇“战”尚“力”:召唤“战国文化”
4.文化建国:以国家权威限制个人权利
5.世纪末的回响
五、?越“卡夫丁峡谷”的曲折:中国社会主义的主题
1.作为“新西方”的社会主义
2.“性急”的发展.
3.“自由”的想象
4.改革尚未完成
六、“中间道路”的左、中、右:张君劢对社会民主的求索
1.革命与宪政:在德国与俄国之间
2.自由与公道:在英美与德俄之间
3.哲学与政治: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
4.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七、“韦伯命题”与中国资本主义问题
1.分析中国现代:韦伯作为不在场的存在
2.工业东亚兴起之后:反证还是超越韦伯?
3.回到中国自身:韦伯方法的解释力
4.以明代海外贸易为例:韦伯命题的有效性
5.申论
中篇革命论述
引论
八、作为革命?革命论说方式的普遍特殊
1.两种现代叙事:中国在“普遍历史”之外
2.从进化“公理”转向文化特殊:中国不应照搬西式革命
3.在文化特殊中求历史“理法”:中国应当实行社会主义
九、革命理论与历史理论
1.分析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重建古史:国情论与规律论
3.动员革命:生产关系与阶级斗争
十、改?世界与改造世界观
1.唯物辩证法是什么?
2.辩证法的启蒙
3.世界观的“再启蒙”
4.启蒙的辩证法
十一、文化政治与政治工具
1.“我们来了”:革命与新文艺
2.模仿苏俄:无产阶级的“五四”
3.重心转移:农民化与工具化
4.组织感情:建构新的政治主体
5.民间形式:被借用的和被改造的
6.严重冲突:纪律与自由
7.“无产阶级”的凸显与淡出
十二、从自由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以朱光潜为例
1.全面批判:为什么是朱光潜?
2.底线防守:从政治到思想到学术
3.拯救主观:旧观点与新说明
4.人道主义:被弘扬的和被异化的
十三、文化转型中的青年马克思
1.人道主义的感召
2.人的神化、异化与改革
3.“人道主义讨论”之后
十四、从章太炎到顾准的反黑格尔论
1.以多元论反进步论
2.规律论的学术与政治
3.以主体性补充必然性
4.目的论的光芒与失败
十五,“后文革”的思想动向
1.发展理论:回到科学马克思主义
2.“吃饭哲学”:对伯恩斯坦的再认识
3.“一分为三”:“斗争哲学”之后的辩证法
下篇人文规划
引论
十六、转化康德的三种努力
1.从“先验认识论”到“多元认识论”
2.从自律道德到“以良知说本性”
3.从审美独立到“以美育代宗教”黜
十七.美学的主题及问题
1.此康德与彼康德
2.审美是否独立?
3.崇高与悲剧之间
4.艺术不只是审美
5.批判、“模仿”与未尽之义
十八、寻求知识与道德的平衡
1.“可信”与“可爱”的矛盾
2.科学与反“科学主义”的人生观
3.文化解决与政治解决
十九、“心学”的新‘理”论:?麟的贡献
1.黑格尔、“体用合一”与文化普遍主义
2.“心即理”与心学的理性化
3.“后启蒙”与“新心学”
二十、依儒家与超康德:牟宗三的立场与方法
1.从“非存在”到“存在”
2.“顺着”康德回到儒家
3.“智的直觉”是否可能?
二十一、人文世界的建立与黑格尔模式:唐君毅的开拓
1.中德理想主义的根本结构
2.由“道德自我”而文化意识
3.哲学的目标在成教?
二十二、一个“人”的光辉:我们的歌德
1.作为方法和解释的类比:歌德是中国人?
2.从维特到浮士德:生命本身价值的最大肯定
3.“老歌德”的寂寞:政治不是命运
二十三、在现代性与反现代性之间:尼采的三副面孔
1.日神:美学理论的古典性
2.“偶像破坏者”:价值重估的现代性
3.“超人”:作为文化改造的一种方案
结语:德国的经验与中国的选择
1.歌德的智慧:文化的普遍与特殊
2.卢卡奇的警告:民主的“新”与“旧”
3.韦伯的忧思:“大国崛起”的经济与政治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所以,康有为反对民主自由,反对地方自治,反对“全法欧美而尽弃国粹”,主张以孔教为国教,主张物质救国,等等。所论与戊戌变法期的主张已大不相同,晚年甚至发出忏悔:“追思戊戌时,鄙人创议立宪,实鄙人不察国情之巨谬也。程度未至,而超越为之,犹小儿未能行而学逾墙飞瓦也。”L2J而被目为保守与倒退。现代中国变化激烈,与时俱进是思想者的命运,而前后一贯决不是衡量一位负责任的思想者的唯一标准。就康有为而言,关键问题不是前后矛盾,而是在其设计无法落实。现代学者萧公权(1897-1981)指出:“康氏重国之义,欲令何人行之乎?使国民行之,则程度苦于不足。使政府行之,则全国已同于‘无政府’。使君主行之,则盛德之德宗(即光绪),已埋骨于地下。宣统之冷庙木偶,亦已倾覆。而衍圣公既夫人拥立,茫茫九州,谁其负拯救之责。惜乎!康氏于此极重大之问题,无明白之解答以释吾人之疑也。”国民、政府、君主都不能承担起责任,则乱世英雄起四方,国家的希望只能寄托在威廉式的英主身上,“强人崇拜”从此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强大潮流。梁启超1906年设计“开明专制”时,就认为解决中国困境一要强有力的政府,二要明智坚强的领袖。前者以中央是否集权为标准,后者以君主之德行权柄为标志。有德行因能开明,有权柄固能专制。在梁启超列为开明专制的政治家中,康有为礼赞过的弗里德里希大帝、俾斯麦都赫然在榜:“腓力特列时代之普国为千古开明专制之模范。”“腓力特列第二,拿破仑第一,实为开明专制之模范。欲识开明专制之定义,则二人之行事,最能为正确的说明也。俾斯麦时代,已有宪法,但其精神全属开明政治”。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套装上中下)》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 PDF格式下载



2011年4月1日下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和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联合举办的《启蒙的艺术》大型展览在北京正式开幕,这也是新国博首次迎来的外国展览。在开幕新闻发布会上,中方策展人陈煜回答“国博开幕展为什么选择德国”时仅用了8个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记者以为答案可以更简洁,“一言难尽”就很恰当。 其实,他们的表述都是针对展览筹备时间之长——从2004年5月开始——而言,更深层次的原因并未被提及。德意志文化本以“反启蒙”为特征,现在却似乎成了“启蒙”的典范,这本身就很值得思索。国博开幕展为什么选择德国,在《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中应该能找到更有解释力的答案。


内容详实,对比德意志与中国现代,不错!值得一看


大部头,叙述过于繁琐,逻辑性感觉不是很强


受人之托买的,应该是很好很专业的书


中国人奇怪的人


尚未详细拜读,希望能有所启发。


书回来几天,还没有来得及看。太忙。不过,这本书是由南方周末推荐的,所以看到推荐的文章,第一时间就上来买了。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很值得看!


本人从财经杂志看到这本书,当即就买下了,很好的学术著作。


是看了南方周末上的书评才决定买的,虽然没看,但是很期待。


有学术价值,值得一读


这本书的内容很好,很喜欢


洋洋三大本,通读了一遍
但是全书的结构颇不系统,更像是若干篇论文合集。
有点跟不上作者思路。
全书的主线不够明晰。
文化太空泛。


没收到书,说是无货了,不知道下文了


值得认真阅读。对中国思想、政治文化与德国文化进行了全面而又重点突出的研究。


买了一年多才来评价,中国应该学德国的更多,而不是美国!作者立论严谨,逻辑清晰。难得的一部中德著作!堪称经典!值得向严肃的,深刻思考当今中国发展道路的读者推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