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学史(全五册)
2010-12
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庆
全五册
2991000
无
《日本汉学史》全面深入地研究了汉学的传入、兴起、发展的历史,论述了日本学界对中国历史、哲学思想、民俗宗教、语言文字、艺术诸方面研究的总体状况,考察了汉学对日本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一部 起源和确立(1868—1918)
序
前言
第一部说明
第一编 激荡风云的洗礼——日本汉学的起源(1868—1881)
第一章 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社会状况——社会思潮和学派 (日本汉学的起源之一)
第一节 19世纪中叶的国际环境和日本社会
第二节 日本的“儒学派”
第三节 日本的“国学派”
第四节 日本的“洋学派”
第二章 19世纪前叶的国际汉学(日本汉学的起源之二)
第一节 19世纪以前西方对中国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19世纪以前西方有关对中国认识的争论
第三章 19世纪中叶日本和中国的交流(日本汉学的起源之三)
第一节 明治维新后的中日关系
第二节 明治维新后中日之间的交流
第三节 19世纪中叶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动向
第四章 明治初期日本学制的变革
第一节 日本原来的学制概述
……
第二部 成熟和迷途(1919—1945)
第三部 转折和发展(1945—1971)
第四部 新的繁盛(1972—1988)
第五部 变迁和展望(1989— )
其三,研究的方法,多和国际接轨。如在这一时期流行的宏观的地域研究、(社会环境角度的研究)、民族学式的研究、文化人类学式的研究,微观的异文化交流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现象学和阐述论(蒯因、迦德默尔和哈贝玛斯)等,在日本汉学研究著作中都可以看到,和日本的大学教育体制的变化相呼应,打破了过去“文、史、哲”的学术框架,展开了新的研究模式。2.外在化这里说的“外在化”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对中国文化的“外在”感。所谓“同文”的观念,完全稀薄了。在研究者心目中,汉语理所当然是一种外语,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理所当然地是一种外国文化。对于他们的研究,当然是从外国人的立场来进行审视。其二,是研究和自身的现实生活脱节,变成一种纯学术性的、“外在”的活动。正如有的日本学者所说:汉学研究,已经完全变成一种对外在的和自身完全无关的异文化的研究。(沟口雄三说,见《异文化》,载《中国研究》)出现了明显的“做学问的人和所做的学问之间的疏隔现象”。(见入矢义高《小尾博士古稀纪念中国学论集颂词》)这种情况,如果和100年前那些带着灼热的激情对汉学加以研究的学者,如三宅雪岭、星野恒、岛田重礼、服部宇之助等相比,日本汉学界走过了怎样的历程、日本社会意识有了怎样的变化,日本社会本身有了怎样的变化,也就可以了然了。3.纤细化和学会的专门化,形成“门户”的同时,是汉学研究的琐碎化,无力化,这种纤细化的倾向非常明显。专业化的进展,在促进了研究深入的同时,也使得一些研究者,只限于狭窄的领域,造成了日本汉学研究的式微。搞文学的不知思想、宗教、历史的一般常识;搞语学的不知一般的文化社会背景,甚至搞某一时代的只知这一时期的简单情况,搞某一人物者,对其他人则一概不关心;故所写的文字,读来令人或是有见木不见林之感,或是觉得隔靴搔痒,不切要害。研究课题的小型化、个人化的结果,就表现为在研究界中,如世纪初狩野、内藤那样在广泛的领域中都有建树的雄才,基本上消失了。较多出现的是在某一个专门领域中有所专攻,有所建树的专家。
《日本汉学史(套装共5册)》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无
是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的好书
书不错,但定价高了!五册,六百元,平均每册一百二十元,也忒贵了点!建议出平装版,价格下调一半较为合适。
大致翻阅一下,作者很下工夫,查阅了不少文献。现在沉下心来写这类书已很少了。书的内容对研究很有参考价值。可惜套书的硬封套破损了,换又麻烦,不爽。
五本书 不是每一本的纸张质量都好 不知道什么原因 感觉很不好 400多块钱 有的纸张明显就是盗版印刷的样子。。。希望有人能给出解释!!!冲着书的内容才给3颗星的。
这作品以前仅出了三冊,已令人眼前一亮,現在五冊齐出,实非常可贵,是研究汉学的人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