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的改革思想与明治日本
2011-6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忆天
254
220000
无
《康有为的改革思想与明治日本》(作者朱忆天)设定康有为的改革思想与明治日本这一研究主线,全面探讨康有为明治日本认识的内涵、演变及其影响等,书中包括康有为摄取西洋及明治日本知识的背景;康有为对明治日本的误读;日本和中国国内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反应等五章内容。
朱忆天,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1996年获华东理工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7年10月赴日留学,获早稻田大学大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科国际关系学修士学位。2003年4月起,就读于横滨市立大学大学院国际文化研究科,主要从事中日近现代思想史、日本近现代社会发展史方向的研究,2008年3月取得学术博士学位。回国后为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绪论
第一章 康有为摄取西洋及明治日本知识的背景
第一节 变法运动以前康有为的人生轨迹
第二节 清末中国知识分子摄取西洋及明治日本知识的概况
第三节 康有为摄取明治日本知识的实态
第四节 清末“中体西用”论
一、附会论
二、中华文化的尚古主义
第五节 康有为的变法论与“中体西用”论
小结
第二章 康有为对明治日本的误读
第一节 君主立宪及议会制的认识
一、变法运动以前中国知识阶层对西洋议会制度的认识
二、康有为有关君主立宪制的论述
三、康有为有关明治君主立宪制的认识
第二节 “急变论”、“全变论”的认识
一、“急变论”、“全变论”的成因
二、“急变论”、“全变论”与对明治维新的“误读”
第三节 “自上而下改革”的认识
一、康有为“自上而下改革”的基本认识及对明治维新的误读
二、“自上而下改革”的问题点
小结
第三章 日本和中国国内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反应
第一节 日本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反应
一、日本新闻界的反应
二、日本政治家及大陆浪人的反应
三、日本兴亚团体的反应l
第二节 中国思想界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反应
一、开明思想家的反应
二、保守派思想的代表作《翼教丛编》
小结
第四章 变法运动的反思和超越——后期康有为的思想
第一节 有关后期康有为思想的先行研究
第二节 逃亡海外后的康有为——政治与思想活动
第三节 物质救国论
一、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的形成
二、“物质救国论”的深层
三、对“物质救国论”的评价
第四节 地方自治论
一、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的“地方自治”思想
二、康有为提起“地方自治论”的背景
-三、康有为与明治政府的“地方自治”
四、对康有为“地方自治论”的评价
第五节 虚君共和论
一、康有为“虚君共和论”的基本观点
二、提倡“虚君共和论”的时代背景
三、康有为个人的文化、思想背景
四、对“虚君共和论”的评价
第六节 孔教国教化
一、康有为有关孔教的活动
二、孔教国教化的内在动机
三、孔教国教化与信教自由
四、同时代日本思想家对孔教国教化的评价
五、孔教国教化运动的问题点
小结
第五章 康有为的思想遗产及其日本观的走向
第一节 康有为的思想遗产
第二节 革命派对康有为的批判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对康有为的批判
第四节 康有为明治日本观之走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版权页:另外,乡绅作为地方上的特权阶层,其特权之根本,也是来自科举制度。废除科举,同时意味着中止他们的特权,这自然迫使他们竭力维持现有的教育体系,并对新政的实施持强烈的抵触情绪。戊戌变法之际,尽管光绪帝屡下圣旨,督促改革,但绝大多数地方首脑阳奉阴违,消极怠工,其背后明显反映着各地乡绅的强烈意向。科举制度的改革,可谓历史的大趋势,但为了顺利推进这项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复杂改革,更需要在改革的措施、手段等方面,慎重地进行推敲、研究.如果康有为能够采取先简后难的分段式改革方法,在现存秩序的基本框架之下逐步变更科举考试的内容,尽可能取得中国知识阶层的广泛理解,避免在改革之初就与原先的教育制度对决,进而实现新、旧制度之间的平稳交替,那么,变法运动或许会迎来一个新的局面。康有为在认识到“列国并列”局面下中国面临的危机,抱着迅速改变中国现状的愿望,推进激进的变革,这种素朴出发点及爱国热情谁也无法否认,但是从实际状况来看,其弊病和后遗症相当大。改革的进程为改革派和保守派势力的消长、社会的氛围等各种各样的要素所左右,单靠一时过激的改革动作,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变法派这种“急变”、“全变”的改革手段,表面上是以明治维新为参照系,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明治维新虽然断然推进改革,但也充分考虑到整合传统制度文化,其提出的“全国一致”、“和”的目标,鲜明地反映了这种性格。而康有为只是从中国的旧体制无法抵御列强侵略这一点出发,便全面否定旧体制存在的全部依据,这种做法,显然忽略了旧制度文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等的整合作用。
《康有为的改革思想与明治日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无
严谨科学。书很好。强烈推荐。
新出的书,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