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周慧珺传

李静//张亚圣 上海人民
出版时间:

2011-8  

出版社:

上海人民  

作者:

李静//张亚圣  

页数:

325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中国的艺术家中,数量最多的,大概是书法家。这并不奇怪,因为,凡中国人,都会写汉字,因此,通向书法艺术殿堂的大门,似乎向所有天天在书写汉字的中国人敞开着。然而,真能在书法的海洋中独树一帜、扬帆远航的艺术家,又有几人?综观千百年书法历史,真正独领风骚、自成一格,既令同代叹服,又使后人钦佩,墨迹历久而不失其魅力的书法家,实在是凤毛麟角。其实这也不奇怪,越是在大众中普及的艺术,要取得瞩目的成就,并被大众承认,越是困难。因为,所有会写字的人,都可能是鉴赏家和批评家,七嘴八舌,指东道西,你能以一技而服万人么?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是中国书坛的一个荒芜季节,众多的书法家被迫搁笔,年轻的书法爱好者根本不可能与“书法家”这三个字沾边。当时,曾经出现过一个令人难忘的奇迹,一位年轻女子的一本《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使沉寂的书坛为之一震,字帖中那些清丽俊逸的墨迹,让人耳目一新,仿佛是炎夏的燠热中突然吹来一阵凉风,无数人为之惊叹折服。人们因此而记住了这位女书法家的名字——周慧珺。四十年来,不少艺术家如流星昙花般转瞬即逝,周慧珺却一直孜孜不倦地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探索追求。她的目光、思想和笔触,沉浸流连在古老博大的书海之中,并执著地寻求构筑着属于她自己的新鲜境界。她的名字和她的书法,早已远扬海内外,成为人们喜爱的当代书法大家,成为这一代人的骄傲。周慧珺的成功,并不是阳关大道上的顺风走马,她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上,充满了苦难和坎坷。命运对她的严酷和苛刻,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然而她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障碍,进入一个自由辽阔的境界。可以说,是书法改变了她的人生。她通过对书法的追求充实丰富了自己的生命。也通过书法,抒写着自己的理想,表述着她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理解。周慧珺一向推崇古人扬雄的一句话:“书为心画”。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她对中国书法的理解。把墨写的字比作心灵之画,实在是一种绝妙的比喻。我想,这大概和作家的为文一样,作者的人格和心境,情不自禁会流露在文章中。在书法家的作品中,同样能体现作者的人格和人品。周慧珺是一个真诚善良、正直倔强而又淡泊宁静的人,她的书法作品,处处折射出她的这些性格。内心世界的充实和丰富,决定了她的“心画”意韵缤纷悠远,毓茂葱茏。周慧珺成为当今中国最受人欢迎的书法家之一,实在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现在,周慧珺的传记即将问世。这本传记,真实地记叙了周慧珺的人生经历,朴实的文字,活泼的描述,大量不为人知的感人细节,生动刻画出周慧珺的性格。她的悲欢,她的喜忧,她和亲人及师友间的恩谊,她缤纷多彩的情趣爱好,在传记中都有充分的表现。读这本传记,可以真切地认识一位风格独特的当代书法大师,认识一位可亲可近的平民艺术家。这本传记的作者李静,是周慧珺的学生,也是一位成就斐然的书法名家。她和周慧珺相识交往长达四十年,她们之间的关系,既是师生,也是挚友,她们的交往亲同家人,如母女,亦如姐妹。因为对传主熟悉了解的程度非同寻常,李静写这部传记时,成竹在胸,一气呵成,给人酣畅淋漓的感觉。传记不仅展现周慧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剖析了她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寻觅探索的曲折过程,书中对书法艺术的分析评论,表现了作者专业的眼光和学养。我认识周慧珺,也已经三十多年。当年是因为喜欢她的书法,并听说她逆境成才的故事,心向往之,于是想方设法采访她,为《文汇月刊》写了报告文学《心画》。我和周慧珺由此相识而成为挚友,数十年来交往不断,她的人格品行和生活态度,她对艺术的执著,都使我由衷敬佩。我是由书法而认识周慧珺,又由周慧珺的道路,认识书法艺术的博大深邃和魅力。2008年春天,我和周慧珺商量后,在北京全国政协大会上提案建议中国书法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文化部和社会各界支持,两年后中国书法申遗成功。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它的生命力因为一代又一代书法家的传承创新而绵延兴盛。周慧珺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探索和贡献,在中国当代的书法史上,应该留下绚烂耀眼的一页。读这部传记,我深受感动,对周慧珺有了更真切深入的了解,也重温了老朋友问的温馨友谊。相信所有热爱书法艺术、崇尚人间真情的读者,都会被这本传记感动。赵丽宏2011年3月于四步斋

内容概要

《周慧珺传》由周慧珺的弟子、女书法家李静执笔,李静与周慧珺在四十年前结缘,她们是师徒,又像母女、像朋友,多年的朝夕相处,李静了解老师艺术活动、日常生活上的种种细节,因此她是最合适的周传作者。《周慧珺传》文字朴实,记录了一位身有残疾的弱女子攀上艺术峰巅的崎岖路程。并展现了周慧珺丰富多姿的性情和生活情境。

作者简介

李静,女,1956年10月生于上海,自幼学书,师承周慧珺。书法初学褚遂良、颜真卿,后取法魏碑多种。行书由宋四家入手,于米芾《蜀素帖》等十数种米帖上颇下功夫,也兼学黄、苏、蔡等,稍后再学张旭、怀素等草书。二十岁以后,书法博采众长,汉魏、唐宋、明清无所不涉,尤倾折于汉简帛书的古朴率意及明清书法的跌宕多姿。20世纪后期东渡日本求学,对日本假名书法的章法布局颇为欣赏,创作时常借鉴并加以发挥。擅长行草书,书风清新俊逸,气势开张。作品历年来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展,近年来参加“中国书协理事书法展”、“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全国千人千作名家书法邀请展”,作品曾刊登于《文汇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劳动报》、《书法》杂志、《中国书法》等,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静书法作品集》、《李静教汉简》,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李静行书宋词二十四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

书籍目录

代序:书法传世考——周慧珺会是例外吗?心画葱茏——序《周慧珺传》楔子第一章 周氏家源第二章 创业沪堧第三章 慧珺降世第四章 童年往事第五章 志醒庋藏第六章 考学风波第七章 圆梦市三第八章 初学技艺第九章 弃文从医第十章 偶遇《蜀素》第十一章 命运垂青第十二章 投师名家第十三章 厄运袭来第十四章 收藏俱失第十五章 重拾笔墨第十六章 命运多舛第十七章 结识伯乐第十八章 师徒结缘第十九章 书坛回春第二十章 一帖成名第二十一章 初入画院第二十二章 与古为徒第二十三章自出机杼第二十四章 访道东瀛第二十五章 二三逸事第二十六章 海外知音第二十七章 涉猎收藏第二十八章 神交唐云第二十九章 周赵往来第三十章 同道殊途第三十一章 慧珺五常第三十二章 投资市场第三十三章 天籁有声第三十四章 主盟书坛第三十五章 “脱胎换骨”第三十六章 游历五方第三十七章 忘年之交第三十八章 票友生涯第三十九章 欣赏国宝第四十章 “海派书法”晋京尾声番外附录周慧珺从艺大事记周慧珺书法李静书法后记一后记二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言及宁波商贾,就少不得提起他们的历史际遇。宁波古来人稠地狭,镇海更是濒临大海,土质属盐碱地,淡水极少,很不适宜种植。虽然当地民众日作夜息,终因土质不良,生活无着。在自然环境的压迫下,宁波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外出谋生,其从商之风竟可远推至公元前。史料记载:唐宋时,宁波“商舶往来,物货丰衍”,至清初,则成“百货咸备,商号林立”的繁荣景象。为满足商事需要,宁波人首先在明朝自觉组建起“宁波帮”,五口通商后崛起于沪渎,之后渐臻极盛。代表人物即有鼎鼎大名的虞洽卿、叶澄衷二人。虞、叶皆从底层市井小人物做起,继而开创了辉煌的商旅生涯,长久以来被镇海人视为人生追逐的标尺,周慧珺早在孩提时就从大人嘴里知道了虞洽卿和叶澄衷的大名。眼瞅着大批镇海人出外谋生,周家亦不甘人后。清光绪三十年(1904)盛夏时节,处在江南的镇海已是日烤地头、酷暑难忍,五十有余的周士澄拜别妻儿老小,背起简易的行囊,登上了去往上海的轮船。坐了一天两夜的蒸汽轮船,周士澄来到了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大上海。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外滩的洋楼。这既是百年上海的一个缩影,也是旧上海资本主义发展的真实写照。短短一甲子,难以算计的外国商品和资本就源源不断地输入,刺激着内外贸易、金融、交通运输、轻纺与机器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使上海日渐成长为中国最为繁华的商业口岸。同时,上海的飞速发展刺激了五金行业的崛起,周士澄就去了一间同乡经营的五金店内做帮工。地头一熟,周士澄便借资在福建中路、近北京东路上开了一处小店铺,自立门户,取店名为“周记铁铺”。这里人口稠密,商贾出没,私家作坊林立,是行商宝地。虽则草创艰难,但凭着周士澄的一股韧劲,“周记铁铺”很快就掘到了第一桶金。此时的周志醒已然到了十二岁,眉目间颇有几分俊俏,引得了邻乡殷实人家的赏识,定下了娃娃亲。姑娘姓孙名银凤(1899-1971),个性温柔贤淑,人也长得秀丽端正,称得上佳偶良配。亲事甫定,周士澄便决定举家迁移上海。那年是1910年,一场因国际橡胶价格暴跌而引发的巨大金融风暴已悄然降临上海。这起危机波及上海数十家商行、票号,引发了震惊上海乃至全国的金融风潮,强烈撼动了清王朝的财政根基,遂使清廷的颠覆成了时间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氏三代迁徙至风暴席卷过后遍地狼藉的申江。“周记铁铺”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波及,好歹算是逃过一劫。家人刚一安定妥帖,周士澄便把儿子送进了远近闻名的和安学堂念书,让他接受正规的新式教育。在和安学堂里,周志醒学的不仅是传统的读经科目,还有英语、经算、艺术等新式课程。对于一个乡间小孩来说颇费力气,加之在店里帮工,常常累得精疲力竭。到了1912年末,由于他们父子焚膏继晷、克勤克俭,又为人和气、技艺深湛,“周记铁铺”在敲敲打打中日趋壮大。周士澄父子合计了一下,决意找同乡好友商量,谋取新的发展。由于宁波同乡间扶助观念特别强烈,于是在同乡出谋划策、侪辈鼎立襄助下,终于在南市的新开河一带盘下了一间五金店面,取店名“义昌号”,寓意“仁义则昌”。又因当时上海进出频繁的外商轮船和外资工厂都需要添置一些五金材料,政府兴办的军用工业和私人工业也增加了对五金器材的需求,因此五金行业供求两旺。周家父子又善于经营之道,“义昌号”逐渐在业内享有不错的口碑。尤其是周志醒在商号艰难的发展过程中成熟起来,二十出头的他长得一米八的个儿,挺拔而俊朗,一双迥然有神的黑眸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其优秀的经营才华深受周士澄的赞许,故而有心让他接管店铺生意,并扩充门面。同时,念及周志醒和孙银凤也到了适婚的年龄,于是选址觅铺,看中了楔子中提及的那栋位于北京东路、近浙江中路上的独立五层公寓。周士澄将底层改建为三开问的店铺,二楼作库房,楼上三层供家人起居。一年后,两人拜堂成婚。此时的北京东路及周边一带早已商铺林立,形成了以甬商为主的经营结构。上海开埠前,北京东路原名李家庄,荒芜满地,渺无人烟,唯有一条狭小坑洼的土路可通黄浦江。开埠后,驻居浦江边的英人就有计划地开始对租界进行蚕食鲸吞、巧取豪夺,无意问改变了这条小土路的命运。不久,开设在北京东路上的外资金融机构和官办银行就达二十一家,大大小小的钱庄、商行、票号更是参差其中,落地开花,北京东路遂而享有“东方华尔街”的美名。迟至民国26年(1937)8月淞沪战争爆发,当时集中在闸北、虹口的五金业主纷纷逃入位于英租界的北京东路内重操旧业,才导致北京东路逐渐形成了现今五金街的风貌。至1938年,北京东路共有五金商号一百二十三户,尤以实力雄厚的大型五金店为多,成为当时五金行业的聚集之地,确立了北京东路在全市五金行业的主导地位。接手生意的周志醒比起父亲周士澄,更具备宁波商人天赋的胆识和先知先觉,利用地缘同乡的关系,扩展了经营范围,和客户间建立起了密切的互助关系,还新添了几名雇员。同时,又热心接济同乡,捐资同乡会办学等。可以说,那代人虽然未受过艰深的高等教育,而且多半是私塾、新式学堂教育下的产物,但他们仍拥有坚实的传统文化道德,是新生活的自觉创造者。在官方修著的《宁波商帮中的50多位镇海人》有如下记载:“镇海庄市人周士澄、周志醒父子,曾在上海北京东路经营‘义昌’五金商号。1967年后,与其他五金商店合并改为上海第一五金商店。”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第一五金商店”的题榜亦是由后来成为书法家的周家后代周慧珺所书。

后记

海上谈艺录系列丛书之一《一生一首翰墨诗》于2010年8月顺利出版,苦与乐相伴的写作日子画上了句号,照理应该长舒一口气,放松身心,而我却有一种若有似无的情绪,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感觉?姑且称为不踏实吧。半年过去了,这种不踏实的感觉渐渐地清晰了起来:原来,完整地写一本《周慧珺传》本是我的初衷,天地至大,世事至繁,心愿却至简,也好在实施起来不是至难。而作为一本传记,写周慧珺自然不能绕开其书法艺术的话题,但又不宜局限于此,还应该将笔触延伸到其艺术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祖、父辈的文化渊源,家庭的熏陶,师承关系,社会现实及个性情怀与内心世界变化等诸多方面。周慧珺虽然已是当今书坛上影响很大的书法家,可谓成就斐然。但同时她也是一位普通的人,她有普通人所具有的一切情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我在写作过程中,竭力想还原她作为普通人的真实面貌,以求让更多的读者对她有一种贴近的、全面的了解,继而因为了解她而喜欢她、尊敬她。在受命撰写周慧珺时,我1不着把老师完整地展现给读者的极大热情,凭借少小养成的酷爱阅读各类书籍而蓄积的一点文字素养,依仗与老师几十年相处的知根知底,抛开一切形式的设计和技巧,于工作繁务之余,潜心思考、执笔记叙;点点滴滴、娓娓道来。自2010年4月至20lO年12月,花费了八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周慧珺传》完稿。但是由于海上谈艺录系列丛书受字数和篇章格式的限制,《一生一首翰墨诗》一书中去掉了周慧珺祖、父辈的相关内容,章节也按照要求作了调整。水有源,树有根,一个人的成长,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少时的启蒙教育。正是由于周慧珺的祖父不屈人后的见识,才有了周士澄举家迁居上海经商,培养周志醒读书学文之事。而儒商周志醒更为周慧珺的童年营造了书香氛围。五岁开始练写毛笔字便成了日课,家中孩子写好毛笔字,更被周志醒当成一件大事来要求,这也是周慧珺学习书法的初始渊源。在重男轻女的观念驱使下,父亲一心要培养的是大儿子,本是希望大儿子能成为书画家的。没想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女儿周慧珺却凭借自己的聪明、勤奋成了享誉全国的书法大家。我经常想:身患重疾的周老师究竟是靠什么让自己的人生如此成功呢?靠智’慧、勤奋、机遇?似乎也不能完整诠释。直到读过吴清源轶事,才多了些理解。吴清源是上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中国旅日围棋圣手,每次迎战日本棋坛的顶尖高手前,他都诵读一遍《道德经》,结果他打败了所有对手。他说: “我的对手全是日本棋坛杰出之士,就棋艺而言,我与他们之间几乎没有差别,之所以屡屡获胜,全在于精神因素。”其实,正是《道德经》的“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的思想,使吴清源排除了贪胜之心带来的干扰,发挥了最高水平。老师虽然不谙熟《道德经》,但为人处世却与之契合,她心境澄明,宠辱不惊,不激不厉,中庸处事。加上她在艺术上的悟性,使她在书法领域里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每个人都走着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如果本书阐述的周慧珺的人生经历和她所特有的那种奋发图强的精神,能够激励读者不畏命运坎坷、进取向上,并能给予读者一种榜样的力量的话,那是笔者心底的最大愿望。最后,十分感谢张五常先生、赵丽宏先生出于对周慧珺老师深厚的师生及朋友情谊,于百忙中为本书作序,也诚挚地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诸位编辑为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李静2011年4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书法最困难的用笔方面,周老师练到前无古人之境。用笔最重要是处理线条,无论笔锋怎样翻来覆去,周老师写出来的线条永远是那样舒畅。你可以批评她的线条不够狂欢,但没有谁可以写得出那么幽美的线条。喜不喜欢是一回事,能否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张五常四十年来,不少艺术家如流星昙花般转瞬即逝,周慧珺却一直孜孜不倦地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探索追求。她的名字和她的书法,早已远扬海内外,成为被人们喜爱的当代书法大家,成为这一代人的骄傲。  ——赵丽宏


编辑推荐

《周慧珺传》四十年来,不少艺术家如流星昙花般转瞬即逝,著名女书法家周慧珺却一直孜孜不倦地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探索追求。她的目光、思想和笔触,沉浸流连在古老博大的书海之中,并执著地寻求构筑着属于她自己的新鲜境界。她的名字和她的书法,早已远扬海内外,成为被人们喜爱的当代书法大家,成为这一代人的骄傲。李静的这本《周慧珺传》记录了她攀上艺术峰巅的崎岖路程。并展现了周慧珺丰富多姿的性情和生活情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周慧珺传 PDF格式下载



很普通的书,没必要购买。


送父亲的,希望他喜欢


很详实和不错的书籍,很好,很细致。


大哥喜欢书法,是周氏的拥趸和粉丝,就买来送他了,希望他的愿望成真。


文字朴实,情节感人。从中领略出大家的风采。周先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苏轼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当代周先生不惶多让。信然。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