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原理下的语言问题
2012-8
上海人民出版社
马清华
279
226000
无
《江山语言学丛书(第2期):系统原理下的语言问题》是作者马清华用理性的思考,就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的话题,进行现实的分析。《江山语言学丛书(第2期):系统原理下的语言问题》部分章节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
马清华,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攻语义学和句法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项目2项。在商务印书馆、科学出版社、语文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独著著作7部(如《系统原理下的语言问题》、《语义的多维研究》、《并列结构的自组织研究》、《文化语义学》等),论文发表于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民族语文、语言学论丛(北京大学)、语言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语言科学、汉语学报、语文研究、汉语学习、当代修辞学(修辞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中国语研究(日本)等刊物。曾在日本国立冈山大学(1994—1996)、韩国外国语大学、新加坡新跃大学等外国大学任教。
1 语言化
1.1 论叹词形义关系的原始性
1.2 拟声词在语言发生学上的意义
2 范畴化及其理据
2.1 交通乘用概念的理据及系统运筹
2.2 并列复合词的有序化机制
3 意义系统及其应用
3.1 词汇选限联系的确定性和存在基础
3.2 唯频率标准的不自足性
3.3 复句的系统复杂与自繁殖
4 系统变则
4.1 错综关系下例外的形成
4.2 补偿:语言的一种共时动态机制
5 系统的他组织
5.1 意义系统的他组织
5.2 知识如何在分化中造就语言
主要参考辞书(不含古籍)
参考文献
术语索引
版权页: 插图: 人们说话总希望采取省力、讨巧、近便的办法,造词时,先易则能轻松找到一个支点,然后从容捕捉有难度的其他项。唧便句法结构中的同型成分,在义序安排上也是如此(如呈显著度递降义序的“大小、深浅、高低”等)。虽不排除调序成因中有省力因素的参与,但“‘发音’省力论”至少可以说是十分片面的。陈爱文、于民(1979)在提出“发音省力论”时坦陈了证据的不足,说:“这个结论毕竟还只是发音上的感觉和情理上的解释,我们希望提供充分的佐证和客观的证据”,解释时也出现了明显矛盾,一会儿说:“两字相连的时候,顺着四声和阴阳的次序,发音就省力一点,反之就费力一些”,一会儿又说:“发上声和去声哪个省力,哪个费力,凭感觉不容易判断。”某些持发音省力论者更认为,真空对四声调值的描述(即“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人声短促急收藏”)足以表明“平声容易发音,上去人的发音相对困难些”(李思明1997)。这颇让人费解。说平声比入声好发,可以相信,但发平声时声带始终拉紧,发降调逐步放松(电古调值参本节〈2.汉语节奏特征〉),两者比,恐怕倒是降调好发些,笔者的孩子最先学会的就是一个低降调拟声词。人们放松、释放时的感叹语也多取降调,可见平调省力说不足为据。 一应当说,作为调序形成条件的位势差直接表现在前后字声调在语音地位、受关注程度、频率和典型性等多个方面的差异,它们的背后显有便捷条件的支持,但主要应是心理上的便捷条件,而非生理上的发音省力条件,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1.1语音地位和受关注程度 汉语之所以选择声调作为并列复合词的主要语序基准,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是,声调在汉语音系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和受关注程度。 首先,声调在汉语音节中是最被注意的表义要素,是整个音节的“神”(罗常培1956:79—104),因此汉语并列复合词以调序为主。六朝沈约发现四声以前,魏时李登的韵书《声类》就以五声命字,隋《切韵》、宋《广韵》等韵书也清一色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卷,都表明声调在字音中的纲的地位。张拱贵(1990)从推普角度注意到,方言区人改口学说普通话时,“声调总是先于字音而学到手。……总是先学会北京的声调,以后才逐渐矫正声母和韵母的”。黎锦熙也说:“试看无论何处的人,一到异乡模仿乡语,总是先学会了他的声调,尽管字音未改,纽韵全非,而腔调已符,聱牙堪笑。”(转引自张拱贵1990)可见,声调在汉人心目中是最受注意的。
《系统原理下的语言问题》作者用理性的思考,就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的话题,进行现实的分析。
无
以一个语言研习者的程度来反复读此书,得一结论:迄今为止人类史上最难读的书。简单的道理复杂化,复杂的道理模糊化,用大家都难懂的语言;来表明全球人都理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