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民至上

罗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2-1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罗岗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罗岗的《人民至上——从“人民当家作主”到“社会共同富裕”》由张维为、汪晖推荐,是一本面对大历史、迎向大现实、展望大未来的著作,该书对中国革命之路和现代之路进行了探讨,阐述了这条成功之路走到今天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又面临哪些危机和困境,以及如何才能应对危机走出困境,其中一个核心的宝贵资源就是人民主体、人民主权、人民至上。罗岗从明清变局入笔、以鸦片战争开篇、中经中国革命的挫折和胜利开出“延安道路”的新篇章;以中苏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同选择,引导出中国改革为何成功,而苏东改革却导向国家解体;最终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道路走向何方。该书讨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问题,但更关注文明、文化、道德和价值观的问题,从社会、历史、政治和经济入手,以文化、文学甚至是影视和其他大众文化作品来加以说明,展示出一条不限于社会科学而呈现更多人文关怀和文化研究的思路和言路。

作者简介

罗岗,出生于1967年9月。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专著有:《生命风景线》(合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4;《无声的黄昏》(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三卷本)》(编著),东方出版中心1997;《果园城——芦焚小说选》(编著),珠海出版社1997;《西风——陈衡哲小说选》(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记忆的声音》,学林出版社1998;《批评空间的开创》(编著),东方出版中心1998;《20世纪中国文学名著(中学生导读本)散文卷(三卷本)》(编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我史——康有为自述》(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九十年代思想文选(二卷本)》(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梅光迪文录》(编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面具背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等。

书籍目录

导 论 在中国,何处发现历史? 第一章 “乡里空间”的崩溃与“士绅共和国”的失败:走向“民众大联合” 第二章 阿Q的“解放”与启蒙的“颠倒”:重置“知识分子与民众”的构图 第三章 “劳动人民”与“按劳分配”的悖论:社会主义改革的内在逻辑 第四章 “共同体”、共同富裕与“共产主义理念”:我们拥有怎样一个未来?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通过对“阿Q正传”四个字的推敲,汪晖揭示出“阿Q”能以“正传”的方式浮出历史的地表,既要与传统“正史”的谱系决裂,也要争取“新文化运动”所开创的空间,又要警惕这一现代性的空间成了新的压抑性力量……尽管他已经意识到无论是为“正传”正名,还是为“阿Q”命名,都“涉及名实问题,以及与名实问题直接相关的秩序问题”,但汪晖基本上把他对“序”讨论限制在“命名”问题和“语言”问题上,或多或少地忽略了与“名”相对的“实”问题,与“语言”相对的“秩序”问题。 具体而言,其中的关键是关于“阿Q姓什么”,汪晖也在文章中提到这个问题,但被他以阿Q“无名无姓无来历”所一笔带过:“立传的通例,要知道他姓什么,但阿Q没有姓。好像姓过一回赵,但很快就不行了,赵老太爷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然而,如果我们回到这篇“序”的文本,就不难发现谈到“阿Q姓什么”时,“作者”似乎放弃了原来讨论“正传”那种多少有点“掉书袋”的书生口吻,转而使用现代小说叙述者的客观语调,描述了阿Q自以为“姓赵”却被迫“不能姓赵”的故事: 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在以议论为主的“序”中显得有些突兀,但和正文的小说笔调却颇为合拍。如果将关于“正传”以及“阿Q”名字的叫法和写法的讨论,都当作为“小说叙述”而做的准备,那么这段描述就可以看作是整篇小说的叙述起点,因为在这里涉及的不是抽象地讨论“作者”为“传主”“命名”的“语言”的问题,而是具体地描绘在“实际存在”的“乡村秩序”中一个底层乡民如何被驱逐、被欺凌的情形。

后记

当责编不断催促我写“后记”时,我才愈加强烈地意识到这还是一本“未完成”的著作。说它“未完成”,并非自谦。首先因为写作时间紧,全书可谓“急就章”,不少内容甚至是在旅途中完成的,而且原来设想的一些章节最终也没有写入书中,只能留待以后的修订和增补了;当然,更遗憾的是我对中国现代历史、中国革命经验和中国改革进程的认识和思考同样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况,许多重要的问题和关键的难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辩论与突破。因此,即使就本书提出的诸多命题和构想而言,也不是一本书或者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召唤着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参与其中、相互砥砺、彼此辩驳、共同进步。 无论是这本小书的“未完成”,还是个人思考的“未完成”,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相比,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但这一伟大的事业同样处于“未完成”的阶段。早在20世纪40年代,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在回国考察重庆和延安等地之后,深深地被中国共产党人的“延安精神”所折服,一方面展望未来,“假如更多的人像他们那样刻苦耐劳、埋头苦干,我们中国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另一方面却也未免有点担心和忧虑,“然陕北地贫,交通不便,商业不盛,地方非广,故治理较易风化诚朴。设中共若握东南富庶市场,区域广大,不知能如此廉洁,兴利除弊,为人民造福如延安精神乎?”(陈嘉庚:《南侨回忆录》)当时有着同样担心和忧虑的远不止陈嘉庚先生,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诤友”,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在与毛泽东的“窑洞对”中,更尖锐地提出了质疑:我生六十多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朝历代,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是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日久天长,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面对这一来自中国历史深处的忧虑与质疑,充满信心地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延安归来》)即使到今天,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环境复杂了,难题增多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伟大事业既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却也面临严峻的考验:探索“为人民造福”、“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和“人人起来负责”的“民主新路”,依然是关山万里、任重道远,依然是“在路上”、“未完成”的伟大长征! 此书的完成与出版,首先要感谢陈昕先生,这几年他在上海书展期间举办“世纪中国论坛”,以出版家的敏锐倡导知识界关注中国现实、关心中国问题,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我的写作;感谢为松兄,如果没有他的鼓励和督促,这本小书根本不可能如期完成;感谢陈雷兄,倘若没有他的认真和执著,倘若没有他从他们出版的相关图集画册中精心挑选了若干历史图片,本书则不会以现在这样的面貌和大家见面;感谢我的老师和朋友们,没有和他们长达十多年的学习、辩论甚至争吵,我很难想象自己的思考和写作可以抵达此时此刻的状态。 最后,感谢我的学生们,这几年在课堂上围绕“革命”问题的反复研读和激烈讨论,是促使我完成这本小书的最大动力。因为从年轻人的身上,我看到了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热情、理想和希望。 此书是献给你们的! 罗 岗 2012年11月12日,上海

媒体关注与评论

重新认识二十世纪中国,重新解释这一时代的“人民”与“革命”,需要一场认识论上的变革。罗岗的著作通过勾勒了这一时代的几条关键线索,敏锐地回应了当代思想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这是一项开放的探索,一个重构历史认识的邀请。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作者 汪晖 准确把握中国历史演变的逻辑,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抓住了“在中国,何处发现历史”这一主题,梳理了各种对现代中国历史主线的解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深思。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震撼》作者 张维为


名人推荐

重新认识二十世纪中国,重新解释这一时代的“人民”与“革命”,需要一场认识论上的变革。罗岗的著作通过勾勒了这一时代的几条关键线索,敏锐地回应了当代思想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这是一项开放的探索,一个重构历史认识的邀请。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作者 汪晖 准确把握中国历史演变的逻辑,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抓住了“在中国,何处发现历史”这一主题,梳理了各种对现代中国历史主线的解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深思。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震撼》作者 张维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人民至上 PDF格式下载



通过重读明清以来的历史,特别是有意识地和沟口雄三的对话,勾勒出了中国革命发展变化的一条线索。很有启发性。


不错的好书 很喜欢 包装精美 值得推荐


该书可以作为一本了解海外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概述性作品。考虑到传统革命叙事和现代化叙事的僵化,该书力图引导读者重新认识传统中国和及其近现代的历史转型。书中章节对于历史的划分依据传统模式,但是对历史的理解却迥然不同,可谓旧瓶装新酒。作者文学研究出身,却运用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的成果,突破学科限制,值得学习借鉴。出于对日本的本能厌恶,我基本不看日本人的研究,但是从该书对日本学者作品的引用内容来看,今后还是要多看看日本人的有关研究了,不得不承认,小日本的研究很好玩。不知何故,该书对于毛时代和邓时代的分析,让人有些云里雾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