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福宫
2012-11
上海人民出版社
[英] 潘鬘
252
96000
无
序二建福宫花园,位于故宫外西路西北隅,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3年),是乾隆皇帝休憩、游乐的场所,同时大量的珍宝文玩也存放在这里。因其主体建筑为建福宫,故称其为建福宫花园,又因该花园地处内廷西侧,亦称西花园。建福宫花园占地4000多平方米,殿阁斋堂、亭台馆轩建筑各异,布局紧凑但铺陈有致,错落得法,尽得园林幽秀之妙。1923年6月27日,一场大火将花园毁于一旦,仅抚辰殿、建福宫、惠风亭劫后余生,所藏无数珍玩皆付之一炬,留下满目疮痍,一片瓦砾。这座名园从此沉寂了70余年。但人们并未有忘记它,对它所具有的历史、建筑、艺术价值,古建界的专家们,每每念及,惋惜感叹之余,总有让它再现于世的情思。1995年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向国家文物局提出捐资复建紫禁城建福宫花园,几代故宫人和建筑专家的愿望可望得以实现。1999年4月开始复建的准备工作。陈启宗先生担任主席的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通过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为复建工程提供全额无偿捐助。复建工程规划分为3期,占地面积3850㎡,复建建筑面积4000㎡,由故宫博物院承担施工。故宫博物院组织20余名专业人员耗时一年,遍览清宫档案,包括陈设档、造办处活计档、乾隆御制诗等,搜集整理出40多万字的《紫禁城建福宫花园资料汇编》,为复建工程提供了坚实的档案资料。技术人员据此精确地绘制出建筑图纸。2000年5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复建一期工程正式开工,故宫博物院在建福宫花园遗址举行了隆重的复建工程开工典礼。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会长张文彬,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席陈启宗,故宫博物院领导谭斌、朱诚如、裴焕禄,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傅熹年、于倬云、朱家溍等出席典礼,并为奠基挥锹铲土。一期工程首先恢复主体建筑延春阁。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大木结构基本完成,于2001年4月3日在施工现场举行了延春阁上梁仪式。2005年11月15日,建福宫花园复建工程竣工。在复建工程中,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不仅仅是一个捐款机构,而是直接参与了工程的每一个步骤。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以严格的标准,精益求精地将整个工程到达了极高的水平。在此特别鸣谢基金会常驻此项目的代表丘筱铭小姐,她倍于常人的付出,功不可没。根据“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古建修复原则,园内80%的石基座没有更换,工作人员对建福宫花园内断裂、残损的石刻、石座、石墩大量使用了粘结拼补技术。复建工程依循了清代的建筑法律《清工部工程做法》,同时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遴选把关,原则上是去原产地采购原材料。如地面铺设的花斑石来自山西的“大山沟里”,鹅卵石来自安徽黄山市休宁县横江,金砖来自江苏苏州御窑村,四色琉璃瓦来自北京市海淀区,太湖石来自江苏宜兴,橡皮石来自河北易县,麻来自河北,桐油来自四川广元。复建工程共用库金与赤金2800多克,6米长、0.4米宽的木料3000多根,瓦件12万余件。建福宫花园的复建工程不仅重现了一座瑰丽华美的皇家花园,抚平了上个世纪紫禁城中的这片疤痕,使故宫博物院向“完整的紫禁城”的目标跨进了一大步,更培养、锻炼了一支古建维修施工队伍,使古建筑传统的工艺做法得以传承。复建后的建福宫花园以其精工细作得到各方的肯定和嘉许。中国文物学会罗哲文会长认为,复建后的建福宫花园没有改变原来的风格,坚持“四原”(形制、结构、工艺、材料),堪称一座文物建筑。2006年美国《商业周刊》和《建筑实录》联合举行建筑“中国奖”颁奖会,建福宫花园复建工程获得最佳历史保护项目奖。如今,建福宫花园由故宫博物院管理,珍惜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使它成为社会公益活动的文化平台。这里经常举办小型的艺术展览、学术讲座、新闻发布等文化活动,坚持和更加注重公益性原则,增强公众的参与性。近年来,在这里已举办多次公益或学术活动,例如“孩子,圆你故宫梦”公益教育活动、“辛亥革命与故宫博物院建院学术研讨会”、“故宫学的范畴、体系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紫禁墨存兰亭今咏”中华传统诗词大奖赛颁奖典礼等。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公众有机会分享这座美丽的园林,领略、传播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以及承前启后、维系和弘扬传统的精神。单霁翔故宫博物院 院长2012年9月
“建福宫花园”位于北京故宫西北隅,初建于清乾隆年间,乾隆帝将至爱珍宝尽藏于此,并常在园内吟诗赏画。1923年6月26日,花园突遭回禄之灾,“宝库”一夜之间化为废墟。自此,建福宫花园沉睡在瓦砾之下长达75年之久。1999年,国务院批准了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资的建福宫花园复建工程。工程于2006年竣工,以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技术,成为古建修复中的典范。《建福宫: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园》作者全程跟踪工程进展,研读大量相关历史档案,得以全面追溯这座御苑从乾隆兴建到复建竣工之间的曲折历程。《建福宫: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园》中更收入近百幅珍贵图片,花园昔日的失落与重建的艰辛历历在目。
潘鬘(May
Holdsworth),现居香港,出生于上海,曾在马来西亚和英国接受教育,著有《紫禁城——大内宫苑》(Forbidden City:
The Great Within, I. B. Tauris, Discovery Channel Press and
Odyssey, 1995),《香港故事》(与葛露莲合著,The Hong Kong 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及《洋鬼子》(Foreign Devi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序一 陈启宗
序二 单霁翔
紫禁城地图
第一章
回禄之灾
一个瓷瓶与一个瓷盘
第二章
乾隆造园
《女史箴图》
第三章
园映夕阳
一幅绘画和一帧照片
第四章
缘何火起(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邹爱莲、唐益年、杨永占合著)
到底有多少损失?
第五章
复建源起
保护紫禁城建筑
第六章
石作之工
再现辉煌 郭旃
第七章
木作之工
花园中的书法
第八章
瓦作之工
脊兽
第九章
油漆彩画
画饰
第十章
花木山石
敬胜斋内部装饰
第十一章
营造展示
花园里的现代空间 毕卫
建福宫花园年表
中正殿
鸣谢及资料来源
图片版权信息
插图:第一章回禄之灾那是1923年6月26日的晚上。当天日里下过一场大雨,可是入夜后微风轻拂,空气清新而凉爽。夜里,紫禁城大门紧闭,与世隔绝,悄然无声。太监一边关上大门,一边呼喊:“搭闩,下钱粮、灯火小——心——!”对于这种循例的警告,大伙儿都习以为常,浑然忘却了其蕴含着防火的意义。夜幕降临,紫禁城西北侧的建福宫花园内没有亮起灯火,这里已无人居住,主要用作贮藏珍品。四野无声,只剩下花园的老树飒飒作响,周围一片漆黑寂静。直至午夜,一道怪异的光从花园极远一角,一个门口匾额刻着“德日新”三字的内室——敬胜斋之中放射出来。建福宫花园南墙的另一边,喇嘛正在中正殿念经。中正殿内贮藏有诸多佛经、佛像和一座约33厘米高的金塔。清朝皇帝对于宗教仪式一丝不苟,在紫禁城的这一区域内共兴建了三座藏传佛教的佛堂,分别是中正殿、宝华殿和雨花阁。佛堂主持仪式的喇嘛剃度前为宫内的太监,他们每天从早到晚定时到佛堂点香和诵经。建福宫大火就是其中一个太监喇嘛马来禄在换更时发现的。这时,敬胜斋起火了。熊熊烈火如潮浪般涌出窗门,直奔相连的回廊。尽管马来禄看到后大吃一惊,他还是沉着冷静地通报了敬事房。敬事房启动警报后的几分钟,太监们已赶到起火现场尽其所能救火。可是,两天后一份北京报纸却尖锐地报道说,这些太监们惊呆了,除了救回少量物品,他们只能像一群弱智的低能儿戳在那里。马来禄最终受不了激动和惶恐,昏了过去。当北边的夜空泛起一片红光之时,紫禁城外,英国使馆的周嘉生(JosephCarson)和妻子周倩雅(TatianaCarson)正在北京饭店的顶楼花园跳舞。看到眼前的景象,他们顿时惊呆了。须臾间,他们直冲下楼,试图寻找起火现场。这时,使馆的另一位秘书嘉士居(Gascoigne)和周倩雅的妹妹艾琳芙(IreneStaheyeff)也一起去了。两天后,艾琳芙写了一封信给在上海的母亲:“我们包了一辆人力车,出发去现场看个究竟。”街头挤得水泄不通,人力车、汽车、人潮似乎都冲着同一目的,赶往紫禁城的北门。到了神武门,大家突然停了下来。艾琳芙在信中续说:“我们曾三次要求进门,三次均被押返。因为除了官员,不只是外国人,连中国人也不许进宫。”与此同时,北京内城消防队的消防员、驾驶着水车的意大利使馆守卫、北京市警察、军队、紫禁城禁卫军和邻近的民众也蜂拥到门前,喧闹声震耳欲聋。尽管黑烟已经笼罩整个上空,宫廷守卫仍坚称未得上头指示,不能开门。紫禁城内,内务府大臣绍英发狂似的到处找溥仪。爱新觉罗•溥仪虽然已经退位,但他还在紫禁城内的“小朝廷”享有皇室待遇。当绍英终于在紫禁城西边的一座宫殿里找到溥仪时,已经是凌晨1时20分了,大火已经燃烧了超过一个小时。清朝宗法规定,没有皇帝恩诏,外人一律不得进宫。溥仪最终还是容许开放东墙的一个侧门让消防员和人群进入。东墙的入口距离建福宫花园将近1.6公里,比较紫禁城的四个入口,这条路线是最遥远、最迂回的。凌晨2时50分,消防车陆续到达,从嘉士居、艾琳芙、周嘉生和周倩雅身边掠过。这时,他们也跟着赶往建福宫花园。大火现场,绍英正在一片混乱当中指挥救火行动,略带荒谬的情景叫人哭笑不得。太监来回奔跑,毫无章法,乱七八糟,从阁楼中胡乱取出一些家具和装饰物。此刻,火势疯狂蔓延,除了石地台和石地基以外,火焰吞没了所有东西,包括柱子、墙壁、椽子、横梁……之后,根据目击者所言,九米高的火柱直冲上天,而大火过后,遗下的只是一堆荒凉的火星、烟尘、炭屑和灰烬。在意大利前飞行员利华(M.Riva)的协助下,意大利使馆的消防员顽强地跟大火拼搏,可是火势实在太大了。对美国使馆的求助亦音讯全无,艾琳芙在信中也投诉道:“哼,妈妈,这些美国佬糟透了。因只有他们才有消防队,我们分别在酒店和紫禁城拨了四通电话向他们求助,但是这班猪猡却没有出现。”更糟的是,紫禁城没有自来水。在水龙软管能从井里和壕沟取水之前,一定要想法子立刻取得水源。此外,由于时值夏季,壕沟的水位很低。上头下了道命令打开控制地下水的闸门,但打开闸门也需要一段时间。这时候,一桶桶水通过人链传到火场,周倩雅也旋即加入。多年以后,溥仪在其自传中曾简略提到周倩雅,但她却被形容为一个霸道的外国女人:在救火的时候,中国人、外国人,紫禁城里的人、城外的人,人来人往,沸腾一片,忙成一团。除了救火还忙什么,这是可以想像的。但紫禁城对这一切都表示了感谢。有一位来救火的外国太太,不知为什么跟中国消防队员发生了争执,居然动手把对方打得鼻子出了血,手里的扇子也溅上了血。后来她托人把这扇子拿给我看,以示其义勇,我还在上面题了诗,以示感谢。根据当晚目击者之一艾琳芙所言,溥仪看起来只是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她在信中写道:“人们为小皇帝感到难过,他只是一直站着,被亲信包围住,呆呆地看着这一切。”然而,他还能想到为消防员提供茶点以维持体力。于是,有人捎来了茶水、啤酒、饼干、糕点和水果。时间点滴流逝,可是很明显,消防员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了。火场温度非常高,他们只能往后退靠墙,在大火的周边泼水。将火扑灭是没有希望了,惟一能做的是控制住火势。可幸的是,风势减弱了。尽管如此,大火还是越过隔墙蔓延到中正殿,中正殿也一同化为灰烬。黏稠的空气里,片状的烟灰缓缓散落,在闷燃的楼阁间来回飘浮,再飘落到灼热碎裂的石头上。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ReginaldJohnston,1874—1938)接到召唤,在黎明前赶到了现场。他在其著作《紫禁城的黄昏》(TwilightintheForbiddenCity)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我看见皇上和皇后站在一堆焦木上,黯然凝视眼前的景象。几位亲王也抵达了现场。内务府的官员对灭火之事一窍不通,却煞有介事地对着秩序井然的意大利消防员吆五喝六。当我抵达时,火势依然猛烈。走近皇上跟前,我惊讶地发现现场还有三名欧洲人,其中一位是女士,身上穿着一小时前还是美轮美奂的晚礼服,微笑着从浓烟里走出来。他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们的衣服以后不可能再穿了。第二是我私底下认识他们三人。嘉士居和周嘉生是英国使馆的职员,另外还有周嘉生的太太。我把他们介绍给皇上和皇后,二位陛下当场感谢他们热心而勇敢地帮忙救火。之后,他们告诉我他们在北京饭店的顶楼花园发现火势后,立刻赶到了紫禁城。起先,他们被守卫阻挠不许进门,后来他们混入意大利消防员里,才成功进来了。直到早上7时,大火才平息,余下低云般的缕缕烟尘,缭绕在垂死挣扎的火种上。此时,建福宫花园一片颓垣败瓦,全部建筑只余熏黑的外壳和冒烟的瓦砾。一个瓷瓶与一个瓷盘1923年大火的遗物穿越时空,流落到了英国伦敦。其中一件为一间私人住宅增添光辉,另一件则成为某间中国瓷器博物馆的馆藏。第一件是周倩雅女儿查若琳(TatianaBrowning)所拥有的牛血红釉瓷瓶。周倩雅本姓Staheyeff,家人属于俄罗斯革命及内战期间反对共产党的政治派别,史称“白卫军”,后逃亡,并定居上海。1921年夏天,周倩雅受聘为英国驻北京大使艾斯敦爵士(SirBeilbyAlston)女儿露丝(Lucy)的家庭教师和同伴。周倩雅年纪没有比露丝大很多,很快就融入新环境、新生活,何况当时的生活就像是一场无止境的玩乐。她定期给上海的母亲写信,信中提到:我们在早上上课。午餐通常都是在家里和客人吃,除非有官方的事。由于天气开始回暖,午餐后我们一般会休息一会儿,然后便打网球、观光、散步或拜访露蒂(Loody,露丝的小名)的朋友。我们昨天开车去天坛。天坛很美,白色大理石映衬湛蓝的天空,公园里还有许多大树环绕。此外还有西山野餐,观看赛马,购物(有中国商人“来到家中的内厅”展示刺绣和瓷器),到不同的使馆晚宴,还有在北京饭店跳舞,周倩雅尝试跳过“一次华尔兹,但没有跳狐步舞”,生活十分多姿多彩。她接到许多邀请,以致“这个冬天,我必须做几套晚装。你知道吗,你女儿我可是个万人迷,衣裳装扮受到不少人赞赏哩。”英国使馆的副秘书周嘉生可不只喜欢她的衣裳装扮,1923年的夏天,他更娶周倩雅为妻。周倩雅的魄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他早已略知,大火当晚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下是1923年6月27日《字林西报》(NorthChinaDailyNews,英文报纸)的报道,可供考证:皇上致谢前皇宫大火后的星期天,发生了有趣的续集。皇上郑重感谢四位在救火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外国人。内务府的三位大臣派出他们的代表送来问候状及内务府总管的感谢信,信中说明他受皇上之命,感谢英国使馆的周嘉生、周倩雅夫妇、嘉士居,还有周倩雅的妹妹艾琳芙,在扑灭宫里大火中所提供的帮助。为表谢意,皇上每人赠送皇家珍藏牛血红釉瓷瓶和青花瓷器各一,上面更印有皇上的御玺。礼物是对各人当晚辛勤而勇敢的表现之嘉许。各人当晚获准进入火场,冷静自主地组织一班惊慌失措的随从有条理地灭火。周倩雅特别受到同伴的赞赏,而皇上也感谢她当晚表现出的勇气和坚定。第二件遗物为一只在大火中幸存的汝窑瓷盘,现存放于伦敦大学戴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PercivalDavidFoundationofChineseArt)。浅弧腹,折沿,矮圈足,此盘为公元12世纪早期的出品,当时正是中国瓷器的全盛期。此盘釉面带细开片,出窑时原呈天青色。底部有“乾隆乙亥夏御题”七个字。“汝”是指汝州,北宋时期出产青瓷的官窑所在地。“乙亥年”说明题款的年份是1779年。戴维德爵士(SirPercivalDavid)于1892年在印度孟买出生。他曾在孟买和剑桥读过大学。原本立志当律师,后来对东方艺术兴趣渐浓,遂转为研读中文。他在1924年初次来到中国并首次目睹紫禁城的珍藏。宫廷藏品数量惊人。1860年圆明园遭外国军队掠夺,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夺去大量宫廷藏品,当时所流失的数量也只是冰山一角。其实,每当国库空虚时,清朝皇族本身亦毫不客气地将宫廷藏品变卖。1901年,慈禧太后(1835-1908)向盐业银行借钱,以宫廷的古董作抵押,当中包括一些瓷器。银行最后把其中的40件抵押品卖给戴维德爵士。溥仪退位后至少两次,分别在1922年和1924年,以宫廷的金碟及和金饰作抵押,向银行借贷。其中一次没把黄金赎回,“卖”给了贷款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因此,经过变卖、偷窃及掠夺,紫禁城内很多的藏品逐渐流落到私人收藏家手中。在1923年建福宫花园大火中抢救回来的遗物,后由北京的古董商人出售。这只汝窑瓷盘,据说是戴维德爵士在1924年的第一件收获,也正是其中一件遗物。它的天青色釉面现在几乎变成暗灰色,还带有粉红色污点。据说,这只瓷盘可能曾放置于青铜器附近,那些粉红色污点可能是大火中热熔的铜液溅上造成的。
《建福宫: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园》编辑推荐:1、饱藏乾隆帝至爱珍宝的紫禁城“建福宫花园”如何在1923年夏夜毁于一旦?2、七十多年后,在一片断壁残垣上修复花园,又历尽多少艰辛?3、古建修复的意义与用途问题究竟何在?紫禁城因建福宫花园的重建而更加完整了吗?4、《建福宫: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园》四色彩印,以百幅珍贵图片全景展现紫禁城“建福宫花园”的辉煌与失落及复建艰辛;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碰撞,引发一段段扣人心弦且发人深省的故事。
无
內容很好,介紹的很好。很值得一看,我個人很喜歡。
大赞的一本书啊
虽然有点小贵,不过还算比较值~了解很多~还有就是喜欢全彩图的书啊
喜欢这类题材的书。
典型的中国潜规则
受了某些评论的影响,原来都不想买这本书,但因为是有关故宫的,仍忍不住买了。意外的发现:非常喜欢这本書。纸张也非常好!
书的价格偏贵,性价比不高,用纸质量很一般,为什么不出大册,用上好的印刷纸呢?这个题材及做修复工作之人如此用心,感觉书出得很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