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社会风俗史

秦永洲 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4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秦永洲  

页数:

374  

字数:

45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也是人们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节庆、生产活动、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物质生活、科学文化、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个性特征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中国古代有“风”、“风俗”、“民风”、“习俗”、“谣俗”等,其实,风和俗的含义并不相同。孔颖达《周南关雎训诂传》讲:“凤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曰比、四日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淮南子•汜论训》:“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悬钟、鼓、磐、铎,置轺,以待四方之士,为号日: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寡人以义者击钟,告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轺。”《国语•周语上》:“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韩诗外传》卷三第九章:“无使百姓歌吟诽谤,则风不作。”《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君炕阳而暴虐,臣畏刑而柑(钳)口•则怨谤之气发于歌谣,故有诗妖。”由此可知,所谓的风,是氏族民主社会上下沟通的语言,也是远古民众品评政治、臧否人物、参政议政的渠道。“下以风刺上”,即“风谣”、“风谏”、“讽刺”;“上以风化下”,即“风教”、“风化”。它反映了在氏族民主制时代上下间的互动,即“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风所采用的形式就是诗、赋、歌、谣,《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诗歌。后来史书中的“时人为之语曰”、“谚日”、“时人号日”等,也都是风。

内容概要

风俗决不仅仅是裸露在社会生活表层的现象,它沟通着历史与现实、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射着中华五千年的沧桑变革。在中国社会风俗中,层累地堆积着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高超技艺和高尚品德。因此,中国社会风俗更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它来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显得更加直观而准确。了解中国社会风俗史,了解中国人在生活习俗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价值尺度、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审美观念,明确它在面对现代化社会生活方面的优势和缺陷,不仅能自觉而有效地移风易俗,还能大大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 本书立足于21世纪的时代进程和学术研究成果,着重对具有普遍性的传丧葬、信仰等九章内容。在叙述中,将传统风俗与现代社会、雅文化与俗文化紧密接轨,对所涉及的民俗事象、物象,由风俗衍生出的典故、成语、谚语,均考述源流嬗变和民俗传承;对传统风俗在现代人心理深层和行为习惯中的存在形式,及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以透视、品评、辨析等形式,联系古今,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服饰风俗 第一节 人类服饰探源 第二节 中国的传统服饰 一、头衣:冠、弁、冕、巾 二、上衣 三、下衣 四、足衣 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的服饰变革 一、秦汉冠服制的确立 二、唐代的服饰新潮 三、明朝恢复汉族衣冠 四、清初的服饰变革 五、近代剪辫易服风潮 第四节 佩饰和化妆 一、男子的佩饰和化妆 二、女性美容和化妆 第五节 妇女缠足 一、缠足陋俗的流行 二、天足运动和民国劝禁缠足 三、新形状与旧观念握手言和 第六节 中国传统服饰观念透视 一、“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与服饰的等级观念、角色心态 二、“洁身自好”与个体内在品格 三、“改正朔,易服色”与服饰的政治功能 四、女性服饰美容的发达与男尊女卑第二章 饮食风俗 第一节 从茹毛饮血谈起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食物 一、主食 二、副食 三、中国传统的美食烹饪 第三节 雅俗共饮的茶 一、饮茶习俗的形成 二、中国的茶道 三、古今名茶 第四节 中国的酒文化 一、酒的流程 二、古代饮酒的习俗 第五节 饮食器具 一、古代的炊具 二、古代的饮食器 三、饮食器具的文化意蕴和食俗 第六节 中国饮食文化品评 一、饮食结构与中国人的个性 二、饮食与中国人的人格尊严 三、饮食等级与消费观念 四、中国饮食文化与思维方式第三章 住居风俗 第一节 构木为巢的启示 第二节 传统住居的基本结构 一、四合院 二、堂、室、火炕 三、门户、门楼、门匾、石狮 四、墙和影壁  ……第四章 行旅风俗第五章 节日风俗第六章 婚姻风俗第七章 生老风俗第八章 丧葬风俗第九章 信仰风俗

章节摘录

第六节 中国饮食文化品评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人民不仅以自己卓越的美食艺术智慧烹制出色彩纷呈的美味佳肴,还将物质的饮食文化的精神价值充分高扬,使饮食作为一种道德建树、礼仪规范、生活准则而流传下来,形成中国人民独具特色的饮食价值观念。一、饮食结构与中国人的个性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农业国,主食是五谷和菜,饮料是粮食酿造的酒和茶,有病喝中草药。调味品除椒、姜等植物外,酱、醋、糖、油等也都是植物做的。中国人几乎把自然界维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植物恩赐都纳人了自己的食谱。尽管古代有贵族阶层的“肉食者”,但他们也遵从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1.的配膳原则。直到明清时期,仍把偶尔吃上一点肉叫做“打牙祭”。所以,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基本上是植物食品。有人明确概括为中国人是吃小米的.日本人是吃大米的,西方人是吃肉的。从饮食习惯上讲,中国人吃热食,不仅酒、茶喝热的,做好了的熟食凉了也要再馏热。西方的面包、牛排、啤酒、白兰地都是凉的,且有着冷食、冷饮的习惯。中国古代就已探讨食物构成对动物性格的影响了。《大戴礼•易本命》讲:“食水者善走而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这些说法未必都正确,且有荒诞之处,但作者已注意到食物对动物的性格、智慧、技能、寿命的影响了。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研究中,有人提出中国人是植物性格,西方人是动物性格,虽过于牵强,但也不无道理,因为通过饮食来把握民族文化的特征更为直接而准确。动物界食肉的狮子、老虎、狼与吃草的鹿、山羊、兔,在性格上确有凶猛和温和的鲜明差别。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风俗史》是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社会风俗史 PDF格式下载



纸质不错,书的内容也很详细,对中国古代的婚嫁,节日,日常生活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物有所值


这是我大学秦老师写的书,听他的课比看书有意思多了,语言极其生动!!!要是能把书的纸质变好一些,图片变成彩色的就更好了。不过确实是本好书,值得一看。


要是有图片就好了,介绍的不错就是图片少了些


网上类似的书还有安徽师范大学的一个老师的,相比之下,这一本要权威一些。确实纸质差了一些,好多人看到我这本书就说是盗版书


我比较喜欢风俗,所以对这本书也挺喜欢的。不过还是老问题,纸质不怎么好。


我觉得是一本好书。作者写作态度比较严肃,资料比较丰富,确是一本介绍中国社会风俗的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