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中国
2003-1
山东人民出版社
范希春 编
世界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业已来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近10年来,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辉煌的成就。但同时研究中国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成为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又巫需探讨的问题。
中国,正在朝着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者统一 的社会与人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国家迈进。尤 其是2001年,申奥成功、APEC上海会议的成功举行、中 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在世界经济一片衰退声中,中国经济保持了7%以上 的增长速度,被国外舆论誉为"一枝独秀"¨但这一切,并不影响我们清醒地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是的,我们有优势,我们的优势是政治稳定,有大量优秀的廉价劳动力,有一个十几亿人的大市场。但是,不可否认,中国的经济基础还很落后,生态环境还很脆弱,产品的科技含量还很低。我们要出口800万双鞋才能换回一架新型波音737!现在的中国,还存在许许多多的困难,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就更加凸现出来。我们常说,机遇和挑战并存;就中国的实际而言,这些挑战是比较严酷的。比如,如何全面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以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在资源相对贫乏的国情下,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何提高全国民众的整体素质,将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劳动力资源。
写在前面(代序)第一章 腐败,仅仅是个吏治或体制问题吗?第二章 持久的战争——打击黑社会性质犯罪任重而道远第三章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反和平演变第四章 台湾,将像一艘航空母舰,永远漂浮下去吗?第五章 守住中国南部的大聚宝盆——南中国海的保护和开发第六章 待采摘的雪莲——西部大开发第七章 孔雀缘何欧美飞——共和国的人才安全问题第八章 看住共和国的钱袋——金融安全问题第九章 游戏规则必须遵循——由股市黑幕探析中国股市发展第十章 互联网路在何方——网络经济是泡沫经济吗?第十一章 高科技产业化瓶颈亟待突破——风险投资在中国第十二章 应对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与未来发展第十三章 磨合期如何度过——站在入世起跑线上,过渡期的中国经济第十四章 入场须知——入世敲响知识产权保护警钟第十五章 悲剧是否会发生——WTO与农业问题第十六章 消费者的福音——WTO与大众生活第十七章 李鬼战胜李逵——造假对中国经济的危害第十八章 不堪重负的巨人肥胖症——共和国的人口问题第十九章 富饶的贫穷——共和国的资源问题第二十章 如何守望家园——共和国的环境问题第二十一章 何时才能诗意地栖居——住房改革之难第二十二章 艰难之略——下岗与再就业,第二十三章 遥远的梦想——共同富裕何时成为现实?第二十四章 不安定的基因——民族分离主义的幽灵第二十五章 难以清除的精神病毒——邪教第二十六章 道德重建——如何消除信用危机第二十七章 焦裕禄,是否只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干群关系问题透视第二十八章 温柔的一刀——文化霸权与文化侵略第二十九章 青苹果的滋味——中国文化产业面面观后 记 ……
书摘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网络企业所面临的技术基础和市场环境很不相同。由于中国企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化整体水平比较低,网络经济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支撑电子商务运作的网络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空洞。因此,中国网络企业要扩大运作规模需要支付更多的社会成本。如果说国外企业借助已经比较成熟的金融支付和配送系统这两个拐杖可以快速搭建电子商务的平台并拓展市场的话,中国的网络企业则没有这么运气。问题的关键是,在电子商务的运行中,网站的建设恰恰是相对容易的环节,而货币支付系统、货物配送系统和信息检索与服务系统才是支撑其生存的根本所在。所以,当我们在评估网络经济发展前景时,不能只看到作为网络企业门面的网站是否门庭若市,关键是要看到支撑其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和社会环境是否成熟。 网络经济何去何从? 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Nasdaq)国际总裁约翰·沃尔在北京参加完“中美投资合作论坛”后回答记者提问时,承认纳斯达克股指存在泡沫。而纳指大幅下跌,则是投资者开始采取理智、现实态度的表现。与沃尔相类似,认为泡沫存在但又对此抱乐观态度的业界人士反复强调,网络经济泡沫是可以被矫正的泡沫,而当前的泡沫缩水无疑将有利于网络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一、网络经济泡沫是存在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找出产生泡沫的根源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一样都有经济周期,借鉴传统经济的经济规律来看,企业倒闭无非是资源重新组合,也是网络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式上升的,前一次的量变是下一个质变的积累,不管纳斯达克指数怎么改变,或者国内互联网站倒闭几个,对于网络经济的发展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企业倒闭在传统经济中已经遍地都是,在网络经济中也不可避免。传统经济是经济,网络经济也是经济。今天,在传统经济中发生的事情正在网络经济中发生。任何偏颇的论调都不过是浮躁的中国网络经济自身在炒作,边缘经济、与之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产业也在借势炒作,他们真正的目的不是推动网络经济的发展,而是炒作自身。 无论是身处网中央,还是网外人,都应该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起伏与动荡,用对待传统经济的心态解析新经济的新问题。或者说,在新兴的网络经济成长过程中,在新的商业模式发展过程中,哪个网络公司先“死”还是后“死”,哪个或者哪些网络公司“死”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网络经济到底有没有生命力,这种商业模式到底有没有价值。 我们知道,网络业务的优势在于增加新用户的成本非常低,但现在有相当多的互联网站,并不靠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获取更多的用户,而靠大量的广告投入甚至直接买用户。这使成本与用户量成比例地增长,也就丧失了网络经济高增长率的基本因素。不少投资人并不能分辨这两种网站经营模式的区别,投资给后一种公司,这样,泡沫就产生了。当大量的公司靠纯粹的“市场营销”获得了大量的用户后,那些真正做服务的公司也不可能免俗,这和价格战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充足的环境下,这种战争会持续下去,最终,人们看到的现象就是所有的网络公司都在亏损或只有微小的盈利。泡沫使网络公司容易获得投资,同样的,膨胀的泡沫也使大多数网络公司不得不跟进投入大量的广告和营销费用。由此看来,高涨的泡沫对网络公司来说,也不一定是好事。 二、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有利于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 网络经济之所以有着传统经济无法比拟的高增长,从微观来看,是因为网络经济型的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是:其每一个用户所获得的价值乘以其用户的数量。而其与用户数量相关的成本非常小。因此,一个优秀的网络企业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可以迅速地增长,相应地,企业的价值也会迅速增长。针对有关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泡沫过多的指责,他们认为,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观念、创意、智能和管理模式在成长,比如微软、英特尔。存在指责,是因为习惯传统经济运行模式的人们从未体验过这样高速的发展进程。而这一过程都是在一个制定了严格标准、透明度很高、大多数投资者具有丰富金融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市场里,因而投资者大可放心,即使有泡沫存在,健康的股市也是可以自我矫正的。 如果把眼光放得更为长远,就可以发现,网络泡沫使一代人迅速接受了网络生活方式,创造了巨大的需求。人们在享受各种各样免费服务的同时,再也离不开网络了。其实人们一直在为网络服务付费,只不过不是通过付服务费,而是通过投资。举例而言,YAHOO在2000年3月的访问用户数超过3900万,假设平均为每个用户节省了1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按照美国人每人海小时10美元计算(估计连刷盘子的都算上差不多),YAHOO.在线服务一个月创造的价值超过3.9亿美元。即使他们只能按30%收取服务费用,那么他们月收入也将超过1.1亿美元。如果免费提供类似服务的网站都倒闭了,用户就会付费去获得服务。这也许是泡沫破裂的另—变化。这意味着,当网络泡沫破裂,一部分公司倒闭以后,网络服务的巨大市场并不会消失,人们如果想继续得到那些有价值的服务,要么继续投资支持自己喜欢的网站,要么支付服务费。因此,在泡沫破裂后,商机仍然是巨大的——而当前的泡沫破裂正是去伪存真,沙里澄金的好时机。作为成功的投资人,就应该把钱投入到真正提供优质服务的网站中去。这是因为,泡沫的破裂,会引导他们更仔细地检查用户量和各项成本的关系。相应地,网络公司的经营成本也会跟着大幅下降,利润也会显现出来。 按照这种思路,在随后的日子里,还有更多的网络公司会失败,网络震荡波继续蔓延,越来越多的人将重新认识到,风险是某种会产生结果的东西。从亚马逊网站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到最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都认为,一批公司的失败既给他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也缓解了竞争压力,提高了其他网站的存活几率。业内人士说,网络泡沫已经破裂,但不要担心:失败未必是坏事——网络淘金热并未结束,只是需要用理智、在正确的地方开采。 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教育、经营管理乃至领导决策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人类历史上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经济形态。而信息技术革命和商业全球化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正在来临 一、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 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和空前的规模向前发展,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引入注目的现象之一。70年代以来,一系列重大的新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战后开始的科技革命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即高科技阶段。进入80年代,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迅速兴起。它打破了人们原先应用知识所受到的空间、时间限制,使知识的创造、储存、学习、使用方式发生革命;它大大提高了知识商品化的能力,知识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的速度大大加快;它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即经济的增长转向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虽然我们还不能断定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但至少可以说,许多迹象表明,知识经济时代的端倪已经显露。 1996年以来,一些权威机构和人士正式提出知识经济这一概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研究报告——《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对“知识经济”的内涵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阐述。所谓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该报告指出,OECD各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建筑在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这里所说的知识,是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知识已被认为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信息、技术和学习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也因此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生产、传播、转让与不断的应用、提高基础之上的——这几个环节的紧密衔接和循环运行,就构成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基本发展模式。与以往的经济形态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原材料、能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 二、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 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是高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高级化和软化,以及知识密集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越来越大。具体而言,知识经济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知识剧增,信息爆炸,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也越来越短。据有关资料,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当前则是每3至5年增加1倍。曾有人估计,截至1998年,人类社会掌握的科学知识,90%是二战后30余年获得的。据有的未来学家推测,今天的科技知识将只不过是2050年的1%。知识的剧增,是与信息量神速地扩大和信息处理速度不断地令人不可思议地加快分不开的。信息是知识经济发动机的燃料。现在,几张光盘可以替代一个传统的图书馆,在一片指甲大小的芯片卜可以存放两年的
代序写在前面 世界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业已来临,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遇到的困难更多。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近10年来,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辉煌的成就。政治方面,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经济方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有些方面,是前十几年的总和或几倍、几十倍;对外开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沿海、沿江、沿边的“三沿”和内陆城市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已全面展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已经驶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中国,正在朝着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者统一的社会与人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国家迈进。尤其是2001年,申奥成功、APEC上海会议的成功举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在世界经济一片衰退声中,中国经济保持了7%以上的增长速度,被国外舆论誉为“一枝独秀”…… 但这一切,并不影响我们清醒地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是的,我们有优势,我们的优势是政治稳定,有大量优秀的廉价劳动力,有一个十几亿人的大市场。但是,不可否认,中国的经济基础还很落后,生态环境还很脆弱,产品的科技含量还很低——我们要出口800万双鞋才能换回一架新型波音7371现在的中国,还存在许许多多的困难,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就更加凸现出来。我们常说,机遇和挑战并存;就中国的实际而言,这些挑战是比较严酷的。比如,如何全面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以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在资源相对贫乏的国情下,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何提高全国民众的整体素质,将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如何将一家一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个体经营转化为集约化的规模经营,增大科技、资金含量。使中国的农产品具有世界竞争力;如何提升中国的综合科技能力,跟上世界知识经济的步伐;等等等等。因此,研究中国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便成为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又亟需探讨的问题。 当然,中国面临的问题还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下子都纳入自己的视野,进行详细的研究。本书只是选取当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遇到的主要难点问题,以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为参照,结合目前国家政策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具体情况,对各个有典型意义、又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作简单的个案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尽可能地作出一定程度的、具有前瞻性的预测。与以往类似图书不同的是,本书不仅仅是现象和材料的罗列,而是采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诸多研究方法,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新的理论方法编写而成,力图在具有较强的可读‘陆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学术晶位和科学性。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奉行的写作原则是:直面现实,放眼未来——虽然,每一个熟知中国经济运行情况的人,心里并不轻松。但是,在我们对相关的主要问题作出一番研究之后,我们坚信,对于中国来说,所有的困难最终都将会得到解决。因为,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还没有遇到过不可战胜的困难。 范希春 2002年1月于北京
世界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业已来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近10年来,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辉煌的成就。但同时研究中国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成为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又巫需探讨的问题。中国,正在朝着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者统一 的社会与人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国家迈进。尤 其是2001年,申奥成功、APEC上海会议的成功举行、中 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在世界经济一片衰退声中,中国经济保持了7%以上 的增长速度,被国外舆论誉为"一枝独秀"¨但这一切,并不影响我们清醒地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是的,我们有优势,我们的优势是政治稳定,有大量优秀的廉价劳动力,有一个十几亿人的大市场。但是,不可否认,中国的经济基础还很落后,生态环境还很脆弱,产品的科技含量还很低。我们要出口800万双鞋才能换回一架新型波音737!现在的中国,还存在许许多多的困难,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就更加凸现出来。我们常说,机遇和挑战并存;就中国的实际而言,这些挑战是比较严酷的。比如,如何全面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以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在资源相对贫乏的国情下,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何提高全国民众的整体素质,将沉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劳动力资源。
书挺厚,内容多..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