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法学家茶座(第五辑)

宫本欣 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3-01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宫本欣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本辑《茶座》中,陈卫东《重提“权利的缺陷”》一文解释了为什么在刑事诉讼中尤其重视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刘武俊的《审视司法与传媒的冲突》一文分析了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辩证关系,杨涛的《民众声音与专家话语的一次博弈》讨论了专家话语与大众民意之间的矛盾与相互影响,而王新欣的一篇《谈对专家论证会的一点看法》则直面“刘涌案”中的焦点问题,全面分析了专家论证会的利弊,并就如何发挥专家论证会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各位“茶客”并未拘泥于“刘涌案”本身,而是从更高的法治层次展开讨论,虽是高屋建瓴,却是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这充分体现了《法学家茶座》的追求:让法学走出超凡脱俗的“象牙塔”,步入寻常百姓家。

书籍目录

【卷首语】 何家弘 茶乘与法缘?【法治漫谈】 陈兴良 何以止“腐”? 张明楷 置贿赂者于囚徒困境? 陈卫东 重提“权利的缺陷”? 刘武俊 审视司法与传媒的冲突? 杨涛 民众声音与专家话语的一次博弈? 王新欣 谈对专家论证会的一点看法?【法苑随笔】 吕忠梅 独唱的教授与合唱的法官? 周 珂 人与自然及天地良心? 冯亚东 黄土地上的想像? 胡锦光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专家访谈】 廖 明 双肩担教学,妙手著华章?———张文显教授访谈录(上)【法学札记】 张新宝 读书和学问漫想? 房绍坤 闲话民事司法解释?【茶客论剑】 王会伟 “严打”辨析?———兼与陇夫先生商榷?【域外法制】 刘 星 有产阶级的法律?———新游学纪闻在美国?【身边法事】 汤啸天 郭光允的遭遇和对《举报法》的呼唤? 乔新生 动物福利法散议? 李 侠 婚内强奸,合法吗??【聊斋闲话】 崔 敏 从一起故意伤害案的判决说起? 刘大生 肥猪不是毛毛虫?———“曹孟德杀吕伯奢”案的法理透视? 朱伟一 性骚扰与黄段子?【法林逸事】 陈泽宪 西政棋人逸事? 范忠信 激情燃烧的“贡献”岁月?【当事人语】 古远清 我与余秋雨和解真相?【名师剪影】 信春鹰 追忆吴大英先生? 王昭祥 吕夺印 先生,其实如此平凡? 杨立新 在法制的苍松翠柏之间?【书城夜话】 戴宜生 他山之石有用吗?? ———读《犯罪率为什么降低》杂感? 张 群 读《政法界右派分子谬论汇集》?【何博士信箱】 读者来信二则

章节摘录

书摘  这是两个看上去差不多的命题:天地是自然的基本形态,良心是人的特有属性。但如果说起来或者听上去,却往往是两种滋味:央视赵忠祥大叔说到人与自然时充满了祥和与温情,娓娓道来,绕梁三日;可要是谁把话说到了天地良心这份上,恐怕和指日为誓相去不远了,甚或有悲愤绝望之情。古人曾说过,人痛极之时往往喊娘,悲极之时则往往呼天,像屈原的《天问》、宋人的“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均可归于此列,据说土匪出身的张作霖当年被日本人逼急了时,也曾手书“天地良心”,竟成绝笔。   说到人与自然,就从“茶座”上的茶说起吧。前年我在红山军马场(已被辟为旅游区)喝过一种金莲花茶,甜酸苦涩难解个中味,场长说起此茶时满脸也是这个味儿:此花曾是此地的一景,盛开时节遍地金黄,看一眼也让人如饮甘醪;以前人们偶以此花为茶,多少带点趋风附雅之意,现在采花竟成了产业,场里许多职工成了卖花姑娘,单听这称呼就够让人辛酸的;更要命的是眼下金莲花正遭灭顶之灾,这花让人祸害得竟也像舟山的黄花鱼那样早熟且个体小型化,瑟瑟地躲在篙草下不敢见人,你说它活得苦不苦。游客们或是香车靓女,或是玉女金童,无不衣冠鲜亮、意气勃发,不管是淑女鬓上还是壮士怀中,有了此花装点,更是万种风情,倒是不采花者却有一种莫名的羞涩。  《镜花缘》中称嗜茶成癖者腹中会长出一种称为“荼”的怪物,其状如癞蛤蟆。说到癞蛤蟆我又想起最近看的一本闲书——金受申老先生写的《老北京生活》。旧时北京有一种采蟾酥的行当,应当是穷苦人的生计。癞蛤蟆耳后有两个腺体,刮破腺体流出的分泌物即蟾酥。这活计可比采金莲花难受得多,采蟾酥者于污泥浊水中千辛万苦捉到癞蛤蟆,但如果他发现其中一个腺体已被人采过,绝不再采另一个腺体,虽然他的工作效率可能降低一倍,但癞蛤蟆因此得活。癞蛤蟆受刮酥之苦,权算是对人类这个万物之长做奉献吧,然而比起金莲花来癞蛤蟆要幸运得多,至今仍蟾丁兴旺。倒是近闻南方某地突然兴起吃癞蛤蟆,好在北京还没有跟着学,此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当今世界要说环境保护,三岁小儿也能朗朗上口,人与自然的原理、定律、制度、规则,洋洋洒洒,不一而足,但谁能为我解释金莲花现象和癞蛤蟆现象?因这两种东西都是地上之物,悲天悯物,且试发几个“地问”。    一问,地兮,缘何利益机制失灵?尝阅涉及生存利益的环境保护最困难,经营利益次之,奢侈利益最有利于环境保护。例如我国西部一些地区,老百姓冬天烧不起煤不得不砍树,为给小孩交学费而不得不搂发菜,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谈得上环境保护。再看人家发达国家,丰衣足食,爱美、爱花之心顿生,环境保护才得到高度重视。可我看到采金莲花或买金莲花的人大部分已够发达的了,金莲花为茶不饮也罢,入药可有可无,它给人的利益纯粹是一种奢侈;而逮蛤蟆纯粹是生计使然,蟾酥的药用价值也远高于金莲花,与人的生存利益攸关,为什么癞蛤蟆就可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穷人手中刀下留命,采蟾酥者面对高一倍的利润不为之所动,而金莲花却仅为博美人一笑、雅士一啜而惨遭茶毒?  二问,地兮,缘何规范体系失灵?尝闻社会规范按强制力由低至高排序为:一日道德,二日行政,三日法律。我不知在那黑暗的岁月里有什么保护癞蛤蟆的行政措施,更遑论癞蛤蟆法,大约只有捕蟾者的道德使然,而且这种道德是不受社会公众约束的,他一个人在那逮蛤蟆又没人看着,即使他杀了多少蛤蟆也不会遭人指斥。而在我们今天的法治社会,对金莲花的保护可强有力多了,据场长说当地采取了不少保护措施,此花好像也被列入野生植物保护名录的范围内,但金莲花还是难逃劫数。怜香惜玉的道德谁人不知,哪个不晓?采花者比起逮蛤蟆的可头有脸多了,但众目睽睽之下,却能安之若素。旧社会一个逮蛤蟆的,何德何能,其道德力量居然比我们今天的堂堂官府和恢恢法网更有效,岂非咄咄怪事。  三问,地兮,缘何环境意识失灵y尝闻环境意识是民主与法治的产物,取决于社会进步程度,也取决于不同社会群体的文明程度。都说越穷的地方越是不文明‘越是不文明环境意识越落后,环境保护也就越不力;反之,越是文明的社会群体越是讲环保,例如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的环境保护相应的也是重点保护,是城市的环境保护,是市民的环境保护,是精英们的环境保护,而不是万民的环境保护,最先步入市民社会、具有良好环境意识的理应是以私家车为标志的城市“小资”族,而不是以逮癞蛤蟆为业的村夫草民,但为什么那些市民们的环保意识却远远低于癞蛤蟆族呢?  此外,什么权利交易的科斯定理、公地悲剧的哈丁定理以及我所见过的林林总总的环境保护定理在这里都失灵了,如果有人让我解释金莲花现象和癞蛤蟆现象,我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像刘宝瑞相声中的那个黄半仙,面对皇上的发问,只能叫着自己的小名悲叹:“黄蛤蟆,你就死在这里吧。”另一种选择是像张作霖那样,悲鸣一声“天地良心”,一切说不清道不明的道理都不讲了。  法律原则就是大道理,它可以管那些说不清楚的小道理。有学者称诚信原则为帝王原则,要我说这个帝王原则也要服从天地良心。不诚信依然可以有法治,依然是好帝王;例如美英打伊拉克,理由是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结果总也找不到,那对宝贝帝王有什么诚信可言,但他们可以说自己这样做是天地良心使然,对得起本国老少爷们儿;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大跃进”浮夸风多离谱,那也不是诚信,老百姓跟着受了不少罪,但还是像对待家父那样,对其天地良心毫不怀疑。癞蛤蟆族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美德,再贫穷落后;也得信守天地良心。天地良心是国人信仰的最后一根支柱,否则说到它时人们不会那么悲壮;天地良心又是做人之本,没有它什么环境保护、什么民主法治都是瞎掰。然而这根多面体的支柱在环境保护这一面上似乎正在变朽,如果不信,你可以与外国比一比,与历史比一比,我们立法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严厉,但效率越来越差。或有人日,你是茶喝多了喝出病了,一边吐“茶”去吧。如果能证明我是瞎掰,那才真是去了我的一块心病。  大概是六七年前,某领导(也是研究员)多次呼吁年轻人多读几本书。他说的读书不是“用书”——写文章、写书的时候找资料,从图书馆抱来一大推书,需要什么就抄点什么,或是批评人家,或是赞同人家,各取所需——那不叫读书,而是用书。读书,就是安心坐下来,不带功利地去学习、去钻研,获取真正的知识。当时听听,也觉得正确,但并没有特别在意。另外一位研究员在评论一位中年日本民法学者时,谦虚地坦承对方比自己的知识多。当时没有感觉到其评论如何深刻,还顺口说了句“您比他有影响”(马屁耶,友好耶)。  这段时间有机会坐下来专心读点书,细细品那位领导的读书与用书之说,再回想一下中国教授与日本教授的比较,好像明白了点道理:学问需要有灵气,但是仅仅有灵气是不够的,首先要有丰厚的积累,要有知识,知识多了才可能有真知灼见。否则,凭一点小聪明,依靠一些道听途说,是做不出来什么大学问的。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多一点比较  常常听到有人这么说:“X X X是国内某方面最权威的专家,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或前沿地位云云。”有时候也听到别人这样恭维自己,心里感觉很好,窃喜之,甚至糟糕地溢于言表。  殊不知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首先,这是人家的奉承,并不一定真有那么回事;其次,还要看跟谁比,如果跟一些与自己一样浮躁浅陋的入去比,纵使五十步强于一百步,那也是在浮躁浅陋之列。虚荣、爱听吹捧,恐怕是人之天性。这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克服这样的毛病。有些人有的时候也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回事,听到了吹捧,脸面上有点光,心里稍微美一会儿,倒不是什么大的坏事。更大的问题是以为自己真的有学问了!  中国有个成语,叫“井底之蛙”,说的是没有见过世面、见识浅的人。这些年来,改革开放给大家许多见世面的机会,我们可以见识人家是怎么做学问、人家读了多少书。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据说有的人不能完整地唱一支歌,这样的人恐怕是混不上歌唱家的;但是不是也有人从来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书,却堂而皇之当上了教授、研究员呢?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可怕的是,或者懒得与人家去比,或者不敢承认差距,或者来一点精神胜利法:尽管我不如他们有学问,但是我比他们有思想,我比他们有名气,我比他们重要!真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几十年法律虚无,一转眼要搞依法治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然容易出名,当然会很重要;而在一个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又何愁没有“学术市场”呢?更何况大家都这么过的。少一点浮躁  其实中国古代是一个崇尚读书的时代,熟读四书五经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入门标准。只是后来搞偏了,作八股文,弄得一点创造性也没有。这不一定能怪罪读书人:一定的政治氛围和经济条件决定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搞“文字狱”、个人崇拜,只能造就知识分子的奴性,与读多少书没有直接的关系。  平心而论,今天的政治环境算得上是宽松的。但是多数人不能安心读书,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这是一个躁动不安的经济环境:仿佛到处都有一夜之间能够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还去下那份苦功夫读书干什么?还有,作为躁动和不安分基础的分配制度:老老实实工作最多只能养家糊口;动点脑筋(或歪或正或灰色),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在这样的“经济建设主战场”里,到处都横流着强烈的物质欲望、弥漫着令人窒息的铜臭味道,浮躁的心要想安静下来读书不容易。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老这么浮躁,更不能大家都这么浮躁。总要有些人少一点势利、少一点功利,坐下来认真读书。否则,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佳人今何在  大概是1991年春天,在北美读到中文报纸上的一则访问记。娱记采访了当时走红的三级片明星叶X X的母亲。记者问老太太怎么评价叶X X脱光衣服在娱乐圈全力拼搏,一口气连演了3部三级片。老人家说:“X儿演技不够,只能靠色相来凑。这次她找到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当然是件好事。可不是嘛,叶X X17岁在香港选美封后,此后七八年了无作为,既没有在演艺界混出点名堂来,也没有嫁个白马王子或亿万富翁。到了二十五六岁,确实该着急了,剩下的本钱就是那尚未向每一个人公开展示的肌肤了。用她自己的话说:“现在不脱,过几年再脱就没有人看了。”可喜可贺的是,这一脱即不可收,一连拍了3部三级片,一时间声名鹊起,当然也片酬丰厚。  差不多是十年前的故事,能记得叶x x和她的《我X我狂》的人恐怕不多了,因为脱星层出不穷、三级片大同小异。我之所以在这宁静的周六清早想起来她和它,倒不是因为一个人客居他乡太寂寞,而是叶X X现象与我们学术界的功德有诸多相似之处。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卷首语            茶乘与法缘  我最近读到一本书,名为《茶乘》。开始我不解书名之意,待看了内容,才略有所悟。按作者丁文先生所言,“茶乘”一词是由佛教的“大乘”演化而来,其意有三:第一,茶艺面向大众,十分普及;第二,茶道包含了宗教文化的内涵;第三,茶道以儒、道、佛三教为皈依,犹如心灵的宗教。笔者虽不信奉佛教,但对其中的哲理还是颇感兴趣的。佛教称解释教义深浅的等级为“乘”,取乘车运载之意。“大乘佛教”高于“小乘佛教”,他指能够开启一切智(包括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并穷尽未来众生化益之教法。  其实,法治也是一种心灵的追求,一种无神的信仰。倘若一国之人信奉法律能够像信奉宗教那么虔诚,则法治必为该国之大成。因此,法治的精神也需要灵魂的皈依,也需要在社会中传播与弘扬,而法学则应发挥在社会中“乘运”法治精神的功能。笔者无意划分“大乘法学”与“小乘法学”,但真正面向大众并能使众生皈依法治的著作才堪称“上乘”。  据说,研习佛教,既需要执著和勤奋,也需要悟性和缘分,而且对于成就者来说后者更为重要。笔者以为,研习法学其实也需要悟性和缘分。曾经有人以为,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对法律产生了兴趣并立志做一名法学家,然后不懈努力而终有今天的成就。其实,我年轻时确曾有过很多梦想,包括当将军、当足球健将、当诗人作家等,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当法学家,因为我那时尚不知法学为何物。后来为姻缘而考取大学,更以随意的心态选择了法学。今日看来,这只能算是一种缘分。在今日的法学家中,恐怕很多人都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缘分才跨进法学的大门。在此,我想郑重其事地向一切与法有缘者发出倡议;  既然我辈与法结缘,那就要以法缘的名义,携手并肩、齐心合力,将中国的法治进行到底!                                何家弘                             于北京世纪城痴醒斋


编辑推荐

  《法学家茶座》虽然推出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是已经在国内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可以说是“叫好又叫座”。这其中,既离不开众多作者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广大读者的一片厚爱。《茶座》推出后,编辑部经常收到热心读者的来信,很多读者朋友给予《茶座》很高的评价,还有一些读者朋友向我们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对于所有这些支持和关注《茶座》的朋友,我们始终心存感激:无论是您的鼓励还是鞭策,无论是您的意见还是建议,都将成为我们进一步办好《茶座》的巨大动力。  《社会学家茶座》是一本以社会学知识分子为读者对象的学术论文著作。以刊载论文为主,内容包罗万象。汇集何家弘、梁治平、刘桂明、张明楷、孙笑侠、陈兴良、信春鹰等等一大批名流学者的美文佳作。他们将所思所感述逐笔端,奉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内容丰富精彩,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及可读性,是您极佳的学术读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法学家茶座(第五辑) PDF格式下载



现在这套茶座的第六辑至今都没能买到。
《法学家茶座》既没有法学论文那种板起面孔教训人的压迫感,又没有报章杂志撰写法律文章的零散型,它延请大师级的学者侃侃而谈,信笔拈来,写出或平淡或有趣,或嬉笑怒骂,或诗意盎然的法律文章,恰如一杯杯香型各异的茶,沁人心脾,发人深省!


好书,很喜欢,法学茶座依然的好


法学茶座非常!!有助于增长法学知识.


在各种各样的法学专著中,我们可以看到法学家们深邃的思维、辩证的逻辑和锋芒的笔触,但是在《法学家茶座》中,我们可以看到法学家们普通人的一面,他们的工作、学习、人生经验、对法学的感悟,等等。了解一些这样的背景知识,或许可以在特定时候加深对他们所提出的法学理论和观点的理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