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茶座
2006-10
山东人民出版社
张立升
159
散发着绿茶的清冽和芬芳,第16期《社会学家茶座》如期与你会面。与专业的社会学学术杂志不同,《社会学家茶座》讨论的是开放的社会学,传递社会学家的最新视点,评说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关注社会困难群体利益,呼吁社会的公平公正。看《社会学家茶座》,给思想插上翅膀。 本书是一本以社会学知识分子为读者对象的学术论文著作。本期刊自开办之初,以轻松、休闲、高雅为独特定位,其清闲新的风格,平实的文风,亲近读者、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内容特点,很快为读者所接受。本辑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更加丰富了关于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进一步追求有趣、有识、有用。本书内容丰富精彩,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及可读性,是您极佳的学术读物。
卷首语 FOREWORD 王焱 纵与横聚焦 PERSPECTIVES 历史学与社会学 卢晖临 历史视角与社会学想象力 王铭铭 历史与文明社会 赵世瑜 文化自觉·科际整合·田野调查 魏光奇 西风东渐:挑战中国传统社会的“理想类型” 姚朋 错把“故乡”当“异乡”:历史社会学视野中的大屠杀随笔 ESSAYS 肖峰 多巴胺与人的幸福感 戈革 马勺·笊篱·瓢 钟叔河 谈“助哭” 柳延延 逝去了的美 缪晓春 关于《虚拟最后审判》的创作自述社会 SOCIETY 唐逸 “经济人”假设与结构性暴力——再论社会暴力的蔓延与消解 韦明铧 “淮瓶子”——《浊世苍生》续写之三 张荣明 骷髅与哲人——兼说其在法术、艺术和结社中的功能(下篇) 吴万伟 编译 民主与一夫多妻制(上篇) 周保巍 “隆中对”与剑桥学派方法论的精义——剑桥学派思想史研究方法札记之一 苏国勋 “公民宗教”与美国的民族主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共生之六 薛晓斌 知识、社会与社会理论学术圈 ACADEMICAL CIRCLES 海青 “病人”·病城 杨念群 生活世界中的“象征替代” 于闽梅 国家的诞生与统治女人——由霍布斯的《论公民》谈起 潘乃谷 费孝通先生的第三次学术生命(下篇)文化 CULTURE 李天纲 “文化多样性”与民间宗教的合法性——以老上海为例 马惠娣 游戏的缺失及后果 张德明 半场说书的文化解读阅读 READING 王澄霞 解读世纪之交的中国女性文学 郑也夫 2006年《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前言世相 MASSES 赵铁林 黄明芳绫子——老北京话城南之九资讯 INFORMATION ◇未来15年世界科技谁主沉浮?◇未富先老的中国人◇软实力与中国社会学研究 ◇改革争议与公共物品◇名流奢侈的死亡方式封二 “病人”·病城封三 虚拟最后的审判
书摘 四月下旬,在苏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晚上没安排活动,觉得来到苏州应该听听苏州评弹。问了一下饭店小姐,说是最有名的一个在观前街。待我们打车找到时,售票小姐说开场已久,只能听半场了。也罢,反正随便听听,感觉一下而已。小姐通情达理,说三人买两张票,进去随便坐吧。没想到进去后要找个空位子还真不容易。坐定后才发现,台上只有一方桌,一穿灰色长衫的老先生而已。原来今晚评弹已经结束,此时已转到第二个节目,说书,题目是《潘汉年》。既来之,则听之,就坐下。原打算听一会,万一听不懂就走人。没想到听了十来分钟后,就不想走了,越听越有味,一直听到曲终人散,还意犹未尽。回饭店后,又乘兴讨论了一番。连夜将一些个人感想纪录下来,觉得有点意思,或许可以给搞田野工作的社会人类学者和从事文化批评工作的学者提供一点新材料和新思路。 说书人系男性,60出头,两鬓微霜,四方脸膛,面色红润,发声底气十足。除普通话、苏白外,还能说包括上海话、四川话、浙江官话等在内的多种方言,有时还恰到好处嵌入几个英语单词,如“no money”之类。 整个说书有一个故事,我将它称之为主文本,以区别于从它那儿派生出来的次文本和次次文本。主文本大多是讲历史的,有一个故事情节,说书人不能临场随意发挥。而次文本和次次文本则不然,它们没有情节,只是一些从主文本中生发出来,甚至与主文本无关的插话、闲话、碎话、笑话,说书入可以根据现场的气氛、观众的反应、个人的情绪等随时做出调整。这样,每一场演出必然是一次性的,不能重复的。而说书的魅力也正在此。从现场不时发出的赞叹声、笑声和点头的动作中可以看出,许多听众,尤其是一些固定的听众,对主文本早已耳熟能详。他们到书场来听书,主要是冲着次文本或次次文本来的。据说,光是说一个小姐下一级楼梯,便可以从傍晚一直说到次日天亮,衍生出许多次文本和次次文本。 现在先简单说说我听到的这半场书的主文本,着重说说次文本和次次文本。 主文本情节并不复杂。说的是30年代,国民党军统特务戴笠得蒋介石密令,要抓上海中共地下党负责人潘汉年。由于潘名气很大,又住在法租界,戴不敢公开抓,想通过上海帮会头子杜月笙之手来办,因为法租界是杜的势力范围。与此同时,上海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也利用杜的势力,来保护战斗在国统区的自己的同志。 在讲到杜月笙时,说书人问听众:阿是侬晓得30年代的上海的黑社会啥样子?[按:这是典型的民间文学的一种手法或程式(fonnula),即自问自答]然后他先宕开一笔(口)说,现在我们这里也有黑社会,但现在的黑社会没有用,一被捉牢,啪啪啪,统统枪毙。那时候的黑社会本事可就大了,它与蒋介石、法租界都有联系。谁也不敢动它。然后“啪”,一敲惊堂木,再问:共产党为啥要利用杜月笙呢?大家晓不晓得春秋四公子?(按:又是自问自答)接着话语就从现实延伸到历史,讲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春申、孟尝、信陵、平原四公子。尤其讲到孟尝君家中食客三千,分为三等。一等有鱼有肉吃,出门有马车;二等有鱼有肉,出门没马车;三等没鱼没肉没马车坐,光吃白饭。但三等中也有人才呵!一定时候,鸡鸣狗盗之徒也用得着。然后就讲了孟尝君的三等门客利用自己的一身绝活,爬上城楼,打开城门,为主人解围的故事。孟尝君大为吃惊,没想到自己的门客中还有此等高手,就问这个无名之辈,你既是我的门客,我为何没见过你。这小偷就说了,我是三等食客,主人哪会认识我?然后又从次文本转到次次文本,说到现在的小偷本事不行,不能算小偷,一出手掏钱包就被人发现,只好动刀子,这些人只能算“硬抢”。小偷哪有这么好当的,要专门训练过的!(按:这分明是在调侃现状,使人想到鲁迅的一篇杂文,《流氓的退化》。“哗”,下面观众都会心地笑起来了)。 接着说书人又从次次文本回到主文本,说杜月笙被身为中共地下党的当时上海警备司令杨虎一席话打动后,就决心要帮共产党的忙,派他的司机出面去法租界见探长范大明。说到这里,说书人又宕开一笔(口),引出一个次文本,对法租界里的安南人作了一番描述。说这些人其实就是越南人,因为当时越南是法国人殖民地,这些越南人也就跟着法国人神气起来了,到中国充好佬,狐假虎威。然后话锋一转,从次文本说到次次文本,对那些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评头论足起来。比如大家晓得的说相声的大山,说书人说,这个加拿大人,要是待在他本国,也不过是一个平头百姓,没什么了不起。到中国后学会中国话,学会说相声,可就神气了,名气也有了,房子也有了,老婆也有了(下面哄堂大笑)。然后说书人又说到菲律宾女佣,每月工资港币七八千,还有一年一趟往返老家的机票,比我这个说书的工资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我每天晚上在台上说书,就拿那么一点点钱,一半还要给书场,另一半再拿出1/3给其他什么小姐(此处没听清)。接着,说书人自我调侃一番。我嘛,好歹还是个文艺工作者,人类灵魂工程师(听众大笑)。然后“啪”,惊堂木一响,说书人又说,不过,现在中国人到外国去打工混得不错的大有人在。比如法国巴黎就有很多温州人。法国人不愿干的事,温州人干了,洗衣的,做木匠的,做鞋匠的,做泥水匠的,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形成一条温州街,非常繁华。由温州人,说书人讲到了上海入,然后对此两类人作了对比。他说,温州人见到温州人非常热情,想方设法帮他在国外立脚,找事情做。上海人呢,见到上海人连忙把门关起来,唯恐他来找自己麻烦(听众大笑,表示赞同并认可这个几乎是人人皆知的地方性知识)。说书人接着说他自己也是上海人,但对上海人就是搭不拢(按:现身说法)。 读者会发现,说书说到这里,半场中的大半场已经过去了,杜月笙的司机还没进法租界的捕房呢!然后说书人又回到主文本,讲到这位司机要见的法租界里的中国探长范大明的身世。他说范是靠自己的实力当上探长的,身材高大,待入接物一向非常高傲,听说有人找他,就昂首挺胸从办公室出来,双手叉在腰间(说书人作叉手科),问:“啥人寻我?”(什么人找我?)一听说对方是从“先生”(当时上海黑帮对杜月笙的尊称)那儿来的,就慌了神,赶紧将叉在腰间的手放了下来,就像眼下的地方官员见了中央首长一样(说书人作放手科,听众大笑),然后小心翼翼地问来人,既是先生这儿来的,能不能给我透露一点消息,先生叫我去一趟到底有啥事体要我办,我心里好有个底。书说到这里,“啪”,惊堂木一响,且听下回分解,下半场结束了。 P131-133
好书!!!慢慢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