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农民生活及其价值世界

陈柏峰,郭俊霞 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陈柏峰,郭俊霞  

页数:

239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0年前后,中国农村悄悄地发生了一场巨变,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本套丛书试图通过对全国十多个省不同村庄的调查,来描画巨变中的乡村中国图景。  治理之变  2000年前后,农民负担沉重,村级债务剧增,干群关系紧张,农村治理陷入困境。李昌平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来描述当时的状况。  在农民负担持续加重,农村治理逐步陷入危机的同时,农村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88年试行,1998年正式实施,它强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日渐严重的农村治理形势来看,村级民主对于解决三农困境作用甚微。  2003年,中央开始大规模推进以减轻和规范农民负担为目标的农村税费改革。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取消了针对农民的各种收费。取消农业税,意味着持续两千年的农业税历史的终结,意味着以农养工、以农养政时代的终结。不仅如此,2005年,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开始大规模向农村转移支付财政资金,从而实现了由从农村提取资源到向农村输入资源的战略转变。  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干群关系。之前因收取税费而造成的治理困境不复存在,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开始发生变化。  取消农业税及附着在农业税上的各种农民负担,使得乡村组织的收入大为减少。乡村组织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财政转移支付,难以维持运转。

内容概要

  在当前中国农村急剧变迁的背景下,传统社会生态本就不够稳定的皖北农村更是发生着剧烈的嬗变,从这种嬗变中可以反观传统农民生活的价值世界。农民价值世界包括两个部分:以祖先崇拜、传宗接代为中心的本体性价值,它关涉农民安身立命的人生根本意义;以村庄社会竞争为基础的社会性价值,它关涉农民受他人评价的日常生活意义。当前农民的本体性价值体系日益松弛,社会性价值体系随之异化。从价值世界的变化可以理解当前农民的生活世界,从而展示皖北农村甚至全中国的农村正在经历的一场基础性变化。

作者简介

陈柏峰,1980干生,湖北成宁人,博士。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乡村治理和法律社会学研究,已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外法学》、《开放时代》、《社会》等杂志发表论文、书评、调研报告近30篇,其中多篇被转载。
  郭俊霞,1981年生,湖北江陵人,先后就读于湖北师范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已发表论文和调研报告多篇。

书籍目录

总序导论第一章 生活世界的理性化与价值世界的松弛 一、村庄基本情况 二、农民生活 三、村庄治理 四、两点讨论第二章 打工经济与农民生计 一、李圩村打工经济的发展 二、打工经济与农业耕作 三、打工经济与建房 四、打工经济的逻辑第三章 生育与养老 一、生儿的强烈愿望与坚忍实践 二、生儿的动力——养儿才能防老 三、老年人的养老方式 四、家庭养老的现状 五、养儿未能充分防老第四章 代际关系及其价值基础 一、代际交换关系的失衡 二、日常代际关系的紧张 三、受骗论 四、养儿的价值动力机制 五、农村代际关系的未来第五章 农民价值世界与家庭关系 一、阎云翔的“权利意识”命题 二、李圩村的分家与家庭关系 三、李圩村的赡养与孝道 四、农民价值世界及其松弛第六章 价值世界与农民自杀 一、李圩村的自杀案例 二、自杀与贫穷的关系:初步的分析 三、自杀背后的村庄生活逻辑 四、自杀与农民价值世界的松弛第七章 村庄纠纷及其解决 一、土地纠纷与“规则之治” 二、“隐秘的纠纷”与规则无效的秩序 三、纠纷解决的系统 四、纠纷解决的原则与权力关系第八章 “气”与村庄生活 一、“生气磨牙”与狭小的村庄生活空间 二、“气”的“释放”方式 三、熟人社会对“气”的平衡机制及其限度 四、价值松弛时代的村庄生活附录 一、三个自然庄的自杀案例 二、三个自然庄的光棍案例 三、全村的五保户情况 四、三个自然庄的低保户情况 五、人情支出案例 六、一个中上家庭2007年的收支情况 七、后朱庄的土地出租情况 八、两个自然庄在集市上的买房情况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生活世界的理性化与价值世界的松弛  2006年以来,我们数次赴皖北李圩村调查,累计调查时间近百天,调研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同时试图理解皖北农村村治模式。皖北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毫无疑问,理解其村治模式是我们“理解中国80%农村的80%现象”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本书将以李圩村为个案,对皖北村治模式作出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中国前30年建设的基础上,当前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又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使得现代性的因素不断渗入农民生活,农民生活的逻辑和村庄治理的逻辑也因此发生了相应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变化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之前的诸多变化难以企及的。本书将以皖北李圩村村治模式的调查为基础,展现近年来农民生活的深刻变化,并对现代性因素对农民生活和村级治理的影响作些讨论。  一、村庄基本情况  1.概况  本文调研所涉及的李圩村,在行政上处于安徽省G县管辖之下。G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北岸,地处东经117度、北纬33度附近,属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兼有南北双重特征,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9℃,降雨量871毫米,日照2170小时,南北方大部分动植物均能在此繁衍生长。全县地势平坦,海拔16.0~22.5米,面积1371平方公里,耕地105.4万亩,现辖11个乡镇,227个村(居)委会,人口59.8万。县城城区面积7.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万。G县是个农业大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是  全省重要的粮、油、棉、烟草、畜禽、林产区,形成了以棉花、花生、蔬菜、肉鸡、肉羊、肉牛、烟叶、林果等八大产业为主导的农业体系。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商品粮大县、国家粮油基地试点县、全国油料第二大县、国家财政部山羊产业化项目建设县、全省农业机械化十强县等。  李圩村2004年由李圩和圩下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现有可耕种土地4100亩左右,共3037人,由小胡家、李圩庄、后朱、肖家、后李、韦家、夏家7个杂姓自然庄组成。一条乡村土公路穿过其中的5个自然庄,全国的“村村通公路”工程还没有在这里得到实现。全村人口与耕地、姓氏分布状况如下:  小胡家:共370多人,1989年土地调整时人均耕地4亩(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农村的“亩”比实际国家度量衡中的标准要大。在李圩村不同的自然庄中,“亩”的大小也不一样,1“亩”最小的有800平方米,最大的有1200平方米)。胡姓占自然庄的2/3,李姓占1/3,水姓1家,系老户,张姓1户,系倒插门的。  李圩庄:共350多人,1989年土地调整时人均耕地3亩7分。李姓占4/5强,王姓1户,刘姓1户,陈姓1户,杨姓1户,张姓1户,小姓都是外来户。陈家是1981年从四川搬来的,先是其女儿嫁到李圩,然后他的父母、哥嫂全来了。王家与李家是亲戚,解放前在李圩村落户,来此地也就50多年。杨家与李家也是亲戚,过来也有三四十年了。刘家是当年抓壮丁时,逃亡到李圩村落户的。这些解放前来的人家,解放后都分到了地。解放后来落户的也分到了地,只要生产队愿意分地给他们,他们就可以过来落户。姓陈的来时,已经分了互助组,他奔着那个小组去,就是因为人家事先答应给他分地了。  后朱庄:曾划分为东头和西头两个村民小组(现已取消小组)。东头200多人,1989年土地调整时人均耕地3亩9分;西头130多人,1989年土地调整时人均耕地2亩9分。李姓的占一半,但姓李的属于两家,并不是同一个“老坟”下来的,后朱为此分东头李和西头李。吴姓14户,王姓5户,朱姓4户,陈姓3户。陈家以前与李家是亲戚,来了50年左右。问这个庄的名字为什么叫“后朱”,有村民讲庄名要以村庄人少的姓取。我估计是因为姓朱的是当地来得最早的老户,后来人丁不旺了。  肖庄:曾划分为东头和西头两个小组(现已取消小组)。肖东组共337人,1989年土地调整时人均耕地3亩4分;肖西336人,1989年土地调整时人均耕地2亩9分。左姓占2/3,但分为三个家门,三个家门是从不同地方搬来的,字辈不一样。唐姓14户,王姓15户,孟姓10户,林姓5户,张姓1户(1980年左右搬来的新户)。传说肖家以前还有一户,但无后人。现在的姓中,姓左的是最先来的。  后李:700人左右,1989年土地调整时人均耕地3亩2分。李姓110户,林姓10多户,代姓1户,连姓1户。  韦家:580多人,1989年土地调整时人均耕地3亩。韦姓1户,吴姓1户,其余为王姓。  夏家:326人,1989年土地调整时人均耕地3亩6分。王姓占2/3,夏姓6户,朱姓1户,严姓l户。  我的调研主要集中在合并前的李圩村,它包括李圩、后朱、肖庄、小胡家4个自然庄。  李圩村是传统的农业型村庄,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养殖虽有,但主要用于自给,“杀猪为过年,养鸡为吃蛋”。村民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于农业,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黄豆,以及近两年才有一定种植规模的西瓜和棉花。经济作物受市场影响,收入不稳定,种植面积比较小。小麦、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因村庄位于淮河北岸,距淮河约30公里,夏天常常闹涝灾,所以省时省力且保收的小麦是当地人收入的主要保障。瓦匠是村民从事最多的非农职业,需有一定的技术。村中30岁左右的男子,半数拥有这一技术。他们通常趁农闲时,到别村或干脆在自己村帮人盖房子,最远也不过去镇上。这份农闲时才做的活收入非常有限,一天的工钱才25元左右,且天数短。  2000年之后,跨省务工在村内开始兴起,外出务工收入在村民总收入中占的比重开始上升。之前,村民们都瞧不起在外打工的人,认为只有在村里混得不好的人才会出去讨生活,一是因村里的人均耕地较多,足够大家生活;二是20世纪90年代出去打工的大都“铩羽而归”,空手而回。


编辑推荐

  关于《农民生活及其价值世界:皖北李圩村调查》。  2000年前后,中国农村悄悄地发生了一场巨变,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村治模式实证研究丛书》汇集了来自湖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四川、陕西、浙江、江苏、吉林、福建11个重要农业大省15个村庄的调查研究报告,描述巨变中的乡村中国图景,展现北方农村、中部农村和南方农村的非均衡性,透视中央农村政策在不同地域村庄的实践逻辑,为关心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读者提供生动的村庄现场,为政策研究部门提供有益的观点,为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贡献微薄的力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农民生活及其价值世界 PDF格式下载



*如题,较有可读性,虽然目前中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但是农民还是占多数,农村的传统思想意识即使在一些城市也很难彻底转变,感觉对了解中国社会现状有些帮助。
*印刷不错,纸质一般,总体上还说得过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