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概论
2011-9
山东人民出版社
靳晓莉
254
本书包括四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篇章:
第一篇,声乐艺术发展史简述。声乐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主导形式,纵观古今,以其独特魅力引导人们去观察、去聆听。那美妙动人的音声,是无与伦比的人类创造。本篇由两个章节组成:欧洲声乐艺术的发展和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我们追根溯源,目的在于能够清晰地把握中、外、古、今声乐艺术发展的脉络,以期温故而知新,在实践中不断地去创新。
第二篇,声乐艺术与相关学科。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以及美学等学科密切相关。首先,声乐演唱的手段是歌唱者自身的发声器官,因此,歌唱者应努力学习生理学知识,了解歌唱器官及其发声机能状态,在学习锻炼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发声器官。其次,人声的产生不仅要具备生理器官的前提条件,而且受心理机能的支配,歌唱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心理感受、心理体验、心理适应、心理表现等的控制。再次,声乐作为人声发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具有“音乐化语言”的特质,它要紧密结合声乐的发声、呼吸、共鸣、演唱等一切创造与表现,以此来决定它的质的规定性。歌唱者也必须全面、系统了解“音乐化语言”的创造与表现的规律,以便掌握在演唱中的语言表现与处理的艺术手法。最后,声乐艺术是一门表演艺术,它的艺术创造包含着多方面的造型手段与环节,在声乐艺术美的总体构成中,蕴涵着各种美的因素,歌唱者应从它的艺术体现效果与审美功能等方面来探寻声乐艺术美的奥秘。
第三篇,声乐表演论。声乐艺术是一门表演艺术,是人的精神与心理审美活动外化的表现,它主要借助于旋律性的人声、歌唱性的语言与优美生动的形体动作,来创造和展示声乐的艺术形象。气韵生动的声腔美、抒情流畅的语言美与造型丰富的形体动作美,构成了声乐表演艺术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演唱中,歌者不仅首先要具备正确的发声、准确的吐字和感情的投入,同样重要的是还要有“神形兼备”的艺术表演。如果一个歌唱者站在舞台上从头到尾一动不动地歌唱而无表演,一定会显得呆板,缺乏感人的魅力。美好的歌唱与“神形兼备”的舞台艺术表演相结合,才能使歌声传神,使表演更加形象化。因此,每一个歌唱者应从形体、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基本功入手,进行“神形兼备”的表演训练和研究。
第四篇,声乐教学论。2006年,教育部在《声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高师声乐课程是一门融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主干课程,课程内容的实施,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声乐理论修养、声乐技能训练;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等四个方面有机结合。”本篇通过对声乐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声乐教学的形式与內容、声乐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声乐训练的基本方法四个章节的讲述,使学生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声乐技能训练的基本方法,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能上得了舞台,而且能上得了讲台,能够较好地开展声乐教学活动。
绪 论
第一节 声乐艺术的特点
第二节 声乐艺术作品的体裁
第三节 声乐艺术的演唱形式
第四节 声乐艺术的流派及风格
第一篇 声乐艺术发展史简述
第一章 欧洲声乐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16世纪以前的欧洲声乐艺术
第二节 l6世纪末17世纪初歌剧及美声唱法的诞生
第三节 17、18世纪的歌剧及其演唱风格
第四节 19世纪德、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
第五节 19、20世纪的歌剧及其演唱风格
第二章 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
第三节 中国原生态民歌
第四节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本质属性
第五节 中国传统声乐理论思想综述
第六节 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
第二篇 声乐艺术与相关学科
第三章 声乐艺术生理学基础与物理学原理
第一节 歌唱器官的构成
第二节 喉头与声带的发声机能
第三节 建立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
第四节 歌声的物理学原理
第四章 声乐艺术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 歌唱中的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歌唱中的记忆
第三节 歌唱中的想象
第四节 歌唱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第五节 歌唱者的心理素质
第五章 声乐艺术语言学基础
第一节 歌唱语言的基本常识
第二节 歌唱语言的音韵
第三节 歌唱语言发音的基本规律
第四节 歌唱语言发音的基本原则
第五节 声乐艺术与文学的关系
第六节 歌唱者的文学修养
第六章 声乐艺术美学基础
第一节 声乐艺术美的构成
第二节 声乐艺术的审美意识
第三节 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
第三篇 声乐表演论
第四篇 声乐教学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正像1728年英国乞丐歌剧在伦敦击败意大利的正歌剧那样,四分之一世纪之后,在巴黎出现了喜歌剧战胜法国宫廷正歌剧的事情。事件是由于意大利的“班比尼”(意译为“小宝贝”)喜歌剧团来到巴黎演出裴戈莱西的《管家女仆》获得巨大成功而引起的。从此,仿效此剧的新作品不断问世。这次演出,在正歌剧喜爱者与喜歌剧支持者之间掀起了一场大论战,这就是音乐史上著名的“喜歌剧论战”。以国王和贵族为首的一方支持正歌剧,以皇后和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1713~1784)、卢梭(1712~1778)等人为首的一方支持喜歌剧。这些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对于这种新型的、大众化的、富于表现力的喜歌剧给予很高评价,支持它与宫廷的、程式化的正歌剧相对抗,并最终获得胜利。在辩论的过程中,百科全书派说了一些过激的言辞,全盘否定了法国民族歌剧,因此,反对派就抓住这一点,谴责他们没有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 (二)卢梭和其他法国喜歌剧作家的创作 卢梭著名的《关于法兰西音乐的一封信》是这场“喜歌剧论战”的一个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把这种认识和理论付诸实践,创作了以田园景色为背景,旋律清新、感情丰富的喜歌剧《乡村卜者》,此剧吸收了法国民间音乐的很多素材。自18世纪初起,在民间集市中,法国就盛行着一种为人民所喜爱的又说、又唱、又跳的讽刺时事的轻歌舞剧。它们的对白,妙语如珠、切中时弊,具有强烈的讽刺性;音乐上也像乞丐歌剧那样采用流行的曲调来填新词。这种轻歌舞剧曰益广泛地深入人们的音乐生活。卢梭就综合了意大利喜歌剧和法国轻歌舞剧的特点,创造了既有抒情的浪漫曲、通俗的流行小调、白话式的对话,又有舞蹈和哑剧场面的典型法国喜歌剧形式。卢梭提倡简朴和自然的风格,在这部作品中贯穿了他“回到自然去”的基本信念,这正是当时新兴的艺术特性。 ……
还没细看,包装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