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看懂李安

柯玮妮 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柯玮妮  

页数:

294  

译者:

黃煜文  

Tag标签:

无  

前言

Well,I came upon a child ofGod He was walking along the road And I asked him,"Tell me where are you going?" Thishetoldme Said,"I'm going down to Yasgur's Farm. Gonna join in a rock and roll band. Gotto getbacktotheland and setmy soulfree." We are stardust, we are golden… And we've got to get ourselves back to the garden. 摘自歌曲《Woodstock》 作词作曲:琼妮·米契儿(Joni MitchelI) 演唱:Crosby,Stills,Nash and Young乐团 李安2009年的电影为《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 Woodstock)。对美国人而言,“伍德斯托克”代表美国历史上与美国人集体记忆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时空。伍德斯托克,纽约州北部的一个小镇,从此与一场创造历史的演唱会——象征年轻世代对于爱、和平与摇滚乐的理想——永远联结在一起。事件过后不久,深受它启发的琼妮·米契儿写下Woodstock这首颂歌,歌词这么说:“我们如星尘,我们如黄金般……我们必须让自己回到那圣园。” (We are stardust, we aregolden…and we've got to get ourselves back to the garden.)“回到那圣园”的想法,反映了那个年代渴望逃离政治虚伪、金钱贪欲与世界的腐败,回归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享有的纯真与理想主义状态。成千上万爱好和平的善良年轻人特地前来参与这场盛会,并成为这场当时最刺激最盛大事件的一份子。这首歌曲完全捕捉了他们心中的激昂。然而,比音乐本身更重要的,是美国年轻人在当中找到认同的体验,他们感觉自己就像“星尘”与“黄金”——这是属于他们的时刻。 以“三天的和平与音乐”为宣传口号的伍德斯托克演唱会,约莫有50万人参与。这场由多组乐团共襄盛举的音乐会,是20世纪60年代嬉皮风格一自由的爱、花的力量(Flower Power)、有机食材,以及热爱自然与和平、迷幻药与摇滚乐——的最高潮,也是著名的文化里程碑,但其实它因为在表演前几星期临时更换场地而乱成一团。一个名叫以利特·泰柏(Elliot Teichberg)的年轻人说服主办人将场地改到老家邻居麦克斯·亚斯格的农场,希望藉此挽救他的父母在纽约州北边岌岌可危的旅馆生意。这是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的主题,但李安想要呈现的是20世纪60年代的真正精髓:年轻人寻求冲破上一世代立下的种种限制,在文化地图上开疆辟土——当那个时代仍视特立独行为洪水猛兽,想成为艺术家的人也不受尊重,而家长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制造伍德斯托克》是一个关于不墨守成规的故事,以及一场探讨身份认同、最终达致包容与爱的实验。李安会被这个题材吸引,显然是因为“寻求身份认同”与“包容”这两个主题,是他擅长且著称的。 20世纪60年代的实验性与反叛性,源自20世纪50年代的严谨和社会约束。美国的20世纪50年代,是个凡事都一致、只想维持现状的时代。那个年代充满了社会道德约束与对性欲的钳制,人们必须遵守国家和家庭对既定角色的期待。这一点从李安先前的电影《断背山》中可以知晓,它生动刻画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怀俄明州社会对恩尼斯与杰克的道德约束。当他们面对两人不寻常爱情所导致的悲惨遭遇后,杰克赔上了他的性命,显示当时的保守气氛是险恶的,而特立独行或不遵循社会规范又是多么危险。 20世纪60年代,年轻人纷纷开始试着打破墨守成规和寻求自由。琼妮·米契儿的歌曲Woodstock这样唱着:“我必须回到那块圣地并解放我的灵魂。”(I've got to get back to the land,and set mysoul free)米契儿和其他年轻人深信人们终将如看顾伊甸园般照顾这块土地,在这土地上自给自足,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发自民众的运动同样来自于对越战的反抗,这一点可以从歌词里看出:“我梦见我看到天空中飞着载有机关枪的轰炸机变成盘旋在我们国家上方的蝴蝶。” (And I dreamed I saw the bomber death planes riding shotgun inthe skv,tuming into butterflies above our nation.)另一首反战歌曲《木船》(Wooden Ships)则唱着:“如果你对我微笑,我会明白,因为那是无论在何处每个人都会说的共同语言。” (If you smile at me I willunderstand,for that is something everyone everywhere does in the samelanguage.)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这么说:“制造爱而不是制造战争。”(Make love,not war.)因为有将近50万人汇聚到这里(规划者预估只有10万人左右,但电视新闻的画面显示前往车辆多到将高速公路变成大型停车场),伍德斯托克盛会后来备受注目,宣传极为成功,成为对那些“同一阵线”人士(嬉皮、反战人士、不遵循传统者和桀骜不驯的学生)的一种肯定。它揭示了这个爱好自由的社群,人数远比大家想象的还要多上许多。 对李安来说,《制造伍德斯托克》是个很好的题材,因为它探索了美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代的人类心理。从他最早的那些电影里,李安就展现了他犀利的文化和历史洞见,如《推手》和《喜宴》呈现了全球化和文化冲击的影响。李安20世纪90年代初期几部电影的主题,似乎预示并展望了21世纪全球化世界的快速变迁与适应的必要性,而事实证明,每个人设法了解自己在这个全球化世界中应扮演什么角色,也确实越来越重要。李安的《饮食男女》特别描绘了台湾地区历史上重要的改变时期。这三部国语片之后,李安开始往国外发展,拍了三部英语片分别描述19世纪早期的英国经典(《理智与情感》)、美国20世纪70年代(《冰风暴》)以及美国内战时期(《与魔鬼共骑》)。接下来的《卧虎藏龙))和《断背山》则将他推向了国际舞台。《卧虎藏龙》像是一座分水岭,为华语武术电影带来国际的喝彩;《断背山》则打破了禁忌,将敏感的同志议题带入主流电影市场。2006年李安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后,非但没有满足于目前的成就,反而冒险拍摄了一部极具挑战性的电影《色,戒》。这部电影证明了李安拍摄历史、道德、压抑、表演、谎言/真相等议题的强大实力。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制造伍德斯托克》对台湾地区的观众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台湾和美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皆经历了剧变。我记得我第一次来台湾是在1987年,大约是宣布解严的年代。当时,男生和女生在路上牵手会被视为不知耻的行径。对当时的年轻一代来说,那是个纯朴的年代。我记得蒋经国先生的逝世,也经历过李登辉的执政。当时女学生必须将头发剪到耳下,而所有学生都必须穿制服。整个社会以一个极整齐的方式在运作。学生们的义务是拿高分、上补习班,通过大学联考进大学。我听说家长从不对孩子说“我爱你”,因为觉得这么做太肉麻。一般上班族和公职人员周六也需要上班,只有周日是唯一的假日。悠闲和享乐的氛围在台湾尚未开始发展。艺术、戏剧和电影的内容同质性高,也不敢大胆创新——就如同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以艺术家为职志是可耻可议之事。当时,离婚这件事会让整个家族蒙上一层阴影,离婚率也非常低。因为施行严刑峻法,那时的台湾社会几乎没有枪支或毒品泛滥的问题。凡此种种,在这座岛上打造出一个井然有序、整齐一致的环境,家庭成员的角色划分非常刻板,对年轻人的期许也非常明确。 然而,物换星移,现在一切都改变了。例如发禁已解除,而台湾的小孩虽依循传统价值尊敬父母亲,现在却会对彼此说“我爱你”。大部分年轻学子的英文程度也大幅改善,因为他们的父母亲都会在他们念幼儿园或更早就找外籍老师教他们英文。大学生也有更多的语言选择,例如学习法文、西班牙文和日文等。如果没有全球化的影响或社会的开化,这些改变都不会发生。随着外国人和外商涌人台湾,社会各阶层有了更多互动与讯息交换。随着时间过去,新的思维逐渐取代旧的束缚,艺术和文化也开始萌芽,使得电影和音乐文化上出现更多不同的声音。 人们问我为什么研究李安的电影。我会迷上他的作品,一开始是出于一种文化观点。从《推手》和《喜宴》开始,他在跨文化(中国/美国)主题上的独特手法完全掳获了我,而“跨文化”这一点和我的个人经验有关——一个长期定居台湾的美国人。透过他早期的华语电影三部曲及后来的作品(尤其是《卧虎藏龙》),李安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的桥梁,而我非常高兴看到他将中国文化推上世界的舞台。第二个原因是出自专业:非常幸运的,李安的作品正好与我的研究领域相符。李安的作品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许多都改编自小说与短篇故事。李安有透过改编小说和短篇故事来响应其他创作者的习性,诸如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瑞克·穆迪《冰风暴》、王度庐《卧虎藏龙》、安妮·普茹《断背山》、张爱玲《色,戒》等。他的十一部电影中,有七部改编自文学作品。身为英文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研究他的作品自然而然成为我的焦点。 李安吸引我的第三个理由,是他愿意而且勇于冒险。李安拍片时,总是表现得不受任何拘束与无所惧——即使当他获邀执导《理智与情感》这部英国古装剧时也是如此,而他也非常成功全面探讨了促成英国文化责任(cultural duty)的各种心理力量。当被质疑他是否真的了解奥斯汀笔下的18世纪英国时,李安的回答是:他比20世纪的英国人还了解它,因为,中华和英国文化在习俗上有相似之处,例如两种文化都强调应压抑个人情感、谨守个人本分。这一点让李安占有优势。李安的电影无论主题或是风格,总是充满了风险。就如我在本书中所言,因为他勇于走在已知与未知的分隔线上,因此使得他的作品卓越杰出。 最后一个理由,是李安的谦逊。所有清楚他的故事的人,都知道他早年的经历可谓相当曲折:整整六年时间内,他没有工作,由妻子林惠嘉扛起家计。李安经常如此公开坦承:要不是有林惠嘉的支持,他永远不可能实现成为电影人的梦想。这段故事让我非常感动,而他一贯的谦逊、温煦,以及在公开场合或受访时展露的温文儒雅(即使他如今已是世界驰名的导演,也没有改变),同样无不深深感动我。 李安的电影深深吸引着我,因为他的作品时常替外来者——社会上孤立无援的人——发声;我在台湾的经验让我理解身为一个外来者是何种感受。处在边缘和被孤立,似乎是李安最喜欢探讨的主题之一。李安对那些难以融人他人的人特别感到同情,也对两种对立观点在相互抵触和影响下产生的变化感兴趣,例如两个不同的文化或不同的世代。我在世新大学任教已有十五年之久,每年教授数百名学生,我非常感谢他们让我体验到台湾的文化,使我获得启发与改变。这是最好的全球化与文化差异的印证。 在此我想特别感谢世新大学的同仁黄裕惠、张继庄、陈鹏翔、李振清、胡耀恒、高天恩、于惠之、李永安、陈怡如、林启藩、王毓芝、陈明珠、黄匀祺、卜兰妮对我研究上的鼓励与协助。我也非常感激我在华盛顿大学的指导教授王靖献,以及林建国、林松辉、陈儒修、张霭珠、萧立君、孙松荣、杨哲铭、金惠芬、蔡秀妆、彭小妍、陈相因、张小虹、廖咸浩、叶月瑜、孙筑瑾、林文淇、Susan Daruvala、DarrellDavis、Jon Kowallis、Douglas.Kellner、周成荫、许毓纯、萧乔萍、苏华院对我在学术研究上的启发与友谊。 也在此感谢世新大学所有大学部学生及研究生,特别是我在研究所的指导学生谢义平,她协助我完成了这部作品,以及黄郁杰、陈筱涵在李安电影研究这门硕士班课程里分享的探索与研究电影的乐趣。 我深信,不只是我感谢李安,而是所有人都感谢他,因为他联结了东方与西方。李安在呈现他所了解的世界时,以谦卑与耿直深深激励了我们,也使我们更深切思考这世界的一切事物。

内容概要

  2005
年以《断背山》一片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李安,从《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引起国际影坛的注目,到《理性与感性》、《冰风暴》、《与魔鬼共骑》站稳美国主流电影工业界,及至获得世人与票房认可的《卧虎藏龙》、《断背山》与《色,戒》不论在华语电影界或国际影坛上,李安的专业成就已无庸置疑。然而,除了从华语出版市场上的各种书籍了解他的电影路之外,除了因他征战各影展的成绩而与有荣焉之外,同为中国人的我们,看懂了多少隐藏在情节之间的李安?
  透过电影这个媒介,他究竟想说什么?我们真的了解他在电影专业上的成就吗?而西方的专家与观众,又如何看待他的作品?
  这个世界,到底怎么解读李安?本书将为你解答。

作者简介

作者
柯玮妮(Whitney Crothers Dilley)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1998),现任台北世新大学英语系副教授。与陈鹏翔合编《华人文学中的女性主义/女性气质》(Feminism/
Femininity in Chinese Literature, 2002)。曾以华语女性文学编辑身份获列入知名的“世界名人录” (
Marquis Who's Who in the World )。
译者
黄煜文
1974年生,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现为专职译者。译有《发现成吉思汗:出生、死亡与复活》、《是逻辑,还是鬼扯?》、《追寻欧洲小贩的历史旅程》、《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最近比较烦:一个哲学思考》等书。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部脉络
第一章 导论:李安的电影路
第二章 李安在华语与世界电影中的地位
第二部 电影(1)
第三章 《推手》中的儒家价值与文化流离
第四章 逾越性别与文化疆界的《喜宴》
第五章 《饮食男女》中的全球化与文化认同
第三部 电影(II)
 第六章 《理智与情感》中的对立与化解
 第七章 《冰风暴》:破碎的叙事/破碎的认同
 第八章 《与魔鬼共骑》中的种族、性别、阶级与社会认同
第四部 电影(III)
 第九章 《卧虎藏龙》中的武侠叙事与跨国华人认同
 第十章 《绿巨人浩克》:永远的局外人
 第十一章 《断背山》:超越性别
第五部 结论与附录
结论 李安的电影梦
附录 “真实的”王佳芝: 《色,戒》中的禁忌、逾越与真实.
注释
英文参考书目
中文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尽管如此,李安很高兴能就读台湾艺专,并且随即在舞台表演中找到乐趣。他曾说: “在此,我的灵魂第一次获得解放。”显然,这种情感宣泄的经验,对于在浓厚学术气氛下成长的李安而言,相当陌生,因为他的父亲时常以沉默而严肃的形象出现(根据儿时朋友的说法,李安的父亲在晚餐时不发一语,神情严肃,唯有当他离开饭厅时,大家才能轻松聊天)。李安最难忘怀的角色,是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 《玻璃动物园》(The Glass Menagerie)中的汤姆•温菲德(Tom Wingfield),这出以隔代冲突知名的戏码,儿子最终逃离父母的控制。李安原本进入艺专是为了逃避兵役,他打算第三次参加联考,以考上更好的学校,却因此爱上了戏剧。父亲答应让他留在艺专,条件是李安毕业后必须出国深造。李安是位杰出的表演者;他演过无数角色,并在艺专二年级时,荣获全国大专话剧比赛最佳男主角奖。次年,他拍摄一部超八厘米短片,作为毕业作品,片名叫《星期六下午的懒散》(1976),是部与风筝有关的十八分钟黑白默片。李安后来靠着这部片子,申请进入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就读。 美国教育 1978年,李安飞往美国,在家人资助下,进入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主修戏剧。李安留学美国时已24岁,年纪比他的美国同学大上许多,这是因为艺专毕业后,他还必须服完两年兵役才能出国。除了年龄的劣势,李安的英语带有浓厚的口音且不太流利,在戏剧表演课程上势必遭遇种种困难,同时也要比别人花上更长的时间,阅读脚本与背诵台词。然而就在就读伊利诺大学期间,李安开始尝试导演路线。他摸索出一条既能发挥艺术长才,又不致被自己口音与文法均不标准的英语所拖累的蹊径。李安过去热爱戏剧表演,现在却全身心地投入新的表演媒介。他执导尤金•尤涅斯科(Eugene Ionesco)的作品《椅子》(The Chairs),并钻研贝尔托•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哈洛德•品特(Harold Pinter)、田纳西•威廉斯与尤金•欧尼尔(Eugene O'Neill)的剧作。在描述这段经验时,李安说: “西方的戏剧表演深深打动了我……我在这方面越来越得心应手。” 1980年,李安取得伊利诺大学戏剧系导演组艺术学士学位,之后进入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攻读电影制作硕士学位。在纽约大学,李安享受密集拍摄学生短片的乐趣。这些电影包括了《追打》(The Runner,1980)、《揍艺术家》(Beat the Artist,1981)、《我爱中国菜》(I Love Chinese Food,1981)与《荫凉湖畔》 (Shades of the Lake,1982)。其中《荫凉湖畔》赢得台湾金穗奖最佳剧情短片,而这出二年级拍的短片,也为李安争取到纽约大学全额奖学金。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部卓越而敏锐的作品,概论这位当代影坛最吸引人、最受赞誉的导演。本书既热情又广博,研究电影的学子以及对李安感兴趣的一般大众都会喜欢。 ——伊恩·海登·史密斯(IanHaydn Smith),《中国与东南亚电影》编辑 这是首次有学者针对李安这位值得关注的导演进行的重要研究……凡是研究当代华语电影或美国电影的学者都该读这本书。 ——裴开瑞(chris Berry),国际知名影评学者/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教授 柯玮妮教授的《看懂李安》为当代电影大师李安的创作系谱,提供了精准细腻的文化、国族与性别剖析,让我们成功理解为何李安的电影会如此动人,充满跨文化的魅力。 ——张小虹,台湾大学外国语文系教授


编辑推荐

《看懂李安:第1本从西方观点剖析李安的专书》有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名人推荐

一部卓越而敏锐的作品,概论这位当代影坛最吸引人、最受赞誉的导演。本书既热情又广博,研究电影的学子以及对李安感兴趣的一般大众都会喜欢。 ——伊恩•海登•史密斯(Ian Haydn Smith),《中国与东南亚电影》编辑 这是首次有学者针对李安这位值得关注的导演进行的重要研究……凡是研究当代华语电影或美国电影的学者都该读这本书。 ——裴开瑞(Chris Berry),国际知名影评学者/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教授 柯玮妮教授的《看懂李安》为当代电影大师李安的创作系谱,提供了精准细腻的文化、国族与性别剖析,让我们成功理解为何李安的电影会如此动人,充满跨文化的魅力。 ——张小虹,台湾大学外国语文系教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看懂李安 PDF格式下载



书刚收到。想从多一个角度阅读李安,但想要从一本书读懂李安,很难。
李安学贯东西,为人谦逊儒雅、对电影敬畏真诚,很值得大陆影视界“著名”人士们学习。


无需赘言,李安的电影是华语电影中的巅峰之作,永远也看不厌倦


因为喜欢李安的电影,并且基本都看过,所以看起来很过瘾。很值得一买的书,评论到位。


第一本从西方观点剖析李安的专书


看完少年派的电影后 对李安开始感兴趣,就从基本有关他的书里面选了一本,还可以,不过想要的东西还是没从里面看到。


看西方观点下的李安


喜欢这样的西方人的角度去探寻具有西方开放性和东方内敛双重人格的李安先生, 喜欢少年派。


先看了李安自传 但不喜欢《看懂李安》封面设计,一张不全的脸来表现什么呢?


从西方视角看李安 很独特


提供不一样的眼光看李安,外国人跟我们真的有差别。


喜欢李安,不错的书


很爱李安,所以看看外国人视角来看待他的作品


李安,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梦


华语电影导演中比较有情怀的.


和之前的那本自传相比这本书更加西化一点儿中国人看的时候有点电放都感觉会很滑稽


一本心得的书,外观似乎有些过于拿捏了。


简单的翻了翻 书还是不错的


文化视角的新解读,不错


收到两天了,物有所值,就是自己期待的内容,值得收藏,谢谢当当网优惠又快速的服务!给一个满分!


没有看完。应该不错


很不错 是正版 很喜欢 服务态度很好


嗯 已经看了 很不错 正版。


内容很好 很喜欢 对我写论文帮助很大


看懂李安(第一本从西方观点剖析李安的专书)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這本書很好看!書質量也很贊!


第一本从西方观点剖析李安的专书。


暂时没有看。稍后评价吧。


内容很不错,让人彻悟,值得买


看懂李安(第一本从西方观点剖析李安的专书)帮助更多买家。分享,让世界更美好(


“西方”虽不一定代表“正确”或“标准”,但电影艺术毕竟是西方发明并光大的,所以,西方观点看李安,很有意义。


深刻剖析李安和其电影!


关于李安的电影涉及的挺全的


一直很喜欢李安~值得一看~


不算太全吧,没有最新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对于一个人还是得盖棺而论啊。


看懂李安(第一本从西方观点剖析李安的专书)
帮助更多买家。分享,让世界更美好


看懂李安(第一本从西方观点剖析李安的专书)帮助更多买家。分享,让世界更美好


看懂李安(第一本从西方观点剖析李安的专书)


看懂李安(第一本从西方观点剖析李安的专书)帮助更多买家。分享,让世界更美好(、、


值得一看哦~


看懂李安(第一本从西方观点剖析李安的专书)、这本书就是没有人民出版社的【十年一觉电影梦】受欢迎


只能说一般了 远不如十年一觉电影梦 李安又拿奖 这些书肯定又得涨价


没有李安认可的自传好,那本更接近李安,这本的评论还不够深入。


本来内容不错,可是印刷一般,加上纸质有些黑,字迹偏小,看起来不太舒服。有点后悔买了,希望能有更好的版本替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