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人的社会与社会的人

王虎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王虎学  

页数:

275  

字数:

260000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包括: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社会”;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人”;现代社会的哲学沉思;社会分化与价值整合等。

书籍目录

引论:“社会”的发现与马克思哲学的出场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社会”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概念研究回溯
一、多维视野中的“社会”
二、广阔问题域中的“社会”
三、“社会”的多重面相及其丰富内涵
四、回归“社会”的原初理论语境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历史缘起¨
一、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节点
二、“类”与“社会”: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分水岭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概念的生成与嬗变
一、“本真社会”的理想规定
二、“人类社会”的实践之根
三、“现实社会”的具体考察
四、“典型社会”的个案研究
第四节 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方法论意义
一、“社会”的历史性:“从抽象到具体”
二、“社会”的整体性:“一个马克思”
三、“社会”的典型性:“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人”
第三章 现代社会的哲学沉思
第四章 社会分化与价值整合
第四章 哲学转向与马克思哲学的重建
附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30年述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一)“人是类存在物”与“人是社会存在物” “人是类存在物”,这是费尔巴哈对人的基本规定,即人是“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那种生物”。马克思对此作了进一步地论证和发挥:人之所以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己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看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这里表达了“类存在物”的两重含义:一方面,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使人成为自觉的、有意识的人;另一方面,人的普遍性体现在,他能够通过劳动,全面地占有自然界,从而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人是自觉自由的存在物。 马克思虽然沿用“类”概念,但是已经赋予其自觉自由的活动这一新的内涵。如马克思所言:由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唯其如此,人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白已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以“类”来反观自身的人就是自觉的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而人正是通过改造对象世界的劳动来确证并实现其“类本质”的,因此,人的“类本质”既非自然界自生,也不是神的授予,而是人自己在劳动中自我创生的。可见,在马克思的语境中,“类”已不再是“无声的类”,而是指称人的本质规定的自觉自由的活动。 据此,在关于人的本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拒斥将人的本质自然化和精神化的倾向,强调人的社会本质。费尔巴哈将人的“类本质”规定为“理性、意志、心”,马克思却认为,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在巴黎时期《詹姆斯·穆勒一书摘要》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 从“类”到“社会”的转变,标志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质观的真正扬弃。如果说,费尔巴哈的“个人”是“抽象的人类个体”的话,那么,马克思的“个人”就是包含了个人间交往的“现实的个人”;如果说,费尔巴哈的“类”是把诸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原始沉默的“共同性”的话,那么,马克思的“类”就是揭示现实个人与类的能动关系的“社会”。马克思用“现实个人”扬弃了“抽象个人”,实现了从“类”到“社会”的理论跃迁,从而开显出一种崭新的理论视域,赋予人以全新的规定性,即“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编辑推荐

《人的社会与社会的人: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变革与现代视域》着力从理论向度,话语体系,研究范式,致思路向四个方面探究并回答马克思哲学的重建这一重大问题。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人的社会与社会的人 PDF格式下载



人的社会与社会的人书好


书是正版的,很好,同事很喜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