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的飞沫
1988-2
江西人民出版社
[法] 鲍里斯·维昂
刘甲桂
无
叙述了高兰和珂嫘、爱西斯和尼古拉、阿丽芝和契克三对情人的爱情悲剧。
无
一个习以为常、平淡无奇的爱情故事,在维昂手中却是那么的奇异迷人。尤其是那语言……
鲍里斯 维昂,不只是法国小说家……他白天作曲、翻译、研究数学、写小说,晚上去酒吧吹小号。毫无待见他那先天性心脏病。与其说他是天才作家,不如说是鬼才。只可惜帝哥太嫉妒他的才华,就把年仅39岁的他带走了。他曾说:“世上只有两样实在的东西,那便是与漂亮姑娘们的不管什么方式的爱情,以及新奥尔良派或狄克 艾灵顿的音乐。”仅个人认为,短短两句则概括了这二百多页的内容。包括女主人公克洛埃的名字,都是美国黑人爵士乐作曲家艾灵顿的一首歌曲名称。可见维昂对爵士乐的喜爱。
故事从头到尾都是作者设想出来的,但却影射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就好比阳光着实耀眼,可它照耀着的影子却是畸形的。理想和现实总是对峙的。
在维昂的故事中仿佛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和思想,荒诞且诡异的。比如:四季并存的景物、水管内钻出的鳗鱼、天空出现两个太阳、像甲壳虫般攀爬的门铃等等……本书最具特色的还是男主人公那架可调制鸡尾酒的钢琴。这个想法简直太妙了!足以说明维昂的想象和创造力。
书中有个切割点。前半部分的描写多以美好浪漫为主。直到高兰的婚礼与克洛埃的葬礼以及工厂劳动的某些情景,作品里就几乎别无现实嘲讽的内容了。这时,你明显感觉故事的走向偏灰色调儿了。包括那架鸡尾酒钢琴,如果在故事后半部演奏的话,想必调制出的饮品定是无味的苏打水。虽然故事前后的落差让人应接不暇,但是维昂总能让我们沉浸在他那诡异的童话世界里不走出来。
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小家伙,毋庸置疑是高兰家的黑须小灰鼠。本人一向不待见老鼠,不知为何在维昂的童话世界里老鼠都变得异常可爱了。
借用书中我最喜欢的段落结束我的书评:
“把你的脑袋放进我嘴巴里,”猫儿说,“等着吧。”
“要等很久吗?”小灰鼠问。
“就等有人踩我的尾巴了,”猫儿说,“我需要有一个迅速的反应。可你不用害怕,我会把尾巴伸得长长的。”
猫儿小心翼翼地把它尖利的牙齿架在小鼠柔软的灰色颈子上。小灰鼠的黑须同猫儿的长须缠到了一起。猫儿舒展开它那毛茸茸的大尾巴,让它拖在人行道上。
使徒儒勒孤儿院十一名盲童小姑娘唱着歌走来。
“法国第一才子书。
被一代年轻人奉为经典的作品。
这是一部纯粹至极的爱情小说,是对青春与纯真的一次缅怀与肯定。”
说真的,有时候简介写的好也是一种才华也是一种推销不是吗?说起来这是我13年要看的书,终于在上礼拜在图书馆借到了,今天花了四节课的时间看完了。
亮点:无 剧情:无 我更加不知道作为当代最凄美的爱情小说从何说起?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还是看不出来这是一部爱情小说,讲到最后终于明白了,这不是凄美,是不太现实,太过离谱的。
科兰要是没有娶克洛埃,兴许就不会倾家荡产沦落到最后身上连150金币都拿不出来。可是生活没有假如,如果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有后悔药吃了。因为爱而心甘情愿的结合和受难。
还有希克本来可以过着虽然有点艰难却还是幸福的日子却因为追求着一个不切实际的帕尔特的人穷困潦倒,让阿丽丝伤心,结局阿丽丝亲手杀死了帕尔特和所有买给希克书籍的老板都杀死的情景实在令人汗颜。
可是生活不是戏剧。
68小节里面,一只猫和小灰鼠的对话还是有点意味的。
看到的书不少,记住的书很少,很多时候都是看完了第二天或者第四天就会忘光的。没有毅力写书评和感受。除却以前老师硬性要求的,这算是自己的第一篇,希望能坚持,有些感受,确实要写下来,不为了给别人看,只给自己看。不管文笔好不好,语句通不通顺,自己看得懂就好了。
真的是有点久没有写文字了,没有写那些矫情的东西。博客也一年多没有更新~~
写书评的,又离题了~~
还是说说书内容吧~
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期待,一点都不好。先是科兰出现的第一画面,然后是尼古拉和希克,阿丽丝和克洛埃。我搞不懂科兰刚开始对阿丽丝的那点小情感到底在哪里了?阿丽丝真的有那么爱希克,最后杀了所有人?克洛埃就这样躺着无偿地接受着各种鲜花,除了起初的那点愧疚,最后就没影了吗?很多事情进展太快,科兰就那么爱着克洛埃,爱到钱财不顾?他们没经历过什么啊~~只是见过几次,约会过几次然后仓促地订婚了而已。然后就是克洛埃生病~~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见解,也许我只是看不懂书的内涵吧。这是一种和当初看 岛 看荆棘鸟完全不同的感受。这本书太过简单,情节描述也是如此,让人想一笔带过。
“那一束束阳光跌碎在地上,幻化成一个个闪烁的小球,宛如黄色的水银柱,小灰鼠就喜欢在这些小球后面追逐、嬉戏。”这一句是我在开始阅读《岁月的泡沫》时,最为注意的句子,那只无忧无虑的老鼠在故事的结尾竟请猫帮忙完成它的自杀仪式,这是多么浪漫凄美的对比啊。老鼠把头伸入猫的嘴里,在人行道上,只要行人经过踩到猫的尾巴,猫一合嘴,老鼠就被杀了。然后小说的最后一句便是:“十一个使徒于勒孤儿院的盲眼小女孩正唱着歌,迎面走来。”
闭卷之后,这种难以名状的忧伤旋即侵入我的心脏,却毫无预示的隔断了心与血管或者神经的联系,只是在心脏中不断膨胀。果然,“爱与心相关,心却最终成为他的负担。”这也难怪维昂会在《岁月的泡沫》里设计一个取心器。
盲眼的小女孩自然看不见猫和那只小灰鼠,也着实不会清楚它们之间会有如此惊人的“自杀契约”。死亡随之而来,而小灰鼠却无法估摸精确的时间,它的心早已成为负担,而这种无法承受的忧伤却正来自于它的主人与朋友们。
小说中主人公的爱情是极为纯粹、浪漫却又不安的。科兰家境不错,喜爱那台会调酒的钢琴,爱上了楚楚动人的克洛埃;清贫的希克,沉迷于收集帕尔斯的作品,性格果敢的阿丽丝爱上了这位迷糊的年轻工程师;科兰家的厨师尼古拉因为身份的悬殊,不敢和出身于资产阶级的伊希斯恋爱。由于不完美的爱存在着崩坏的危险,因此结局时可以预知的,只是我们绝对不会猜到克洛埃因为胸口长了睡莲而死亡,本富裕的科兰却只能给他的妻子办一场“穷人的葬礼”;阿丽丝用希克的取心器杀死了作家、出版商人,甚至烧掉了一切有关帕尔斯的书店,却依然无法帮助希克逃离因为无钱纳税而遭遇到残忍的羞辱和死亡;尼古拉尽管看似安宁,却也只能任伊希斯在自己的怀里哭泣,毫无办法。三位男性似乎都是因为财产的不足或逐渐消失而最终导致的悲剧,却也正是维昂对“存在主义”的一种嘲讽,这些寻找个人纯粹与绝对自由的空间时最终却为事实存在的空间所消灭。
《岁月的泡沫》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色彩,作者鲍里斯·维昂与我一样是卡夫卡的崇拜者,后现代的文学特点在这部作品里毫无掩饰的释放着光彩。在维昂笔下,万物都具有灵性,无论是生活在众人注视之下的小灰鼠、能吹掉色彩的风、粉红色的云朵,还是他们久居的房屋,它们都会随着时空的改变而呈现不同的颜色或者形状。这些事物都有着自己的特征、思想与行动,如此大胆又极具颠覆性的超现实主义写实风格是多么唯美却拥有情义啊。这样看来,这部仅用时3个月便完成的著作的确能称得上”当代最凄婉动人的爱情小说”。
在阅读维昂的句子时,我不止一次的感受到那种因为色彩变化而让心情忽而开朗忽而沉重的那种窒息。《岁月的泡沫》无疑充满了各种形式的诗意。维昂笔下的文字吐纳着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读者只有追随着这张美感直至悲剧的深渊。
在小说中,维昂描写了夸张的却又真实的各种职业人群。他们的的思想在举手投足之间显得极为卑劣,这些人们不仅活在小说里,也呼吸着现实的空气,阅读时仿佛就能听见他们对我的职责、嘲笑或者是更为严重的伤害,他们都需要那个取心器。
科兰守在水池边,充满了对睡莲的恨意盯着平静的水面,以便随时能发现正在冒出的睡莲,但他也只剩下此种思维与行动了。这是小灰鼠告诉我们最后的故事。这些岁月的碎片与幻想的泡沫最终交织在一起,迎接着盲眼却又欢快的歌声。
这难道不是最为凄美的宣判吗?
与其说,如书封底那页的书评所说“不经意间潸然泪下。”不如说,那是一种比哭,更要难过的情感。因为,在昨晚看完书后,我根本哭不出来,但心情却如同最后那合拢的房间一样,压抑难受。然后一个人在客厅里来回走了几圈,便睡去了。很压抑很压抑,因为结局来的太快了。虽然,作者早早的就开始铺垫结局的枯槁。但伴着那一束一束的鲜花,仿佛一切还有希望,是的,一切都还没开始,就结束了。还来不及回顾婚礼前高兰对克罗埃的迷恋,还来不及感受那场豪华婚礼所洋溢着的两人甜甜的幸福,还来不及享受婚礼后那一段厮守的小日子。幸福就被病魔吞噬,如同泡沫一样,被打散,消失掉了。高兰最后问上帝,克罗埃为什么去世。她明明什么坏事都没有做。为什么呢,为什么穷尽一切的爱,却换来的是这样的结局呢?这个世界还真是没道理啊。这就是读完这本书后,那长长的让我压抑的哭不出来的原因。
我想,我写这篇书评可能会有失偏颇,(不过如果带着个人角度讲,每一篇评论文章都会有所偏颇。)我在看这本书之前,不,应该是我高中的时候,我第一次知道有这么一部日本电影《睡莲》,故事大概讲的是一对年轻人非常相爱,后来他们结婚了。婚后女主角得了一种怪病,肺部长出了一颗睡莲。拯救女主角的唯一方式是,让她身边随时存在着鲜艳美丽的花朵,这样可以稍稍抑制睡莲的生长,但是最终女主还是死去了,男主则卷入了朋友的凶杀案中。我当时依稀记得,女主角的名字叫Chloe。以高中时期的玻璃般的少女心来审视这样的故事,无疑让我对电影产生了莫大的期望和憧憬,再加上当时一直找不到片源的缘故,这种憧憬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日俱增,我曾不止一次的想象过那颗长在肺里的洁白的睡莲。那些和肺叶支气管所连接起来的植物的经脉。那些可以让睡莲稍稍枯萎的异常鲜艳美丽的花朵。还有一直那么温柔,孜孜不倦的照顾着Chloe的小太郎,当然就是原著中的高兰。那样的爱情,穷尽所有。充满悲剧性,令我那么着迷。然后很多年后,其实也没多少年,就在前不久,我观看了日版的“岁月的泡沫”,稍稍有点让我失望。除了克罗埃那个小房间的光感拍摄的美轮美奂以外,其余的和我想象中的很不一样。那不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有点绝望。电影的色调很灰暗颓废,节奏也感觉很跳跃。也许电影本身并没有那么差,只是我觉得很失望。人嘛,习惯于相信自己已经事先认定了的事情。所谓某种意义上的对生活的预判。有的时候会错误,比如,我对这部电影,和这个故事,就提前做出了错误的预判。但生活有的时候是会想这样的导向上去发生。嘛,回到话题,我依旧觉得这个故事应该有一个它自己本来的模样,于是就遇到了这本书。
翻开这本书,比起电影《睡莲》,这本书所描绘的完全是一个富丽堂皇,光怪陆离的世界。我边读着边去搜寻Duke Ellington的爵士乐听。整部小说的前篇,读起来是那么的飘飘然,仿佛梦境一般。那种把感官混杂起来的对于心情的描写,以及心情会改变周围的景色的夸张手法,都带着一种暧昧氤氲的气氛。仿佛爵士乐中小号慵懒的音色。那是满满当当的高兰对克罗埃的爱意,法式浪漫。仿佛现实真的就这么被改变着,如同奇幻和童话,但你明知道这是些心情,却已经划不清楚世界的接线了。维昂白天做木工,研究数学,写小说、诗歌、戏剧,晚上去地窖酒馆吹小号。从书中依稀可以感觉到,他那份浓浓的爵士小号情怀。那首Chloe就是Chloe本身,维昂描绘出这样一位甜美又有一点点小小的矫情的女郎,像一种甜味的鸡尾酒。只要看了一眼,便会被其似有似无的那点酒精迷醉到不行。那是带有典型的法式性感和优雅的女士。和日版不同,当然,作为中国人的我,也一开始也欣赏不了Chloe的美丽。也许和译者也有一定的关系。或者也可以说我对于姑娘的美丽有了一种普适价值观的先入为主的概念。嘛,这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高兰爱她。与此同时,我看到了今年年法国翻拍的这部小说的电影——《泡沫人生》的预告片。看到了,现在特级可以做到的,让小说里,那些心情可以变化和扭曲的世界,真真正正的刺激到我的眼球。我想,那也许就应该是更靠近书中的世界了吧。
我迫不及待的,往下读那本书。婚礼结束后的文字,我比之前阅读的速度快了一倍去阅读。我迫不及待的期待着悲剧的发生。仿佛克罗埃捧着高兰送她的那一大束白丁香,迫不及待的吮吸着,已经顾忌不了伊西斯的手抚摸她的脸颊一样。她因为呼吸不畅,而我因为对悲剧色彩的唯美的期待。然而,一切就那么无可救药的枯萎下去。阿丽丝无法看着心爱的人因为痴迷的买书负债累累,最终有可能去偷盗,或者进监狱,而去杀人放火最后葬身火海只留下一头纯金的秀发作为他们爱情的象征。而希克则和警察做了无谓的搏斗后死去。而高兰呢,可怜的高兰为了买花拯救Chloe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不擅长工作的他,换了一份又一份的工作,用生命或是承受着他人的咒骂和唾弃,挣钱买花,直到Chloe生命的最后一刻。然而房子在萎缩,Chloe在枯萎,绝望不可避免的到来了,Chloe的生命停止了运转。这还不够,还有那折磨人的葬礼,还有那寻死的黑须小鼠,然后我合上了书。没有我期待的悲剧的唯美,这本书,读到最后,充满了漫无边际的绝望,就像慢性毒药一般,慢慢折磨你,然后告诉你你将无药可救。即使你的爱再温暖,即使你再怎么努力,在绝望的命运面前,它丝毫起不了任何作用。如同那萎缩的房子一样,也许萎缩的房子正是高兰的金钱,而枯萎的Chloe正是高兰的心一样。Chloe死了,高兰也就没有心了。没有人可怜,没有呐喊,甚至没有一丁点声音。这才是无边无际的绝望。
我记得,黑须小鼠和猫的对话中,有那么一段。猫说:“那他很不幸咯?”小鼠说,“他不是不幸,是伤心。”高兰是如此的幸福,他倾尽了全力去爱一个人,在这当中,他只去爱,不在乎任何事情,那样的心是满满的,幸福的,心无旁骛的,也容不下他人的。但他的爱一旦消失了的话,他的心就碎了,就空了。所以,他不是不幸,是伤心。高兰在最后,要杀死那多睡莲。曾有人评论说,那朵长在Chloe肺部的睡莲,是不小心吸入的雪花,吸收了高兰带给她的幸福生根,发芽,肆意的生长着。而故事的最后,高兰要杀死这个害死自己心爱的人的“凶手”。也许这就是维昂所展示给我们的爱情的真相。当爱情,变得狭小的只有彼此时,便变得不堪重负。而当对方不再爱你的时候,你所做的只能是杀死自己的爱情。讽刺吧,亲手浇灌出来的爱情,要被自己亲手杀掉。现实生活中,维昂的女友似乎后来变成了,哪位书中的大作家保特的现实版本的情人。我不知到,他是否在书中映射出了自己爱情。我只知道,也许维昂热爱紫色和黄色。高兰的袜子,婚礼的装饰,Chloe的睡衣等等等等。
最后,我还想写一些冠冕堂皇的普世价值观的话,这部小说深刻的揭露了当时那个社会现实的丑恶,以胡椒味的辛辣的嘲讽配以朗姆酒和糖浆的打破现实和梦幻的描写,以及红樱桃的俏皮文风,让这份讽刺有点俏皮,来的没那么直接,却更显辛辣。喝完,有一种压抑的感觉。别害怕,那不是绝望,因为故事不是发生在你身上,这只是酒精作用。那么,各位客官,是否来一份,这从爵士钢琴特调的鸡尾酒呢?它的名字叫做——《 L'Écume des jours 岁月的泡沫》。
(P.S写不动了,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这又是一部奇书,奇到我认为罗琳肯定看过,里面的想像力可比《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强太多了。
此书算是后现代主义的杰作,作者想象能力之夸张、文字运用之强令人目不暇接。我相当怀疑就算是我懂法文,能够理解此书有几分。
书的内容主线相当平淡,不过是两对悲剧的恋人的故事。但里面的想像、比喻、文字技巧与表达能力等出类拔萃。当然可以对其洋洋洒洒长篇大论;其实也可以不置一词,只权当游戏之作。如何应对,读者自己选择。只能说此书有意思,可以品读品读。
刚开始翻读鲍里斯•维昂的《岁月的泡沫》,有点不能适应,因为人类社会努力建构起来的法律规则或条条框框在书里全打乱了,荒诞和超现实的情节贯穿始终,作者没有试图强调或具体解释,这便使得整部小说读来轻松而离奇。
要说这部小说最成功之处,倒并非这些超乎想象的元素,它们无非是作者巧妙地从词汇运用上获得的一种“联想”和“扩散”——这种功底的形成,往往出于作者娴熟的语言水平,就像有人可以从中国的象形字中寻找到一个美丽的传说。维昂把一个词汇拆成两三个意义,将其融入到情节段落中,倒确实给我们造成了丰富、交迭的意象效果。如希克与女友阿丽丝在剧场听作家保特演讲时发生人员踩踏事件:“一队消防队员把他们当成靶子,用喷火龙头使他们偏离方位,朝舞台飘去,悲惨地淹死在塞纳河里。”此处的“舞台”(scène)和“塞纳河”(Seine)是同音词,因此一词两用,译者将其掰成两个分句,以使读者更清晰的理解其意。书中多处出现此类把玩语言的艺术片段,但维昂显然不满足于此,比起“词汇解构”更离奇的是,他将事物都变得拟人化,领带会咬手指、房屋会随着主人的病情而发生结构上的改变、玻璃碎了会像皮肤一样重新长好、阳光照到地板上会变成珠子而放到打火机里可以点火……
最难忘的是那台可以在弹奏时自动配制出醉人美酒的钢琴,虽然最后高兰为了医治克洛埃的病将其低价变卖,却让我们借以记住了高兰靠着钢琴哭泣的背影。是啊,尽管维昂让我们看到了眼花缭乱、与众不同的新鲜世界,并不留余地的将一些高知、作家、体制、政府、宗教进行嘲讽,却没有忘记提醒我们,这是一个用爱支撑起来的故事。书中的高兰原本过着惬意舒适的生活,和克洛埃结婚后却因为她患上一种离奇的病而变卖家产为她治病,最后落魄到打短工为生的境地。另一对原本幸福甜蜜的恋人希克与阿丽丝,也因为希克对作家保特的极度崇拜、拼命收藏其著作导致最后破产,阿丽丝杀死保特并烧毁书店。美好的姻缘皆因疾病或癖好而分崩离析,作者煞费苦心的从轻松而幽默的笔调中让我们感受到心碎,看似由无数乱象或碎片拼贴而成的世界,总算有了一条可以让我们得以坚信和迷恋的主线。
这也是读鲍里斯•维昂逐渐入境的原因,他建构的这个世界荒诞不经,而且用不着花很大篇幅去解释其中的现象,出现在他书上的,“存在”即“合理”。在超现实主义包装下的实质,却存在着他对人物处境的不满和抗争。从维昂自身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他在当时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作家,年轻人喜欢他的离经叛道,可是政府和教会却对其十分憎恶,并因此叛他入狱服刑。他与萨特夫妇是朋友,为了报复萨特勾引自己妻子,他多次企图想把波伏瓦骗到床上,但最终没有真正行动。他39岁便死于心脏病发,比杰克•凯鲁亚克和罗贝托•波拉尼奥还要短命得多,为什么提这两位作家呢?我想三者都是天才级的大师,从维昂的一些段落中偶尔可见凯鲁亚克的惊艳,而希克追逐作家的情节让我隐约感到与波拉尼奥《2666》中一开始那场因学术研究而混在一起的“三角恋爱”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以认为维昂是有意将很多负面的生活现象进行了书面的“改造”:克洛埃的肺病是因为肺上长了一枝一米多长的睡莲,为了使这朵睡莲枯萎,就必须要在她的病床边摆放各式鲜艳芬芳的鲜花,使其自惭形秽。连生病都显得如此优雅,生活的苦难在他笔下又算得上什么呢?那些因突发事件死去的人,根本就像个木偶般,没有辩驳的余地,也不追究法律责任;而维昂利用诗人身份,常将“通感”运用得巧妙得体,色彩、味觉、触感、视觉,统统联接起来,犹如进入了夏加尔的画幅当中。
如果你得知这部作品是维昂在1946年、他才26岁年纪写出的,是否会感觉到不可思议?书中人物实际上年龄都很小,二十出头,可是一场婚姻过后或一段恋爱过后,整个世界便开始发生了变化,社会体系的齿轮倾轧过他们的肉身,将他们沦为无数运行工具中的一种。如果书的前半部分还算轻松幽默的话,后半部分突然急转直下,并被赋予了尖刻的寓意。可以从高兰和希克在落魄阶段的遭际,看到工厂和教会的麻木不仁,而这些单位其实是构成社会主要支撑的部门,掌管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成分。维昂不赤裸裸进行描述,而是用这种超现实手法或简化的笔调来勾勒,可能就是在当时社会高压下出于无奈,也可能他早已绝望,只能将感情寄托于纯粹的爱情。
这是维昂在1946年时的忧伤,可是到现在我们重新来读这部作品,仍被它吸引,并深深感动。
不喜欢,实在不喜欢。果断把书卖了
一想到这本书里面充斥的绝望与怪诞我就觉得恶心,在这样的环境还纯爱,而且译文读起来也不舒服。
俯拾皆是的想象力固然令人佩服,华丽的想象力下是终究觉得是多余没有什么用处的,总觉得就是用这些奇怪的地方来堆砌了爱情故事之余的篇章。
谁能告诉我在这样的令人恶心的世界里的爱情故事究竟有什么审美价值?
虽然看的是翻译的版本,我已经觉得这是本文字再奇幻美丽不过的小说。维昂的文字蕴藏了大量的通感,诗意一样的文字,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会生长的房子,黑须小灰鼠的亲密伙伴,能根据乐曲音符酿出酒来的鸡尾酒钢琴,需要用青年小伙子的精力来灌溉的步枪,甚至是被高兰一边想念克洛埃一边灌溉的能开出白色玫瑰花的步枪,在废墟中阿丽斯一头如爱情般真挚的金色的头发。
作家用一种自创的语言空间,描述了爱情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在故事的最后,高兰倾家荡产也没能挽留住美丽的克洛埃的生命,他质问上帝,上帝却冰冷得打个哈欠袖手旁观,没有人能帮得了他的克洛埃,他陷入深深的无助和对克洛埃的怀念,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看到睡莲的时候杀死它们。而希克则是得上了精神上的病,被萨特的书占领了整个虚拟和现实的生活,他和阿丽斯的爱情也因此葬送了。在这个冷酷的世界,充斥着精神占领、战争威胁、金钱崇拜、人情世故的冷漠,美好的爱情最终也没能生存下来,变成了泡沫,变成了留在世上人们心里的一种憎恨。
但是在读完整本书,我的脑海里仿佛响起了那首名叫《克洛埃》的爵士乐曲,虽然没听过,但是我想这应该是一首相当美妙的歌曲,就像书中的克洛埃,永远甜美的脸蛋,深棕色的头发散发香气,雪白的肌肤。心里升腾出来的,是一种对美的深深回味。
是的,说《岁月的泡沫》是经典中的经典绝不过分。虽然从情节上来讲,它是由一个半“平凡”的故事组成。
一个无需工作的高富帅和他几个朋友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后他遇上一个女孩,恋爱、结婚,绵绵不绝的幸福到女孩病了的那一刻戛然而止,为了给心爱的人治病,他花光了所有的钱,最后依然要面对死亡并独自消沉下去。
另一条线索是写高富帅的朋友,一个痴迷于收藏著名作家所有作品,甚至衣裤、指纹和抽过的烟头的工程师。为了癖好花光所有的钱,最后与愤怒的女友双双死去。
男主角的故事多见于各种浪漫爱情作品,而男配角的故事虽然结尾有些戏剧化,但依然是玩物丧志的典型。只不过他不是好酒好赌,而是好收藏。
就是这么一个半“平凡”的故事,何以鹤立于经典之中?
因为它是一部作者调动全部感官去写的书,所以,也必能唤醒读者的全部感官。
先认识下本书作者鲍里斯•维昂吧。(Boris Vian,1920—1959),法国著名小说家、诗人、爵士乐评论家、剧作家,同时也是机械工程师、画家、数学爱好者、酒疯子、演员、作曲家、爵士乐小号手、个性杂志创办者。白天作曲、翻译、研究数学、写小说,晚上去酒吧吹小号。真是奇怪,一个拥有如此多职业的人,写出的故事里,男主角和配角居然都放弃了工作。而最后证明,他们的悲剧多少都于“不爱工作”有关。
正因为有这样庞大的身份集合,维昂的小说才能如此调动人的五官,诗、画、音乐、数学,给他源源不绝的灵感,才会写下那么多奇妙的句子。有用句子构建起凄美、纯美的爱情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有会调制鸡尾酒的钢琴;在胸口开出睡莲的疾病;一曲优美的音乐之后,房间变成了圆形;贪婪的书店老板那恶臭难闻的眼神;男女主人公约会走在路上,会有一团柔软的粉红色云朵飞过来将他们裹在里面;而淡蓝色的思想在血管中流淌……
最有才华的人总是早夭的,维昂39岁离世,最有才华的人又都有点不溶于当下,他离世之后才渐渐被世界所认识。身后被誉为战后法国的一位重要作家,与同时期的海明威、萨特、菲茨杰拉德、波伏娃、加缪齐名。
然而生前,他多少是有些落寞的吧,不然不会用近乎报复的笔调在《岁月的泡沫》里加入了保特这样一个人物,一个盛名于世的哲学家,每周写五篇类似《恶心大全》这样的文章,有人疯狂的搜集他的作品直到破产。最后,他也被人挖了心,惨死在咖啡馆里。
众所周知的八卦说法是他和妻子与萨特的三角恋。他的妻子同时也是萨特长达30年的情人,后来有人问她作维昂的妻子还是萨特的情人更自豪,她不假思索的选择了后者。这个萨特,就是书中的保特,最明显的是,萨特和书中保特的妻子都叫波伏娃。
如今在法国一提到维昂这个名字,就意味着天才和传奇,意味着放浪不羁的叛逆。他的代表作《岁月的泡沫》为他收获了“法国当代第一才子书”的赞誉。今年4月,这部作品就将上映,由《天使爱美丽》中的奥黛丽•塔图出演。而他另一部代表作《我要到你的坟头吐唾沫》则在1978年就被梅尔•扎奇翻拍成世界十大禁片之一。雷蒙•格诺评价维昂写出了“当代最凄婉动人的小说、语言的盛宴”,胡利奥•科塔萨尔则说:“我不认为还会有哪一个作家,能像维昂那样在不经意间让人潸然泪下。”余光中也是因为这个悲伤又奇异的爱情故事而记住了维昂。美国《新闻周刊》的评论最为代表性:维昂已被整整一代激进的年轻人捧上了圣坛。小说里美好生命的凋零恰如泡沫的易逝,留下了关于青春和纯真的宣言。
其实维昂自己的人生也如泡沫一般,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却在酒吧里用吹奏小号这样的力气活透支了自己的生命。幸好,泡沫那临碎前绚丽的色彩,被他的文字记录下来,并永存不朽。
也曾写过一些含有色情作品..........
很早就去世了..............
还写过诗歌和爵士乐方面的书
........................................
英年早逝呀
记得一首诗歌:给总统的信,反战人士呀
在江河流入大海的地方,有一片难以逾越的沙洲,巨大的旋涡卷起泡沫,沉船的残骸在其间翻腾滚动。在外面的黑夜和室内的灯光之间,回忆如潮水般涌现,它们自黑暗中来,与光明碰撞,敞露出白色的肚膛和银色的背脊,时而隐没,时而显现。
到最后,所有细节都毫无征兆的交错在了一起,然后得出一个我早已心知肚明的答案。其实喜欢,就只是一瞬间的事。
博士论文答辩的那个初夏,第一次打开法文版《流年的飞沫》。它像一条无法回避的隐藏着淡淡忧伤的冰凉的小溪,穿越那个情绪紧张的夏日,所有感性的触觉似乎都无处可逃,随着安静的水的流淌一一绽放。很久没有读到这样一本纯净的书,没有杂质,温柔如初春的暖风,如初开的花,初绿的嫩芽。这是一本青春的书、少年的书。但书中却没有塞林格式的叛逆,没有萨冈式的不羁,维昂在生命的轻与重之间,度量着流年中的每一个日子。
《流年的飞沫》是一本令人难以老去的书。鲍里斯•维昂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童话的世界与一颗青春心。小说的情节简单的近乎透明。没有遇见克萝伊之前的克兰,过着优裕而单纯的日子。在他的如小小城堡的房子里,与厨师尼古拉和宠物小灰鼠为伴。他爱好时尚与美食,爱好艾灵顿公爵的音乐。如同每一个双十岁月的少年人一样,他期待着一次电光石火般的相遇。他的厨师尼古拉在神奇的厨房里烹调着美味佳肴,甚至还会在洗面池的水管中钓出鳗鱼。走廊里的小灰鼠愉快地与跳跃的阳光嬉戏,也会偷偷跑到牙杯里,把香皂切成棒棒糖。克兰的朋友希克执著地收集着哲学大师帕特的一切,将帕特视若神明。他们一起品尝着尼古拉精心制作的鳗鱼馅饼以及鸡尾酒钢琴调出的美味琼浆。在克兰遇见克萝伊之前,是王子等待着公主的日子。克兰与克萝伊的相遇,是童话的继续。初见的那场舞会上,克萝伊穿着精致的裙子;初次约会的那个下午,有一团玫瑰色的云朵包裹着他们。在他们浪漫的婚礼上,有他们最爱的乐曲,最爱的颜色,最爱的花朵,最爱的朋友们,王子与公主受所有人的祝福,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
幸福色调随着蜜月旅行的崎岖泥泞灰尘飞扬的路途而渐渐转为灰色的悲剧。克萝伊在蜜月旅行的途中染上了“睡莲病”——一支睡莲侵入了她的肺部。从此“疾病”、“贫穷”与“死亡”这些几乎是另一个世界的词语进入了他们的生活之中。为了医治克萝伊,克兰不惜倾尽所有。积蓄用光之后,他把最心爱的鸡尾酒钢琴卖给了古董商;尽管一次又一次碰壁,他仍然尝试着去工作,无论工作有多么艰苦。当他不惜以毁坏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接受一项用体温来培育钢枪种子的工作时,他心里依然执著地惦念着去买用来医治克萝伊的鲜花。这种一心一意的执著,最终竟使枪口开出了玫瑰。那是少年的心里才有的一尘不染的对爱的信念开出了花朵,那是青春之爱的高贵与神圣,惟有这种诗意才能抵抗现实的苦痛。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挡克萝伊的病重,以至于一切花朵接近她的呼吸之后,都立刻变成灰色的粉末。克萝伊病重的同时,周围的世界也变得愈加黑暗和窄小,先是走廊里的阳光渐渐消失,连床头灯都奄奄一息;而后窗子逐日变成了一条窄缝,每个房间都开始收缩,克萝伊最终被胸中的睡莲折磨致死的那一天,天花板也骤然坍塌了下来,整个房子变得如一片死气沉沉的沼泽。克兰无奈中说出的一句话,如谶语一般左右着两个人的命运:“我最明亮的时光,都在黑暗中度过了。”生活与爱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在时间的洪流中,化作的流年的飞沫。
现实中的维昂也同样是一个对爱用心的人。《流年的飞沫》献给他的妻子米歇尔。1946年维昂写作这本书的时候,米歇尔如克萝伊一样重病,因此维昂的恐慌与不安,爱与希望,都折射在小说人物的身上,甚至连克萝伊的病,也要找出一个浪漫美丽的譬喻:“睡莲病”。日本导演利重刚被这个美得令人颤抖的譬喻所感动,以《克萝伊》为名将《流年的飞沫》改编成电影。与克萝伊不同的是,现实中的米歇尔最终得以痊愈。但是对于维昂来说,这或许并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痊愈不久后的米歇尔,成为了萨特的情妇,面对妻子和朋友的背叛,维昂无奈的心情或许无人可诉。那是让人不忍心提起的过往。那段爱情与生命,或许最终也同样如飞沫,消解在生命的某段时光中。
维昂在小说的序言中说,生命之中只有两件事:爱情与音乐。《流年的飞沫》中最清晰的意象,也都关乎爱与音乐:“使枪口开出玫瑰”的爱的力量,弹奏“鸡尾酒钢琴”的晚上,“死于睡莲”的心碎和感伤。这是典型的法国式浪漫,爱情与忧伤总是相守相伴。一个悲惨的结局,并不意味着灰飞烟灭。如《海的女儿》中美丽的人鱼公主,最终化作了空气中的泡沫。很多人可以任她不落痕迹地经过,但是如果你仍保留着那颗悸动的青春心,你便会介意这飞沫的重量,它令你回忆起流年中的某段浅伤。张爱玲在《小团圆》中说,“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迴,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麼东西在。”或许这也是维昂为小说选择这样一个诗意的名字的原因。
这盛夏的午后,炽烈的阳光照在海面上,海面的光影泛出虚幻的涟漪。掩卷沉思的时候,仿佛手边的书变成了一曲动人的音乐,美妙如小提琴里奏出的柴可夫斯基,初听上去,有一种初吻般的颤抖。
泡沫,是聚在一起的许多小泡。由不溶性气体分散在液体或熔融固体中所形成的分散物系。泡沫的引申意思是比喻某一事物所存在的表面上繁荣、兴旺而实际上虚浮不实的成分。价格脱离价值。
泡沫,经济泡沫,房产泡沫,岁月泡沫。都是因为过度的虚增长而产生的。
尼古拉与他29岁年龄不相符的老者态,由于妻子的怪病而劳碌奔波的科兰也出现了老者态,无不在诉说着,心里环境在改变他们的年龄并且也改变他们周围的环境。
突然想到一句话: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他哭,他也对你哭,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
阿丽丝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对希克的爱,她放弃了原有的兴趣,变成了一个依附于希克的影子,甚至去谋杀帕特以及书店老板,而这也变成了希克对阿丽丝的爱的变化。因为兴趣相投而吸引到一起,但是爱着爱着,女人总是会把兴趣放弃,并美其名曰,我爱你胜过一切。这要让男人情何以堪?爱情不是脆弱,依赖;爱情是坚强,独立。
结尾的猫和老鼠的对话很幽默诙谐,但很悲伤。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怎样的一本作品,才不枉“法国第一才子书”的名号?
在这个浮夸的时代,图书简介往往夸大其词,不知所云,但我还是免不了对这煞有介事的名头十分好奇。当然,其中也有想要戳穿溢美之词的期待。
但是读过《岁月的泡沫》之后,我理解了维昂的才子之名。
这是一个关于纯粹爱情的故事。维昂自己用一句话这样描述:“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她病了,她死了。”然而这样简单的故事却由于维昂的浪漫与纯粹,因而折射出一种诡异而眩目的色彩。
如果浪漫是一剂毒品,那么维昂早已病入膏肓。作为一位才子,维昂走在追寻生活之精致的道路上。在想象世界中,他将音乐与美酒相互混合,赐予书中主角科兰一架能通过演奏乐曲调配鸡尾酒的钢琴。音符与饮品一一对应,混合成多变的旋律,叩开味蕾中暗藏的秘境花园。这种造物已经超越了豪华奢侈的边线,而升华为一种生活的姿态,优雅地沉浸在无限感官之美中的姿态。
带着这种姿态,维昂在书中前半部分,无所保留地展现了青春与爱情之美。年轻美貌,青春自由,灿烂阳光,衣食无忧,欢声笑语......仿佛他们来这世上走上一遭,就是为了尝遍所有的甘甜。这种甘甜在科兰与克罗伊的婚礼中被提纯到了顶点。
也许因为盛极必衰,厄运的阴翳渐渐遮蔽了阳光。克罗伊生病、死去,科兰则一文不名。然而即便是疾病,贫穷与死亡,在维昂笔下都闪现出一种病态的浪漫。侵扰克罗伊的病魔,是肺叶中长出的一株睡莲。治病的不需针头手术刀,而要满满一屋子的鲜花,越美丽越繁茂,就越让睡莲自惭形秽。在工厂中,耗尽家财的科兰用体温种植步枪,结果每一只枪管中都长出一朵娇艳的钢玫瑰......
谁都会用最美的字句赞颂青春与爱情。可是谁又能够用如此凄美怆然的笔墨描绘厄运与痛苦?维昂能够做到。用他诡异的想象,用他深入骨髓的浪漫。
另一方面,维昂关于爱情的所有描写都展现出一种极端和纯粹。科兰义无反顾地爱克罗伊,为她付出了所有的钱财与心力。希克疯狂地痴迷于帕特,收集一切与之相关的东西,花光了所有钱。阿丽丝不离不弃地爱着希克,即便明白希克心早被帕特占满。绝望的她杀死帕特,烧光书店,幻想用自毁拯救希克。
书中的所有情感都过于热烈,将那些可怜人儿整个燃尽了。这些疯狂的爱为何而来?维昂却并没有任何逻辑解释与情节推进。
因为在维昂的浪漫世界中,爱将注定疯狂,一如生命将注定消逝。世界正因此得以运转。
《岁月的泡沫》文如其名。整个故事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肥皂泡中,光滑的外壁在阳光下反射出七色异彩,晃晃悠悠地飘在风里,浮于云端。维昂用灵魂中的极致浪漫与头脑中的疯狂想象,构造出这个肥皂泡中的世界。那是永远无法触碰之美,却终将以令人心颤的姿态破碎。
我坚信所有的文学创作都是作者人生哲学与价值观的稀释。作家将他们的生存姿态投射到笔端世界的虚构人物身上,只为我们在书页翕动之间偶一瞥见他们自己的恍惚身影。
维昂生于1920年,那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鼎盛的黄金时代。他家境颇为殷实,其父以遗产为资本生活,不事劳作。(《岁月的泡沫》中,正是主人公科林曾谴责“工作使人变成机械”,并讽刺了面试官的庸俗愚蠢。)维昂幼时接受家庭教育,后入中学,在校时以举办“墨斯卡灵奇幻夜”为乐事。这种贵族式的安逸放浪才能培育出维昂式的梦幻浪漫。
维昂年少体弱多病,被风湿热,伤寒,心脏病纠缠。30年代因大萧条冲击,家境也曾一度衰落。在《岁月的泡沫》中,克罗伊怪病缠身,科兰千金散尽,原来类似的情节在维昂青春期时就已然上演。青春期的敏感少年遭遇坎坷,这使维昂的浪漫中更带有一丝凄然的阴郁。
在维昂笔下的泡沫幻境中,人们因疯狂的爱而抛弃金钱甚至生命。而现实世界里,维昂则出于对艺术的追逐而透支身体。这位小号手痴迷爵士乐,偏偏生得一颗脆弱的心脏。即使医生警告“再吹小号你就只能再活十年”,却仍然偏执地热爱着。
于是1959年6月23号,又一次心脏病发作。这次他永远倒下了。
他倒在60年代的门口,并没能叩响那扇新时代的门。不知他能否在门缝里窥见,在那个挥霍着自由、激情与青春精力的年代里,他的浪漫与纯粹将赢得那些年轻的心。
在写作领域,维昂生前并未获得许多关注,反倒是那三本假借他人之名的糊口之作却赢得好评。在他身后,那些署着Boris Vian的文字才终于被人发掘。
维昂名前的头衔长之又长:作家、诗人、音乐家、歌手、翻译家、文艺批评家、演员和工程师。他从事了这么多的“职业”,然而却都不过是才子的一个侧面。
在那些泡沫般的岁月里,我窥见了他,窥见了一颗浪漫至极的才子之心。
【谁是鲍里斯•维昂】
很多年,他的名字是我的ID。Vian。写出来好似薇安,所以经常被人误读。
而我的名字是维昂,这是诗人的名字爱人的名字。上次我见到他,是在一本介绍法国摇滚乐的书里,身份是第一个把爵士乐带进法国的小号手,就是这么干脆,不提他还干过了什么。没必要提,就是做个小号手他也足够了。或者,他更应该被称作是一个作曲家,一生曾写了四百多首曲子。除此之外他又是什么:鬼才小说家、老婆被好友萨特拐走的失爱者、剧作家、《圣代普雷电影院》杂志创办者、与超现实主义流派交往过密却总被人归入存在主义者、机械工程师、画家、数学爱好者、酒疯子、演员、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医生告诉他,你不能再吹号了,不然你的心脏承受不住。
死又能怎么样。他一定会说:在我坟上吐唾沫!
39岁英年早逝,就好似所有的天才应得的命运。维昂死在电影院里,银幕上是他编剧的《在我坟上吐唾沫》,连死也要死的这样传奇。
鲍里斯维昂1920年生于巴黎郊区。曾就读于中央高等工艺制造学校。1946年,他以写出了第一部小说《我要在你们的坟上啐唾沫》(J’irai cracher sur vos tombes, 1946) 。这本书因涉及大量的“色情”描写,曾一度被出版社拒绝。于是维昂就假托这些书是自己翻译的美国作家维侬•苏里旺的小说,才使得它们以翻译作品的名义得以出版。之后他相继“翻译”出了《死人都有一样的生命》(Les morts ont tous la même peau, 1947);《杀死一切坏家伙》(Et on tuera tous les affreux, 1948)及《她们不明白》(Elles se rendent pas compte, 1950) 。维昂还以译者的身份为自己的小说写序称这位美国作家“不屑以委婉含蓄的语句来暗示,他更乐於用赤裸裸的文体直接道来,为此,他的风格便接近传统的拉丁色情文学了……”。这位“美国作家”得到了青年们的爱戴,其中《我要在你们的坟上啐唾沫》一年间销售量高达五十万册。据说当年臂弯里夹着一本《我要在你们的坟上啐吐沫》曾一度成为了巴黎青年的风尚。但这本小说给维昂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书中的凶杀情节成为一起谋杀案案犯的模仿对象使得维昂被判入狱,并遭受了各方面的指责。可以说维昂生前并没有主流文学评论界的承认。直到他去世之后的六十年代才因为青年读者的爱戴而逐渐被评论界注意起来。维昂终生都是个身体虚弱的家伙,最终死于心脏病。就好似知道等待天才的必然是英年早逝的命运,他一直在跟自己有限生命赛跑。35岁时,他已经完成了他的五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在生命最后四年里,他忙着拍电影,作曲。他写过七个重要剧本和四百多首曲子,参与过无数场演出。1959年6月23日,他的一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进行预演,因存有争议,预演当天主办方并没有邀请维昂参加。维昂溜进去只看10分钟,就心脏病突发,完结了自己39年的天才一生。
他一直在追赶自己的时间。他一直在写。他一直在迷恋音乐。他一直在做电影。
不,应该说,他一直在玩。Play for Joy.
【时光飞沫】
代表作《岁月的泡沫》写于1946年,维昂26岁时。这是本玩世不恭的小说——这么说是因为整本小说充满了文字游戏、黑色幽默、吹牛扯淡和反教权。荒诞是它的本质,但建立在荒诞之上的并不是卡夫卡式的疏离悲愁,而是带有狂欢气质的肆无忌惮的文字组合和天马行空的意象构成,以及对于生活和命运放声狂笑的态度。说来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爱情故事:科兰爱上了克洛埃,克洛埃身染重病死去了。看似是永恒的“爱”与“死”的母题,却一不留神就进入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世界。水管里流出的鳗鱼、顶着鸟笼子御寒的路人、跟随恋人四处行走的粉红色的云朵、能够根据不同音乐制作鸡尾酒的钢琴、咬人的香肠、用人的肉体来孵化枪支的职业等等等等,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意象俯仰皆是——这是一个维昂创造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存在即是合理”。如果可以忍受小说前半段海阔天空地胡扯,忍受那些层出不穷的文字游戏和冷幽默,忍受那些青春故事里常有的时间过剩和爱恋忧愁,才可能进入天才真正挥霍自己才能的地方。故事里有一段经常被人引用的文字,成为了整个小说的分水岭:“在江河流入大海的地方,有一片难以逾越的沙洲,巨大的漩涡卷起泡沫,沉船的残骸在其间翻腾滚动。在外面的夜和室内的灯光之间,回忆如潮水般涌现,它们自黑暗中来,与光明碰撞,敞露出白色的肚膛和银色的脊背,时而隐没,时而显现。”从这里开始,这些故事里前半段过着“想想隔壁姑娘听听收音机”式享乐主义青年们开始真正迎接生活的痛击。很早之前读这本书时以为胸口长出睡莲这样的病症叫做离奇,以为那身体去孵化枪支做送噩耗的邮差这样的工作叫做荒诞,以为因自己无休无止的收集癖倾家荡产死在警察枪下这样的爱好叫做痴迷,以为为了阻止自己恋人继续执迷恋物癖就去杀人放火这样的爱叫做疯狂,以为这些不过是维昂虚构的过山车式阅读快感而已。后来很多年过去,才知道身体的衰弱不需要理由,工作的压榨从来没理可讲,爱好的膨胀不过是为了抵御无趣的人生,而杀人放火在爱的破坏力面前根本无力阻挡。时间过去了,一串泡沫,所有光怪陆离的意象一点点还原进生活,才最终知道,它根本就不是什么“荒诞不经”的小说,也根本不那么“光怪陆离”。难怪维昂自己会说它是一种现实的折射,“让现实在歪歪斜斜和热哄哄的气氛中”……显示出被扭曲了的投影”。但我仍然坚持它是一本前所未有的小说,不去读是无从想象它的模样的。
这世界上有两种书,一种你可以买到,一种不能。
《岁月的泡沫》属于后者,国内翻译本印数太少几乎绝版,我这时才能体会文中那个恋书癖收集狂希克的心情,原来这世上真有这么一本书值得你倾尽家财失去生命。
P.S.这篇书评写于07年,发表在《通俗歌曲》上。那时读的还是老版,印量极小,因此还是传说中的书。现在好了,有了新版。感谢慧眼的编辑和出版社,让更多的人可以读到这本书。我爱维昂,也爱他的小说。感谢他影响了我十余年,虽然我度过了糟糕的青春。
鲍里斯.维昂,无疑是法国历史上最值得大书一笔的天才作家。被成为“法国当代第一才子”。而这个内心不完善有着某些怪癖的人,跨界实在是一件很小菜一碟的事情。他写诗,写小说,是剧作家、翻译家、评论家、画家、电影演员、小号手、爵士乐及地窖酒吧爱好者和机械工程师,还是作曲家,研究数学、做细木工艺术、绘画、写淫猥小说。如果有人说他是人格分裂的话并不为过。
这个版本无疑证明了现在图书封面是王道的道理。很老的一个故事,却新装出版,至少单纯地从封面来看,出版社还是很有诚意的,同时不得不佩服并表扬一下封面设计师。
这是一个妖艳得无以复加的故事,很少见过幻想小说写得如此的不露声色。故事中讲述了三对人的感情,各自有各自的感触和故事,各自在各自的剧情中扮演着完全不尽相同的角色。故事纯粹地残忍以及华丽,像慢慢剖开的细密骨骼,作者不玩弄文字技巧,单纯只是凭着想象尽情妖艳地书写这个故事。很值得一读。小说很感人,广告词中“万物皆有灵”这句话倒是形容对了。
另外,想说说题外话加一些小八卦。有人不是一直在说并且在羡慕保罗.萨特和波伏娃的传世感情么?“牛逼的爱情就是不用注册登记领结婚证,依旧是真爱”。
不错,保罗.萨特和波伏娃是相伴终身,并没有登记注册领结婚证,但是萨特绝对是个旷世情种,俗称种马也不为过,其中他最爱的情妇米歇尔就是这本书作者鲍里斯.维昂的爱妻,而且萨特、米歇尔和波伏娃还经常结伴出游,不知道到底这三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尤其是萨特和波伏娃。也许他们两人除了是Sexmate以外,确实看不出为什么萨特有这么多爱的人,波伏娃还和他在一起。
鲍里斯.维昂这个“法国天才儿童”就这样一直被世界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保罗.萨特戴了N多年的绿帽子,最终含恨而终。尼玛这是有多戏剧色彩啊,并且鲍里斯.维昂——米歇尔——萨特——波伏娃的关系到底是有多混乱啊。有兴趣的童鞋还可以继续寻找资料。据说当年维昂也试图去勾引波伏娃以报绿帽子之仇,但是波伏娃显然没给维昂这个机会,不知道这个问题到底是出在这个“法国天才作家”生理、还是心理上;或者是思想上根本无法达到和波伏娃这个哲学家一样的高度。
天才总是有一些心理缺陷的。幸好我们大家都是普通人。
看了这本书,你就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天才与疯子的一线之隔了。
当成幻想小说看的童鞋一样会觉得物有所值。
另外,带着八卦心情看的童鞋也许会发现文章中三角恋的关系是不是有点像作者和自己太太以及萨特之间的狗血情感剧。不顾事实就是地说,文章所体现出来的对于文字的驾驭功底,还有那种恣意汪洋得不露声色的想象力,确实是值得一看的。
单凭这点就值回票价了。
推荐。
以上。
这本书放在手机里很久了,估计两三个月前翻过,科兰和希克吃完鳗鱼餐后我便也弃置了它。但前段时间刚看完《少有人走的路》,想要本小说冲冲脑子里的结。
刚开始是做好“嘿,爱情小说,好好沉落一番吧”这样的准备。故事开始,荒谬离奇的描述出现,比如从水管出来的鳗鱼,以及用薄荷味道的牙膏来捕捉鳗鱼。以及根据钢琴的音调来调制的酒。我的先入为主有了反应,想着还是继续往下看。而后的溜冰场情节也晃傻了我。荒谬小说也看了许多,但到现在还未习惯它的路数。
到后来的狗狗生日聚会,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
“希克从他手里夺过餐刀,坚定有力地把它插进蛋糕当中,切成两半。蛋糕里有一篇帕尔特写的新文章,是给希克的;还有一张是和克罗埃约会的字条,是给科兰的。”
很是新奇的一种说法,愿望直接以蛋糕切开这种实体来表现,当时觉得很是温馨与可爱。对这部小说也有了另外的感觉。
科林和克罗埃决定结婚。到希克给科林打领结的微妙表现。像是两个同性朋友处久了也冒出了“恋人未满”的泡沫。这段描写也很是新奇。
下的版本到这便嘎然结束了。我也尝试带着另外的眼神去看这个世界的进程。比如现在在办公室里上网的波波,他就像条离群的鱼,在水里拼命地呼喊,声音却只在自己的肺里盘旋。
那种悖论的荒谬我还是学不来呢。
文人的书名总是起得让人无法记忆深刻,向来如此,委婉而非直接。世上竟然有这样的爱情小说,笔触柔软却又让人心疼。怎么能不心疼呢,鬼才Boris Vian自命为“老婆被好友萨特拐走的失爱者”,这样公然将自己的伤口公之于众,不是不在乎,而是太在乎。
他的小说中,处处是巴黎。上层的巴黎,左岸的巴黎。两对男女恋人,科兰为了克洛埃散尽千金,却一天天地看着她凋零。她那么无助,却又是那么美好。希克爱着阿丽丝,却更爱他的精神偶像帕尔特,他将他的爱情、财富与生命都统统交给了帕尔特,而毫不知情的帕尔特却被绝望的阿丽丝所杀。
在他的小说里,水龙头里会每天游出一条鳗鱼或者鲑鱼;溜冰场里,老鹰展翅般的女人会下蛋;恋人走在路上,会有柔软的云朵飞过来将他们裹住。这不是他的想象,在维昂的小说里,什么都可以发生,爱情是唯美的,残忍的,危险的。
科兰对只关心他能付得起多少金币的教士说:“您能明白说出‘克洛埃死了’这句话的意思吗?”这时,你的心疼了一下。你知道,克洛埃对于他,不仅仅是妻子而已。
“在琼尼•霍吉斯的演奏中,充满着某种轻盈飘逸的东西,某种不可言传而又地地道道的声色之美。这种声色之美被束缚的身体内部释放出来,很纯净。
在音乐的影响下,房间的各个角落逐渐起了变化,变成了圆形。现在科兰和克洛埃就躺在一个球体的中心。
‘这首是什么曲子?’克洛埃问。
‘《被追求的感觉》。’科兰回答。
‘这刚好就是我所感觉到的。’”
这样隐秘凄美的感觉,也只有维昂的笔才能捕捉到了。他让我想起那个长着希腊鼻子的民国才子邵洵美。他只是生错了地方而已。
《岁月的泡沫》,一部从欢乐开始却以忧伤结束的书,小说的前半部分充满对爱情的渴望、甜蜜与愉悦,后半部分则被疾病与死亡带来的伤感、绝望所笼罩。鲍里斯·维昂(Boris Vian)的这部小说让人想起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在那个童话里,小美人鱼没有得到理想中的爱情,化作了海面的泡沫。
“在河流入海的地方,有一块难以逾越的沙洲,巨大的漩涡卷起泡沫,沉船在残骸在其中翻腾滚动。在室外的夜色和室内的灯光之间,记忆像潮水般涌现,它们来自黑暗的中心,撞击光明,敞露出雪白的腹部和银色的背脊,时而隐没,时而显现。”
—— 「岁月的泡沫」
Boris Vian(1920-1959),在法国,他意味着传奇和天才。他同时是鬼才小说家、诗人、爵士乐评论家、剧作家、画家、数学爱好者、酒鬼、演员、小号手,还有作曲家,他的身上有如此之多的身份和标签,但人们仍然无法准确地定义他。维昂谈到「岁月的泡沫」这部小说,说它的具体创作本质上是一种对现实的折射,即让现实在歪歪斜斜和热热腾腾的氛围中,折射在参差不齐、起伏不定的画面上,从而展示出一种被扭曲的投影。
小说分为两个部份。前面部份,你会感觉就像落入洞里的爱丽丝一样,陷入了一个梦幻的童话世界里。美丽的房子里,小灰鼠在走廊追逐水银般的阳光,每天都有鳗鱼从洗脸盆的水管道里游出来,放着会根据音符调制甜酒的鸡尾酒钢琴。20岁的科兰过着安逸的生活,他爱上克洛埃,她有密密实实的散着香味的卷发,摇摇晃晃,就像风吹过略显弯曲的花冠,她还有海水一样的蓝色眼睛。“空气中似乎有爱情”,他下结论说,“他正在发热……”他像个单纯的孩子,渴望最纯净的爱情。而他对贫穷落魄的朋友希克也慷慨且宽容,爲了成全狂热地爱着帕尔特(作品中映射的是作家萨特)的希克和阿丽丝的爱情,科兰捐赠了1/4的财产给他(最终希克爲了帕尔特仍落得倾家荡产)。
在第一部份的描述里,你能感受到法国人的那种生活态度。他们关注自身真正的成长,缓慢而快乐地生活,耐心而持续地去做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玫瑰色的云会裹着散步的恋人,让别人看不见他们,少女身上散发着森林的气味,又像淙淙的流水和奔跑的兔子……
然而渴望光明的灵魂,它的诞生和生长那么缓慢,它并没有意识到,在靠近黑暗的看不见的地方,始终存在着一个惊人的巨大的人,等着猛扑过去并摧毁它。
后面部份的杀人事件,随着克洛埃病重而变形的房间,折磨人的痛苦,都使小说陡然落入一个灰色地带,同时告别了绚烂温柔的童话世界。克洛埃与科兰在蜜月的旅行中得了病,胸口长出了一朵硕大的睡莲。科兰爲了治好她的病,花光了最后的金币,将鲜花摆满她的房间,但鲜花放在克洛埃的胸口,便会立即跌碎成灰色的粉尘。看到这,我想到维昂的一句话,“我不谋生,我已有生命。”小说中对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各种必定降临的厄运进行了调侃,处处充满了维昂特有的黑色幽默。在此同时,希克仍旧沉溺在收集帕尔特的一切的怪圈之中,阿丽丝爲了挽救他,用摘心器杀死了帕尔特及所有书店的主人。维昂的语言极具创造性,隐藏着对工业社会畸形变异的控诉,在我看来,他想展现的是一个梦想世界被现实摧毁的过程。但这过程,始终是纯粹的。
克洛埃的死,科兰的痛苦,希克的疯狂,阿丽丝的绝望,这些都不是真正令我有所感触的,这些只是千千万万个现实当中的其中一些,悲哀的只是不得不去面对的残酷现实。是的,衰弱以那么迅疾的速度,痛苦以那么复杂的方式侵入我们的生命,令人费解而悲哀,于是唯有正面去迎接,在黑暗中深处利爪去撞击光明。而人世间的丑陋太多,宣告灾难的人总是得不到谅解,反而被憎恶和唾弃。
“科兰背靠着钢琴,坐在地上听曲子,一大颗一大颗椭圆形、柔和的泪珠顺着他的衣服滚落,随后缓缓流淌在尘埃之中。音乐流遍全身,重新过滤后又从他身体里流淌出去,而从他身上流过的曲子与其说是《流浪者的布鲁斯舞曲》,不如说是《克洛埃》。”(在科兰心里,《克洛埃》这支曲子代表着克洛埃)
——在维昂的笔下,万物皆有灵,而各种爱情都不完美,各种爱情甚至都很危险。
而你唯一可以做的,只是在时限之中,在它变成灰烬之前令它变得稍微丰盛一点。
“1959年6月23日,维昂因心脏病突发死在了电影院里,银幕上放的便是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我要在你们的坟上啐唾沫》。” 呃,这个就是《我唾弃你的坟墓》吗? 刚好看过第二版,虽然情节简单,但是超大快人心
鲍里斯维昂的确是一位鬼才。这一点或许并非体现在大家常言的小说技巧之上。当我们阅读维昂的作品时,会发现它们其实与二十世纪初的同期小说无异,落笔重点尚非处于像后设小说一般对于人物本身的思考之上。我常以为维昂的神奇之处在于两点,一是遣词造句玩弄文字的功底,再则是为传达出某一个概念,他能将整个文字世界进行创造与重构。如此一来,一部小说将会变得纯粹无比。
《岁月的泡沫》就是这样的典型。维昂在作序时就写到过:“这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永恒存在的,那就是以各种方式和漂亮的女孩谈情说爱,以及新奥尔良派或艾林顿公爵的爵士乐。”这么说来,这似乎就将会是一部纯粹至极的爱情小说了。诚然,许多人都会同意这种看法。如10版译者陈矿所言,爱情的世界到了维昂的笔下会变得万物皆灵。譬如说当男女主角科兰与克洛埃表白相爱时,带着香味的彩色云朵主动邀相伴行;而在小说前半段两人处于热恋期时,科兰家的行廊一直都显得宽敞明亮;直到后半段克洛埃病重至危,屋子随即变得阴暗拥挤。这即是一种反物化的过程。如此一来,整部小说所呈现的就会是一个只有爱情的世界,除此以外,再无它者。
但需要提及的是,一部纯粹的爱情小说或许并不意味着它就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以为,凡所谓情感,都应该是基于物质现实之上的,否则即与兽无异。这一点恰是人们在讨论《岁》时最容易忽视的。其实在我看来,维昂在创作这样一部小说时恰是在基于巨大的现实讽刺之上展开的。我们不难发现,在章节行进中常常会隐含着对旧式资本主义弊端的讽刺。书中的尼古拉因门第观念一直抑制自己而不敢与伊西斯相爱,这即是对当时的社会体制下人们顽疾不化的资本差距理念的直接反映。而当“大肚执事”们在前后两次婚礼与葬礼上表现出一种价值观对于金钱的绝对服从时,我分明可以感觉到维昂的愤怒与忧虑:物质替代了人性,爱情正在凋亡。
如此我想起了菲茨杰拉德那本经典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同样是在旧式资本主义体制下,物质的抬头不允许爱情的存在。当然相较而言,维昂并没有菲茨杰拉德那般绝望。至少这尚属于一个爱情的世界,也还没出现《了》中那样虚伪的“友人”。
在这一点上我很同意那位法国导演路易马勒的说法:“我很佩服他(即维昂)如此醉心于折衷主意、毁灭性的反讽,以及对挑衅的偏爱。”正如维昂自己所言:“其他的一切都应消失,因为其他的一切都丑陋不堪。”在这点上,维昂已经尽了力了:阻碍科兰赶返家中看望生病的克洛埃的冰场管理员死了,与之一般殊途同归的还有那些因贪婪而导致另一对情侣希克与阿丽丝走向毁灭的书商们,他们最终无一不葬身火海。
其实,我倒真挺相信万物有灵的。
唯昂笔下,云朵会根据心情按照不同颜色形状笼罩于人们头顶,钢琴会自我陶醉被自己释放的音符倾倒调配出美妙鸡尾酒,屋子随着主人的境遇或大或小或破旧,如果说冰冷的物体拟人化充满魔幻色彩不那么现实,那么宠物小灰鼠自如和人类对话,就不得不用惊艳来形容,因为因为因为,它不仅通人性,还非常矫情的以人类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女主角殉情自杀。
哦?但,千万不要把这个故事想象成已落入流行俗套的人兽恋,什么《暮光之城》般吸血鬼和萝莉少女的有着缠绵爱恨情仇,大灰狼爱上了小红帽……殉情的小灰鼠只是维昂无数幻想的云烟之一,男猪脚科兰才被沉重故事打上最深刻的烙印。
阅读本书,前半截仿佛漂浮在唯昂制造的魔幻云端,然后没有任何征兆,读者就被狠狠跌落在谷底。科兰妻子莫名其妙由胸口生出一朵睡莲,美丽睡莲却吸干其妻精髓生命的同时,也压榨干科兰存款中的最后一枚金币。这时候,昔日少爷,才发现原来钱财真是好东西。
曾经富丽堂皇的生活一去不复返,食谱不再考究、业余生活不再丰富、当吃饭是一枚问题摆在人生前,所有一切都成了奢侈,就连让教堂牧师投来一束暖烘烘的眼神也不例外。至于耶稣,质问为何遭此厄运,他最多大不了两手交叉怀抱耸耸肩,如此而已。只有,小灰鼠不离不弃。
金币真讨厌!应该说没有金币真讨厌!没有金币的人还是可耻的,连神也唾弃你,唯昂告诉我们。
相比万物,人性似乎还真无灵亦无美。
我不喜欢矫揉造作的女人,我不喜欢没有责任担当的男人.
也许我是一个阴暗的人,我觉得希克的下场太便宜他了,让他痛苦十倍的活着才能达到我的平衡标准。
下面省略若干字。。。。。。
我还是不喜欢,自己死也把爱人榨干的女人。
这是一篇给成人读的童话。如梦般美丽,如幻般易碎。情节简单,但天马星空,充满想象力的字里行间,灵气四溢。
再美丽的故事在时间长河中不过是个泡沫,那些坚定的情感,那些忧伤的往事,都会随风而逝。
因为是童话,所以简单明了,人物的个性也很突出和极端。为了迷恋收藏某人的书而死,为了另一个人去杀书店老板和烧书店,还有溜冰场里、国防部里那些死去的人,轻描淡写却令人胆战心惊。
这是个矛盾而迷人的故事,它可以很温情,也可以很冷酷。
我也读过。。。感同身受。。。
睡莲病,一个美的颤抖的名字——“我最明亮的时光,都在黑暗中度过了。”
wow我看了两遍法文版和中文版还是不知道这书好在哪里..听你这么说好象能感受到一些~
他就是让那三流导演害死的,看着那破电影就粗死了
俺也看过==咩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