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世界
2001-9
江西人民出版社
[英] 安东尼·吉登斯
周红云
无
《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从政治、文化和生活的角度对全球化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论述了不断增长的全球依赖性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影响每一个人的。书中相继考察了伴随全球化而来的风险、传统、家庭以及民主这些人人关心的普遍性问题,告诉人们应当如何适应正在被全球化完全改变着的新的现实生活。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s),英国著名学者,现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曾任英国布莱尔首相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顾问,出版著作30余部。
译者的话
作者前言
引言
第一章 全球化
第二章 风险
第三章 传统
第四章 家庭
第五章 民主
附录一 处于舞台中心的中左翼
附录二 左派瘫痪之后
附录三 丰裕、贫困和后匮乏社会思想
附录四 吉登斯其人其书
推荐书目
译名对照表
无
1918年,威尔逊总统把美国大兵送上了运兵船,不少年轻的士兵在船上因为流感而亡,而其他的患者把流感带到欧洲,造成至少两千万人的死亡,比一战的死亡人数还多。近日甲型H1N1流感肆虐,人心惶惶,从墨西哥窜出来的病毒,随着发达的交通工具快速的全球传播,虽然在今天的医疗条件下不可能引起很大的破坏,但传播速度和范围可要大多了。
轻点鼠标,金融和资本就在全球间流动;咨询在流动(第一时间能看到美日欧的影片、游戏、应用程序),人也在流动。这就是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好处,但也有些蕴藏的危机:因为美国房地产政策失败,大洋彼岸的中国工人失业了:因为中国是主要的制造业国家,金融危机导致外国人没钱消费,中国的工厂也只好关门大吉了,这就是全球化的风险。与此相反,1929年的大萧条,资本主义世界哀鸿遍野,苏联却在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显得欣欣向荣,苏联驻美国大使馆门口排满了要求移民的美国工人的长队,似乎印证了那句话“敌人一天天的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地好起来”。只可惜当时苏联只是个要求赶超的封闭经济体系,通过暴力手段维持的工农业剪刀差达到了其重工的繁盛,如果当时苏联也参加了全球化的分工,恐怕也难以独善其身吧。
吉登斯把全球化风险分为两种:外部风险(external risk)和被制造的风险(manufactured risk),外部风险是老式的,来自自然的、外部的,比如瘟疫、洪水和地震等等。被制造的风险,指的是有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引发的风险,大部分环境风险,如气候变暖。落后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同时承受着两种风险,因此可以说,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甲型H1N1流感还是金融危机,各个国家都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需要更多的是合作,而不是对抗。
对抗风险的个人方式之一是保险,买份人生、财产保险,保险精算师已经算好了一个人上车遇到车祸的几率;在社会范围而言,预防的理论是很重要的,比如对新型基因玉米进行严格的测试,以防止生物污染。
更多的时候,面临全球性的风险,还需要各个国家之间的协作,比如中国医院滥用抗生素造成了抗药性很强的超级病菌,如果传播的其他国家,会造成严重的问题。G20峰会,各国首脑对解决目前的经济危机问题提出用国际金融机构注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海洋和天空,更多的协作才能解决问题。
反全球化的力量一直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在国际分工当中,制造业被转移到了第三世界国家,那些原来发达国家的工人可能失业,也可能改行去做些不如原来收入和地位的工作,他们可以愤怒的认为这是新自由主义的阴谋,资本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威权政体狼狈为奸。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人也会怨声载道,因为他们微薄的收入可能买不起他们自己亲手制造的产品。全世界的无产者没有联合起来,却有可能彼此憎恨。国际间的经济不平等还一如既往的持续着,全球化更像一场掠夺。于是,每次全球化高峰会议,如WTO和G20峰会上,都有不少抗议者。
但毕竟全球化是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民族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力被削弱了,很难闭关锁国的不去接受。诚如吉登斯所言:“这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http://oleg.blogbus.com/logs/39651769.html
风险社会。
流动的现代性。。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