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偶像亚文化与青少年榜样教育

何小忠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何小忠  

页数:

35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偶像亚文化与青少年榜样教育/江西社会科学研究文库》在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全面理解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实证调查和个案分析,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问题置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学科视野中,进行综合性解读,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正确引导青少年树立榜样的种种建议,这些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建议很有时代性,也极具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偶像崇拜第一节 偶像:自我认同的人格符号一、偶像含义的演变及界定二、偶像的类型和特征三、偶像与榜样的区别第二节 崇拜:一种选择和认同一、崇拜内涵的界定二、作为一种文化心理和行为第三节 偶像崇拜:由神圣到世俗一、偶像崇拜的概念和类型二、偶像崇拜的模式和特点三、偶像崇拜的形成:象征性与符号化四、偶像崇拜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第二章 当代青少年的偶像和偶像崇拜第一节 青春档案:当代青少年偶像的演变一、从流行的公众人物来看二、从影视青年形象来看第二节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和特征一、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二、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总体特征第三节 新偶像崇拜:崇而不拜一、新偶像崇拜与传统偶像崇拜的区别二、新偶像崇拜与自我幻像第三章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归因分析第一节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插曲一、青春感性冲动与青春偶像崇拜二、青少年心理机制与偶像崇拜第二节 价值观转型和社会心态流变的符号表征一、价值观、社会心态与青少年偶像崇拜二、社会价值观震荡与青少年偶像崇拜三、青少年社会心态与偶像崇拜第三节 转型期文化变迁的直接效应一、当代中国文化变迁的特点二、大众文化中的青少年偶像崇拜第四节 教育偏失下青少年素质结构的伴生物一、教育偏失的表现及后果二、青少年素质结构与偶像选择第四章 教育学视野中的偶像和偶像崇拜第一节 偶像:作为“教育影响”的文化符号一、偶像和偶像崇拜是一种“教育影响”二、偶像崇拜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及其表现三、怎样看待青少年偶像崇拜第二节 偶像-榜样教育一、偶像-榜样教育的概念、内容和意义二、偶像-榜样教育的基本原则三、偶像-榜样教育的方法举隅第五章 榜样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导向机制第一节 重塑卓有成效的榜样文化一、祛魅的榜样文化二、重塑新时代的英雄榜样第二节 建设结构合理的文化生态格局一、文化生态及其现状二、新时期的文化生态建设三、偶像文化个案分析:“流行文化”进教材第三节 推行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一、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发展及偶像选择的影响二、媒介素养: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新内容三、强化大众传媒的社会效益取向第四节 规范公众人物的社会监督管理结语教育: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偶像崇拜:  偶像和偶像崇拜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心理现象。然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偶像对象和崇拜方式,从一块石头到一种生物,从物象到神灵,从神灵到人自身,从英雄人物到平民百姓,从虚拟到现实,从仪表形象到精神气质或人格形象,都可能成为人类崇拜的对象;从羡慕到向往,从尊敬到钦佩,从欣赏到模仿,从喜欢到爱恋,从虔诚到狂热,从敬畏到祈祷,都是偶像崇拜的表现方式。因而,偶像和偶像崇拜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内涵。  偶像、崇拜,我们都不陌生。早在上个世纪初,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就有一篇《偶像破坏论》,其中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他认为的“偶像”形象:“一声不做,二目无光,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官不全,六亲不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久)坐不动,十(实)是无用。”佛像、神像都是我们曾经熟悉的偶像意指和批判对象,它与宗教、蒙昧、压迫等密切相连,带有贬义。“砸碎偶像”曾经是我们最革命的口号。但是,现代大众文化特别是青少年亚文化中的“偶像”所指已经多元泛化,几乎所有被崇拜的人物形象都可以称作偶像。  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偶像”、“崇拜”以及“偶像崇拜”常常让人感觉“能指”漂浮和“所指”飞扬,体会到社会转型时期语言的急剧变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偶像亚文化与青少年榜样教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