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苏南民俗研究

沈建东 第1版 (2007年12月1日)
出版时间:

2007-12  

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12月1日)  

作者:

沈建东  

页数:

313  

字数:

275000  

内容概要

本书对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传统行业,人生礼仪、市庆、饮食、民间居住、妇女人生、民间信仰等等习俗生活,特别是对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三百六十行,尤其是苏州特色的行当;苏琢、苏裱、苏绣、灯彩、木刻年画、中画药业、梨园戏曲、木石建筑、金银铜铁锡业及火炉匠、纸、墨、笔、砚业、书坊业、丝织业、棉布加工业、染坊业、六局等生态性生活文化行为,进行了具体,详实的解析,是江南姑苏民俗的生动写照……

作者简介

沈建东,女,1986年毕业于江西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现名南昌大学),现为江苏苏州民俗博物馆文博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吴文化研究、民俗田野调查以及民俗文化研究工作,中国民俗学会会员,苏州民俗学会秘书长,吴歌学会会员,无锡吴文化公园吴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苏州电视台民

书籍目录

序概论苏南蚕桑生产习俗调查与研究苏南人生礼仪民俗考论历代媒的考略试论苏南节庆民俗与民间生活风尚苏南饮食风尚与文化特征 略论苏州传统民间居住习俗及其特色苏南传统行业习俗的历史文化考察试析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江南妇女生活变迁试论江南民间信仰对民间习俗的影响浅论吴语言环境下的民间语言民俗道教与中国民间节日文化习俗苏州砖雕门楼简论苏州当代风俗的调查与研究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苏南蚕桑生产习俗调查与研究  一、苏南蚕桑简史  苏南养蚕缫丝起于何时,史无可考,从考古发掘材料看,吴越民族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能饲养家蚕了,1958年,在苏浙交界的吴兴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出土了家蚕丝带和绢片。这是目前世界上出土最早的丝织品,1973年在河姆渡遗址中(距今约七千年前)出土了大量的纺织工具如骨梭、梭形器、陶制纺轮等,特别是出土的盅形象牙雕器上刻有编织纹和蚕纹图像,这表明吴越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纺织品,无论在种类或技术方面,都远超黄河流域”。  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禹贡》记载了禹定九州和各地物产进贡的情况,当时苏南属扬州之域,贡品中有著名的“织文”、“织贝”,自泰伯南奔建立“勾吴”国,特别是迁都苏州后,丝绸生产发展很快,春秋时期,吴越两国除了发展麻纺织业外,已有了丝、帛、罗、纱等,公元前551年,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所谓绣衣、锦衣都是丝绸缝制、刺绣和织锦衣服。吴楚两国还因争桑发生了“争桑之战”。据史书记载:“吴所以相攻者…初:楚之边邑胛梁之女,与吴边邑处女蚕,争界上之桑,二家相攻,吴国不胜,遂更相成,灭吴之边邑。吴怒,故伐楚,取二邑而去。”民间争桑导致两国战争可见蚕桑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北人南迁,中国蚕桑丝绸生产的中心,原在山东、河南一带的中原地区不断向南移动,江南的丝绸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固守江东的孙权曾专门颁布“禁止蚕织时以役事扰民”的诏令,税收制度在这时有了根本的改革,曹操首创了“亩课田租,户调绢绵”,上缴丝绸织物为税,势必刺激民间养蚕制丝的生产,晋左思《吴都赋》中有:“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的描述,就是当时吴地丝织精美的真实写照。隋唐时代,江南丝绸发展更快,据《吴郡志》载唐之土贡,考之《唐书》所贡,丝、葛、丝绵、八蚕丝、绯、绫布。唐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苏州被升为江南唯一的雄州,丝绸业已在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苏南民俗研究 PDF格式下载



书名《苏南民俗研究》,内容主要是反映苏州地区民俗的书,内容较全面,特别是对近现代苏州地区民俗记录较多。对在外多年的苏州游子可能会激起他们更多的思乡情感!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