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剪纸
2009-8
江西人民出版社
冯隆梅,冯亚兵 著
104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壮丽诗篇。使人们心潮澎湃,给庐山增色添辉。钟灵毓秀的赣北大地,东襟浩渺鄱湖,北枕滔滔长江。在风云际会、气象万千的江河湖水之间,矗立着千古名山——庐山。这里自古是从楚到吴的咽喉之地,也是从中原到南粤的必经之路,雄镇着中国的东南半壁。自古至今,这里南北交织、七省通衢,商贾汇聚、人文荟萃。在中国历史上,这里“三大茶市有其名,四大米市有其位”。千百年来,秀美的自然山川,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并催生了灿烂的庐山文化。1996年,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人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冯隆梅(1938— ),男,江西瑞昌人,副研究馆员,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美协、书协江西分会会员,中国剪纸学会理事,江西省剪纸学会副会长。从事瑞昌剪纸艺术的挖掘、收集、保护和研究十几年,发表多篇学术论交,曾获得文化部授予的”民间美术开拓者”称号。
代序 瑞昌瑞气在剪纸前言第一章 瑞昌剪纸的起源及其传承和发展 第一节 瑞昌剪纸的起源 第二节 民间艺术的产生及其传承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 瑞昌剪纸与民俗第二章 瑞昌剪纸的个性特征 第一节 民间艺术的“原生性”及地方民俗观念的“指导性” 第二节 我国南、北方剪纸的特点及反差 第三节 瑞昌剪纸个性特征的表现 第四节 瑞昌剪纸个性特征的形成第三章 瑞昌剪纸的常见题材及现状 第一节 瑞昌剪纸常见的题材 第二节 瑞昌剪纸的现状第四章 瑞昌剪纸未来的趋势与对策 第一节 传统观念与民俗的改变导致了传统剪纸的萎缩 第二节 市场经济、科学进步、外来文化对传统剪纸的冲击 第三节 瑞昌剪纸未来的走向及振兴和发展的对策后记
插图:第一节瑞昌剪纸的起源一、原始岩画的启示岩画,是我国原始先民在岩石上或绘或刻的图画,约产生于距今4—7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它的分布很广,东至黑龙江,西至新疆,南至云南、广西,北至内蒙古都有遗存。这些岩画,就其表现手法和风格而言,大致可以概括为西北岩画和西南岩画两大类,其共同点是。将点线作为造型语言,以线条来塑造形象。其不同点只是在线条的使用形式和造型手法上的不同,这也许是地理环境的差异而造成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自古以来,我国北方分布的主要是游牧民族,并且有许多地方更是过着狩猎生活,他们多食肉,性格勇悍而豪爽,因此表现在岩画艺术中的手法,是粗犷有力而厚重。南方人多过着农耕生活,他们多食蔬而偏文雅,表现在岩画中的特点,是朴拙流畅而神秘。这也许就是导致西北岩画与西南岩画风格上明显不同的原因。西南岩画主要是以云南的沧源岩画、广西的花山岩画为代表;西北岩画,则以新疆的天山岩画、内蒙古的阴山岩画、甘肃的黑山岩画为代表。长江流域,主要是受西南岩画的影响较深,故风格近似,黄河流域和黄河以北之地域,则与西北岩画风格相同。以上这些似乎与今天的瑞昌剪纸没有直接关系,但从瑞昌民间剪纸流利的曲线造型来看,西南岩画的风格应该是瑞昌剪纸产生和发展的源头。也许,这就是今天北方剪纸与南方剪纸风格迥异的起始点。二、殷周织锦和帛画的启示当中国的历史进入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770年),由于青铜的冶炼、青铜器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
瑞昌,地处一个土瘠人穷的山区,却又偏偏给历代兵家所看重,搞得长期硝烟不断、战火连绵,让人没法活。真有点先天不足、后天不佳。人们一说到经济,就只两个字——落后。不过,话又说回来,也不是一无是处。这里,论山,也还算青;论水,不能说不秀。至于“人杰地灵”嘛,那倒没有问题。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块瘦土上与天、与地抗争,居然也能同那些得天独厚的鱼米之乡一样,繁衍并生存至今天。此中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却也记录了一些历史的辉煌。请看,那铜岑古铜矿遗址就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地球人最早的采矿遗址。那纯朴而又迷人的剪纸艺术,又是我们历代的祖先献给人类宝贵的艺术奇葩。即使是今天,那些专家、学者看到这些“玩意”,也不得不伸出大拇指,赞上一句“了不得”。连国务院都批文说“为国家保护”。我们作为土生土长的瑞昌人,也曾是在剪纸与绣花的簇拥中来到了人世,并且又在这个五彩缤纷的梦境中度过了童年。当我们产生了写这本书的欲望时,那是1994年,江西省文化厅的领导听到此事后,立即表示支持,且承诺可以作为省厅的重点科研项目;省群艺馆和九江市文化局的领导均给予了热情鼓励。
《瑞昌剪纸》:庐山文化研究丛书,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是江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围绕着有千年积淀的庐山文化,致力于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研究是庐山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宗旨。着重研究庐山及赣北地区重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事件与人物以及由此形成的书院文化、山水田园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旅游休闲文化,民间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练研究特色,凝聚专家学者打造学术精品,研究中心立足地方,面向海内外,居高望远,深入挖掘庐山文化的内涵,使之成为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中心。走进庐山,遍揽云飘雾绕。秀峰绝璧的山川画卷,探寻庐山透视高僧大佛、鸿儒巨匠中的文化命脉,品味庐山。尽享包蕴天地、领悟真髓的精神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