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丝线上的风雅

宁方勇,沈建东 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8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

宁方勇,沈建东 著  

页数:

15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文所指的“苏绣民间活计”就是清代和民国年间苏州民间刺绣中的日用小件,主要有:发禄袋、眼镜袋、顺袋、荷包袋、钱褡、名片袋、油面搨、折扇袋和围涎等。

作者简介

宁方勇,苏州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馆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沈建东,苏州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苏州吴文化研究会理事。

书籍目录

彩线牵情丝线上的风雅——论苏绣民间绣品荷包发禄袋扇袋油面搦名片袋云肩眼镜袋钱褡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2.组合式的造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组合方式:(1)动物和植物组合,如蝴蝶和南瓜的组合就很常见,被称作“瓜瓞(音蝶)绵绵”。(2)器物组合,如三个大小不同的元宝串起的造型,称作“连中三元”。器物和植物的组合,如石榴、寿桃等与盒子或篮子组合;如意和石榴、如意和果盘的组合;如意、寿桃和毛笔;如意和莲花;铜钱、寿桃、佛手、莲藕、石榴、柿子和盖盒等的组合。这样的组合寓意丰富,口彩很多,比如“和合如意”、“必定吉祥”、“事事如意”、“多子多福”等。(3)动物、植物和器物的组合,比如铜钱、蝙蝠和桃子组合,就是祈求“福禄寿”的寓意。发禄袋的造型多样、组合精妙、布局紧凑、内涵丰富,用色艳而不俗、清丽可爱,针法活泼多变,是苏绣民间活计中的最具代表性的绣品,而且,它的图案非常集中地展现了苏州民间高超的造型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体现了极高的审美意识。发禄袋的制作材料主要以绸布为主,织锦用得比较少,辅料多以棉布为主。它的底色主要以绸布的自然色为主,或有的是粉红、大红和藕色等。为突出造型的立体感,发禄袋的内部都衬有丝绵等,使得绣制的图案更加饱满,更有表现力。几乎所有的发禄袋都缀有数量不等的各种颜色的流苏,装点得更加华美。但传世的发禄袋中也有材质很特别的,有一种就是使用铜为原料,经过手工锤打、錾刻做出造型,再点缀流苏等做装饰。(二)眼镜袋收纳眼镜的袋状器具,也称眼镜套或眼镜盒。现在看到的传世实物多以纺织品和皮革等材料制成。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眼镜在中国的出现是在汉代,而普及大致在清代中后期。考古人员在发掘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刘荆的墓时,出土了一只小巧的水晶放大镜,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单照”,“也就是眼折叠扇铺”(叠一作揲),可见南宋时我国已经有折扇生产和供应了。到了明代,品种已是日益多样、镜的雏形。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眼镜出现在明代,只不过当时不叫眼镜而是称作“叆叇”。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日:此叆叇也。”到清嘉庆年间,张子秋在《续都门竹枝词》云:“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此中不难看出,眼镜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而且是很多年轻人竞相追逐的时髦物件。根据传世的眼镜来看,不但是纯手工精细,而且制作的材料多是很考究的,制作镜片的是水晶等宝石,做镜框和镜架的多是玳瑁、白铜、黄金等贵金属,即便是漆器的镜架那也是价值不菲。为了便于保护和随身携带这样的贵重物件,就有了眼镜袋或是眼镜盒。常见的眼镜袋或眼镜盒是将织绣面料裱在长圆形硬盒或较厚的纸板上。多用丝绦系口,用珠石或丝结固定,既方便于存放,也便于系挂。普遍是制作十分精致考究,表面上或绣或织各种吉祥图案,或是诗词和吉祥话。特别是清代男子多将其佩挂在腰间,也是作为一种装饰品。

后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的国家之一,小小的蚕儿孕育出了悠久的丝绸文化,细细的丝线更是连接了世界上的古老文明。早在良渚文明时期,吴地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尝试缫丝织绸;到了春秋时代,吴国的妇女就已经是银针飞舞,彩线流动,绣出大好河山,无限风光;宋元明清以降,苏州无数的织工和绣娘更是织出了一个人间天堂,绣出一派滋生盛世。刺绣对苏州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的装点,但这恰恰说明,它不是无关紧要,而是非常要紧,正是刺绣技艺才使得丝绸由单纯的商品升华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丝绸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方才愈加重要。因此,现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绣技艺,早已经成为古老苏州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最亮丽名片之一。都说丝线无声,即便是在那蚕儿吐丝时又曾有几人听得。错、错、错,那细细丝线儿弹拨出的声音毫无疑义是世界上最美妙动人的心灵音乐,这就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琴上的丝弦发出的声音。苏州水乡那无数的闺阁绣楼中“绣娘”就是那古琴的“演奏者”,用纤巧的指头、曼妙的针法和“有声有色”的丝线,将人间至美至情的“音乐”凝固在了方寸丝绸之上。每当我们翻检这些民间小件的绣品,对它的认识就越发深刻,对它的感情愈加深厚。那种感觉犹如孩童时看母亲纳鞋底那般亲切和温暖好比看到旧时隔壁邻居家的姐姐端坐在房中绣制油面揭,自家阿婆赶制端午的香囊袋一般。然而,随着世事沧桑和人间变换,这些绣品就如断线的珍珠一样散落民间各处,埋入了历史的尘埃之中,不再为人看重;而今我们把它重新捡拾起来,才发觉以前流逝的美好时光又回来了,那渐行渐远的深藏在针针脚脚里的情感又萌生出来,仿佛一夜春雨后的荷塘柳岸那样令人着迷。当然论市场价值这些民间绣品远不如青铜书画、瓷器珠宝,可它承载的历史和感情的厚重却绝不逊色。我们在编写此书之前,对这些绣品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感觉上,只想应该让这些美好的东西与大家分享。然而我们试图通过民俗学的方法解读这些民间绣品时,却发现:(1)我们能查找的相关资料少得可怜,能借鉴的前人论述几乎没有;(2)单纯从民俗图像的角度去解释总显得如此单薄,无法说明其中的生活哲理,人生智慧和丰富感情。这固然与我们的专业知识匮乏、学养欠缺和见识浅陋有关,因此,我们更希望此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更多的专家和同好者参与进来,深入研究下去。这也是我们编写此书的目的之一。


编辑推荐

《丝线上的风雅:苏州民俗博物馆馆藏民间绣品(汉英对照)》是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丝线上的风雅 PDF格式下载



我主要想看各种荷包上带的结饰等,可照片却把荷包主题拍下来了,其他细节佩饰剪掉了,觉得可惜了,我个人觉得欣赏荷包要欣赏它的全部。不过不影响书的好。


很喜欢此书,图片很精美


精美,纸张印刷都好。


这本书很好 不论在内容上 还是在质量上


为什么我昨天认真撰写的一篇非常合情合理的评论在审核后未被发表?是什么理由?请管理员在我的留言板做出回复。


印刷精美,但内容过于单薄,原价有些贵,6折还可以


书不错,熟呢内容不错,看起来赏心悦目,纸质也不错。就是书的外包装是在差了点,也不知道是怎么蹭的这么脏的,害得我用橡皮擦了好半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