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福建六大民系

陈支平 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6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

陈支平  

页数:

31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福建六大民系》是关于汉民入闽及福建汉民系分布、人文性格特征的一个综合性研究成果。  福建现有的大部分居民,源于汉唐以来北方汉民的南迁。中国北方汉民入迁福建,对于福建的历史发展,乃至现今福建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均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然而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考察,我们还没有看到一部比较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成果。许多有关福建历史的专著和论文都提到了这一事实,但大多未能展开和深入,只是泛泛而谈,点到为止。有些论著虽然就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福建移民史作了专题性研究,但其所涉及的范围和所发掘的史料均属有限,使人们还无法窥见汉民入闽历史及福建汉民系分布、人文性格特征的全貌。  迄今为止,有关论述北方汉民迁闽及福建汉民系研究比较重要的论著,大致有以下数种。

作者简介

  陈支平,1952年生,1977年进厦门大学历史系学习,1987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1年晋升教授,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近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明史新编》、《福建族谱》、《福建宗教史》、《客家源流新论》等。

书籍目录

绪言第一章 北方汉人入闽的历史进程1.1 汉代与三国时期1.2 晋代与南北朝时期1.3 唐前期陈元光进漳1.4 唐末五代王审知入闽1.5 宋元时期1.6 明清时期第二章 福建汉人的民系分布2.1 福州人2.2 兴化人2.3 闽南人2.4 闽北人2.5 客家人2.6 龙岩人第三章 福建汉人民系之间的相互交融3.1 福建不同民系间的相互交融3.2 福建各个民系内部的人口流动3.3 福建汉民迁移历史的重新思考第四章 汉人民系与少数民族的血缘文化融合4.1 汉人民系与闽越族人的血缘文化融合4.2 汉人民系与回族等少数民族的血缘文化融合第五章 福建汉人各民系的人文性格5.1 福州人的人文性格5.2 兴化人的人文性格5.3 闽南人的人文性格5.4 闽北人的人文性格5.5 客家人的人文性格5.6 龙岩人的人文性格第六章 福建汉民的人文特征6.1 多源复合的行为性格6.2 复杂多样的地域方言6.3 冒险打拼的进取精神6.4 异军突起的文化学术6.5 历久不息的乡族观念6.6 杂乱无序的民间信仰简短的赘语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北方汉人入闽的历史进程  上古时代的福建称“闽”,是土著越人的居住地。《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说:“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在当时商周中原人的观念中,闽中越人都是“蛮”、“夷”一类的南方民族。秦始皇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曾派大将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设立闽中郡。《史记》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闽中郡辖地包括今之福建省全境及越的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的一部分。然这仅是名义上的闽设相邻秦朝中央政权没有也不可能施行实际上的统治。其时闽中之地,仍为土著居民闽越族的天下。汉朝建立后,也无法对闽越入实施有效的统治,只好下诏封无诸为闽越王,统治闽中,定都东冶(大约现在的福州市一带)。  上古以至秦汉时期的闽中,虽然一直是闽越人的居住地,但由于商周以来中原文化的扩展以及地理上的毗邻关系,中原文化不可避免地要逐渐渗入闽中地区。到了秦末大乱之时,闽越人甚至派兵参加了反秦斗争,即所谓“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从诸侯灭秦”。这个事件反映,即使是偏处闽中的土著闽越人,在观念上也开始接受了中原商、周王朝“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概念。汉、越两个民族的逐渐接近,势必使先进的中原文化襦染影响闽越人。而北方的少量汉人,也极有可能于周秦时期开始进入闽中。让我们先看一看目前考古发现的资料。例如,福州市闽侯县庄边山有一座秦汉墓地,长方形竖穴土坑,随葬品为仿铜陶礼器鼎、豆或盒、壶并兼出匏壶、瓿、瓮等。鼎、豆或盒、壶以素面灰软陶为主,亦有弦纹、蓖点纹等装饰的硬陶;而匏壶、瓿、瓮的器形、胎质、花纹却尽如富林岗类型。鼎,浅盘附耳柱足;豆,浅盘平底高足或侈口深腹矮足;盒,深腹矮圈足钵形盖;长颈壶,鼓腹圈足,盖上附三个长条形纽。这些器物同长沙等地楚汉文化遗存如出一辙,应是楚汉文化在福建的传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福建六大民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