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创意成都

杨永忠 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杨永忠 著  

页数:

147  

字数:

145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杨永忠教授探讨了成都的心脏和灵魂,探讨了经济发展中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知识。《创意成都》从蜀文化的根中追溯了成都的创意经济,剖析了创意集群形式比如成都东区音乐数字公园的现代表达。成都正在发生变化,但它保留了它的历史脉络。这是一本重要的著作,对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将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杨教授在创意产业领域的研究中,引入了许多新的观点。这些洞察,不仅与成都和四川,也与整个中国在21世纪实现其经济转型相关。

作者简介

杨永忠,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软科学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曾出版《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的制度性壁垒》、《创意产业经济学》等著作。在《中国工业经济》、《China
Economists》发表中英文论文60余篇。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麦考瑞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文化经济与创意产业、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近期研究兴趣:文化与技术、经济融合。

书籍目录


1.时尚与工业交融 The Blend of Fashion and Industrial
成都东村的遐想
链接世界
2. 诗歌的现代表达The Modern Expression of the Poetry
诗意浣花,诗意生活
链接世界
3. 乡村文化的变迁 The Change of the Rural
Culture
三圣花乡探寻
链接世界
4. 与博物馆对话Dialogue with Museum
梦回金沙
链接世界
5. 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Economic
走进锦里
链接世界
6. 吃道、商道与禅道Eating, Commerce and Zen
文殊坊美食街
链接世界
7. 文化企业家Cultural Entrepreneurs
闪闪红星
链接世界
8.落叶的文化经济the cultural economy of Leaves
银杏一条街
链接世界
9.酒的都市情结The urban complex of the wine
成都,一座来了就想沉醉的城市
链接世界
10. 老巷子经济学Old Alley Economics
宽窄巷子最成都
链接世界
附录: 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路径与演化机理

章节摘录

  诗意浣花,诗意生活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多美的文字,如涓涓细流,似天籁之音,绵长流转。每一首诗都像一道风景,而每一道风景都需要有心的人去欣赏。作为感性动物,我们追求美,向往浪漫,渴望爱情,而诗歌将这些纯洁的祈愿转化成文字,沟通起或相识、或不相识的人,用它巨大的感化和力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思想通过这些只言片语得以延续和交流。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远古的卜辞,到汨罗江畔屈原的声声吟唱,再到盛唐时期瑰丽雄奇的文化霸主……,诗歌犹如涓涓细流,浸润着炎黄子孙的每一寸皮肤、每一粒细胞。而诗人就像那一滴滴汇聚溪流的水珠,他们用自己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使得这条文化之溪永无止境地向前驶去。  而说到诗人,就不得不提到“诗圣”杜甫。杜甫,字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一生命运坎坷,政治失意,生活困窘,由于生活上的颠沛流离,他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先是在长安应试,落第后度过了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四处漂泊,最后来到成都,筑茅屋于浣花溪畔,创作了《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二百四十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当时的草堂、浣花溪是杜甫灵感的源泉和创作的土壤,见证了一首首名作的诞生。世事变换,转眼一千二百多年过去,诗圣早已远去,唯有草堂和浣花溪在岁月的河流中保存下来,并随着2003年以诗歌文化为主题的浣花溪公园在此诞生而成为中国诗人的文化归属。这一中国诗歌文化的主题公园,依托杜甫草堂这一诗歌文化圣地,气势磅礴筑于浣花溪畔,希望以此为基点带动中国诗歌文化的重新崛起。整个公园由万树山、沧浪湖和白鹭洲三大景点组成,浣花溪、干河两条河流穿园而过,在城市森林公园和都市湿地公园的地理结构中,形象地演绎着诗歌文化的诗意韵味。  在2010年一个瑟瑟的秋日,我乘车来到了诗人的圣地,来到了浣花溪畔。身处于被誉为中国诗人的第一个“家”的浣花溪公园,心中顿生出许多敬畏,为它无与伦比的的美丽,为它深刻浓厚的诗歌氛围,更为给人们带来的诗意的生活。  立于干河之上的风雨廊桥,青色的砖瓦、雕花的圆柱、大红色的屋檐、插有古画的灯笼,浣花溪公园古朴的大门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多么完美的情景再现啊,一座仿古桥瞬间将游客的心灵带回到那个朴实的农耕时代。穿过风雨廊桥,来到万竹广场,眼前是一派和谐的生活景象--年轻的妈妈推着睡着婴孩的小车,一脸满足;不知愁的孩子们你追我赶,乐此不疲;年迈的爷爷奶奶不紧不慢的打着太极,平静安详;青春靓丽的少女们,天真浪漫地吹着彩色泡泡……,此刻的浣花溪,不仅承载着诗的不朽和传奇,更扮演着一个洗净社会铅尘浮华的角色。  站在万竹广场的中央,映入眼帘的是华夏第一鼎--源泉。此鼎以春秋文化符号为原型,意在彰显中国诗歌兴于春秋,源远流长。该鼎高4.5米,宽6米,重7吨,鼎的整体形状为椭圆形。设计者创造性地将传统鼎的形状做一演变,让人眼前一亮,也让诗歌文化被瞬间浓缩。源泉雕塑的右边是建于竹林中的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知竹吧,平日约上三五好友,在知竹吧里泡上一壶好茶,聊聊天,听听戏,那是何等惬意的诗意生活。雕塑的右边是2006年建起的红色诗墙,整个诗墙以红砖做基,上面铭刻着毛泽东、朱德、陈毅、闻一多等现代名人的诗作。  源泉往前,就是久负盛名的诗歌大道。宽三米、长二百余米的诗歌大道,按时间顺序列出了中国自《诗经》、《楚辞》开始的历代杰出诗人,整条大道由诗人、诗句贯穿始终。大道主体以大理石为面,铜制的“星星”镶嵌其间--上面镌刻着著名诗人的朝代、姓名、生卒年。大道表面,设计者还用平面铜灯形式腐刻众诗人的简历, 用雕塑艺术的形式刻下了不同形式的优美的古汉字,游客步行其间, 把休闲散步与观景韵诗结合起来, 把文化和艺术结合起来, 形成了历史题材雕塑和游客休闲鉴赏的互动。  诗歌大道的两侧,由雕塑家叶毓山“操刀”的25位历代著名诗人栩栩如生--龚自珍,手执长卷,高谈阔论;林则徐,身着官服,凝视前方;李清照,身形消瘦,清丽脱俗;杨慎屈膝斜坐,双目犀利;黄庭坚,双手凭栏,温婉淡然;骆宾王,昂首往前,兴致盎然;陈子昂,雄心勃勃,振臂高呼……。设计者们将他们幻化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的述说者,“牵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众诗人的身后是绿的走廊,古树婆娑,光影重重,银杏、香樟、修竹枝繁叶茂。  诗歌大道的末端,是两尊用巨大汉白玉大理石做成的雕塑,雕塑一左一右,浑然一个整体。居左的为杜甫,只见他正襟危坐,呈静深思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他心中装着的,依然是那一腔沸腾的报国热血与哀鸿遍野的民众戚伤。居右的自是诗仙太白,雕塑中的他还是那么狂放不羁,挥手临风揽月,衣袖飘飘。他的浪漫穿越千年,通过一尊雕塑被完美地展现出来。李杜的身后是以浮雕形式塑造的屈原形象,只见他身挎巨龙,仰天长啸,引来众多仙人、神鸟,设计者巧妙地将其诗歌中众多的美好意象联系在一起,使得诗人的整个形象更具诗的魅力。三人的雕塑后面是一片密林,林中错落地摆放着刻有《天问》、《山鬼》等诗句的奇石和“三苏”、“三曹”的塑像,三苏似在进行激烈的讨论,三曹则若有所思地相互凝视,两大诗歌家族终于得以在浣花溪相逢。  穿过密林,就是杜甫草堂的南门,门前立着一块传统雕花装饰的青白石板制成的照壁,照壁前方平放着一块白色大理石,上面刻有元稹用以纪念杜甫的诗句。草堂、公园以这样一种方式连接起来,自然流畅,充满古色古香的韵味。草堂大门一侧,张贴着 “文化名人走进草堂”的系列讲座介绍,只见众多文化名人荟萃:王蒙开坛讲授杜甫的诗文化精髓,舒婷登台朗诵成名作《致橡树》,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以“温一壶月光下酒”讲述人生起伏的心路历程……。据说,这被誉为中国诗歌版的“百家讲坛”。  公园的另一重要景点--沧浪湖,位于公园中心地带,杜甫草堂的旁边,水面积约4.3万平方米,主要由草堂入口广场、浅滩、溪流、小岛和一座位于岛上的景观建筑“浣花居”组成,营造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境。设计者们结合中国传统的娱乐情趣和从容悠然的诗歌意象,在湖边建起了鸟友之家和小池塘。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和颜悦色的老人,他们或听鸟叫、或逗鹦鹉,或喝茶、或读报,或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摆龙门阵,爽朗的笑声似乎穿透了阴霾的天气,让人心中为之豁然开朗;而蹲坐在池塘边专心钓鱼的老人,目光则紧盯着平静的水面,生怕错过了什么,时不时跑来捣捣乱的小孙儿,又让老人严肃的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  如果杜老先生看到这样的场景,该是多么欣慰。“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竟挽须,谁能即嗔喝·”,诗歌中这样一种天伦之乐的场景,如今每日都在浣花溪公园上演,而不再是战乱年间的点点奢望。  从鸟友之家往前,发现了一个造型独特的单座椅子,细细看来才发现内有乾坤。其实,那是一个抽象的手持宝剑的诗人形象,设计者的创意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走进湖畔的树林,发现两位诗人的塑像,他们就是“梁州梦契”中的白居易和元稹,只见他们高举酒杯正喝到兴头,整座雕塑结合传统镂空艺术和现代抽象艺术特点,于简洁的形象中散发出诗人飘逸和灵动的气质。另外一座潜藏在密林中的雕像是陆游,作为一个曾追寻杜甫足迹的北宋诗人,他也曾在成都小住过一段时间,曾在浣花溪留下过“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名句。塑像中的他,手中握着一把油纸伞,仰面朝天,一脸羁旅的沧桑和无奈。  从林中穿出,沿着沧浪湖畔崎岖不平的鹅卵石小径一路往前。只见一个木质渡头立于湖水之上,古朴典雅,渡头的前端挂着三个红红的大灯笼。这又是在讲述什么呢?四下环顾,才发现这里展现的原来就是“野渡横舟”的诗歌意境。在中国诗歌中,诗人多以柳岸、渡口、木船、笛声等为意象,营造出自然、野逸的审美境界。作为一个诗歌主题公园,当代的设计者们自然也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典型的诗歌场境。只见渡口,身穿肚兜的牧童横笛吹奏,坐下的黄牛侧耳倾听。渡头对岸,一只白鹭在湖中觅食,两只鸭子正把头埋进翅膀下息憩,它们旁边横着的正是一艘老旧的木船。所有的东西在此呼应而成一个整体,向游客展示着诗歌悠远的意境。  当我还在享受这自然幽静的野渡场景时,来了一群少男少女。从他们惊异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也被这刻意的自然震撼了。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拍照,在城市中难得一见的清净之地肆意地笑着闹着。或许城市已经压抑了他们太久,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另一种生活的状态,找到了一种内心的惬意与松弛。或许,这就是诗的魅力;或许,这就是设计者希望达成的效果--用这样一片与世无争的净土来洗涤心灵的尘埃。  从诗歌大道中部往左,是一片青葱的竹林,名曰:“竹静”。转眼就来到一个挂有“竹雨声”牌的竹制门楼前,门楼立于一段向上的石阶中部,匠人们别出心裁的做出这样的设计,可谓用心良苦!在传统的诗歌意境中,竹林是宁静神秘的,是领悟佛家禅宗思想的圣地,众多的诗歌都赋予了竹林人间奇境的地位。而这样一级一级向上的石阶,将诗人于内心深处参禅悟道的连续不断地心路历程外化,也正好契合了竹林这样一种独特的象征意味。  登上石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浓密参天的竹林,曲折的小径穿梭其中,星星点点的日光从叶缝中漏下来,犹如满地的繁星。诗歌中超然物外的意境瞬间呈现在面前,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概也逃不过如此吧!只是建筑者们这样一个创造性的举动,让我们这些读诗、赏诗之人有幸身临“绿竹通幽径,青萝拂行衣”的意境中,去亲身感受诗人创作时那纯净的心灵。这样一片集诗意与禅意于一体的竹林,自然会吸引都市的艺术爱好者。这不,这里正在进行COSPLAY为主题的摄影活动。看着他们在绿意的掩映中那如花笑颜和临风声影,我突然感到,竹林于某种意义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植物,也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成了我们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沿着蛇形的石板小道来到竹林深处,远远地看到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心里不免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位老者也来这儿聆听竹林深处诗人们的倾诉?带着疑问,走进一看才发现,所谓老者,其实是一个设计者有意为之的雕塑。只见他瘦骨嶙峋,仰面朝天,双目紧闭,嘴角微微翘起,手中抚着一把古琴,神态安然自若。设计者巧妙地把高僧形象转化到现实中,并将其与竹林融为一体,恰好应了那句妇孺皆知的名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歌中那种幽远、安然的唯美意境,就这样被设计者以实体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值得一提的是,老者手中的琴并非典型的古琴形象,而是将其抽象化,展现的是一把琴体,使得整座雕塑更具一种禅宗精神。  从竹静出来,是一片铺满鹅卵石的空地,惊奇地发现上面有一个木质的小盒子。正当我揣测它有何用处时,发现盒子上用蓝色写着“鸟类觅食盒”。仔细一看,盒子里还零星地散落着几粒鸟食。小小的一个食盒,于细微处将人们热爱自然、享受生活的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人与鸟就这样在现实中达到了自然、融洽。正要离开时,发现几个小孩正在鹅卵石中寻觅,一问才知道他们正在进行由家庭组织的寻宝活动。突然,一位小朋友大叫起来,原来他找到了一个玻璃宝瓶。打开瓶子,里面有一张纸条,写作一行秘笈:知识和经历是人生最大的宝藏!我会心的笑了,以这样感性的方式传递这样的价值观,那是多么诗意的教育啊。  穿过铺满鹅卵石的空地,深入到久负盛名的万树山腹地,于掩映的树荫中发现了一条石板铺就的小径。沿着小径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觉中眼前出现了一个雕塑群。走进一看,原来他们就是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雕塑中第一个吸引我的是“诗仙”李白的雕塑,头斜倚着,紧闭双眼,因醉酒熟睡嘴不自觉地微张,而手边还东倒西歪的放着一个酒杯和酒壶,相信每个看到的人都不由会心的一笑。这是怎样一位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封建王侯的诗歌狂客啊!紧挨着李白塑像的,是潇洒名士崔宗之,他袒露着胸襟,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无人,长衣则松松垮垮地搭在他身上,潇洒的气韵瞬间喷涌而出。另一个和李白比肩的重要人物是“草圣”张旭,他脱下帽子,露出头顶,长发因没有了帽子的约束而四处飞扬,如此酣畅地表现了张旭狂放不羁、傲世独立的性格,看来设计者定是煞费苦心啊!苏晋则亦醉亦禅,端坐于众人之上,闭着双眼,神态自若,仿佛在参悟佛理,又仿佛在打盹入睡。除此之外,还有贺知章、李适之、李琎、焦遂,每个人都形神迥异,尽展诗中的情态。  沿着石板小路往上,走过一段石梯,仰头便见山丘之上的茅草亭,给人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登上石梯,发现茅草亭中坐着众多的老人,细细一听,才明白原来他们正在为计划经济是好是坏而争执不休。我不禁笑了,在这样一个以杜甫诗歌文化内涵为依托的诗的世界里,人们的情趣从个人延伸到了国家,从浣花溪延伸到了世界。  诗歌大道的右边,有一条岔开的小道,这便是新诗小径。整条小径长约200米,被翠竹包围,分成生命诗篇、爱情诗篇、故乡诗篇等几大板块。小径两边或立书状诗碑,或铺诗砖,展示着闻一多、艾青、徐志摩、北岛、舒婷、海子等现代、当代诗人的佳作。小径中部还有一个小小的诗歌广场,广场中央以草书大写一个“诗”字,周围环绕着“游人诗墙”。诗墙上写着“静由心生”、“坐观云起”,游人可以按程序将自己的诗歌佳作永留墙上。而不少人则以水作墨,以黄沙石铺就的广场地面作纸,旁若无人的写着、念着。小径的尽头,热爱音乐的人们正在此汇聚,你伴奏我演唱,诗与歌在这幽静的小径中交织成一道精彩的人文盛宴。  走出新诗小径,穿过婆娑挺拔的银杏林、樟树林,走过道旁错落有致地镶嵌着花卉的蜿蜒曲折的拼石小路,眼前是一片芦苇丛生的湿地。这,就是白鹭洲了。白鹭洲以“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的诗歌意境为背景,人工营造了大片湿地,充满了独特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景观。在这儿,可以看到白鹭远离人群,孤傲地栖息在岸边,或用长长的嘴巴;梳理它们洁白的羽毛;或目不转睛,眺望着空阔的远方;或把喙伸进水中,似在探寻着什么;或挨着水面低飞,舞动着它们美丽的翅膀,在平静的水面激起层层涟漪;或一飞冲天,在湖光倒影中展示它们绰约的身姿。偶尔也会游过来几只野鸭子,它们倒是很不怕人,悠游自在地靠近岸边,安逸地享受着游人的投食。观鹭区种有大片乔木林和芦苇丛,水边设有观鹭的步道和木桥,漫步其中,惬意地看着闲庭信步的白鹭和芦花纷扬的芦苇丛,人、诗、自然瞬间合为一体。设计者以一种自然的方式、以众多诗歌意象为材料,拼就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般的场景。山丘上还建有一个川西民居风格的“观鹭轩”,透过轩中的玻璃墙,看着这水墨画,尽可体会杜甫那“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情画意。  和我同行在白鹭洲的,还有一队由老师带领着来游览的学生,他们积极地向老师询问着“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植物?”“为什么要把这个建在这儿?”,老师耐心地向同学们解释着身边的植物和四周的建筑特点,整个白鹭洲成了一个寓教于乐的自然课堂。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环境中,大概所收获的知识也充满诗歌的馨香吧。  穿过长满芦苇的白鹭洲,走过小桥流水,再拐一个弯儿,一座茅草屋就展现在面前。此情此景,不免让人想起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那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细看之下,此茅屋全无为秋风所破歌的景象,只见以茅草为顶,黄土做墙,老式的竖栏式小窗镶嵌于土墙之中,房檐上明晃晃地挂着一个大红色的灯笼,茅屋的下方还绑着一个小小的竹筏。整个茅屋则以木桩做基,坐落于湖水之上,和周围绿意、清水融为一体。诗人门笔下乡村生活的温暖和惬意,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径直来到茅屋的木栅栏门前,本想探访探访屋主,结果门上赫然写着“主人出工了,请改日来访”,小小的一个提示牌让人会心的一笑,不得不承认设计者们真是心细如尘啊。简单的几个字,一下就把人拉到了那个田园世家的时期,又让人心中有一种隐隐的期待,看来这文字的艺术还真是不可小觑。透过木门往里窥探,看见久违的铁犁头和石磨歪歪斜斜的靠在墙边,看来设计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诗歌意象,更结合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用一种自然流畅的生活形式将其摆放和展示出来,让人的目光与这一切在交汇的瞬间,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看过溪桥人家,来到菁华广场,已经到了浣花溪公园的另一个入口,也是我整个旅程的尽头。环顾菁华广场,孩子们在自己的乐园里玩儿着、蹦着,用彩沙画着画,用颜料涂着石膏像,从他们身上仿佛能看到日后那些艺术家的影子。或许多少年以后,这些孩子们会发现,浣花溪于他们的意义,不仅只是一种游玩,更让他们明白了艺术的乐趣。  在留恋中,回望整个行程。我突然觉得,一个浣花溪公园,其实就是中国数千年诗意生活的浓缩啊。穿越在诗歌大道中,游客感受到的是中国诗歌文化的源远流长;漫步于新诗小径,游客又可以一览现代诗歌的辉煌篇章,想象未来中国诗歌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这里每年举行的成都诗圣文化节、浣花溪全民读书月、文化名人走进草堂、夜游草堂等系列活动,更是潜移默化间向人们传递着诗意的文化。在自然雅致的景观和建筑中,这里正编织着成都版的诗歌梦想和诗意的生活。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创意成都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