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跨文化视野中的比较文学

杜进 编 杜进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9-09出版)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杜进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9-09出版)  

作者:

杜进 编  

页数:

190  

Tag标签:

无  

前言

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个体生存需要和世间幸福,而应是追求人文精神,直面永恒生命的意义。安庆师范学院人文教育专业弘扬百年办学传统,彰显“文化育人”办学特色,高举“追求真善美,塑造和谐人”的旗帜,科学教育求真,人文教育求善,艺术教育求美,努力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人类知识结构原本是融为一体的,现代意义上的哲学、伦理学和数理逻辑均以“智慧之学”而被包含在早期的人文教育之中。只是随着人类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发展,人类的精神财富才被分门别类,形成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分科之学和大学的专业教育。分科之学和大学专业教育极大地促进了科学与教育的发展,但也存在人文教育被专业教育遮蔽、大学教育受到专业主义和实用主义取向限制的问题,在单一的专业化教育占主导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往往是“单向度的人”。纽曼说,把传授局限于某一种技艺的研究,每一种技艺都会提高,但是被局限于该技艺的个体却因此退化了。从当代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向看,学科分得越细,对跨学科综合的要求就越强烈,人文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灵魂就越为重要。只有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才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这是我们开展人文教育的宏观背景。

内容概要

  《跨文化视野中的比较文学》作为教材,不仅为人文教育专业所用,对于中文、外文、新闻传播、历史等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全球时代文化转向的趋势,明确文化同质化和异质化是全球时代的基本矛盾,理解杂语化韵和异趣沟通构成的现代审美文化精神,并以此为基础明确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的问题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法律学、经济学、社会学、会计学等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科“文化意识”、“比较意识”和“批评意识”,更新思维方式,拓宽观察视野,丰富专业知识的内涵,从而使人文素养得到更大的提高。

书籍目录

总序序第一章 比较文学在危机中诞生一 比较文学的发端二 比较文学的危机第二章 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一 法国学派二 美国学派三 中国学派第三章 影响研究一 影响的概念二 影响即误读三 影响的方式四 影响研究的主要范畴第四章 平行研究一 平行研究的内涵二 平行研究的基本方法三 平行研究的基本要求四 平行研究的主要范畴第五章 媒介和译介一 媒介与文学传递二 文学译介与比较文学三 文学翻译在中国四 文学翻译在西方第六章 翻译研究一 语言学派二 文化学派三 解构主义翻译四 后殖民主义翻译五 女性主义翻译第七章 跨文化形象学研究一 形象学的发生与发展二 形象学研究的理论范畴三 形象学研究的主要范围四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第八章 跨文化文类学研究一 文类学研究的历史二 文类学的研究范围三 缺类研究第九章 中西叙事文类的比较一 中西叙事文类渊源二 中西叙事文类形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在巴柔看来,形象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特殊表现形态。所谓“社会集体想象物”(imaginaire socail),是由法国历史年鉴学派所提出来的概念,是指对一个社会集体描述的总和。它带有一种深刻的双极性:认同性和与此相辅相成的相异性。前者往往对异国文化抱一种惊羡或友善的态度,将异国文化视作是绝对优越于本土文化,或从正面肯定异国的文化。如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对英国的狂热就属此类,他们意识到了本土文化缺乏英国式的自由和宽容。同样,欧洲18世纪的“中国热”也流露出西方对中国的认同。伏尔泰是“颂华派”的典型代表,他称颂中国是世界上治理得最好的国家,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智慧的民族。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对中国的赞美也丝毫不亚于伏尔泰。他说,假如需要挑选一个精于辨识各民族的优点,而不是精于鉴赏女神的美丽的评判员,那么金苹果就应该奖给中国人。在此,他者的形象成为注视者心中的幻觉和梦想。后者通常通过书写相异性以及关于相异性的书写将自我与他者区分开来。比如在17和18世纪的法国舆论中,傲慢的卡斯蒂利亚人过分爱忌妒,有着难以抑制的懒散,而堂吉诃德式的西班牙人则浪漫得近似疯癫,这些他者形象恰好与法国人自身的谨慎、勤奋和理性相对应。这种相异性在言说他者的同时,趋向于否定他者,从而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后记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这本《跨文化视野中的比较文学》也终于封笔。从2004年的隆冬到2009年早春,这本书竟然伴随着我们走过了6个年头!这是我们当初接受这个任务时不曾料及的。2004年,体现安庆师范学院“文化育人”办学传统和“特色兴校”战略成果的人文教育专业被教育部正式批准,同年该专业就被评为安徽高校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可以想见,这个专业的设立和成果,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做好这个专业的文章,还需要多少人为之努力!就是那年的冬天,汪青松院长找到我,让我牵头组织力量,为这个专业写一本特色教材——《跨文化视野中的比较文学》。我虽然教外国文学,但对比较文学所涉不深,一时不敢贸然接受。2005年的春天汪院长再次与我谈及此事,感念一校之长对学校发展的殚精竭虑,于是,我领受了这个任务。写这样一本特色教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使我最终有胆气做这件事情的,是心有所望。我曾经的同事、现在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的胡继华老师,学贯中西,对比较文学有很深的造诣,如果他能加入,这本书就没有问题。我担心的是,他离开安庆师范学院已经很久,且他那边工作繁重,会不会无暇以顾?令我喜出望外的是,当我和他讲明情况,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纤纤电话线中传来千里之外他对安庆师范学院的至深情感,至今令我感动不已。很快,他寄来了书的纲要、体例和相关资料。我们紧锣密鼓地推进,希望一年半载能将书拿出来。


编辑推荐

《跨文化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科学人文艺术教育系列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跨文化视野中的比较文学 PDF格式下载



这个是为了上课同步用的作为一个门外汉入学必备


书很薄,包装得不错,内容也就这样,作为教科书买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