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庄子诠言

封思毅 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者:

封思毅 著  

页数:

183  

字数:

10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庄子》对中国美学、中国文学、中国思想的影响长久而深入,这些文章本身就自成一个神秘诡奇的世界,古往今来,深入宝山的人不计其数,都想一窥庄子思想的真面目,品得庄子思想的真精神。可惜庄子的语言总是对读者有一种抗拒,“寓言”、“重言”、“卮言”纷至沓来,让人徒唤奈何。
   封思毅先生作为台湾研究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学术思想的著名学者,对庄子的研究颇有心得,《庄子诠言》介绍了庄子思想产生的思想环境,追溯了庄子思想的源流,抓住道与德、天与人、物与我、群与己、神与形的关系加以论述。听了封思毅先生的讲解,就知道庄子千变万化、放言无忌的论述,其根本还是归结、落实到人生的问题上,庄子还是要解决人在这个世界上何以自存的问题。因为这一点,古老的庄子和我们每一个现代人的人生连接起来。读一读庄子,读一读《庄子诠言》,可能对我们的人生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本书收入“台湾商务印书馆百年精品丛书”,在台湾重版数次,广受学界和读者的好评。本次出版,重订版式,更适应当代读者的审美和阅读要求。

作者简介

封思毅,当代诠释诸子百家第一人、海外国学大师。重庆市綦江县古南镇人,生于1919年12月4日。封思毅是台湾研究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学术思想的著名学者,他已出版的专著有《老子述义》、《庄子诠言》、《韩非子思想散论》、《士礼居黄氏学》、《天放楼书录》、《旅台呤草》等;已发表的论文有《老与法》、《老子自然法观念之探讨》、《荀子之礼法兼治观》、《孔孟有关军事之垂训》、《老子之兵学原理》、《商鞅变法的文化意义》等50余篇;并主编、校正、审定出版《金石拓片简目》、《明诗人小传稿》、《刚伐邑斋藏书志》等书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庄子总论………………………………………一
第一节 庄子时代及其思想概况.. . . . . . . . . 三
第二节 庄子思想之渊源.. . . . . . . . . . . 一三
第二章 道与德………………………………………一九
第一节 道与德的关系. . . . . . . . .. . . . 二一
第二节 道之解释.. . . . . . . . . . . . . . 三〇
第三节 德之类别.. . . . . . . . . . . . . 四七
第四节 德之中心观念. . . . . . . .. . . . . 五三
第三章 天与人………………………………………五九
第一节 天之涵义.. . . . . . . . . . . . . . 六一
第二节 『人』的评价. . . . . . . . . . . . 六六
第三节 天人关系的调整.. . . . . . . . . . . 七六
第四章 物与我………………………………………八七
第一节 物我同源说.. . . . . . . . . . . . . 八九
第二节 物我矛盾说.. . . . . . . . . . . . . 九六
第三节 物我变化说.. . . . . . . . . . . . 一〇五
第四节 物我分际说.. . . . . . . . . . . . 一一三
第五章 群与己…………………………………… 一二一
第一节 是非之齐.. . . . . . . . .. . . . 一二四
第二节 相忘之道.. . . . . . . . . .. . . 一三二
第三节 自然之治.. . . . . . . . . .. . . 一三九
第四节 至德之世.. . . . . . . . . . . . 一四五
第六章 神与形…………………………………… 一五一
第一节 形之生死观.. . . . . . . . .. . . 一五五
第二节 养生的方式和归趋.. . . . .. . . . 一六一
第三节 神之形成与活动.. . . . . .. . . . 一六六
第四节 神之逍遥游.. . . . . . . . . . . 一七〇
第五节 超化中之神形消长.. . . . . . . . 一七五
第七章 结论……………………………………… 一七九
跋 记 …………………………………………… 一八五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六章神与形 有关庄子思想中,所论外界宇宙及人生究竟,与乎一己面对此若干莫测之义谛和现象,所应取之看法和态度,暂由以上各章探索既毕。现在,回归到自我,试看其对于一己之切身问题,作何考虑。 人反求诸身,可显而易知者,首为一己之形体,再即不易得见而却支配形体之精神。两者相较,形为外,神为内,形有生有死,神有存有灭。形生则神存,形死则神灭,相互关系密不可分。故《太史谈论六家要指》有云:“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此为一般共有之认识。 惟先必须附加说明,在庄子想象中,神乃由心流露而出。故心为神之体,神为心之用。所以论及形与两者的关系,常将心与神混用而不加区别。在内篇中,原多见为“心与形”相对。如“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齐物论》)“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同上),“容将形之,心且成之”(《人间世》),“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同上),“无形而心成者邪”(《德充符》),“其心志,其容寂”(《大宗师》),“有骇形而无损心”(同上)皆是。虽然这七篇中,也有单独谈神,或单独谈形之处,都并未将两者合论。偶尔有之,亦仅提到神与部分形体,如“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均见《养生主》),而非指与全体之关系而言。但这当中,有一种微妙的观念出现,即“游心”一词是。如“乘物以游心”(《人间世》),“游心乎德之和”(《德充符》),“游心于淡”(《应帝王》)之类。庄子所要求心之本体,当为“如死灰”(《齐物论》),“守其宗”(《德充符》),何以能游?故能游者,显然为心之作用,即神之游。从这微妙观念,可以看出两种意义:一是心与神的体用关系,借得证明,二是从重心转变为重神,亦即从静态的人生观,转变为动态的人生观,过渡的关键在此。如此一来,直到外杂篇,才有神与形的兼提并举。如“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在宥》)。“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天地》)偶或也有将心与形对比之处。如“南荣趎曰……心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而狂者不能自得”(《庚桑楚》)。又如“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谓”(《则阳》)。但远不如内篇之常见。从这些用语的前后更动,也略可看出庄子(或与其后学之间)思想上一种变迁的痕迹来。 在神与形二者中,形指肢体,所含意义比较单纯;庄子对此,亦从常识方面着眼,故不赘论;而于神则否,包涵内容较多。且以称谓来说,除神之外,或曰精神,或曰神明。三者不同之处,应是神为心之用,这在前面讲过;而“精”则为神之内敛,如《天地篇》云:“神之又神,而能精焉”;而“明”则为神之外露,如《列御寇篇》云:“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征之”可以概见(注一)。唯神、精神、神明,名虽各有不同,实则一体的三种变化,彼此相互涵摄。故本章所讲之神,即已同时包括精神与神明的意义在内。复欲在此附带说明,其中神明一词,在《庄子》书中,又有两种用法:一为“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天道》)“配神明,醇天地。”“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均见《天下》)属于自然之神明。不在我们讨论之列,另即本章主要所讲,乃在“神何由降?明何由出”,“澹然独与神明居”,“天地并与,神明往与”(均见《天下》)这种内心所具之神明。前谓“明者神之散”,神散后外露之明,当为“纯白不备,则神生(性)不定”(《天地》)的纯白之象。或为“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刻意》)的纯素之理。由纯白之象与纯素之理所表现出来的明,汇成与神关联的一种自然而纯朴之内心状态。这在道家精神修养的理论上,极具重要性。既以唯神是守及神性(生)之定,为自然而纯朴之内心状态的实现要件;则随心知外倾之“劳神明为一”(《齐物论》)及“外乎子之神”(《德充符》)均非所宜。 一、形之生死形体由生而少而壮、而老、而病、而死,古今贤愚,均所不免。庄子一生表现,虽然言行旷达,意境超越;关于人生生死之大变,且与穷达、富贵、饥渴、寒暑同视,认为皆“事之变,命之行”,不可入于灵府。但对此一生死问题之讨论,仍最热烈。书中提到有关生死的话,随处可见。这是因为最高的哲学智慧,必得包含死之智慧在内,才算完全,庄子当然不会对之置而不问。万物之出入变化,在宇宙间为习见之现象,在人而言,出则为生,入则为死,生生死死,前后波随,彭祖殇子,同归虚寂。庄子面对此有涯之生,深觉人生之短暂无常,亦有感喟之时,如说: 生者喑醷物也。虽有寿夭,相去几何?(《知北游》) 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同前) 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邪。(《田子方》) 人生或如“喑醷物”,或如“白驹过隙”,或如“交一臂而失之”,这与朝菌、蟪蛄,不知晦朔、春秋何异。同样均可谓之“此小年也”。随此有如“小年”的短暂之生而来,迳为不可知之死。死诚为一未解之谜,超越人之经验。生生死死相续,又无何方法,可加禁阻;而且每一个人,随时随地,可能罹此遭遇。这随时随地可能遭遇之死,其内在之理,又不可由推演而得,遂致人生终结,神秘难知。庄子在一种无可奈何之心情下,试把由生到死之大变,作了几层解释。 (一)由生到死,乃属一项自然界的必然演化。对于这项自然界的演化过程,有如昼夜的推移不息,非人事所能为力,予以改变或避免。如说: 生死,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大宗师》) 死生存亡……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也。(《德充符》)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达生》) 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阻,死生非远也,理不可睹。(《则阳》) (二)由生到死,可能系人生之一种解脱方式。在未曾(或将永远)明了死之真象前,生死无法作实际比较,则不能遽尔判定,生一定较好,死一定较坏。也许情形恰正相反,亦予恶乎知说: 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死之非弱丧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齐物论》)。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能,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它推断人类在获得文明的同时,已经打乱了自己与‘终极实在’精神的和谐相处,从而损害了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类应该按照‘终极实在’的精神生活、行为和存在。”——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道家,信自然力万能,而且至善;以一涉人工,但损自然之朴……老庄崇虚想、主无为、贵出世、明哲理、重平等、明自然等;孔孟崇实际、主力行、贵人事、明政法、重阶级、重经验等。”——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中国哲学是我们这个精神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公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以及其他一些人。”——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道家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这对西方文化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施舟人


编辑推荐

《台湾商务印书馆百年精品丛书:庄子诠言》择其重点,分立五题,以一身为主,推之与人、与物、与天、与道之关系,由内而外,逐加论究;末复浑融成一体,附以表解,脉络一贯,分可独立成篇,合之全豹自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庄子诠言 PDF格式下载



提供了台湾学者对庄子的解读版本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