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味的初相
2013-1
安徽人民出版社
李曙韵
175
100000
无
自然禅静 詹勋华 茶静静地躺在容器中,置身大千世界的一隅,没有声音言语,光阴与它擦身而过,也不曾被惊动,直到某一天有人将它取出。从窸窸窣窣的呼啸声中出来,但也许,也许我们依然未能亲睹伊人的芳容。 喝茶人在面对茶时,常有遗珠的感慨,是不是茶就像山谷中怒放的花,静静闲闲地开,却没有人看到,过了花季,谢了,一切就好像不曾发生过,自然在荒烟蔓草间被湮没,没人见过,谁也不知道。 没人见过,不代表山谷中的花每年都没开过,自然不断地演绎,沉静而真实,对某些人来说,天地无言,不曾有何声息:但对某部分的人来说,天籁地翰如斯响应,何曾息过? 喝茶不见得在乎形式,也没有人可以甲帮乙圈一个定见,茶,茶叶在搭配的器物也都各有其怀抱,各异其趣,喝茶更不在争奇斗艳,一切都好,但其中却有高下良窳,孰好孰劣?却不是各投其好,各行其是,各自散开就能解决,但谁来解决? 茶课最不好上的是每一个人的感觉,感觉连通的是每一个人的个性和身心的开展,感觉连通的是人内心里的黑暗和不明,感觉连通人内里最深层的质,这是最能熬出传道授业解惑者骨髓的地方。 茶课不好教,是茶隐没在生活的浪涛里,茶也埋藏在多元且流动不亡的自然机微里,茶需要自证却不要人自满。 曙韵是茶课的老师,她上课教学,谁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背负。几年来我也从她外在茶席的布展,她独领风骚。当然这是她的努力。以外她独具慧眼,她的每场茶会皆能令人领略她不凡的境界,同样也有许多与茶为伍的人,可能也会自诩各有胜境,但我要佩服的是,在那么多陌生的人初次赴会的盛会当中,她竟能以茶破掉茶会的孤高、冷僻,而臻入属于茶的高雅,更而平实地进入众聚难得的悦乐中,这不是普通的事。 品味能令人人格高尚,可以高下出众,可以调远近,能细入幽微,可以指定江山:品味令人称羡,可以学。却难以模仿。 学茶人的品味究竟是什么?我们终究可以从本书中看到学茶人在生活中细致可容的对待感,和平淡清悦的态度,茶人的用心也许是有趣的,但曙韵对茶事的洞见才是她最精彩的指引。
本书是李曙韵茶事美学首部曲,作者用茶人的第三只眼看茶、看人、看世界。从器物层面:茶席的设计,壶、碗、盅、杯、水方、茶巾、茶匙、茶帖、茶布包,茶之花,乃至茶汤本身;从技术的层面:如何行茶、如何分茶、如何碗泡、如何传杯、如何清壶;从人的层面:茶友、茶书院的同学们,设计各种茶具、茶器的陶艺家们,最后到茶人的养成……李曙韵带我们从容走入茶的世界,体味茶自身的美与温度,品读茶所维系的那一份人情。
《茶味的初相》完全还原台版风貌,在制作过程中辗转寻觅,力求在现有条件下做到做好,甚至可以说与台版各擅胜场,完全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本书采用高档特种纸,全彩印刷,提供了悦目赏心的视觉享受,用书之“色”表现茶之“味”,用书之“形”承载茶之“道”。让您同时得到阅读和欣赏艺术品的双重享受。
本书封面精选自内文插图,为一片岁月浸染的丝瓜络垫毡。广东文史馆研究员、潮汕方言专家翁辉东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说:“茶垫如盘而小,径约三寸,用以置冲罐、承滚汤。式样夏日宜浅,冬日宜深;深则可容多汤,俾勿易冷。茶垫之底,托以垫毡,以丝瓜络为之,不生他味;毡毯旧布,剪成圆形,稍有不合矣。”小小的茶垫,古朴的色调来自茶汤,来自时光,反映的是茶人对茶的一份玩心、一份从容、一份耐心。
李曙韵,人澹如菊茶书院创办者,第十届台北文化奖得主,同时也是一个事茶人,以文字书写茶之美、茶之境,以生命体悟茶之味、茶之髓。
李曙韵女士来自新加坡,18岁前父亲栽培她当钢琴家,她却只想躲在琴脚下作画。21岁与茶结缘,一心向往宋明文人闲情逸致的她来到台湾,随身的三大袋行囊中,有四套不同版本的《红楼梦》、数把朱泥壶以及各色武夷岩茶。她在台湾茶界辛勤耕耘二十余年,一手创立“人澹如菊”茶书院。茶书院取名自唐代诗人司空图名句“落华无言,人澹如菊”,代表了她在茶艺、茶道上的向往。
在回溯、追寻、继承传统茶道的同时,她和茶书院同仁又开创性地举办了“茶禁?禁茶”、“秋来耽晚菊”、“白色茶会”、“茶赏六月春”、“茶闲梅花落”、“竹外一室香”、“二十四节气与台湾乌龙”、“饮?影?隐”、“灯夕茶会”等多次茶会,这些茶会成功整合了王心心的南管、游丽玉的古琴、中华花艺的造境艺术、楚戈的画、董阳孜的书法、洪丽芬与郑惠中的服装、曾昭旭及其他文人的文学吟唱,成为21世纪初台湾茶文化独步世界的剧场表现形式。
现今,作者已经来到北京,开设晚香茶室,开启又一段茶之旅。
本书摄影蔡永和,1984成立个人摄影工作室,以鲜明个人风格投入台北人像摄影界,并为多家杂志担任特约摄影工作;1993于爵士艺廊举行首次摄影个展——《异尘》并出版同名摄影集;2003于宜兰诚品书店举办“城市阅读影像”摄影个展;2008台北天棚画廊“步移光影”影像个展;目前专职影像创作及摄影美学教学,潜修生活茶道。
推荐文—
曾昭旭 你最好不要想了解曙韵
詹勋华自然禅事禪靜
茶人的第三只眼
茶人的素养
茶席的元素
·烧水壶和炉爐
·壶
·壶承
·盖碗
·茶碗
·茶盅
·饮杯与闻香杯
·杯笼
·杯托
·水方
·茶巾
·茶席巾
·茶则与茶匙
·茶仓
·茶帖
·茶布包
·茶棚
茶汤之序
茶汤
茶之花
茶烟
给十六席同学
我的陶艺家朋友们們
一甲子的风华
树
山居茶事
水解身体之需,茶治心灵之渴
人澹如菊茶事记事
作者后记
插图:茶之花 属于茶人对花木的品味,置放在茶席或茶室的一角。台湾茶界耆老潘燕九先生,多年来茶席只用一枝人造的姬百合,概因老人家悲天悯人,不忍为每一次的茶事而折腾花草。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中多处反对人工事花,尤指花道界用铁丝矫正花枝形态,或用烛油滴点牡丹花心,或用热水蹂躏花枝,罔顾花的尊严。对花人而言,茶花是可以独立欣赏的作品,以花枝少、花头小、花色雅、花品清、花器秀为准则。对茶人来说,技术只为辅佐花型,更严格来说,掌握技法后应学习放下,重新将眼光放回自然界的秩序上。传统插花为固定花型而用的剑山,在茶席上应避免使用。碗型或皿型的花器常与茶席上的器型相近,不易创造层次感。文房雅玩的小瓶,将折枝花自然投入,很符合茶花情趣。日本茶室结构中有床龛一角,为茶室的精神角落,作茶花、挂轴、香合陈设之用。平日茶人多亲执花事,茶事中也有“花所望”之语,意指主人不自己插花而请客人代为发挥。唯客人离去前需将自己插的花撤下,包在白宣纸中置于床龛的一角。也就是茶花仅属茶席间的花,茶事毕了,花亦非花了。茶花所追求的是将花所持有的生命在瞬息间把握,很像禅宗活在当下的生命观。故茶席的花只要在茶事进行时三两小时间,维持茶人所期待的生命状态即可。是以像春日盛开的山茶、夏日的莲、秋日的枫、冬日的梅,都是茶室花品的代表。近年来台湾茶人为响应环保,多祟尚自然的盆栽,摆在茶席上,成了案头的活山水。屠隆在《考盘余事》中写道:“⋯⋯春之芳兰,夏之夜合黄香萱,秋之黄密矮菊,冬之短叶水仙、美人蕉,佑以灵芝,盛诸古盆,傍立小巧奇石一块,架以珠几,清标雅质,疏朗不繁,玉立亭亭,俨若隐人君子,清素逼人⋯⋯”盆栽的意趣在于将自然的山水浓缩在咫尺的盆器中,借景入室,寓情于天地山川之间。民初文人周瘦鹃热爱梅花,园有梅屋、梅丘,也培育了不少盆梅,尤其偏爱古干虯枝的绿梅。而文人审美趣味最奇的当属《影梅庵忆语》的作者冒辟疆,他主张隔着屏障点着翠烛欣赏花影,为我日后进入剧场为茶会做造景时,提供了很好的灵感。我习花多年也曾从事教学数载,曾在茶花的形式上力求创新。我以为花器与花本应视为创作的一体,不可切割。尤其在茶花器上,理应与茶器具同调。多年前尝选用烧水焙茶用的大木炭,将花插入兰花吸管中再埋入炭缝,以炭作为茶花器。出国布置茶席时,最常携带自然造型的枯木块,可随时随地搭配在地的青苔花木。我平日选用的花类不多,除了梅兰竹菊四君子,大多以白为主调。曾在夏天的剧场茶会用了五十盆白荷,冬日的茶会用了七株老白梅,春日茶会在剧场里植了近百棵六米高的桂竹,最后以一树八米高的枯木为华山茶会划下句点。这两年来因考量水资源的匮乏,鲜少从事大型花木布场活动,愈发能体会小盆山水的灵性。茶书院的小植栽多来自于黄淑女和余舜德两位绿手指,在近年的茶席上,十分引人注目。书院的同学也开始尝试为自己日常的茶席植养些花草,像对待无声的宠物,得定时定量给予修剪照顾,很符合茶人的修行。偶尔途经茶区在郊野中得到灵感,回到茶室不妨找只古拙的容器,用几枝草花来个写意插,添增茶室的季节感。我想,草木在天地间自然蕴藉,能提醒茶人随时保有谦冲的姿态,毕竟人生寄世,转眼攸忽而过,有时还不如一株小草自在自得。
频繁往返北京一台北,是这半年的事。观察北京,驻足北京,认识了一些茶界以外的东北人,开始改变对这城市的印象。从喝花茶的张一元时代到票戏喝盖碗茶的老舍茶馆,从农夫山泉到更适合岩茶的五台山之水,从马连道茶城到一抹西山的金山寺泉水,北京的宽大,台北的巧小,是极有趣的对照。 十月初刚参加完第二届亚太乌龙茶论坛,顺势在议会上向台湾茶界汇报了来京发展的决心。二十二年在台湾茶界的投入已阶段性结束,把位置让出,好让年轻的一代有更宽阔的舞台。我认为直接移植台湾茶文化经验到这里并不公平,这个城市的土壤,自然能孕育出独特的茶事精神,无关两岸,而是个人四十三年的生命将归零重启的一个新地标。 常常借由一席茶,聆听他人茶汤的声音,北京,是一个令人不敢轻忽的对手。这本小书的简体版,首先得感谢台北商务印书馆的方鹏程老师不吝推荐,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王水博士的不弃,及赵明洲先生的协助校稿。当然,摄影家蔡永和先生的影像是支撑本书最重要的灵魂角色。 二○一二即将结束,十一月在国家大剧院将与钧天坊合作“无痕一王鹏·当代琴人生活美学与生命态度”的系列雅集。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未来跨界跨地域整合才是文化传承的生机。从台北人澹如菊茶书院到北京国子监街的晚香茶室,生命中的这朵黄华。始终坚毅,未曾改变姿态。
21个茶人,很多都从别的途径听说过、了解过,原来在他们成功的背后是茶的芬芳。——台湾《旺报》生命的精彩借由茶来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让我们这些平凡的人徒生羡慕之心。也许与茶结伴,才是红尘最美的修行。——台湾《联合报》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一份好的心境并不昂贵,很多时候,一则锈迹斑斑的茶匙,一方透着婉约与古朴之美的茶席,三五好友散座,一缕茶烟袅娜,就足够了……时间静静流淌,甘愿沉浸在这样的时刻。——香港《文汇报》茶是有生命的,但只有懂它的人才能看到茶的生命,珍惜茶的生命。这本书中的二十几个人就都是这样懂茶的人。因为这份懂得,自身的生命也得到了提升。——香港《经济日报》
《茶味的初相:台湾著名茶人李曙韵茶事美学首部曲》编辑推荐:台湾著名茶人作品大陆授权首发,作者二十余年事茶工夫的体现,新都市茶文化的代表。全彩特种纸印刷,完美复原台版,纤毫毕现地传递茶之美、茶人之美、茶艺之美。收录资深摄影人蔡永和百余幅精美摄影作品,文图相得益彰。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编辑方鹏程、文化名人陈文茜、汉声杂志黄永松等多位名人推荐。茶可以品,可以回味,亦可以形成文字,以飨读者,以会友人。无论喝不喝茶,本书都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心灵读本。
茶真是令人惊讶又感动,茶对人的故事如此精彩,站在圈圈外,却由这本书让我也能进入茶的世界,犹如茶的一份子。——台湾房屋首席总经理 彭培业天南地北的不同,却因茶而聚。不同的茶人用不同视角拼贴出一本不落俗套,值得细读的习茶体悟。——广告导演 李幼乔透过此书中二十一则“人澹如菊”事茶人的切身故事、心路分享,得以窥见习茶殿堂之奥妙及茶文化与新世代茶人交会所衍生之趣味。——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系讲师 陆正宇
无
茶垫如盘而小,径约三寸,用以置冲罐、承滚汤。式样夏日宜浅,冬日宜深;深则可容多汤,俾勿易冷。茶垫之底,托以垫毡,以丝瓜络为之,不生他味;毡毯旧布,剪成圆形,稍有不合矣。
图文并茂,是一本让人心静的好书。首先印刷很好,纸质很正,彩色印刷。 《茶味的初相》完全还原台版风貌,在制作过程中辗转寻觅,力求在现有条件下做到做好,甚至可以说与台版各擅胜场,完全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本书采用高档特种纸,全彩印刷,提供了悦目赏心的视觉享受,用书之“色”表现茶之“味”,用书之“形”承载茶之“道”。确实能让人得到阅读和欣赏艺术品的双重享受。
台湾著名茶人作品大陆授权首发,作者二十余年事茶工夫的体现,新都市茶文化的代表。全彩特种纸印刷,完美复原台版,纤毫毕现地传递茶之美、茶人之美、茶艺之美。
茶味的初相:台湾著名茶人李曙韵茶事美学首部曲,用茶人的第三只眼看茶、看人、看世界
现在喝茶的人总想拔高一点自己,说茶与禅相通,喝茶有文化味,等等。
但现在在中国普通人接触到的更多的是:炒作完普洱炒黑茶,每年开春还炒贵比黄金的龙井。炒作完景德镇的磁器也炒烂了宜兴的紫砂。。。。。等等,莫不与物欲相挂钩,哪里有一丝的文化气息?要想与佛禅挂钩,更是笑死人。
台湾的茶人,走在了大陆的前面。曾经他们北上日本去追寻中国古代的茶事,也是以炫耀收购的古茶具为荣的。经过几十年的酝酿,台湾的茶事成熟了,回归了茶的本源。台湾的茶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滋养,以闽南功夫茶茶艺为基础发展到一个文化的高度,比大陆的茶文化进步不少。与日本的茶文化相比,更多中国味,谁都明白这是中国的,不是日本的。
但是,茶发源于中国大陆,茶文化的发展迭经演变和发展,各种茶树资源、茶的品种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所远远不及的。茶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大陆还在起步,但其未来一定会重放异彩的。中国茶文化的未来还是在大陆。但目前阶段,应该向台湾茶人学习。
本书与其续《茶21席》均值得每个有追求的茶人细细品味。
本书作者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茶,的确是相当独特的视角。茶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绝对不是美国人心中的可乐。本书印刷装帧精美,真的是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相当完美的统一。本书用纸考究,全部彩色印刷,捧在手里,感觉相当好,真的是能够得到阅读和欣赏的双重享受。本书的封面那个小小的茶垫,古朴的色调,让人心情安详,内心平和。真的很喜欢本书,茶于国人,不仅仅是生活,更是文化。
第三只眼看茶 看人 看世界 从容走入茶的世界 体味茶美 品读那一份人情
朋友想买一本关于茶的书,我推荐了这本。收到之后,朋友大赞,台湾人的茶文化,做的非常精致。不是那种一板一眼的描述,相对来说,图文并茂中,让人非常容易融入。图片也都非常精美,适合初入茶道的人学习。
写茶的书很多,台湾作者李曙韵这本书写的别有风味。
台湾的茶人与国内的茶人相比,有另一种独特的韵味,这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出一种茶味,这本书就如一碗清茶,值得你细细的品味,反复的思量。连续买了三本,准备赠予识茶的人。
很期待的一本台湾事茶之书!让我认知了茶,水,器,花,人,景,境的可遇不可求!沉静的闲适,优雅的从容!以身外身,做梦中梦!
写茶的书非常多,所以当初买这本书的时候没抱太大期望,只希望简答易懂就好。结果刚翻了个开头,就迷上了。书写的非常棒,因为作者本身修为非常高,加上版面设计、摄影,纯属精品!看了仿佛窥见了茶人的世界,如此纯净、如此博大。读来遍体舒畅!
作为一个爱茶人~~一直想读读有关茶文化的书~~台湾的茶文化其实与潮州功夫茶很相近
这位茶人是目前在台湾以及中国非常有名的茶人!她的审美情趣以及对茶席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书中的很多是他们学习班学员的优秀作品。能反映出他们对茶席的理念……在茶席上能给人启示。同时,她散文般的文字,记载了他们的日常。感觉很不错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特地看完会为之后才来评价,适合喜欢茶以及爱屋及乌钟情茶具茶道的人,期待李老师更多的作品,或者其他爱茶人类似风格的作品。真心希望大陆能够复兴传统文化,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醉心于传统文化带来的精神及心理享受。
作者是台湾著名茶人,喜欢茶文化的茶人值得一读。
喜欢李曙韵老师的视角和对待茶事的态度及一颗真心!
用茶人的第三只眼看茶、看人、看世界。
心中有茶的人,不是从价值、增值、发展的角度谈茶论道,是把对茶的信仰放到人生的高度来说茶、说茶道、茶器、茶席和茶人,充满了精神,文字清雅舒适,是有精神的书,非常棒!
喜好饮茶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台湾对茶理的品味与喜好程度远不是目前国内的人能比的,学习了。
一直以为台湾人对茶的品味更细腻自然,读其文字,果不其然。
李署韵的对待茶的态度。茶会给人带来跟多体会
茶味的初相,写出了茶事美学的韵味。值得一看
很喜欢这本书 从封面,纸质到包装都很正,买了五本书 第一本就拿来读它了,喜欢喝茶,但不懂茶,在这本书里能感悟到很多跟茶有关的内容,配图很有感。向往事茶人那种云淡风轻的个性。
跟随作者看茶,看人,看世界,慢品。
作为好茶之人,看了这本书,共鸣,茶味相投。
不擅喝茶,但喜欢茶。喜欢这样把一件事物做到唯美境界的人。
一本很有新意的茶书,除了茶道,还有茶境界、茶人、茶品格!!
懂茶的人是有内涵的人,茶味人生。
爱人喝茶,买过程然的一心一意来奉茶,恩,程然写的我更喜欢。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美女,我以为是个男士呢。
一到手就开读,一口气看完。图片很淡雅,文字也淡雅,一如品上一口清爽粟香的绿茶。有了识茶的基础再读,有了品茶的初味再读,或是有了几年吃茶的经历再三读,应该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关于茶,茶事,茶人,回到最初,怀着本心,去静谧中探寻茶的初相。
茶人与茶合一的心灵体会,文字美,茶美,另一种美。
洗涤了心灵,直教人还可以这样去看透与茶相关的一切。文字很流畅 唯美。
看茶看人看世界,一茶一叶都是世界一物
“感官过度负荷时,往往以一程旅行来重整归零。禁茶的状态,以至于一段时间的”留白“后所体验的第一口茶汤,仿若旱后甘霖,鲜美无比。”生活,有时需要“留白”。
品茶 有如品味人生 茶味的处相 值得推荐 ... ...
这是一本能够给茶人很多idea的书籍。言辞清丽,搭配的插图也很有意境。
事茶人喜爱的书!
此书感觉非常好,品味极佳。从吃茶之器具开始,细腻之非常有感觉,推荐给爱茶喜茶具的人。
本书深入浅出地写出了作者对茶的感悟,使人耳目一新!推荐!
茶味的初相,引领我进入安静世界。
茶味中的初相,真实,参透。
娓娓道来如清泉般的文字,茶事美学的经典著作
很淡雅的一本书,作者把茶、茶具以及茶文化一一道来,写的朴实有风雅
讲茶,说茶,实则说人。为人处事之道!
淡淡的茶味,慢慢欣赏。
好书!值得边品茶边品书,书里说事茶,但处处有人生哲理,自己慢慢品味个中的味道
全篇透着中国古典的优雅。首先是作为茶人,作者很专注很用心;其次是作者的文笔很流畅,平铺直叙但有亲和力。非常值得再读一遍的好书。
作者对茶有独到的见解和感悟,很多地方都引人共鸣。
很美,完全被带入茶的世界
茶人的味道,也是中国文化的味道
茶如人,如人品,静心,纯净从此书中,可以学泡茶,学做人,挺好的。
茶人心语,带人进入茶禅一味的真世界。
值得一读!茶味,清心,倾心
这本书很有内涵 值得爱茶的人一读
书的味道很大,内容还不错,很适合开始了解茶的人.
作者以清新的语言,娓娓道来,以茶礼道人生,道世理。静静中回味人生百相,却也惬意。
修身养性、酷爱茶之人必读啦!宝!就是书的味道很大,有点刺鼻
细心读完,更爱茶了。以前我珍惜好茶,现在我更珍惜好茶人~
爱茶人可读,一种心境
学茶之人值得一读的好书
这是帮朋友买的,不错的一本茶人读物
适合燃香静读,别忘了沏杯茶
很喜欢的一本书,文风清柔。浅浅道来,又内涵丰富。茶席的每一种器具都细细作了介绍,推荐喜欢茶的朋友看看,
插图和内容都是古香古色,很有茶韵。
不适合一口气读完,适合在下雨的时候,喝杯茶,慢慢的磨,或者在灯下,随翻几页。
茶的心情只有水知道。茶中静静享受人生,韵味至深。
正在阅读中,同事们也都很喜欢,茶席设计也很简单漂亮!
值得一读,可以增加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和茶与人生关系的认识。
为我们介绍了茶的美学,真的很好啊
不错不错,一杯茶的世界~
看这本书,如同喝了一杯好茶。
茶事很要紧,不要吸烟,不要饮酒,饮茶就要懂茶。
很喜欢的一本书,文风清柔。茶席的每一种器具都细细作了介绍。
在茶书中,它是挺独特的一本。内容独特,感悟独特,图片也吸人眼球,很享受。
文字量并不大,并非因插图过多,而是作者用词简练,且字字耐人寻味。和我预想的一样,是本好书,所以很得意当初下单直接订购两本的决定,因为,下周去小院,就可以带给茶师一本。
茶中有禅,禅中含茶,边看边品,好书。
了解下茶的相关知识,意境,茶具什么的
在茶书中挑了很久,最终确定买这本书。虽说里面的有些内容在其它书上有看过,但还是值得一买哈!内容丰富,增长见识,图片效果好。
好书,对茶的理解很深
值得想玩茶、泡茶进阶的朋友们,可以看看
生命是时间的艺术,茶亦如此。
这本书对茶的认识提高了一个境界
多学习才多进步,入茶第一本,学习中
很通俗易懂的书,对于了解茶很有帮助。
很喜欢的一本茶书,远远超过同类型
品茶,读茶,学茶,懂茶。
学到一定时候会茫然,不是学的不好,而是需要找回茶的真谛
最近在了解关于茶的知识,所以我也得对我有用
写的很好,还有很多关于茶的图片
茶的心情水知道
每一篇散文写的都是很精彩,对茶的研究很深刻。
安静下来,吃茶去。。。。。。
喜欢茶
了解一些台湾茶文化美学方面的知识好书,值得一看.
台湾人的一本书,内容和排版都很有味道。
台湾人的情操不是矫情,也不是市井,他们有心去感受真正的生与活
婉婉道来,解释了台湾一些茶道方面的知识,不疾不徐,一边品茗,一边读,甚好
虽然还没打开读过,但是前几天已经跟朋友去过"晚秋"了,非常喜欢那人淡如菊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