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博大之宗

王利民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2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

王利民 著  

页数:

28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清代词人、学者。字锡鬯,号竹坨,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科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曾出典江南省试。后因疾未及毕其事而罢归。其学识渊博,著述甚丰,其医著有《食宪鸿秘》三卷,系食物本草之类,现有刊本行世。朱彝尊作文、考据都擅长;诗歌工整雅健,与当时王士□南北齐名。他是清初一大词派的开创者,以他为代表的浙派(一称“浙西派”)和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在词坛并峙称雄。  他经过 8年努力,于1678年辑成《词综》。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博大之宗--朱彝尊。

作者简介

  王利民,1963年7月出生于江苏南通,为苏州大学文学硕士(1993)、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1999)、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博士后(2003)。现为赣南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著有《冒辟疆与董小宛》、《平屋主人——夏丐尊传》等,并在《文学遗产》、《宗教学研究》、《周易研究》、《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辑刊》、《江海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秀水异才门第清华少年聪慧乙酉兵事避地六迁定居梅里南游岭表第二章 鸳水情缘春情漏泄共眠一舸甘作野鸳鸯第三章 十年磨剑山阴反清团体浙东通海案永嘉避难第四章 江湖载酒行北出云朔客曹溶幕客王显祚幕客刘芳躅幕《江湖载酒集》《词综》客龚佳育幕第五章 五陵结客共醉飞狐雪夜尊最忆虎头痴伐木求友为公作歌惊四筵第六章 致身清美入京待考召试体仁阁骑驴入史局第七章 宦海浮沉典试江南值南书房抄书遭贬不废著述移居斜街第八章 归去来兮重游广东携游福建侨居吴门迎銮送驾谊交曹门夕照曝书亭第九章 既硕孔多经学大师史地学巨擘文学宗匠金石学名家朱彝尊大事年表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书摘  明景泰四年(1453),朱国祚的太高祖朱煜少年时自盛泽饭字圩入赘于秀水商河荡南黄字圩陈氏。朱煜的岳父陈天然没有儿子,有三个女婿。大女婿姓郁,二女婿姓孔,朱煜是他的小女婿。陈家是个大户,家里吃饭的人有二三百。进餐时,大家都说,别看朱孺子年纪小,分饭菜却很公平,等他来分吧。陈天然把入赘于家中的大女婿和小女婿当儿子看待,大女婿和小女婿之间也相处和睦,不分尔我。从此,三姓合于一门,同作一家骨肉。  朱国祚的高祖朱福缘是个很少进城的老实农民。他甘于粗茶淡饭,性格持重和平,不轻易给人承诺,开渠引水,能与邻人平均使用。成化十八年(1482),桑叶短缺,朱家有多余的桑叶,本可高价收利,但朱福缘全部分给了邻里。朱福缘享年有80多岁,应了“仁者寿”的哲言。  朱国祚的曾祖父朱恭有德行,有见识,处事公正,为人严肃,喜怒不形于色,晚年被推举为里老。明代在乡村基层推行的是里甲制和里老制双轨并行的组织体制。其中里甲的主要职责是征纳赋役;里老执行的是社会自治的使命,在审理本乡的民事纠纷和轻微的违纪违法行为时,拥有使用竹篦荆条、量情决打的处罚权。朱恭虽然有抓着案前竹篾理讼的习惯,但倾向于讲道理,引导争讼者互相推让。人们相互告诫说:朱公不轻易责罚人,如果谁被朱公杖打,别人会耻于与他为伍。朱恭能写诗,活了83岁。他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朱敬,次子朱彩。正德三年(1508),朱恭将其产业一分为二,给了每个儿子10亩田。  朱彩是朱国祚的祖父,生于成化十九年(1483)十月,行二。正德元年(1506),娶妻王氏,夫妻间相敬如宾。朱彩在乡里教书,为人好客,家中常常高朋满座。邻居中有个叫施暄的监生,是个贪利小人。朱彩对施暄推诚相待,常与之杯酒酬和,不疑有他。施暄表面上和朱彩交好,暗地里却在谋划侵吞朱家的产业。他利用朱彩偶尔急需用钱的时候,借了点钱给朱彩,过了不长的一段时间,加倍算息,夺去朱彩的全部田产居室来抵债。朱彩情不能堪,向官府控告施暄。然而,施暄靠行贿赢了官司。朱彩满腹冤屈,无处可伸。  朱彩生有四子:长子朱袍、次子朱裳、三子朱儒、四子朱俸。朱儒是秀水朱氏起家的关键人物。其人字宗儒,号东山,生于正德十年(1515)十月。嘉靖八年(1529),朱儒赴主管一省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鸣冤。臬司见前来喊冤的是个年仅15岁的少年,大为惊异,发公文到嘉兴府,把案子提解到省里,亲自审理,终于使案情大白,将施暄绳之以法。朱彩得以收回部分产业。  朱儒小时候曾经想走读书中举的道路,小试不售,转而寄情于诗词。人们读到他的诗,无不称赞传诵。有位叫戴双梧的老先生爱惜朱儒的才华,劝他学医济世。于是,朱儒拜杨时升为师。杨时升寄居金明寺,以教授蒙童、给人治病为业。他没有儿子,视朱儒如己出。朱儒把他当做养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杨景龙。金明寺被废弃后,杨时升在南门毛家坊建屋居住。朱儒朝夕侍奉,尽得其术。  嘉靖十五年(1536),住在杨家的朱儒娶16岁的唐氏为妻,婚娶之费都是杨时升出的。  由于医术精良,朱儒在嘉兴的名气很响,行医所得足以赡养双亲、饱暖家人。嘉靖十七年(1538),朱儒把祖宅让给了长兄朱袍,将父母和仲兄朱裳、小弟朱俸请到位于嘉兴南门毛家坊的杨宅居住,以便奉养双亲。嘉靖二十一年(1542)二月,朱彩与妻子王氏在同一天去世。为了治丧,朱儒恢复了本宗姓名。嘉靖二十七年(1548)五月,杨时升去世,享年73岁。遗嘱中讲到了朱儒对自己的殷勤侍奉。朱儒以孝子之礼为杨时升治丧,将杨时升的牌位供奉在朱氏家庙,命后世子孙四时享祀。  家业日渐兴隆,朱儒开始考虑扩建住宅。嘉靖二十九年(1550)二月,他打算在毛家坊的住处建大厅。夜里梦见神仙吹吹打打,将一方匾额迎人家门,上书“咸春”二字。醒来以后,朱儒颇感惊异。大厅落成那天,朱儒就用“咸春”作为堂名,请吏部尚书吴鹏题榜。这一年,朱儒娶了15岁的王氏为侧室。王氏是嘉兴人,后来生下“状元宰相”朱国祚。  嘉兴的一方天地对于雄心勃勃的朱儒来说,显得有些局促了。嘉靖三十三年(1554)二月,朱儒北上京都行医。当时正值疫病流行,他救活了不少人,名震一时。太医院院判朱恭听说朱儒的大名,将他请到家中相叙。朱恭是嘉兴王店镇人,70多岁,没有儿子。两人相得甚欢,序为叔侄。朱儒因此以医士的身份进入太医院。  太医院的最高医官是院使,官阶为正五品。万历八年(1580)五月,朱儒出任这一职务。  万历十六年(1588)的春天,神宗感寒疾,病情多日无起色,于是召朱儒到乾清宫西暖阁诊视。朱儒进药奏效。自此以后,不仅神宗时时召见朱儒,让他察脉体,和药剂,而且两宫太后、皇后及嫔妃、公主生了病,都让太监把症状告诉朱儒,让他开药方。士大夫家对朱儒也是倒屣相迎。  朱氏家族良善仁和的好传统在朱儒身上也有表现。他常拿俸禄周济困厄之人,来看病的穷人不肯接受他给的药资,他就将钱暗地里放在药帖中。有同乡客死京城,他主动料理后事。  万历十九年(1591),朱儒卒于京师,享年77岁。朱儒生有四子,长子国祯,次子国祥,三子国祚,四子国礼。  P3-5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博大之宗 PDF格式下载



速度快,包装好,书的质量也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