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浮生印痕

张钰霖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11月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

张钰霖  

页数:

285  

Tag标签:

无  

前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异、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内容概要

  《浮生印痕:赵之谦传》为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之一,介绍的是我国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赵之谦。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

作者简介

张钰霖,祖籍浙江嵊州,1977年10月生于江西瑞昌。1999年毕业丁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原杭州大学)中文系首届汉语言文学基地班,同年人西泠印社出版社任编辑。现就职于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俯仰身世 第二章 少年哀乐 第三章 始为金石之学 第四章 人幕缪府 第五章 戎马书生 第六章 乱离惊变 第七章 一卷留谈乱后城第八章 大海西风看碧天第九章 家破人亡乃号悲盒第十章 遁世而无闷第十一章 汉后隋前有此人第十二章 出人汉宋第十三章 为五斗米折腰第十四章 宦海沉沦第十五章 身后之名赵之谦大事年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俯仰身世清宣宗道光九年七月初九日(1829年8月8日),浙江绍兴府城开元寺东首大坊口赵家一间普通的院落里,一个婴孩呱呱坠地了。家人为他取名之谦,字益甫,又字劫叔。同治元年(1862)四月初六日,正值盛年的赵之谦郑重地为自己刻下了一方印章,以纪念自己33年来所承受的一次又一次死生乱离的人生打击,从此改号“悲盒”,其时他正为躲避战乱而流落浙闽问,父母早已下世,妻女也在一个多月前接连病殁于绍兴。孑然一身,前路渺茫,养生送死皆无可为。在飘零天涯的惨淡心境里回望乡土,浮现在他脑海里的,不知该是怎样的情景……相传会稽赵氏本为宋宗室族裔。据赵士俊、赵俊民所撰《赵氏家乘》记载,赵之谦先世为宋太宗第四子、商恭靖王元份之后。《宋史·列传二·宗室四》中有载,元份曾于雍熙三年(986)进封越王,《赵氏家乘》中奉其为一世祖。建炎年间,宋室南渡后,赵氏有位五世祖赵士实(封安国侯)因弟弟士燮任嵊县县丞、母亲随任,于是也赴嵊侍居于明心寺侧,就此成为会稽赵氏迁嵊之始祖。明弘治年问,赵氏二十世祖赵麟由嵊县迁入绍兴郡会稽县开元寺东首大坊口,是为迁绍始祖,人清后分居大坊口、观音桥和广宁桥三处。赵之谦属于大坊口赵家,为赵姓迁绍后第十五世裔。曾祖立钟,祖父源,父亲守礼。赵之谦是赵家次子,上面还有一个兄弟赵烈,字积庵。赵家祖上世代以经商为业,支脉蕃衍,子嗣繁盛,大厦连楹,华轩绮户,允称望族。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中称会稽赵家“累世巨富,擅越中华腴名数百年,其储积之物,自书画钟鼎,下及庖滔所用者,皆极贵重,平泉一石,足资千金”,说的就是观音桥赵家,赵家当年声势可见一斑。赵之谦家财势虽然不如观音桥赵家,家资倒也丰足,一门上下衣食无忧,在绍兴这个江南古城之中,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赵之谦出生这一天,正值立秋,凉风初至,暑气犹盛。按照古礼,这是个迎秋神、献新谷、祭宗庙的日子。在民间,立秋这一日虽然不如重阳、冬至那样过得郑重,却也颇有些特别的讲究,按越乡风俗,在这一天以悬秤称人,将立秋称得的体重与立夏时所称体重作一对比。长夏苦暑,饮食清淡,大凡人到了夏末秋初时节体重总会有些轻落,于是便需行秋补,吃些肥厚甘美的食物,普通人家要烧鱼炖肉,家境好一点的就更为讲究了。赵之谦恰好赶在这一天出世,赵家阖府上下穿梭忙碌,自然更是一派喜庆繁华景象。但如果我们将目光转而投注到他所处身的整个大清帝国,就会发现世界并非真是这般和平喜乐。这是19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清宣宗道光九年,岁在己丑。中国的总人口已超过三亿,差不多是包括俄国在内的欧洲的两倍。这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正为日益严重的鸦片走私所导致的大量官银外流而深感头痛。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三令五申查禁纹银出洋及内地分销鸦片,但严厉的禁令总也敌不过鸦片贸易所带来的高额利润的诱惑,白银外流问题始终未能解决。从1822年到1830年间,仅广东虎门外伶仃岛上的鸦片贸易即高达每年18760箱;从1828到1836年,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逆差达3800万元,而罪魁祸首正是鸦片,它使得东南地区的中外商人、沿海罪犯和衙门胥吏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利益集团,成为严重影响晚清财政状况和对外关系的一个顽固症结。在这期间,活跃在广东贸易口岸的外国商人屡次犯禁,某些英国外交官员甚至开始采取军事手段,有意试探清政府的容忍底线,令清朝统治者非常不快。危机不仅来自外人,更有来自国内的各方压力:两淮盐务日坏、私贩猖獗;回疆叛乱,湘粤瑶民起义不断;白役滋多,扰民日甚……林林总总,令清政府几乎应对无暇,晚清帝国确已疲态渐生。与此同时,在遥远的英吉利海峡,大英帝国正大踏步进入历史上最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槟榔屿、新加坡和马六甲正是在1829年正式成为英国的海峡殖民地。面对近代西方的坚船利炮,古老的中国在整个19世纪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崩溃和衰落过程:1840-一1842年的鸦片战争;1850-一1864年的太平天国战争;1857—1860年英法联军之役;1871年俄国侵占伊犁;1874年日本夺取琉球;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1895年日本大败中国;1898年争夺租借地的战争;1900年义和团之役……正是在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和溃败的屈辱体验中,“天朝上国”的优越感、维持了几千年的超稳定社会结构、中央集权和士大夫组成的完美统治体系都被破坏殆尽,而在1829年——距鸦片战争的开始还有差不多十年——一场巨大的悲剧正等待揭幕。

后记

书稿草就,至今已有数月,回头再看,仍不免有些忐忑。毕竟,这是我第一次从事学术意义上的传记写作;而我的传主,又是一位在中国艺术史上享有盛名的浙籍文化名人。以我稚拙的笔力,能否描摹出传主丰富的人生情态,刻画出他独特的精神风貌,为其传神写照,这是我在写作过程中念兹在兹、萦绕于心的一大问题。赵之谦是晚清时期以金石书画名重一时的艺术大家。他的艺术成就,在其生前身后,一直备受推崇。直到今天,人们对赵之谦的关注也主要落实在他的艺术创作领域。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为赵之谦作传,着眼点却不能局限于艺事一端,而必须将目光贯穿他的整个生命历程,投注到他人生社会角色的各个不同侧面,深入到他的家庭生活场景、交游网络与社会文化背景,呈现他在学问、艺术、事功诸方面的追求……惟其如此,才能写出一个真实的人。学术性传记写作需以史料为据,事从史出,以史带论。为此,笔者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从原始资料人手,对史实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考订,并依据史料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与此同时,笔者也参阅了大量相关研究资料,力求在本书中吸收融入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台湾学者王家诚先生所撰的《赵之谦传》、旅日学者邹涛先生所编的《赵之谦年谱》和台湾艺术大学教授林进忠先生所著的《赵之谦的篆刻书法绘画研究》这三部书,是我常置案头的重要参考资料。从这些学界先进的著作中,笔者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教益。正是在他们的基础上,笔者才能尝试通过本书的写作,在某些方面(或许只是某些点上)将赵之谦研究推进一步。书中所述,要皆出诸己意,与诸先进或有见仁见智之异。如有不当,责亦在我,尚祈学界方家教正。一项学术工作的完成,离不开社会各方面所提供的支持和帮助。本书从列入课题到最终付梓,倾注了许多人的心血和辛劳。在此,请允许我首先向“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的诸位专家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给了我一个机会,使我有幸参与了这项颇有意义的重大学术工程。尤其要感谢的,是丛书副主编、社科院越文化研究所所长卢敦基先生对我的帮助和提携,除了这项课题以外,承卢老师雅意,我还参与了他所主持的《越缦堂日记》点校工作,这两项相辅相成的学术课题,对于我在学术起步阶段的意义,是无论如何估量都不为过的。与此同时,我还要特别感谢西泠印社副秘书长、著名书画家金鉴才先生。正是由于金鉴才老师的支持和信任,我才有幸独立承担了本书的撰稿,完稿后,又蒙金先生审读全书,并郑重撰写了审稿意见。作为一位诗书画兼擅且具有浓郁的传统文人气质的当世名家,金先生对本书写作思路的肯定以及其他方面的嘉许,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先生奖掖后进的功德,我感铭在心。本书在资料收集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师长和朋友的慷慨相助。台湾学者黄华源先生得知我在撰写赵之谦传,需要海外学界相关研究资料,因借赴杭学术交流之机,特意为我携来他的老师林进忠先生的《赵之谦的篆刻书法绘画研究》三大册及王家诚先生的《赵之谦传》;上海的西泠印社社员舒文扬先生将他的研究著作《赵之谦经典印作技法解析》惠寄于我;多年来寓居澳门的西泠印社社员陆康先生,与我仅一面之交,即将自己收藏的日人刊印赵之谦信札一函慨然相赠;已故赵之谦研究专家赵而昌先生的遗孀王湄蓝女士委托我整理先生遗著,允许我在本书中引用了《赵氏家乘》等部分史料。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孙慰祖先生,是西泠印社理事兼印学理论与社史研究室主任,我因而常常有幸在专业方面得到他的指导。此次书稿撰写过程中,又蒙孙老师多次垂问指教,主动为我提示研究线索,并提供查阅上博资料之便,他的悉心关照,是我非常感激的。赴上海查阅、抄录悲禽诗文的过程中,上海博物馆的余彦焱、柳向春、赵春暖和复旦大学图书馆的眭俊、王亮等先生,都为我提供了热诚的帮助。在编校过程中,本书责任编辑、浙江人民出版社的章侬女士也付出了相当的辛劳。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借此机会,我还要感谢包正彦、黄镇中等西泠印社社团、社委会的领导和社团事务处桑建华、沈颖丽等诸位同仁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本社文物库房、印学图书馆在资料查阅方面给予的便利。最后,我更要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先生,我在学术上的点滴进展,都离不开他的引导。虽然他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一直对我相当放手,不愿以他的想法影响我的思路,但在大关节处的把握上,颇得益于他的提点。他对学术规范的强调,他的学术趣味和知识取向,也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完稿后,先生欣然为我拟定书名,“浮生印痕”四字,道出了赵之谦在晚清乱世中,不欲以艺自期而终以艺传世的人生轨迹,也寄寓着我们对生命历程的真切感悟。两年多的写作,牺牲了许多个本该陪伴儿子玩耍的晚间和周末。今天的项述,已经是个帅气的小男子汉,从小与书本和影碟为伴,他已经习惯了从阅读中发现的乐趣。他的聪慧颖悟,时常予我快乐和惊喜。孩子的成长,是生命中最丰盈的奖赏,对于父母鞠养辛劳的体认,也使这女人三十的心境愈加真实完满。在此,我也要感谢我的父母。如果本书尚具有学术的价值,我愿将这发现的快乐与他们一同分享。


编辑推荐

《浮生印痕:赵之谦传》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浮生印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