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道
2009-1
浙江人民出版社
包永辉,徐寿松 著
271
276000
无
我们为什么要写仇和我们写仇和,完全是历史责任的召唤。仇和,一个毫无疑问的热点人物,众多媒体和众多记者跟踪报道的对象。笔者包永辉第一次采访仇和是在1997年,那时候仇和还算不上什么新闻人物,只是一个普通的县委书记,但他与众不同的行政风格和人格魅力,触动了记者的职业神经。我们有一种预感,觉得他迟早会有一天做出让新闻界震惊的事来。终于,2004年2月,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周报《南方周末》,在头版头条以“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为标题,将他变成了中国政坛几乎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社会各界围绕仇和的争议至今未断,人们非议他的强权和作为,而更多的人则津津乐道于他的“铁腕”行政。褒奖者看到的是强权之下的高效率、高业绩,贬斥者则忧心于“铁腕”对人权乃至法治精神的伤害。对仇和的争议形成了“仇和现象”,作为这一现象的旁观者,我们无法耐得住寂寞。我们敢说,我们是中国新闻界最了解仇和的新闻记者,我们所写的关于仇和与宿迁的内参,就有10多篇。我们所知道的仇和并非“媒体仇和”,人们在议论仇和的时候,对他忽略了很多。比如说,忽略了他在制度建设上的探索,忽略了他在党内民主层面的实验,从而忽略了他对转型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的价值。为保证公众在干部选拔中的知情权,他在沭阳县率先搞起了任前公示;为保证一般干部拥有平等的参与权,他在宿豫区率先搞起了公推公选;为保证一般干部的被选择权,他在泗洪县率先搞起了乡镇书记直选。
作为执政一方的领导者,当稳定压倒一切的时候,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面对一个长期处于混乱状态的重灾区,仇和是怎样使之在短时间内实现由乱到治的。
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的领导者,一位处于江苏省经济洼地的领导者,当别的地方富得流油而本地却穷得冒汗时,你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仇和是怎样营造后发优势,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
如果你正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而又为囊中羞涩犯愁时,那么你通过这本书也可以看到,仇和是怎样破解这一难题,使基础设施建设在几年间超过了过去的几十年的。
当你对改变一地的面貌感到悲观失望时,你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仇和靠什么手段使宿迁人的精神面貌实现了由自卑自弃到自强自立的重大转变。
如果你是一个理论工作者,我们相信本书能够给你提供一个更加真实的仇和、全面的仇和、立体的仇和,让你的研究建立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对仇和,不怕一无所知,就怕一知半解。
当然,本书不是一部专门提供工作经验的作品,更不是一部歌功颂德的作品,我们只想通过对仇和较为全面的报道和解读,引发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许多地方对社会事业改革、吏治改革“绕道走”的时候,仇和为什么要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来啃这些硬骨头?
人们常说,“改革者没有好下场”,为什么10年来一直以激进的方式大刀阔斧推进改革的仇和能屡踩红线而不倒……
仇和,江苏滨海人。曾任江功沭阳县委书记,宿迁市市长、市委书记,江苏省副省长,现任中国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2008年9月当选中国改革功勋(贡献)人物,11月获得影响中国改革30年“改革之星”称号。
自序 我们为什么要写仇和
序一 我见证了宿迁的变迁
序二 仇和的升迁说明了什么
开场白
沭阳:仇和登场了
虽“酱缸”,吾往矣
苏北施政的突破口
一人得道,“鸡犬”未升天
第一章 一年求和,两年求饶,三年求逃?
1“神仙”来了也不行!
瘫痪的沭阳
绝望的人心
2 向我看齐
将沭阳当作公厕扫
铲雪的背后
我不需要加两个炒菜
3 “不抓工不抓商,只抓表面光”
第二章 强行入轨
1 “沉重的忏悔”
2 管不住大盖帽,就拿掉乌纱帽
3 组合拳打向“村梗阻”
4 刮肚子,平祖坟
计划人口的铁腕书记
刨祖坟的事都能干得出
5 “不这样搞,沭阳什么时候能上去!”
第三章 “求天求地不如仇和”
1 千人会场怒斥“警匪一家”
“治安问题的根本就是警匪一家!”
台上台下两个公安
铲除公安局长
2 反腐败要以查办案件为突破口
卖官风
一个人的到来
要往“上面”查
3 四套班子会上带走县政协副主席
4 “事情来得太突然了!”
反腐转向原县委书记
不是仇和非耍与他对着干
大网很快到了收拢的时候
交代,一个接着一个
5 公安局长的五封串供信
6 粮贸大酒店的灯光与周末舞会
第四章 沭阳本没有多少路,抓紧修路也就多了………
1 是穷苦一辈子,还是受累一阵子?
2 新“淮海战役”
没有钱路怎么修?
巧妇怎做无米之炊?
让人想起淮海战役/67
3 穷与志:谁是因,谁是果?
第五章 仇和“布道”
1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干部!”
每周一课
睡觉前必须读完40页书
形象、礼仪也得抓
开会:准点,准点,准点
《仇和打电话》
2 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审视脚下的土地
“婴儿论”与劳斯莱斯
宿迁学院:从无到有的魔术
3 “冒,不可怕;等,可怕”
“四特”铸就的“另类”
不做“扶不起来的阿斗”
“审计问责”风暴
向人情开刀
“盖棺论定”
4 “看准了的事情,砸锅卖铁也要干!”
出路何在?
意杨的意外之喜
暴风骤雨般的种树运动
5 要想别人不动摇,首先自己不动摇
第六章 求解“殖民化经济”
1“十二道金牌”抓招商
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
一票否决
惹来“焦点访谈”的日子
感动宗庆后
2 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
3 “极点”带动:五个惊叹号回答了一个大问号
一个“无马拉车”的城市
钱从何来?
反季节花钱
仇和与嘉禾
支撑未来?透支未来?
4 给农民编个快板
第七章 宿迁医改:好得很,还是糟得很?
1 媒体与著名教授联手出击
媒体“开枪”为他送行
一枪四“鸟”
仇和又一次站到风口浪尖上
李玲教授的48条意见
宿迁高调回击
两个院长的不屑一顾
“我给宿迁医改打的分”
2 赶鸭子上架
“四座大山”
两条路,究竟选择哪一条
风雷滚滚,亮剑划清楚河汉界
3 5年改革:顶着风险,踽踽独行
拍卖槌,千斤重
从“百日维新”到内部股份制改造
“五宗罪”
诊所比厕所多,药店比饭店多
4 谁为宿迁医改正名
红典型,还是黑典型?
五驳“雪片般的告状信”
老百姓是最大的“判官”
“非典”和洪灾的公益考验
第八章 宿迁教改:比特区还特的“仇和市”
1 百年名校一夜间变“公”为“民”
学校不如猪圈
唯有改制,别无出路
2 教育部的“钦差大臣”来了
媒体曝光引来国务委员的关注
顶着压力,改,改,改
“钦差大臣”的态度陡然为之一变
3 “冬天”里的“温室”
第九章 仇和之“术”
1 天黑赶路,天亮进城
2 一个竿子插到底,不给制度“打白条”
3 制度比人强,机制比政府强
4 仇和的“公司论”
5 挑起竞争制造不平衡
第十章 政改开党内民主的先河
1 没有“授意”的公推公选
当选者说:感觉不一样
宿迁政坛“地震”
决策者说:组织部要出生产力
2 任前公示:最敏感的“刀子”
群众的目光是最好的“阳光”
公示制没有争议
3 勤廉公示:官越来越难当了
逼上梁山的选择
“赴美考察是否用公款旅游”
自律意识和免疫力
变相搞“文化大革命”?
“一把手”监督
第十一章 行走刀锋
1 “一票否决”落在自己头上
官员眼中的“克星”
一言难尽沂涛镇
新华社自拉自唱?
仇和尝到了滋味
2 命悬一线
条河村乱棍打死农民
关键在于定性
四处灭火
内参,准备参一本
“我亏欠了他”
3 争议声中步步高
新华社江苏分社为什么同情仇和
首长为什么垂青仇和
“暗访”明察受检验
第十二章 褒贬之间的符号隐喻
1 仇和被褒
实干家
“抢”仇和
2 诘难背后的逻辑
三年前的诘难
“转弯”的评价
悖论依然是悖论的紧张逻辑
附录 对话昆明
后记
第一章 一年求和,两年求饶,三年求逃?“神仙”来了也不行!有过希望而最终破灭,比没有希望更令人绝望。已经绝望了的沭阳人又碰到了一个年仅39岁的娃娃书记,他们甚至连想都不用想,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神仙来了也不行!除非他有本事把银行搬过来供沭阳人用。”1996年12月8日,仇和在宿迁市委书记徐守盛的亲自陪同下,来到了他政治生涯的第一个重要舞台——沭阳。他的新头衔是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沭阳县委书记。除了县委书记一职外,仇和的下派还多了一顶颇具含金量的帽子——市委常委。以示重视,徐守盛把没有外出的所有市委常委全都带来捧场。在介绍会上,徐守盛对仇和的公开评价是:“既是一个农业科学专门研究人员,又有比较丰富的机关行政领导工作经历”、“年轻,文化层次较高,思维敏捷,工作雷厉风行”。对于徐书记的热情介绍,沭阳的干部们并没有特别在意,仅仅把它当作例行公事的溢美之词来对待,“哪一个干部上任不是好话说尽,反正表扬或自我表扬又不用缴税”。瘫痪的沭阳沭阳的干部对仇和没有太在意,而仇和对沭阳“在意”了很久,事前作了精心的准备。尽管对沭阳的困难,仇和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可实际情况仍然超出了他的想象。1996年底的沭阳,各种矛盾已累积到了使行政濒于瘫痪的状态,当时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怀美接受我们采访时说,“用病人膏肓来形容并不为过”。作为江苏省最贫困的地方,1996年,沭阳人均GDP2031元,人均财政收人76.25元,都排在全省倒数第一,分别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4%和12%;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排名全省倒数第5和倒数第6,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2和2/3。经济形势的严峻,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整个工商企业资不抵债,工业企业总负债率达到114%,普遍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五大商贸系统的负债率均在100%以上,供销社和商业企业负债率分别高达298.3%和270.5%。财政状况入不敷出,历年累积财政赤字3260万元,欠发财政供养人员工资6250万元,就连县委、县政府的办公经费也无法保证。政治上卖官鬻爵盛行,导致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有人称,“官位就差插根草标明价码了”。乡村非法宗教组织活动猖獗。1996年全县灵灵教、呼喊派、全范围教会、被立王等非法宗教组织多达36个,信徒人多势众。少数行政村甚至被一些非法宗教组织、封建宗族势力所控制。……绝望的人心比起这些枯燥的数据,更可怕的是人心的绝望。在仇和到来之前,陈怀美已在四任县委书记手下工作过。“四朝元老”的身份,使他既是沭阳政坛名副其实的“不倒翁”,又是沭阳政界变迁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在老淮阴地区,地市级政府哪一届不是将号称最强的人派到沭阳来的?又有哪一任县委书记调离时没有被提拔?”陈怀美说,“可沭阳还是沭阳,山河依旧。”沭阳的百姓不是没有抱过希望。远的不说了,就说前任书记黄登仁吧。1992年,他是被众星捧月般履新的。与他的前任相比,黄不仅口才较好,而且对工业、农业、财贸流通都熟悉。在他上任之初,黄还经常骑车下乡,沭阳人充满了憧憬:来了一个干练的县委书记,省里又启动了专门扶贫的大政策,沭阳难道不应该有转机吗?然而,尽管省里下来的全是有实力的单位,尽管来人也都满腔热情,这场“带人、带资金、带项目”的扶贫在历经3年的喧嚣之后,最终还是黯然收场。1994年底,在南京中山宾馆召开的扶贫总结大会上,沭阳县被宣布“脱贫”了。但局内人知道,那是“注水”之后的“数字脱贫”。扶贫期间,《淮阴日报》(当时宿迁市尚未成立,沭阳县隶属淮阴地区)每个月将淮阴地区l3个县的主要指标进行排名公布,而沭阳经常处在后面。黄登仁不干了,在常委会上大发雷霆:沭阳干不过人家,连数字也报不过人家,就知道给自己抹黑!“查!看这是谁报的数字。”黄登仁一边发怒,一边用外县的例子暗示下边如何造假,最后还得出结论:“沭阳人就是蠢!”“如此一来,谁还敢如实报?脱贫数字就是这样报出来的。”陈怀美说,那段痛楚的往事实在不堪回首:交通厅的一位高处长满腔热情而来,可3年扶贫,沭阳没有修一公里柏油路,在229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205国道过境外,全县没有一公里柏油路。建设厅来人了,但沭阳没建一幢楼。整个县城只有9万平方米的楼房,且都是二三层的砖混结构。当年,省里、市里开会,凡表扬的总没有沭阳的份,有批评的总落不了沭阳。希望最终破灭,比没有希望更令人绝望。已经绝望了的沭阳人又碰到了一个年仅39岁的娃娃书记,他们甚至连想都不用想,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神仙来了也不行!除非他有本事把银行搬过来供沭阳人用。”向我看齐“从现在开始,我仇和在沭阳当书记期间,任何会议不会迟到一分钟,哪怕是省委书记来了也不是理由。大家可以监督我!凡我仇和自己做不到的,决不要求你们做到;我做到的,你们也必须做到!”这是仇和上任第一天送给沭阳干部的见面礼。“仇和与沭阳四套班子的见面礼太不可思议了。”说起仇和,陈怀美至今感慨不已。1996年12月10日,是仇和到沭阳赴任的第三天,也是新书记第一次主特召开四套班子会议。原定会议下午1点举行,可时间到了,联席会议室里的座位还有两个是空的。这两个位置,一个是留给县委副书记刘金喜的,一个是留给副县长陈士明的。5分钟后,刘金喜赶到,7分钟后陈士明赶到。以往,像这样迟到几分钟根本不算什么,常常是一边开会,一边等人。但今天的情景不同以往,因为来了个新书记,所谓“新官新气象”嘛。“凭什么让大家白等你5分钟,就你忙?别人都不工作?迟到、让人等的理由无非是自以为自己的时间比别人的宝贵、自己要处理的事比大家的事都重要——这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对集体的轻蔑!”仇和一开口便大发雷霆,让两位老资格的县领导目瞪口呆。仇和连珠炮似的责问,给了在场的每一名干部一个“下马威”。但醒过神来之后,大家并没有太往心里去,认为这不过是虚张声势、自我打气,以前哪一个干部刚来之时不是信誓旦旦,可最终有的连“三把火”也没有烧完就偃旗息鼓了。眼看就快到元旦、春节了,为了“干干净净迎元旦、整整齐齐过春节”,12月16日,仇和把县四套班子、县党政机关全体人员、各乡镇书记、乡镇长、城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召集到一起,颁布了他到沭阳后的“一号令”:所有干部都当清洁工,一个星期清理完。陈怀美说:“仇和讲这话时,我就坐在主席台上,别说别人不信,就是我打死也不信!”将沭阳当作公厕扫陈怀美的不信是有充分理由的,说起仇和刚到沭阳时环境之差,沭阳人至今都不好意思对外人启齿。曾经“舟楫如蚁,帆樯蔽日”的沭河,由于堆满了垃圾,水面已经很少。“玉带”两岸布满了猪圈、厕所,河水比酱油还黑。原沭阳县委宣传部的干部刘绪清1999年接受我们采访时说,原来沭河两边是有柳树、花草护坡的,后来疏于管理,就只见垃圾不见坡了,“我儿子都13岁了,从没有见过护坡”。12万人的县城,无一处像样的公厕,堆积的垃圾人均达一吨多。沭城区有7个湖,由于太臭、太脏,每逢春夏长满蚊蝇和蛆,周边居民不敢开窗。曾有居民忍无可忍,用十几张苍蝇纸粘满一脸盆苍蝇,端到县委大院,要求治理沭河。……够了!说起沭阳那时之脏实在叫人作呕,这里就不再多述。下令容易,执行难。深知干部心理的仇和,当然不会不知陈怀美们的想法。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干部,加之十分年轻,光靠耍嘴皮子“给我上”是没人买账的,必须是“跟我上”,率先垂范。于是,仇和足蹬胶鞋一身便装出现了。清扫劳动是按责任分片包给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的。仇和出现在了自己分工的责任区,别的领导干部自然不能缺席。当时的《沭阳日报》这样记录下“全县大扫除”的盛况:12月17日,沭城镇采取措施,从领导到街道干部,个个承包任务,短短两三天,巷内堆积的垃圾不见了,卫生死角消灭了。城区主要街道上的违章搭建物逐渐消失,有碍市容的招牌被拆除,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被搬走,交通有序,道路人车分流。县交警大队全力整顿城区交通秩序,抽调43名干警,组成城区交通秩序整治队伍,高峰站点,平峰巡逻。12月19日,气象部门测报最低气温零下6℃,沭河的整治拉开序幕。环城河两岸,数百个单位划分责任区,数以千计的干部群众自带工具,7.5公里的河堤上,铲土声、拍打声、号子声,此起彼伏。交通局工段局长带队,全系统18个单位近800人开展劳动竞赛;农业局工段,县农场的职工赶来帮忙……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仇和还要求,各单位清理“完工后不但要让城建部门验收,还要请离休老干部、乡镇干部验收”。……12月23日,一周的限期到了。这天下午,宿迁市委书记徐守盛出现在了沭阳。看到清洁的街道,人车分流的交通,徐书记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更让徐守盛高兴的还是沭阳的未来。“下一步环境卫生实行三包,开春后河坡绿化栽植花草,体现花木之乡的特色;定期引灌河水,保持良好的水质,泛舟逐波,怡神添趣。”仇和向他的第一个重要“伯乐”描绘了一幅更加美好的图景。“沭阳变了!”徐守盛触景生情。此时的他怎能忘记黄登仁主政沭阳时的一幕。一次,徐守盛到沭阳视察,黄登仁陪他去桑墟镇参观一家木材加工厂。一阵风起,路边垃圾中的卫生纸、塑料袋对领导一点也不客气,直扑车窗而来,打在车里人的脸上。徐守盛皱紧眉头:“老黄,你也叫人把卫生搞搞!”黄登仁梗着脖子道:“沭阳人太懒,素质太差。”闻此,徐守盛竟一时无语。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片地,短短几天就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让徐书记更加相信自己用对了人。面对百废待兴的沭阳,要彻底打开工作局面,必须做人的工作,而访贫问苦,关心民生自然是一项少不了的内容。1997年初的一天,仇和先后来到韩山、新河等镇看望贫困户。每看到上了年纪的贫困户,仇和都要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钱来予以慰问。“仇书记下乡看望贫困户自己掏了七八百元,这可怎么办啊?”陪同仇和下乡的办公室干事,回城后赶紧向领导汇报。怎么办?不好办,就因为他是仇和。过去领导下乡也捐过钱,但后来都是由办公室“处理”,有的甚至掏500元报1000元。不好办也得办,县委办的干事冒着挨训的风险,还是开了口:“仇书记,你看这个钱是不是由办公室来处理?”仇和道:“我掏不起不掏,我掏了就表示我有这个能力,不能拿公家的钱给自己的脸上贴金。”陈怀美说,当为了沭阳发展而集资被戴上“酷吏”的帽子时,仇和却是沭阳干部中捐款最多的一个,仅一个青少年广场,仇和就捐了3次,每次200元。铲雪的背后1997年1月23目的清晨,陈怀美推开窗户,但见银装素裹,漫天飞雪,一股凛冽、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人们常说,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出于职业的原因,我们与仇和、与宿迁有着较多的接触。当仇和已经成为一个蕴含丰富、众人解剖的活标本和政治符号时,我们觉得不应仅仅是用新闻来说话,还应用图书的形式,将一个更为全面、更为真实的仇和告诉读者。我们写仇和,不是出于偶然的冲动,而是进行了多年的积累。实际上,早在仇和担任沭阳县委书记的1998年之初,我们就将目光锁定了拥有174万人口的被称为江苏省“谷底”的沭阳,锁定了具有鲜明施政特点而又充满争议的仇和。那时,宿迁市委正在号召全市学沭阳,《宿迁日报》更是对沭阳经验作了5篇连续报道。为了解剖沭阳谷底隆起的经验,我们第一次来到了沭阳,并与仇和有了第一次面对面的接触。当时,最令我们感兴趣的还不是沭阳的巨变,而是当地民间广泛流传的关于他施政过程中的种种“奇闻”。然而,最终叫我们下决心长期跟踪研究仇和的,却是他对“三农”问题的独特见解和深层思考。他说:“粉碎‘四人帮’后,老干部获得了解放,而广大农民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获得解放。”这些话在今天听来也许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已混乱到极点的沭阳,当许多干部将农民视为“好诉讼”时,他的话无异于不同凡响的一声惊雷。从那时起,我们就下定决心长期跟踪研究这个散发着强烈个性魅力的“七品官”。2000年,随着仇和的升迁,我们又将研究的目光追踪、扩大到了宿迁。
读《政道:仇和十年》,看仇和十年,思从政之道,想为官之道,探寻改革之道,求索中国转型之道。
无
1、“本书不是一部专门提供工作经验的作品,更不是一部歌功颂德的作品,我们只想通过对仇和较为全面的报道和解读,引发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
大家与其说是在评论这本书,不如说是在评论仇和这个人。
相对于大家对仇和这个人的关注度,
这本书的叙述是否全面,文笔是否优美,分析是否客观,似乎都并不重要了。
2、“看仇和十年,思从政之道,想为官之道,探寻改革之道,求索中国转型之道。”
大家与其说是关注仇和这个人,不如说是关注中国的改革之道。
当整个官场在按部就班地习惯性运转,循规蹈矩,万马齐喑,
仇和这个人物的出现确实令人振奋,虽然他的缺点跟优点同样突出。
3、新华社记者的大作,总是难免带有一点官方口吻和官样文章的痕迹,
选材尽量不涉及禁区,评论尽量四平八稳。
但总的来说,两位作者还是对本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让人比较全面地看到了仇和这个人和他身上交织的种种争论。
所以说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是一本值得打上五星的书。
仇和其人通过10年也许不能真正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性和素养,但是在宿迁,10年的时间足够让大家认识仇和、了解仇和。通过10年,通过仇和我们了解了在中国的这片热土上改革开放在进入“深水区”的一些探讨。那么,仇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认为可以概括为:1.一个了解经济、管理现代知识,有深谙中国国情(中国农村、城市的基本状况)、官场潜规则的人。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我们要开展管理创新。那么创新从何而来?创新就是基于自己对现场的认识,依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的现有制度、程序和流程的再造。仇和就是这样的创新者,他不仅掌握了经济发展的知识,而且还了解中国的实际国情,知道在他的岗位上需要做什么、怎么做。他的理论诸如:“人口变人手,人手变人力,人力变人才,人才变资本”,“工业化是投资的乘数效应,城市化是消费的乘数效应,市场化是投资和消费的综合乘数效应”等理论,可供现在很多政府管理者借鉴。仇和了解中国,他不仅知道他的公民们需要什么,而且还知道他的领导需要什么。他深入基层,和农民朋友交流沟通;他体察入微,实时监控他的下属;他锐意进取,在他的领导面前昂首挺胸。这就是为什么他屡触“红线”依然不倒的最关键原因。2.一个敢于挑战,敢于实践,不怕失败的“知行统一主义者”。仇和的最大特点就是他敢干,他有满腔的热情,他就是要干。那么我们对他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让他干吧!从开会准时、打扫大雪等具体活动改变大家的工作习惯、工作作风,政府改革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基础设施建设让大家都掏腰包,可是若干年以后当时生气的人都后悔自己的“短视”。教育改革、医疗改革这些深水区的试验,应属国内首创,成果是显著的,也给我国教改、医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例。3.一个幸运的人。或许跳开当时的时局我们才可能以一个更冷静的眼光看待仇和。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应该说仇和是一个幸运的人:这么一个有争议的领导干部,从沭阳到宿迁、从宿迁到南京、从南京到昆明步步高升。虽然过程是艰苦的,但是仇和从过程中看也是幸运的。如果没有新华社江苏分社的李志勇,在内参的上报中对仇和在性质上的重新界定,也许仇和没有今天;如果没有宿迁市委、江苏省委高层的肯定,也许仇和没有今天,如果中共中央确实要查处仇和,仇和就没有今天。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所以我们说:仇和是幸运的。
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生动的细节、开阔的视野、犀利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以改革闻名的官员仇和在中国转型背景下的地方实验,其传奇般的经历和作为,令人震撼,发人深思。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仇书记在沭阳期间主动带头义务劳动并跳最远最重的活干,带领全县人民整治环境,修公路,半夜电话查岗,惩治腐败分子时任宿迁副市长,原县委书记黄登仁,公安局长,粮食局长等。读完全书我认为仇和是一位懂得“知行合一”好领导,不但有理想,有思想,而且还能把自己的理想在实践中变成现实。
08年去过沭阳办事,席间听当地的官员大谈仇书记,当时的感觉就是拍老领导的马屁,毕竟人家现在是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了。饭后沭阳城里转了转,感觉不一样了。这个苏北的洼地搞得蛮好嘛!然后深入的进行了一下了解。当数字摆在桌面的时候,我开始佩服了。马上买了一本《仇和十年》看看。看完就俩字:强烈推荐!大大佩服!
侧身政界,对仇和其人其事早有耳闻,一直好奇于他的敢想敢为,他的特立独行,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偌大的中国只有一个仇和,身边的领导同志为什么不学习像吕日周,还有仇和这样的领导干部。好多事,别人没做过,咱不敢做;别人做了,咱也不敢做……总之,想了很多。所以想看看这本书,进一步了解这个人,想回答自己心里很多疑惑。刚开始看,很吸引我,一幕幕改革大戏、一场场酸甜苦辣,总让人感慨。无私者无畏,仇和这所以站在风口浪尖,还一无返顾,就因为他所做的事情,没有一件是为了自己。就这一点,试问我们的各级官员,谁能问心无愧。仇和是幸运的,在中国的官场,他这样干,触及的不是一两个人的利益,他面对的,是网状的人际关系和利益纠葛,没有一部分实权派的支持,他肯定是寸步难行的。他的幸运在于在改革大潮中,当权者需要一个先去吃螃蟹的人,需要有个人在前面冲锋陷阵。书生对他的口诛笔伐,群众对他的交口称赞,似乎都不能代表他真实的状况。这本书,也许也不是距离仇和最近的写真,但绝对可以引起你的思考。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我喜欢借鉴榜样的成功经历,他们所采取的任何变革都影响着一方,或者失败或者成功,不破不立不灭不生,这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仇和在江苏的改革取得的成就,其关键是体制的改革,我不是政府人员对此不是很清晰,但是同样的在企业管理中也是事实存在的,联想到书中关于用管理企业的思路来管理政府的文字,我找到了我认同此书的契因。推荐给其他的企业管理者,可以帮助我们考虑在同样的国营或者民营的体制下,能否继续进行改革以实现企业的竞争力的维持和创新,枯燥的教科书里很难找到办法,而这本类似传记的书通俗易懂的帮助我们。
没有探索,道路没有下一步;没有成功改革,局面始终原地踏步。个人的无私,激发大公的改革;世界性的眼光和大政的研究、对民众需求的了解促使改革方法的得当。改革者可敬,成功改革者更值得学习。仇和书记就是这样的人。
仇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因为来到我们昆明执政,所以对他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本书能够帮我从中了解到他的一些从政之道
形势成于当前,功过留于后世,作为一个坚定的改革家必定是站在风口浪尖上,他做了很多,引起了太多的争论,我们不是要用民主与自由的抨击他,而是希望他能通过更多的举措给人民给社会给国家给民族带来更大的福祉。用相对稳定的制度来确保政策的连贯与延续,我想这是仇和同志最大的对改革最大的贡献!
读过仇和十年,看到了一个正直、睿智的官员真面目。他为民,他思想超前,他甚至铁腕,但他也发展民主。仇和如同一个实验田的耕种者,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手法,不断地给别人提供可行的经验。最感兴趣的是他对党内民主的探索,最感快乐的是他对治腐的勇气、对发展的谋略和气魄。看好仇和的下一个十年。
仇和,可以说是一个符号,是文人极力吹捧法制和中国客观国情下的正儿八经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官员的标志……他不拘泥于个人的满足和不作为的稳定,而是敢于面对一切积重难返的落后发出一个父母官的痛心疾首的呼声!仇和,是个好官!
仇和通过着本书,更让人了解了他的为官之道,也让人从他身上学到了一些作官的道理
他不为自己为百姓 作为一个沭阳人 很是感谢仇书记对沭阳的贡献 比后来的什么莫宗通 蒋建明之流强万辈不止
全面反映了仇书记,走出了中国特色的从政之路,值得学习!我们的好多事情都缺少这样的认真,一抓到底的勇气!!!!!
仇和是一个改革制度开创者,如果从负面去看人的话就会偏激,难免有失偏颇,所以应该给先行者一个宽松的环境
故事性的描述了仇和在宿迁执政的十年,情感比较丰富,平时较好的读本。
该书内容较为充实,对了解仇和的执政理念和改革举措极有帮助。
前几天买的这本书,是从一个杂志上得知还有写在任官员的人物传记。一直很关注仇和这个人,总觉得改革派的官员都是有关系、有能力才能嚣张跋扈的大胆去把自己想象中的东西来实践到现实社会中区,看完这个书,还是有这个看法,但是对仇和这个人看法就更立体了。评价在任的官员点到为止就好,希望有致力于仕途的同路人可以深入的看看这本书,会对你前进的道路有指向和指导的作用。
很好,很喜欢仇和,政府哦改革的先锋人物,
很不错,真正体验到了仇和的刚毅和强硬,知道最近升为云南省副书记,应该是在特定时代滋生的产物
原来朋友送了一本,但是不知道给哪位借走?太喜欢里面的故事,许多故事还是真实的。仇和,不是一个人战斗,他代表是能力、智慧。有些人担心他会坏事,他确实有这个能力。但是不能因为能力强担心他变坏,就诋毁他,毕竟到目前他还没变坏,希望他一路走好!
这本书写的不错,读起来有味道。仇和到昆明以后,提出了二环路的休克疗法,把3年的工期,缩短到了1年。就在国庆节前,经过一年不到的施工,二环路快速系统已经闭合。老百姓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仇书记的魄力。现在坊间传闻仇书记要调离昆明了,真希望他能留下来,就怕他走了昆明又返本还原。
读完之后,感觉收获很多。希望能够广大人民继续支持仇书记式的干部,也希望作者能进一步书写类似的作品。
更了解了仇书记。二环通了,从每天上班1个小时到了现在的10分钟城中村改造了,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骂声不断,但是相信能让昆明不再是“村城”,而是真的“春城”更难得的是,政府办事效率明显加快,公务员们态度也好多了!
此书帮领导买,但阅目录及有争议的观点。我认为:仇书记,为民,为国家和社会做了贡献。总之,当好父母官真难。
对仇和十年的施政经验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能得到不少相关的真实资料。
也许,当代社会似仇和这样的官员实在太少,所以我们把目光都盯到了他的身上。他能干、善干,有创新精神,更有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所以,他能够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中国太需要这样的官员了,老百姓更需要这样的官员,为仇和鼓掌!
仇和是一个真正为民服务的官员,中国缺少的就是这样敢干的人,干实事,干好事。
中国的现在官场有十分之一的人有仇和这样的勇气的,中国的未来不可限量!但遗憾的是中国是个没有信仰\没有道德的民族,不知道仇和到底能走多远?!为他祝福了!!!
看这本书好像是在高三,虽学习紧张,但一看起来便欲罢不能,和小说有得一比。不得不佩服仇和,他的一些做法虽有些“程序不当”,但他敢作敢为,着实做出了成绩。反观一些平庸官员,不做不错,少做少错,能赖则赖,仇和算得上能吏。希望他能真正把人民而不是他的政绩放在心上,为中国百姓谋幸福!
我喜欢这种风格的领导,能够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我相信中国官场会有越来越多的“仇和”。
仇和是个有争议的名字,代表着改革派在工作中和工作后始终处于风口浪尖的艰难与洒脱,希望有更多人来读。
作者从各个角度、各种视角、各个利益群体全方位的描述真实的仇和,让读者能全面了解仇和,并最终作出自己的客观判断。
内容很丰富,有利于全面认识仇和,但内容有点乱,结构不是很严谨,缺乏系统的梳理。。。
仇和背后的一个关键人物——徐守盛!
好书非常喜欢仇和只是作者的写作水平还有欠于提高
仇和,我心中新时代的政治家的典范,如果中国所有官员都以仇和为参考对象,那么中国会更加和谐
为中国有仇和这样的官员而高兴!
很热血的一本书!!!内容很客观地反映仇和,获益匪浅!
很受用,很喜欢仇和这个人。
仇和是个好领导,只是但凡好的领导,争议总是不少的。
感谢仇老师!
还原真正的仇和,值得一读
仇和本省是很好的,长江商学院论坛上脱稿演讲,不是哪个领导就可以做出来的。
仇和真的很有个性和水平。
这部论仇大掌柜的书很不错
佩服仇和
对于仇和现象,一半欢喜,一半忧虑。
仇和的传记,看了一半,感觉还不错~~
很欣赏仇和!~~~~~~~~~~~~~~~~
十年,对一个政治家来说,只是人生的一个短暂阶段,但对于沐阳和宿迁来说,却是改变一个时代的至关重要的十年。文章记叙平实,使人真切地感到了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的心路历程。
很好的一本书好久没有这样看书了看到一本书没有看完心里一直想着要抽时间去看上大学的时候听过关于他的事这一次是具体的了解了他佩服他的作为
多的不说,我觉得如果你看了,会有两个效果:
1.会记住其中80%的内容;
2.还想看第二遍
当然如果你喜欢文中的主人公的话, 因为 他是最controversial的市委书记
政道正道~~看看到底是什么道~
值得改革一派看看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就被其深深吸引了,\(^o^)/~看完后,确实感觉不错!!!很受启发!!!
新书记上任,要求送给每个班子领导一本,交待办公室订的。
还没有收到货呢,但觉得一定是好书.以前看过凤凰周刊介绍过此人,一直想深入了解一下,我不是为此书而买的,而是为此人而购此书,但愿不会另我失望.
富有争议的人物,但争议的背后,这个人到底是怎样的,又做过什么?一直很困惑。。。这本书写的比较详细、深入,但某些问题的看法,确实值得商榷。。。
很震撼的内容,能够让人产生思考的一本书。
值得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人士及关心中国时政的人看。
中国如果多一些这样的好干部,中国的发展就不可想象啦!
很久就想买这本书了,于是上来留了一圈,发现比市面便宜很多,就买了。书也挺好的。
这本书内容不错 尽管距离现在时间有点远了 但是还是有很多借鉴的地方
这是一本比较真实的书,它写出了改革者的奋斗历程,包括查处腐败,包括某些记者为了个人利益的生事抹黑
鞠躬尽瘁的公仆,执政为民的楷模。
这本书看的最快,最细,学到了一些东西,正面反面都有,有些东西值得仔细琢磨
很真实!!!
写的真实,客观,很不错的!而且价格也不是很贵,买了以后很快就看完了哦!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一看质量也很好
很棒的一本书,教会我很多道理,很佩服他
这本书很值得一看,特别是当领导的。
强烈建议大家读读这本书!!!!!!!!!!
已经看了三次了,还专门去当地旅游参观了一下,确实不错,很值得学习。
书配送的及时,我买了5本,那几本送人了。但是少了一本二手书,即《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款已付,为何书没有寄来?我是当当网的老客户了,以前也出现过一次类似的情况,请给解释一下原因。谢谢
书中的事迹让人耳目一新,此书让人爱不释手!
仇家人的骄傲~~
没花多少时间就看完了,是本好书!
给老婆买的,她说不错
好,很好,应该是正品
非常好嘞
送货速度快,师傅态度好,书的质量也很好
自己没看,老公喜欢就好。
文风还好
便宜,质量好,送朋友
写的挺好!值得大家学习学习!
需要这样的有学识、胆识的好官。
这个书不仅内容很好,当当网包装也很好!发货速度也快!
比较适合县、乡工作的领导干部看,但比较难合时宜。
老公的,他就喜欢看这种书
看着是正品。不错
很不错,学习到很多
人性官员,为的是对历史负责。
评论晚了不好意思哈不过书还是很不错的
写的不错,很值得一读,强烈推荐。
自己看一本,送朋友一本。
挺好的,值得看!
非常慢!
友主旋律的味道
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