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国际命运

郑永年 浙江人民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浙江人民  

作者:

郑永年  

页数:

257  

Tag标签:

无  

前言

“郑永年看中国”系列收录了郑永年教授近十年来撰写的有关中国政治、社会、国际政治和外交关系的评论文章。本书是该系列的第四册,主要收录了作者有关中国外交政策、地缘政治和大中华区域国家整合的文章。 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亚洲和全球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自从中国进入“世界的中国”阶段,中国周边的地缘格局和政治经济形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方面充满着各种选择和可能,另一方面又无时无刻不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之中。如今的中国既不是威震四方的“中央帝国”,也不是百年前备受屈辱的“东亚病夫”,而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体系下,一个正在逐步具有全球影响的区域大国。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区域强国应该怎样处理与美国、亚洲和邻国的关系,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的地缘大国应该如何从安全、经贸、政治和文化角度认识周围的环境,作为一个国家整合尚未最后完成的“文明国家”应该如何完成统一大业,这些都是非常关键同时又异常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郑永年教授一直对这些问题保持着密切的关注,做出了很多独到的观察和思考。他的多数观点和论断虽然是应时而发,但他思考和回答的,往往都是这个时代地缘政治的结构性的大问题,至今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例如,他主张中国应该建构一个以亚洲为中心、建立在经贸关系之上的外交体系,同时和美国及西方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理性关系。与许多时尚的国家关系论调不同,郑永年教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虽然都是中国现实,但却绝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其中的妙处,相信熟谙事实、尊重理性的读者都能体会。 现在,编者把郑教授有关这方面的评论文章汇编成书,以飨广大关心中国国际命运的读者。依据不同主题,编者把文章分为七个部分,包括大国外交的总体环境和战略、朝鲜问题、中国与日本关系、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中美关系的东亚安全层面、中美关系的全球战略层面,以及大中华地区关于国家整合和制度建设的问题。这七个方面基本上反映了郑教授近年来对于中国外交政策和地缘政治的思考。在编辑过程中,编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章的原貌,并注明了每篇文章的发表日期和出处,这一方面是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原文,另一方面也能够客观地体现出作者对当时局势的看法以及思考的深化。 最后,编者要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在编辑过程中给予的热情帮助,特别是王利波编辑的支持和建议。 黄彦杰 2011年8月于新加坡

内容概要

本书为“郑永年看中国”系列之一,精选了作者近年来关于中国国际政治、外交关系及大中华区域国家整合的评论文章。
自从进入“世界的中国”阶段,中国周边的地缘格局和政治经济形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时无刻不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之中,充满着各种选择和可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区域强国,中国当如何清醒认识自己的国际环境、正确定位自己,并调整与美国、亚洲和邻国的关系,如何从安全、经贸、政治和文化角度制定明智的战略,如何着眼现实完成统一大业,这是中国面临的非常严峻同时又异常复杂的问题。作为国际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本书作者郑永年先生从世界整体格局重塑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的国际定位、外交思维和战略重点、具体的外交策略等进行了清醒、独到的观察和分析。

作者简介

郑永年,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
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先后出版专著18部,主编学术著作18部。此外,经常在报刊及其他媒体发表评论,是香港《信报》1997年至2006年的专栏作家,2004年始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撰写专栏。
多年来,其独立而深入的中国研究以及视角独到的专栏文章,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广泛的影响。
2010年1月在国内出版《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一书,被中共中央党校指定为教材,并入选“深圳读书2010年度三十本好书”。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崛起中的大国外交
赌场、核武与民主
中欧关系超越经贸领域
中国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欧洲人的中国认知和中国担忧
中国应当把战略重点转移到亚洲
中国外交局势呼吁强势外交战线
中国外交:有新思维才会有新格局
中国外交的大变局与大选择
中国实现“大国大外交”几个条件
第二部分 朝鲜问题与中国
朝鲜问题:用改革开放来换取和平
朝鲜问题:中国战略的转变?
中国应当反思朝鲜核危机
六方会谈仍是解决朝鲜核危机的关键
朝鲜问题要通过“大谈判”来解决
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应当学到什么教训
朝鲜问题和东亚新冷战?
第三部分 中日关系的困境
东北亚多边主义的新开端?
中国必须正视日本问题
中日关系的大环境趋向恶化
中日关系的困境及其管理
民粹主义与中日关系的阴影
中日关系向何处去?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东亚共同体?
第四部分 中国和东南亚关系
中国要实行“经济南下”政策
中国南下政策的实质化
中国要提升和东盟的多边关系
越南经济危机与中国大国责任
中国与东亚开放型区域主义
中国的“后院”为什么频频着火?
中国如何在南海变“被动”为“主动”
第五部分 中美关系与东亚安全
朝鲜问题是美国的还是中国的?
美日“安保”、中国战略和亚洲局势
美日联盟意图孤立中国
朝鲜半岛核危机检验中国大国责任
中国当理性回应亚洲版“北约”
朝鲜问题与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和亚洲安全困境
第六部分 中美关系的战略层面
美国战略转移及其对中国的战略压力
美国的大民主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中美关系的新转折点
中国如何消化美国的“围堵”策略
美国转型外交对中国的含义
中美关系仍难以定性
美国对华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前景
G2在什么意义上符合中国国家利益
中美关系怎么了?
中美两国的相互“误解”
世界权力新格局中的中美关系
美国的中国新定位及其对中国的挑战
中美再确保:守住底线、避免冷战、寻求合作
第七部分 大中华区域的整合
和平崛起与大中华圈的和平整合
中共第四代领导人台湾政策的新突破?
《反分裂国家法》与大陆的台湾战略
两岸关系中的“主权共享”与“治权分享”问题
中国如何能够有效遏制“台独”?
两岸关系中的几个新稳定因素
两岸关系从“统独之争”到制度竞争
香港管制与政党政治
香港的大局面与大趋势
香港政改方案流产后的政治思考
港澳管治模式中的经济因素再考量
“两票制”与香港民主的制度创新

章节摘录

赌场、核武与民主 对于赌场、核武和民主这三类东西的地缘政治意义,大概谁都能说上一二,但具体到它们的含义是什么,却是一言难尽。本栏用这三个大家熟悉的东西来讨论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及其可能对内部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如果中国领导层对这三样东西中的任何t样没有有效的策略,或者采取错误的策略,将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酿成不可设想的后果。 先说赌场。赌场在中国周边国家蓬勃兴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有关部门统计,前段时间,中国周边出现了160多个赌场。甚至连高度集权的朝鲜和缅甸都建起了赌场。很自然,这些赌场中有一些就是中国境内的商人兴建的,其目标也是赚中国人的钱,尤其是中国官员的钱。任何赌场一开张,中国官员就会蜂拥而人。花国家的钱,这些官员是毫不手软的。官员赌博风蔓延,导致中国官方赶紧下令禁止。但只要有利可图,赌场还会得到大发展。新加坡政府最近决定兴建赌场。在赌场方兴未艾的情况下,中国政府要禁赌谈何容易。在全球化时代,政府还能禁止官员和人民出国赌博吗? 核武的情况大家也很熟悉。冷战时期,中国经过艰苦的努力,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核武国家之一。但最近几年,中国人突然发现,自己俨然已经被核武所包围,周边国家一个接一个地成为核武国家。北有俄罗斯,西有巴基斯坦,南有印度。现在东边的朝鲜的核武计划更令人担心。原因很简单,如果朝鲜发展出了核武器,日本就不可避免地也要成为核武国家。 中国被民主所围堵则是更为近期的事情。亚洲并非民主的发源地,二战以后的几个民主国家是在外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例如日本和印度,前者是美国占领的结果,后者是英国殖民地的结果。但自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以来,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实行民主化。东边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成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在亚洲的主角。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随着美国推行全球大民主计划,中国周边更多的国家卷入了民主化浪潮。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已经对中东的非民主国家构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而由美国所支持的中亚地区的“颜色革命”,更是把这些经济仍然落后的国家推到了民主化前沿。 人们或许会说,这三方面的发展似乎并不相关。不过认真考量一下人们就可以发现,这些发展都向中国传达出同样一个信息:一方面,中国的外部国际环境正在急剧变化,另一方面,中国并没有有效的策略来应对这些挑战。 外部赌场和民主的发展所传达出的主要信息就是,中国的内部政治和经济改革远远赶不上全球化的要求。赌场形象地指向了经济全球化正在如何日益削弱主权国家的传统权力。全球化一方面表明,中国社会可以越过主权国家,与国际社会交流。在这里指的是在国家本身不开放赌场的情况下,社会可以走出国门在海外建赌场或者谋利,或者来影响中国内部的发展。实际上,中国的外资流动也表明了这一点。内部资金的待遇不及外资,于是内部资金纷纷外流,再通过香港或者第三地以外资的形式走进国门。全球化的另一方面表明,海外因素也可以间接地影响中国社会。在这里指的是用海外赌场来吸引中国的顾客。这样一种情形表明,中国政府消化不了“赌场”这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即使转移到海外,同样可以影响到中国社会本身。消化不了的主要原因就是内部没有改革或者内部改革不足。而缺乏内部改革或者改革不足的主要原因,要么是领导层意识形态的阻碍,要么是既得利益的阻碍。 民主的发展也说明了同样一个道理。在经济改革进行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仍然还是一个权威主义政体。但不可否认,经济改革也正在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民主因素。新兴中产阶级有了经济力量以后要求分享政治权力,而被日益边缘化的社会底层包括工人、农民,也在要求通过参与政治的形式来改变他们所面临的不公正的政治环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推广民主视为本身宗教式的使命,必然要把中国视为其政治上的对手。实际上,美国在中国周边实行“大民主”的计划,其最终的目标就是中国。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美国等外在力量影响中国内政的手段与工具也在与日俱增。中国一天不民主化,这种民主化的压力就会存在一天,并且会越来越甚。 核武则表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并迫切需要一个像样的国际战略。今天,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被核武国家所包围。核武既可以用来自卫,也可以用来攻击他国。尽管周边很多国家发展核武的原因非常复杂,在现阶段并非专门针对中国,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这些核武国家的意向随时可变。谁能保证朋友永远是朋友呢? 内外环境正在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发生着变化,所产生的压力可想而知,并且正在一步一步地迫近中国。危机正在来临,但不知道中国的应对策略如何? 原刊于《信报》2005年7月19日P3-5


编辑推荐

这本《中国国际命运》由郑永年著,作者是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业,多年来,其独立而深入的中国研究以及视角独到的专栏文章,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广泛的影响。本书所要反映的是:中国的外交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变局。中国如何认识自己的国际处境,如何主动调整外交战略,不仅决定着自身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权力格局的未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国际命运 PDF格式下载



郑教授的文章以前是在新加坡的《联合早报》读到的,每读一篇就像听教授讲课,比中央四台国际评论分析问题深刻,所以每读一篇我就下载保存,现在还是每天必读郑教授的文章,现在郑教授的文章结集出版,真是太好了。所以我买了已经出版的“郑永年看中国”系列的五集。读读国外的学者评论比本国的御用文人写的文章收获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