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上虞文化史

郑建庆,方新德 编 郑建庆、 方新德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10出版)
出版时间:

2012-10  

出版社:

郑建庆、 方新德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10出版)  

作者:

郑建庆,方新德 编  

页数:

364  

前言

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随着人们对文化的功能、价值的认识逐步深化,区域地方文化建设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习近平同志指出:“从区域文化人手,对一地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展开全面、系统、扎实、有序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藉此梳理和弘扬当地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资源,繁荣和丰富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活动,规划和指导未来的文化发展蓝图,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力量;另一方面,这也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发展中国文化、创新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①这充分说明了研究地方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近2800个县级行政单位中,上虞不论在面积还是人口方面,都是相当普通平常的,但是在历史文化的厚重程度上,它却可以毫不过分地说是名列前茅。为了弘扬乡土文化。由上虞市文联委托浙江大学历史系的教师编著了《上虞文化史》,现已付梓。我有幸提前阅读书稿,感到这是一本叙论结合、言之有据、有较高史学含量和文化品位的研究性专著。它具体梳理了上虞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尤其是把许多文化现象放置在整个中华文明甚至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进一步突出了它们的地位和意义,展示出上虞文化的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种类丰富。在上虞的历史上,不但有名扬天下的孝德文化,有特立独行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的士族文化和隐逸文化,还有宗教文化、爱情文化、仕宦文化、师爷文化、堕民文化、民俗文化、教育文化,以及国学研究和书画、诗词创作等等。而且在精神文化之外,又有青瓷和曹娥庙这样突出的物质文化。 二是级别甚高。上虞的文化不仅种类多,而且许多堪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丰碑,甚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相当的地位,其代表人物在本文化领域中具有领军地位或是佼佼者。如大舜是中华民族的圣人,曹娥是中国孝女的代表。王充《论衡》为中国思想史上的时代杰作,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所记录的炼丹活动在世界化学史和冶金史上都有开创之功。谢安高卧东山,一朝起而建不世之功,为千古美谈。谢灵运的山水诗开一代新诗风,章学诚为一代史学大家。到近代,马一浮是驰名中外的国学大师,罗振玉为甲骨学的鼻祖,胡愈之为出版界巨子,吴觉农被称“茶圣”,这些都是令人感到高山仰止的文化大家。成熟青瓷的烧制成功更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三是绵延不绝。相比某些虽灿烂一时却之后湮没无闻的地方文化而言,上虞文化并不以追溯久远而取胜,而是在形成之后,却历经各朝,代有才人。不但出现了上虞人引以为豪的“舜会百官”、“东山雅聚”和“白马春晖”这“三次雅聚”,而且在这之间,尤其是唐宋之后,虽没有形成文化高潮,却仍涌现出李光、“四谏”、倪元璐、刘履、梁国治这样的杰出人物,优良的文化传统仍然得到传承。可以说,上虞的文脉自秦汉后,历数千年,如江河之水,有时汹涌拍岸,声如惊雷,有时平缓如镜,轻歌细语,但总体上逝者如斯,绵延不断。新中国成立后的上虞现代文化,如电影巨匠谢晋等,就是这一文脉的延续。 这样深厚的文化积累,是上虞人民得天独厚的宝贵遗产,是激励上虞人民奋发前进的精神动力。上虞人民在受到这一精神乳汁哺育的同时,更加热爱家乡,并且反哺家乡,尤其重视家乡文化的建设。我来上虞工作之后,对此深有感受。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上虞乡贤陈春澜慨然捐出10倍于当时一个县政府全年支出的巨资,创建了驰名南北的春晖中学,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佳话,上虞人民受惠至今。改革开放后,上虞又有一批热爱家乡文化的社会人士成立了上虞乡贤研究会等一批民间文化学术团体,积极开发家乡的文化资源,使之得到传承光大。由市委宣传部、市政协文史委、市文联和市档案局组织编写的《上虞名人故居》、《上虞孝德文化》、《上虞地方文化丛书》等介绍乡土文化的书刊,展示了上虞丰富独特的地方文化优势以及借助历史文化品牌之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思路。目前,上虞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已到达一个新的高度,也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在新的机遇面前,进一步利用好文化资源,使社会的全面发展更上一层楼。我相信,《上虞文化史》的出版将对此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希望有更多研究上虞地方文化的佳作问世。 中共上虞市委书记 2012.4.20

内容概要

  《上虞文化史》主要内容包括:文明初露(上古先秦时期)、亦史非史舜传说、中原文化与地方土著文化的融合创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充与儒家文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合奏共鸣(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上虞士大夫的仕宦文化、转型与发展:上虞近代文化的变迁(晚清民国时期)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文明初露(上古先秦时期) 第一章乍现还隐石文化——没有完全拉开帷幕的上虞石器文化 第二章亦史非史舜传说 第一节虞舜在中国传说时代的地位和意义 第二节上虞——舜传说的结集地 第三节舜传说的意义和影响 第三章句践称霸作后方——上虞经济的初步开发 第一节越国的兴衰 第二节上虞的初步开发 第三节外越入迁 第四节越民族开拓、创新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第二部分中原文化与地方土著文化的融合创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章王充与儒家文化 第一节儒家文化在上虞的传播 第二节王充生平 第三节一代伟著《论衡》 第二章曹娥与上虞孝德文化 第一节孝女事迹 第二节曹娥庙与曹娥碑 第三节孝德文化在上虞的影响和传承 第三章魏伯阳与道教丹鼎派的开创 第一节道教的兴起 第二节万古丹经王 第三节《周易参同契》的成就 第四章谢氏家族与东山文化 第一节谢氏家族 第二节东山胜迹和东山文化 第五章梁祝传奇的发源地 第一节梁祝传说的演变 第二节梁祝传说的文化内涵和影响 第六章青瓷文化 第一节源远流长——上虞青瓷生产史 第二节独领风骚——越窑青瓷的审美 第三节影响深远——青瓷文化的延伸 第三部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合奏共鸣(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 第一章上虞士大夫的仕宦文化 第一节宋代以来的上虞官学和科举成就 第二节著名仕宦 第三节道墟的师爷文化 第二章上虞士大失的文化艺术成就 第一节文脉悠远的唐诗之路 第二节书院文化与宋明理学 第三节独树一帜的史学大家章学诚 第四节倪元璐与上虞的书画家群体 第三章唐代以来上虞的宗教信仰 第一节佛道信仰和寺观文化 第二节祖先崇拜与民间诸神信仰 第三节庙会节庆 第四章民众文化生活 第一节上虞的地方曲艺传统 第二节上虞堕民 第四部分转型与发展:上虞近代文化的变迁(晚清民国时期) 第一章西学东渐:近代上虞的教育 第一节私塾的衰败 第二节国民学校的曲折发展 第三节留学热潮 第二章推陈出新:近代上虞的文艺科技 第一节白话文的兴起 第二节近代报刊的兴办 第三节近代科技的运用 第四节音乐书画的发展 第三章移风易俗:近代上虞的社会风俗 第一节衣食住行 第二节岁时节气 第三节人生礼仪 第四章文化奇葩:白马湖文化 第一节春晖中学与白马湖派的形成 第二节白马湖的作家群 第三节白马湖文化的特点 第四节白马湖文化的贡献 第五章文人辈出:近代上虞文人群体 第一节国学大师马一浮 第二节“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 第三节科学先驱杜亚泉 第四节教育先驱经亨颐 第五节文学家夏丐尊 第六节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 第七节出版家胡愈之 第八节“茶圣”吴觉农 第九节幼儿教育家陈鹤琴 第十节文人政客黄郛 第十一节星光灿烂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人类的史前文明时期,文字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世代流传。由于语言的易逝性,口耳相传在最终形成文字记录后,和历史原貌肯定会有较大的出入。而且由于人民的居住迁移,这种传说也会随民众的移居而发生变异。即便如此,这种传说本身所体现的精神仍然会对当地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一切文化民族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与世界上各民族一样,中华民族也有一个神话传说时代,不但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形成了自盘古开天辟地,随之帝俊、羲和,经三皇、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等,直到大禹治理洪水、建立夏朝的一条完整的历史世系链。这些英雄人物在上古传说中被逐渐地神格化,他们的生平事迹传说,初时只是流传于一个部落或地区,随着各种交流的进行,逐步演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瑰宝,具有广泛的地域性。 在这些传说人物中,虞舜是传说时代的晟关键时期中最关键的一位,也是内容最丰富、人格最完美、对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位。他是恪尽孝道的典范,也是任人唯贤、禅让政治的忠实维护者,所以历代都视他为圣贤楷模。与其他英雄人物一样,关于虞舜的传说也遍布大河上下,大江南北。按传统的主流说法,关于舜的传说主要是发生在黄河流域。但不可否认,南方的上虞也是舜传说的结集地,而且传说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具有自成人生系列、辐射周边地区、历史悠久、与传说中的关联人物(如黄帝、唐尧、大禹等)互相呼应等特点,非其他地区可以比拟。这些传说的核心,就是大舜出生于上虞,上虞是舜的故乡。这种传说有没有学术上的意义?已故国学大师、原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姜亮夫教授在谈及西施出生地之争时的一段话颇能给人启示:“讨论出生地址问题,还可以借助于地方传说。譬如说:屈子是秭归人,在《水经注》等古书中,好几处都有关于屈子故居的传说,而以秭归为最具体,乃至把秭妇附会成秭归。这些民间传说,往往有很高价值。有人认为民间传说可能是口头考古,这有一定道理。” 当然,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考察,上虞是否真有“舜”其人其事其实并不是关键。舜毕竟是传说人物,即使真有其人其事,世事久远,要将传说中的地名一一与今地相对应,恐也渺茫。像司马迁这样严谨的史家,在写《史记·五帝本纪时》就感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于是他只能“择其言尤雅者”为写作依据。这就是说,早在西汉,关于上古时代情况的说法也已是多种多样,《史记》中所谓“舜,冀州之人也”这样的记载,只能视为多种说法中之一而已,从史学的角度看,未可一定视为信史。同样,关于虞舜究竟是不是上虞人、虞舜的种种传说是否一定真实地发生在上虞的争论,也巳很难加以确实的考证认定。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虞舜在上虞的传说,是中华民族传说时代历史世系当中的重要一章;上虞千百年来所传承的虞舜文化,对本地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产生着重大的意义和影响。为此,在叙述虞舜之前,有必要对中华民族的传说时代作一简要的介绍。

后记

受上虞市文联的委托,我们浙江大学历史系的几位教师撰写了这部《上虞文化史》。本书编委会认为当地虽有许多对乡土文化研究颇深的学者,但虑于本地人写本地史不免易受家乡感情的影响,所以希望由我们来承担写作任务,以便写出一部实事求是、不夸大溢美的学术信史。我们虽非上虞籍,但对上虞区区“百里之地”能拥有如此众多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名人素怀仰慕。虽然我们对上虞文化没有过多的深入研究,可是这种局外人身份,或许能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解读上虞文化。因此,我们欣然同意接受任务。 我们认为,写地方文化史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当地的优秀文化,因此在全面叙述上虞文化现象的同时,着重对地方文化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总结出它在推动社会前进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值得今人传承的特性。然而,这些必须是在充分占有历史依据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如果没有明确史料证明,那就宁可保守一点,也不能说过头话。对于这一点,双方的意见是一致的。因此,本书在写作时,按照通行的学术规范进行。 本书涉及的时间跨度达7000年之久,涉及的内容有考古、民俗、宗教、哲学、文学、文物等各个方面,虽然工作任务繁重,但我们都尽可能在阅读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或有引用前人成果,一般均注明来源出处,或列人参考文献部分。 本书的编写体例经集体讨论决定,按上虞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分四个阶段叙述,每个阶段为一编,每编中又以专题分章。为叙述方便,分散于各阶段中的同类内容适当作归并处理。 具体写作分工情况,第一编:李志庭、袁兴国,第二编:吴铮强、方新德,第三编:杜正贞,第四编:肖如平,结语:陈荣力。 方新德负责全书统稿工作,此外还撰写了第三部分第六章,并对全书的部分章节进行改写。陈荣力参加全书体例的讨论确定、资料收集,并对全书提出修改意见。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原上虞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均寅和上虞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他们还提供了大量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上虞文化丰富多彩,限于文献记载详略不一和作者才识疏浅,本书肯定存在挂一漏万和粗疏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2011年12月


编辑推荐

《上虞文化史》讲述在上虞的历史上,不但有名扬天下的孝德文化,有特立独行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的士族文化和隐逸文化,还有宗教文化、爱情文化、仕宦文化、师爷文化、堕民文化、民俗文化、教育文化,以及国学研究和书画、诗词创作等等。而且在精神文化之外,又有青瓷和曹娥庙这样突出的物质文化。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上虞文化史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