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象与骑象人

[美]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2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

[美]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  

页数:

253  

字数:

219000  

译者:

李静瑶  

Tag标签:

无  

前言

人生与幸福:你认为是什么,它就是什么苏德中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会主席、剑桥大学幸福研究院亚太主任去年,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会场,一位中国著名企业家请我为他推荐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启发,行文流畅,趣味性高的”积极心理学作品。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大师乔纳森•海特的著作《象与骑象人》,立刻蹦入我的脑中,成了满足我这位对阅读惜时如金的企业家朋友的不二之选。佛学禅宗以“狂象”、“醉象”比喻妄心;莎士比亚以“骑者”、“骑士”比喻有意识的理智。学贯中西的心理学学者乔纳森则以《象与骑象人》为积极心理学时代贡献出另一本重要的代表作。不过,如果你像很多读者一样认为,《象与骑象人》单单描写一头桀骜不驯的放任大象以比喻“心”,描写具备掌控意识能力的理智骑象人以比喻“智”,以及它们的冲突分裂及思想斗争,那就辜负了作者的一番心血。作者在书中以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宗教、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提出人类如何寻找到幸福与生命的意义。在得到验证之前,以上象与骑象人的冲突分裂只不过是一个有趣的比喻。本书的精彩,乃作者通过以严谨见称的心理学实验验证,为禅宗、莎翁等古老的智慧辅以佐证,为叔本华、柏拉图等深邃的哲学加以诠释。比如,作者在各章节中阐述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人际关系、审美体验、智慧灵性;又探讨人类社会行为,比如利他行为、职业道德、家庭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每一个论点背后都有一连串的神经科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实验成果支持;这些实验不仅科学,而且有趣。积极正面地提出了人们如何在“心”与“智”之间,更完善地认知人生与幸福这些抽象的、不确定的事物的真实含义。笔者感受最深刻的,是有关爱与工作的能力那部分。弗洛伊德有句名言:“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情是爱情和工作。”俄国思想家托尔斯泰也说过:“只要一个人知道如何工作,如何爱人,就可以拥有精彩的人生。”海特对此做了补充。他分析说,大部分人对工作有三种态度:差事,职业,事业。不过,这种划分和工作本身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一位名校学者可以把工作当差事,一位医院勤杂工可以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事业。关键在于,你认为工作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大象和骑象人的协调,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于何者为过程,何者为结果的看法。在我为那位企业家朋友推荐阅读《象与骑象人》后不久,他兴奋地对我说:“你介绍的那本书棒极了,简直是管理决策学的经典!我把海特说的大象自我膨胀的本性,应用在我们管理决策的困扰之中。作为企业领导者,我们常常只看见对方眼中的刺,却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优点和功劳全是自己的,缺点和过错都是别人的。这种‘大象本性’会直接影响管理者对下属的评估及管理……”果然,由心理学到管理学,你认为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有人说,寻找人生智慧,要从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开始。希望读者可以在书中有意想不到的感悟。书中无论哪个方面,都能为大家带来裨益。2012年9月20日写于剑桥大学[推荐序二]从狗之尾到骑象人迟毓凯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道德判断,是由感性直觉主导,还是理性推衍结果?历来的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莫衷一是,当年我对此亦颇感兴趣,在阅读文献时突然看到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茱莉和马克是一对亲兄妹。大学放暑假,两人一起到法国旅行。一天晚上,他们独自待在海滩边的小木屋里。他们觉得,如果做爱一定会非常有趣,至少这对他们而言是一全新的经历。茱莉已经吃了避孕药,马克也戴了安全套,应该是安全的。他们一起享受了性爱,但是决定仅此一次,下不为例。那一晚也成了两人之间的秘密,他们的关系也因此更亲密了。兄妹做爱,这种事情你能接受吗?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认为,当人们听到诸如“亲兄妹做爱”之类的故事时,一般很少会有人是经过复杂的道德推理,然后得出结论说亲兄妹做爱不妥的。相反,大多数人会立即说,亲兄妹之间做爱是不对的,然后他们开始寻找出各种理由来支持这一判断。例如,人们指出兄妹之间做爱会有怀孕的危险,虽然两人采用了避孕形式,但没有哪种避孕方式是有百分之一百的成功率的。他们还可能认为,这对亲兄妹也许在以后的情感上会受到伤害,即使故事中明确指出这种伤害是不会发生的。海特认为,道德判断主要由直觉引发,理性加工随后为之辩护。如果说道德判断中人的感性像条狗,理性就像那狗之尾,随狗而动。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海特的研究,案例生动,观点鲜明,论证严谨,比喻贴切。当读到乔纳森•海特的《象与骑象人》时,这种感觉又再次呈现,不过,这次海特不是谈论道德,娓娓道来的,是他的另一个研究方向——幸福。在道德的研究中,海特认为,“情”是狗,“理”是尾,理性所为有限,更多的是听凭感性的支配。而在这本关于幸福的著作中,“心”是一头大象,而“智”则成了骑象人。象与骑象人,就不再是“狗与尾”那种简单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了,而更多应该体现为协调和合作。由比喻的变换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海特的观念里,幸福的获得不是任“情”驰骋,也不是以“情”“理”相争,而是“心”与“智”相协调,“情”与“理”相合作,最后以“理”驭“情”,骑象人驾象而去,终达幸福彼岸。在当下的中国,“幸福”可以说是一门显学,专家学者在谈,平民百姓在议,坊间的相关著述也让人眼花缭乱。这本海特的《象与骑象人》又有何特别之处?从内容上看,似乎和一般的“心灵鸡汤”类图书没什么区别。海特亦在谈幸福,谈理性,谈爱,谈逆境,谈美德……然而,这本书又绝非一般的“心灵鸡汤”图书所能比肩。“鸡汤”类的图书,往往“小故事大道理”,讲一段迷离的故事,然后就宣导人们去爱,去幸福,看似清高,实则浅薄,毫无营养。而海特的这本《象与骑象人》,在每一则话题的论述中,有观点,有故事,更有各种各样基于科学的研究。换言之,“鸡汤”类的图书只是告诉你“想幸福,就要学会爱”,至于为什么,不知道。而这本书,不仅让你“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书中的各种幸福建议背后都有最新的心理学研究的支撑,告诉你是什么,也告诉你为什么,还告诉你如何做。你会看到更多的研究者关于“幸福与快乐”的科学探索,并从中得到真正的人生启示。通俗的笔法,专业的视角,回答大众感兴趣的问题,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我认为,也应该成为更多研究者追求的目标。[中文版序]从远古智慧到现代科学这本书,在积极心理学领域里独树一帜。每位作者都想说自己的书与众不同,但至少我可以说,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与其他科学家通常的写作目的不同,不是为了向大众介绍自己所研究领域中的最新发现。事实上,我一开始根本就没想写一本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书。我的初衷是写一本有关人类曾经有过的最伟大的心理学观点的书。在最终,这本书呈现出了很多关于如何有效地与他人交往、如何获得平和,以及如何拥有蓬勃丰盈人生的见解。我们来自于地球的各个不同角落,我们都彼此心怀感激,感激2500年来,我们最富冒险精神的祖先所做的诸多交流。很多西方人都知道,四大发明是中国人的创造,很多美国人也越来越多地了解,现代繁荣依赖于中国劳动者的工作以及中国投资者的资本。作为学者,我写这本书的最大乐趣,就是发现这些交流一直在人类远亲之间展开。虽然世界各地的古人们种植的作物不同、崇拜的神不同、创造的语言不同,但是他们都开始了相同的发现之旅。他们都问:要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能做些什么?怎样才能驯服这个环境以及每个人,使大家一起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当农业生产过剩之后,艺术、科学及哲学得以迅速发展,每个伟大的文明中心都养育了一群思想家,他们殚精竭虑探索那些仍然困扰我们的伟大的神秘事物:宇宙、城邦及心理的运行方式。在中国以及地中海世界(还有印度),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得出了很多相同的结论。他们关于“心”的共同洞悉正是本书的主题。孔子和耶稣都强调互惠的力量,并以此帮助人们好好地生活下去。孟子和莎士比亚都美好地刻画情感的力量,并以此激励我们的思考与道德。在读中国古代哲学时,我有这种感觉,即我才华横溢的“叔叔”为后代写了一箱子的信,而且虽然他与我相隔100多代,却依然是我们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国人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得出的结论,与我们在以色列、希腊及罗马的文化“父母”并非如此不同。我中国的“叔叔”和“婶婶”也有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洞悉。所有时期最伟大的观点,即我用来结束本书的观点,就是“阴阳观”。诚然,我们在西方也能找到这样的痕迹,但是只有在中国,这种关于生命、矛盾和社会的透视才达到了它发展历程的最高峰。而在我一神论的“父母”那里,绝对的“善”对抗绝对的“恶”这样的观念要更加盛行,也因此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从1999年开始,我就活跃在积极心理学领域中,当时马丁•塞利格曼邀请了18位年轻的研究人员到墨西哥的旅游胜地艾库玛尔(Akumal)探讨这个领域的未来。我见证了积极心理学的成长与繁荣,它目前囊括了几十个国家中的数千名研究者与实践者。自2008年这本书的中文版首次在中国出版发行以来,积极心理学发生了一些改变。一个重大的理论改变是,我们对“何为蓬勃繁荣”的思考得到了扩展。在马丁•塞利格曼的早期著作中,他描述了三种生活:愉悦的生活(充满了积极体验)、美好的生活(利用个人优势与他人建立联系)以及有意义的生活(利用个人优势投身于比自我更宏大、更持久的事情)。然而,在他最近出版的著作《持续的幸福》(Fliurish)中,塞利格曼又进行了细分,采用首字母缩略词PERMA分别代表积极情绪(Positiveemotions)、投入(Engagement)、关系(Relationships)、意义和目标(Meaningandpurpose)以及成就(Accomplishments)。其中唯一新增加的内容是“成就”,积极心理学家对此探讨得不多。我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一旦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在美国,大约是年收入7万美元),金钱便买不到幸福了。然而,目前一些研究者发现,幸福与收入之间的相关性比我们过去认为的要大。尽管收入的绝对水平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声望以及其他人眼中流露出来的尊重的增加却很重要,因此成功也是重要的,无论它是否能带给你财富。最后,财富本身存在多种相互矛盾的效应:它有时会破坏人际关系,而通过辛勤劳动获得财富的人(相对于中彩票)会得到周围人的尊重,由此带来更大的幸福感(正如强烈支持资本主义政策的专家亚瑟•布鲁克斯[ArthurBrooks]在他的著作《国民幸福总值》[GrossNationalHappiness]中所写)。就我个人而言,我的生活在2005年完成《象与骑象人》之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之后带来改变的事件有2006年初为人父,以及2009年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这带给我关于爱的全新视角。我现在更加清楚地看到,浪漫爱情的基础更多的是有关亲子依恋的古老心理学。在我看来,孩子就是打开心灵房间的钥匙,而你以前都不知道有这样的房间存在。同时,我的事业也发生了改变。我离开了曾经工作生活了16年的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系,最近搬到了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theSternSchoolofBusinessatNewYorkUniversity)。我的目标是在组织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及道德心理学。我希望积极心理学能帮助企业繁荣兴旺,这不仅对企业股票持有人、企业员工是有利的,也有利于我们这个日益复杂、日益全球化的社会。当现代世界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贸易、旅行以及我们伟大“父母”想不到的融合时,我们也更加注意血缘关系、你我的不同以及相互学习的能力。非常高兴《象与骑象人》一书已经译成中文,所以我会与你一起分享我倾听所有祖先而学到的知识与心得。乔纳森•海特

内容概要

  象与骑象人》作者乔纳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
  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中把人类思考了两千多年的问题,归结为10个假设,放在科学的天平上,到底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谬误?海特提出,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半,一半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另一半则是理性的骑象人。这两个分裂的部分,使得人们常常陷于理性与非理性的思想争战之中,而这种争战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决策,也会削弱我们的幸福感。乔纳森·海特融合了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宗教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大量饮用了古今东西方哲学、文学与宗教中有关人的心理的看法,继而以现今神经科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验证关于古老的关于幸福的假设。
  乔纳森·海特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之前很多的所谓的“古老智慧”并不是真谛,而且还让我们懂得,如何积极地、理性地去寻找幸福和生命的意义。

作者简介

  著名心理学家,TED大会演讲人。
  1992年,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在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系任教16年。自2012年8月起,任职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主要研究如何在组织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和道德心理学。
  2001年,荣获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该奖项是坦普尔顿基金会设置的一个分支奖。
  美国脱口秀节目《科尔伯特报告》(The Colbert
Report)嘉宾。该节目被《纽约时报》称为“年度最好的电视节目之一,每周必看的娱乐节目之一”。

书籍目录

赞誉
推荐序一 人生与幸福:你认为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推荐序二 从狗之尾到骑象人
中文版序 从远古智慧到现代科学
前言10个幸福假设
第一部分
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
人象对峙
第1章 分裂的自我,使你产生心理冲突
我们的“心”,是头放任的大象;我们的“智”,是具备掌控能力的骑象人,它们往往意见相左,各行其是……
Key Points 4种自我分裂
阻碍幸福的3个障碍
第2章是什么令你不幸福
人生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看待,而我们的人生就是自己心理创造出来的产物,一切都是思想在作祟。只有在我们了解自我是分裂而非一体的,了解人有消极情绪倾向及不同情感风格后,才能帮助我们面对人生。
Key Points 令你感到不幸福的3个原因
改变思维方式的3种方法
第二部分
我们如何相处
大象的力量
第3章 互惠
“互惠之道”可以说是处理所有人际关系的一剂大补贴。只要使用得当,便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产生强化、延长及活化的效果。互惠之道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好的效果,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心中的大象天生就是一个模仿高手。
Key Points 互惠的应用
如何提升互惠技巧
第4章 自以为是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只有找出自己眼中的梁木,才能不会再那么受自身偏见所困,不会再那么爱说教,也不会再那么容易与人争论、与人冲突。
Key Points 是什么让我们虚伪
为何会有邪恶与残暴
如何寻得完满之道
第三部分
追求幸福的方法
驭象之道
第5章 幸福来自何处
在“心流”状态中,象与骑象人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时,大部分都是象处于主导,一路顺畅地向前奔跑,而骑象人则完全沉浸其中,搜寻问题与机会,协助象顺利前行。
Key Points 幸福的两个原则 · 幸福方程式
如何寻找幸福
重新思考幸福的假设
第6章 爱与依恋
成人的爱情关系是由两个古老的连锁系统建立而成的:将孩子跟母亲联结在一起的依恋系统,以及将母亲及孩子联结在一起的施爱系统。依恋与感情关系可能会带给我们痛苦,就像萨特说的“他人即地狱”,不过,他人也是天堂。
Key Points 何为“真爱”
关于依恋与爱的是非题
第7章 心理的成长
逆境之所以是人类追求完善人生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因为逆境迫使我们停下脚步,让我们有机会注意到其他歧路,思考我们真正想要的人生终点。人在饱受创伤之后,会被迫努力振作起来,借助更高的人生价值,以作为统整自己生命的力量。
Key Points 创伤后成长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吗
第8章 道德的成长
培养美德听起来像是份苦差事,事实上也常常如此,但是如果我们把美德想成卓越的能力,那么只要运用自己原有的人格优势,就可以培养出各种卓越的能力,因为只要我们努力表现原有的人格优势,就会有所回报。
Key Points 人为何会迷失在道德迷宫中
6种美德与24种人格优势
第四部分
追寻人生的意义
驭象而奔
第9章 灵性的觉醒
我们可以成神,也可以成魔。这完全取决于你。如果我们的想法像神那么神圣,我们就会成神,但如果我们的想法像恶魔那么邪恶,我们就会成魔。内心有神性的人,就是神。
Key Points 社会空间的3个维度
提升感与人类之爱
为何“自我”成了追求精神提升的障碍
第10章 人生的意义
就跟植物需要阳光、水及土壤才能成长、繁茂一样,人需要爱与工作、全心投入,人也像蜂群一样,能从群体之中感受到超越自我的意义感。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有意义的人生。只要你能与这几个客体之间建立美满的关系,人生的目的及意义就会自然浮现出来。你会意识到,你的人生是好的。
Key Points 人生意义的两个子问题
什么能令你感受到“人生本身”的目的
最后的话 幸福自现:平衡之美

章节摘录

插图:[前言]10个幸福假设我们该做什么,该怎么过日子,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许多人都曾这样自问过。活在如此便利的现代世界里,无须上山下海,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现在,智慧如此廉价泛滥,日历、茶包、瓶盖或好心的朋友转寄过来的大量电子邮件等,处处可见智慧之语。我们就像阿根廷小说家家尔赫•博尔赫斯(JorgeLuisBorges)在《巴别塔图书馆》(TheLibraryofBabel)中描写的那样:“一座广大无边的图书馆里藏着所有文字记载,在图书馆某处藏着一本书,这本书解释了这座图书馆存在的原因以及使用须知。然而,图书管理员却怀疑自己永远都无法从一大堆无意义的书中找到这本书。”我们的前景要比博尔赫斯小说中的人物好得多。很多智慧之语确实都掷地有声,而且许多都完全为真,绝非虚言。然而,我们的图书馆实在是太大了,每个人都只看过一小部分藏书,所以我们正为藏书丰富的矛盾而烦恼:书籍越多,阅读品质反而变得越低。面对浩瀚书海,通常我们不是囫囵吞枣,就是只看书评。我们很可能已看过一些有价值的观念,如果我们当时仔细欣赏、用心体会,并用于生活之中,或许我们的人生早已得到改变。本书将讨论10个观念。每一章会针对世界文明的某个重要观念,以科学研究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从中汲取可应用到现代生活的元素。我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我做过许多实验想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个面向,我研究的面向就是道德及道德情绪。除了做研究之外,我也教书,我在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入门的课程。这是一个大班的课程,我得利用24堂课向学生介绍心理学整个领域的主要内容。从介绍视网膜结构到爱的运作过程,我得提出1000个研究结果以作为佐证,希望学生能充分了解,铭记在心。经历第一年的教书经验之后,我意识到有好几个观念一直重复出现,而以前的思想家也常针对这些观念发表高见。因为人是通过心理滤除(mentalfilter)指关于自身、他人和世界的信条可以使我们对自身经历的感知出现偏差。——编者注来看这个世界的,所以我们会出现某些情绪,会对事件有反应,且出现某些心理疾病。莎士比亚以下这句话刚好简要地说明了这种现象:“事情没有好坏,是人的思想在作祟。”我开始用这些引言来帮助我的学生记住心理学的重要观念,同时,我也开始思考类似的观念还有哪些。为了一探究竟,我看了不少古代的智慧杰作,其中以世界三大古典思想领域为主:印度的如《奥义书》(Upanishads)、古印度道德文本《薄伽梵歌》(BhagavadGita),中国的《论语》、《道德经》及孟子等其他哲学家的著作,还有地中海文明的《圣经》、希腊及罗马时代的哲学家、伊斯兰教圣洁书《古兰经》(Koran)。此外,过去500年来的哲学及文学作品我也看了不少。每当我发现一个跟心理学有关的主张——有关人性的说明,或心理或内心如何运作时,我就会写下来。只要我发现有某个观念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重复出现,我便把它列为重要观念。不过,我并没有机械地把人类十大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观念列出来,我的选择标准是连贯性重于出现频率。我想探讨的观念不仅彼此间相融相符、互为表里,还可让我们了解人类如何找到快乐及人生的意义。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要帮助大家找到快乐及意义。我在积极心理学这个领域向来活跃,所以本书也可说是运用古代智慧来找寻积极心理学的源头,并探讨现今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本书大部分涵盖的研究,都不是由积极心理学家所做,而是由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来完成的。我将在本书引用10个古老的观念,再援引许多现代研究成果,来告诉大家人类繁盛发展的原因,以及我们自己在迈向幸福之路上为自己设置的障碍。本书第1章旨在说明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当然,这不是非常详尽的说明,而是在我们运用现代心理学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之前,必须了解的两个古老真理。第一个真理是本书的最基本观念:人类的心理分成若干部分,有时彼此还会互相冲突。一部分就像一个骑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有自觉、懂得推理思考的心理,但没办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为。现在,我们知道心理为何有这样的分类,也知道某些方法可以帮助骑象人与大象相互协调合作。第二个观念就是莎士比亚所说的:“都是人的思想在作祟。”或如佛陀严格来讲,“佛陀”(theBuddha)是指开悟的佛陀(theawakenedone),就像有些人说“基督”是指“受膏者”(theAnointedone)。不过,我是以一般的用法来讲佛陀和基督。——作者注所言:“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现在我们已能解释为何大部分人面对威胁时都怀有偏见,而且老是为此烦忧不已。只要我们能运用三项技巧来提升内心的幸福感,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偏见。本书接着要讨论的是人类的群体生活——同样,也不是巨细靡遗式的说明,而是仅探讨两个众人皆知但却不甚了解的古老真理。第一个就是“黄金规则”黄金规则(goldenrule)是心理学中的一种人际交往规则,指“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就要那样去对待别人”。——编者注。互惠是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准则。我将告诉大家如何善用互惠之道来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并避免让人借互惠之道来利用我们。互惠不只是与人相处之道,它还能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及需要,这也是本书后续众多观念的线索所在。第二个真理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都很虚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忠实地遵照为人准则行事的原因。近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已发现人的心理有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会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到邻人眼中的刺,但却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如果你知道自己心里之所喜,也了解自己为何会透过扭曲的镜片来看这个世界的善与恶,那么你就不会再那么自以为是。如此一来,你跟那些同样也很自以为是的人之间的冲突,就会大大地降低。到这个阶段,我们准备好要提出以下问题:幸福来自何处?关于幸福,有几个不同的“假设”,其中一个假设为:幸福来自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我们都知道(研究也证实)这种快乐维持不了多久。另一个假设则是:幸福来自人的内心,但强求世界符合自己内心的想法,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古时候很盛行这种观念:印度的佛陀和古希腊及罗马时代的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无不劝大家断除自己对外在的人和事的情感依恋,因为外在的人事变幻莫测,难以掌控,还不如自己学会接受现实。古代这种想法有其值得尊敬之处。面对挫折,改变自己的内心确实要比改变外在世界来得容易。但是我会提出证据证明,第二个有关快乐的假设是错误的。最近的研究已指出,有些事物是值得我们努力追求的,某些外在生活条件能让我们更快乐。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关系,即我们跟别人之间形成的必要联结。我会提出相关研究来证明爱来自何处,为何激情很快就消退,以及哪一种爱才是“真”爱。我也建议将佛陀及斯多葛学派所提出的快乐假设修正如下:幸福不只来自我们的内心,也来自外在。我们需要古老的智慧及现代科学的引导,以获得两者间的平衡。接下来,我将探讨人类的成长及发展需要哪些条件。尼采说过:“那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不过,这个说法恐怕有过度简化的危险。很多事情虽打不倒我们,但却会对我们造成一辈子的伤害。“创伤后的成长”告诉我们,人会在何时、又为何能从逆境中成长,我们又如何为创伤做好准备,以及在事件发生后如何面对创伤。我们也常听到,要大家努力培养自身的美德,因为美德本身就是最好的回报。不过,这种说法同样也有过度简化之嫌。我会说明几个世纪以来,有关美德及道德的观念已有所改变,且越来越狭隘,但古代关于美德及道德的观念对现代人而言仍具深义。我也会说明积极心理学如何为大家提出新的愿景,让大家“诊断”且发展自己的优点及美德。本书的结尾,将提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并实现,而有些人却做不到?一开始我会探讨一个很普遍的观念:人的存在有一种精神层面的垂直维度。你称之为“高贵、美德或神性”也好,你信不信上帝也无所谓,人真的会在别人身上或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神圣、庄严或那种难以形容的善。我会提出我个人关于厌恶(恶心)、提升、敬畏等道德情绪的研究,以此解释这种垂直维度如何运作,又为何该维度是了解原教旨主义、政治文化论战及人类渴求意义的一大关键。我还会探讨当人们提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时,到底其心中所指的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也会提出答案——这个答案源自古老的观念,但却用现代的研究来超越古代观念的局限和任何既有的观念。与此同时,我将最后一次修正幸福的假设。我可以在此用简单的几个字告诉大家答案,但是简短的前言实在无法解释得清楚,而且也会贬低其价值。智慧之语、人生意义,甚至是博尔赫斯的图书管理员所追求的答案——每天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但是除非我们用心欣赏,花时间去了解、质问、改进,把它跟自己的生活联结起来,否则智慧之语仍只是智慧之语,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10个古老观念]01我们的“心”,是头放任的大象;我们的“智”,是具备掌控能力的骑象人,它们往往意见相左,各行其是。02都是人的思想在作祟,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只有通过我们自己对事件的诠释才能影响我们。03互惠是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准则,让人类走出“牺牲自我以利家族”的限制,开启我们与陌生人互助的合作契机。04我们每个人的本性都很虚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忠实地遵照为人准则行事的原因。05幸福不只来自内心,也来自外在。06一个只关心自己,凡事都问是否合乎自己利益者是不可能活得快乐的,我们的生命需要爱和依恋。07那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08努力培养自身的美德,美德本身就是最好的回报。09人会在别人身上或大自然中感受到神圣、庄严或那种难以形容的善。10智慧之语只是智慧之语,除非我们用心欣赏、花时间去了解、质问,把它和生活联结起来。[精彩书摘]第1章分裂的自我,使你产生心理冲突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而这两个是彼此相敌,因此使你们不能做所愿意做的。圣徒保罗激情为辔,理性为轭。本杰明•富兰克林我这辈子第一次骑马,是在1991年到北卡罗来纳州的国家公园旅游时。小时候我骑过马,但当时有一名少年用短绳牵着马走,这回是我第一次自己骑马,没人用绳子拉。我并非单独骑马,同行的还有其他8个人,其中一位还是国家公园的管理员,所以这趟路骑来并不算太难。不过,路上一度出现惊险状况。我们是两两并排沿着陡峭的山边往前骑。我的马走外侧,离山崖边大约一米左右。后来,山路突然向左急转,我骑的马却一直朝山崖边走。我整个人都吓僵了。我心里知道必须叫马左转,但我左边还有另一匹马,我不希望撞到它。当时我应该大声呼救或惊声尖叫“小心”,但脑中却有另一个声音在怂恿自己:何不冒险走到山崖边,看看自己会做出什么蠢事。最后我便杵在那里。在千钧一发之际,我其实什么都没做,而后我骑的马和我左边的马便镇定地左转继续往前走。惊魂甫定,我不禁嘲笑起自己先前那莫名的恐惧。我骑的那匹马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这条路它已经走过数百回,它比我更不想跌下山崖。它其实并不需要我的指挥,事实上,有时候我想对它发号施令,它似乎还不太理我。我之所以会对马产生这种错觉,是因为过去10年我都是开车,而不是骑马。开车时,除非你给汽车输入停止的指令,否则它便会一路冲过山崖。人类需要用比喻来思考。我们对新事物或复杂事物的理解,是借助于已知的事物与前者间的关联。譬如,一般来说,我们很难用空泛的角度思考人生,但如果用“人生有如一段旅程”这样的比喻,我们就能得出一些结论:走这段旅程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地形,选好方向,找几位好旅伴,如此才能好好享受这段旅程,因为走到旅途的尽头,可能什么都没有。同样,我们也很难思考何谓“心理”,但是一旦我们找到适当的比喻,顿时就会豁然开朗。翻开历史,人类一直和动物生活在一起,也一直想操控动物,于是,古代人便拿动物来做种种比喻。例如,佛陀便将人的“心理”比喻为野生大象:“我此过去心——任意随所欲,随爱好游行。我今悉调伏,如象师持钩,(制御)泌液象。”他把自我“心灵”(soul)比喻成一辆马车,而由“心理”的冷静、理性的那一面来驾驭马车,柏拉图的马夫必须驾驭两匹马:“右边这匹马气宇轩昂,体形挺拔强健,脖子长又直,鼻子有贵相……这匹马很自爱,也知谦虚自制;重视荣誉感,所以无须鞭打,只要下口令即可。但另一匹马却四肢弯曲,关节粗大……动作粗野无礼,耳朵四周毛发杂乱,聋得像根柱子似的,只有用马鞭抽它,用马刺刺它,才能让它就范。”柏拉图认为,人类的某些情绪及热情是好的(比如荣誉感),因为它们可以将自我导向正途;有些情绪却是有害的(比如欲望及贪念)。柏拉图式的教育目标旨在帮助马夫,让他得以完全驯服这两匹马。2300年以后,弗洛伊德提出相关的模型。他指出,人格分成三个部分:自我(ego,即有意识、理性的自我)、超我(superego,即道德良心,有时会过于拘泥于社会规范)以及本我(id,即享乐的欲望,各种欲望,总想及时行乐)。每每我讲课说到弗洛伊德时,我就会以马和马车来比喻人的心理,马车夫(自我)为了驾驭饥饿、贪婪又不听话的马儿(本我),总得经过一场激烈奋战。同时,马车夫那坐在后座的父亲(超我)却还一路对他说教。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强化自我,让自我能更好地控制本我,并摆脱超我的束缚。在弗洛伊德、柏拉图和释迦牟尼的时代,生活中有许多驯化后的动物。人类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有办法将个人意志施加在这些身形庞大的动物身上,个中艰苦,他们知之甚详。然而进入20世纪后,汽车逐渐取代马,科技的进步也让人类对外在世界获得了更大的控制力。所以现代人在寻找比喻时,开始把心理比喻为汽车驾驶,或是驱动电脑的程序。而弗洛伊德所说的那些潜意识,早被大家忘得一干二净,于是现代人只研究思考及决策机制。近3/4个世纪以来,社会科学家就是朝这样的方向在迈进:社会心理学家们创造出“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processingtheory),用来解释所有从偏见到友谊等种种人类生活形态;经济学家创造出“理性选择模式”(rationalchoicemodels),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原因。所有社会科学口径一致地主张:人类是理性的个体,会利用手边所能掌握到的信息及资源,恰当地设定目标,达成目标。然而,为什么人类还是会控制不了自己,老是做出自知会对自己不利的事呢?就以我自己为例,面对菜单上出现的甜点我绝不会动心,但看到放在桌上的甜点我却无法抗拒。我能下定决心,在手边工作完成前绝不起身离座,但是我却发现自己会跑进厨房,或一再借故拖延,无法专心做事。我也可以下决心,一定要在清晨6点起床写作,但等我关掉闹钟之后,我对自己所下的起床指令最后还是失效。我可以体会为何柏拉图会把不乖的马形容成“聋得像根柱子似的”。面对生活中一些重大的决定,我真的开始对有些事感到无力。我明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甚至也告诉朋友我会这么做,但我自己却隐约知道我不会这么做。罪恶感、贪欲或恐惧通常会战胜理智。(相反地,类似情况发生在朋友身上时,我就会讲出一番大道理,告诉他们怎么做才对。)对我上面这样的处境,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有一段非常传神的描述。在《变形记》(Metamorphoses)里,女主角美狄亚夹在自己对杰森的爱与对父亲的责任之间,左右为难,痛苦万分。她哀叹道:“一股奇妙的力量牵引着我向前。情欲及理性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拉扯着我。我很清楚哪一条是正确的路,心里也很认同,但我却踏上错误的路。”现代的理性选择理论及信息加工理论并不足以解释人类意志的软弱。古代人驾驭动物的比喻则十分有用。当我在思考自己为何老是那么软弱时,我联想到的自我形象就是我是一个骑在大象背上的人。我手里握着缰绳,只要动动缰绳,我就可以指挥大象转弯、停止或往前走。不过,只有在大象没有它自己的欲望时,我才指挥得了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么,我就根本斗不过它。4种分裂的自我10年来,我都以这种比喻来引导自己思考。动手写这本书时,我认为坐在象背上的骑象人的形象很适合用在第1章——分裂的自我。最后我发现,这个比喻其实适用于本书每一章。想了解心理学最重要的概念,就得先了解人类的“心理”究竟分成几个部分,不同的部分为什么还会互相冲突。我们认为,每副躯体里都住着一个人,但从某些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像一个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成员是为了执行工作硬被凑在一起运作的,所以总是发现彼此意见相左,各行其是。对人的“心理”的划分有四种方式,分别是心灵和身体、左脑和右脑、理性和感性、控制化和自动化。第四种最重要,因为它最符合骑象人及大象的比喻,不过前面三种划分方式也能解释我们在面对诱惑、软弱及内在冲突时的一些经验。自我分裂1:心灵和身体法国哲学家蒙田指出,身体每个部位都有它自己的情绪及主张。阴茎的独立性最让他迷惑:“大家都注意到那‘玩意儿’有多么放肆、不听指挥,我们不想要它勃起,它就自顾自地勃起;但最需要它表现时,它却又时机不当地让我们泄气。它根本就是气焰高涨地在和我们的意志争夺主控权。”蒙田也提到我们的脸部表情如何泄露了我们内心的秘密;我们的毛发竖起、心跳加速、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肠和肛门括约肌的扩张或收缩,都不受我们控制,甚至我们不要它们扩张或收缩,它们还会唱反调。现在我们了解,某些生理反应是由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nervoussystem)引起。自主神经系统掌控我们身体的器官和腺体,完全自主,不受意志控制。不过,蒙田所列的最后一项——肠,则反映出第二个脑的运作。我们的肠是由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排列而成,该神经网络包含一亿多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处理消化作用和从食物摄取营养的所有运算。这个肠脑犹如一个区域行政中心,负责处理不需头脑处理的运作。你可能会以为肠脑会接收到头脑发出的指令,并依指令行事。事实上,肠脑拥有高度自主权,即便连接它和头脑之间的迷走神经断裂,肠脑仍可照常运作。肠脑在许多方面都显现出独立性:当它“决定”要排便时,它就会制造出刺激肠子蠕动的症状。当它侦测到肠道受感染时,它就会引发脑部产生焦虑感,让你在生病时行为更谨慎。对所有会影响到其主要神经传导系统的物质,像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和血清素(serotomin),肠脑都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反应。改善头脑的运作,也会直接干扰到肠脑的运作。肠脑的独立性,加上生殖器变硬变软的自主性,可能就此形成了古老的印度理论——腹部分成三个“轮”(chakras),这些能量中心分别对应着结肠/肛门、性器官和肠。甚至有一说,肠轮是一些如预感及直觉,也就是一些来自心理以外想法的来源之处。当圣徒保罗在哀叹情欲和圣灵之战时,其言下之意必然与蒙田体验到的挫折及心理划分相符合。自我分裂2:左脑和右脑第二种划分方式则是外科医生乔•伯根(JoeBogen)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为病人做脑手术时意外发现的。他做这项手术的理由非常正当:为了帮助生活饱受经常性及严重的癫痫发作之苦的病人。人脑有两个大脑半球,连接左右两大半脑的神经纤维称做胼胝体(corpuscallosum)。癫痫发作时,都是从脑部某个点扩散到附近的脑细胞组织。一旦癫痫发作跨越胼胝体,就会扩散到整个脑部,导致病人失去意识、跌倒,还会不受控制地抽动身体。就如同军事将领把桥炸掉以阻挡敌军过桥,伯根医生希望借着切断胼胝体来阻止癫痫发作的扩散。乍看之下,动这种手术简直就是疯了,因为胼胝体是人体最大的神经纤维,它必然具有重要功能。事实也是如此,它是左右两个大脑半球之间沟通和协调的桥梁。然而,我们从动物实验的研究发现,这项脑手术进行几周之后,动物大致都恢复正常。所以,伯根决定冒险为病人开刀,结果成功了。病人癫痫发作次数在手术后大幅减少。不过,这项手术真的不会让病人丧失任何功能吗?为了找出答案,手术小组外聘了年轻的心理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Gazzaniga),由他来研究这项分裂脑部手术产生的后遗症。加扎尼加充分利用“人脑分左右大脑半球来处理外在信息”这个事实来展开这次的研究。左半球接收来自人体右半边的信息(即左半球接受来自右手、右脚和右耳的神经传导),并发出命令以移动右手右脚。在这方面,右半球与左半球呈镜像对比,即右半球接收来自人体左侧的信息,并控制左侧身体的动作。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所有脊椎动物的信息接收都是左右交叉传递,但事实就是如此。不过在其他方面,左右大脑则是各司其职。左半球专司语言处理及分析,也比较善于观察细微之处。右半球则比较善于处理立体图形,包括最重要的立体图形——脸。(那个普遍且过于简化的观念——艺术家属于“右脑发达者”,科学家属于“左脑发达者”即源于此。)加扎尼加利用大脑的分工来观察信息如何分别流向大脑左右半球。他要病人注视着屏幕上的某个点,然后让某个词或某物体的图片快速出现在这个点的右边或左边,闪现的速度快到病人连移动视线的时间都来不及。如果这个点的右边闪过一张帽子的图片,这个影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左半边上(在影像通过角膜并颠倒后),之后视网膜会将这个神经信息送回到左半球的视觉处理区。加扎尼加接着会问病人:“你看到了什么?”因为左半球拥有完整的语言能力,所以这位病人会立即轻松地答道:“一顶帽子。”如果帽子的影像是闪在这个点的左边,那么这个信息就只会被送回到非掌管语言的右大脑半球。此时,加扎尼加问病人“你看到了什么”,病人就会回答:“什么都没看到。”不过,当加扎尼加要病人用左手从一张有好几个图像的卡片中指出正确的图像时,病人却会指这顶帽子。虽然右半球确实看到了这顶帽子,但它却无法用语言回答,因为它没有拿到进入左半球语言中枢的通行证。这就像是有另一种独立的智慧被困在右半球,而唯一的输出装置就是左手。在加扎尼加对左右半球闪现不同图片后,情况变得更为“诡异”。有一次,加扎尼加对右半球闪现一张鸡爪图片,对左半球则闪示一张一个屋子和一辆车子埋在雪堆中的图片。接着,加扎尼加拿出一堆图片摆在这名病人面前,要他指出哪一张图片和他之前看到的图片可以“配得起来”。病人的右手指着一张鸡的图片(这张和左半球之前看到的鸡爪有关),但他的左手却指着一张铲子的图片(这张图片和右半球所看到的雪景有关联)。当加扎尼加要病人解释他自己的反应时,他不是回答“我不清楚为什么我的左手会指铲子”,而是左大脑半球立即编出一个很精彩的故事。这位病人毫不犹豫地说:“啊!简单。鸡脚配鸡,所以你需要一把铲子来清理鸡舍。”这种动不动就杜撰各种理由来解释自己行为的病症被称为“虚构症”(confabulation)。动过裂脑手术的病人以及其他脑部受过伤的病人都常表现出“虚构症”的症状,加扎尼加称左脑的语言中枢为大脑的诠释模块,它的作用是针对自我所做的一切,马上做出评论,即使它根本无从得知“自我行为”的真正原因或动机,也还是会做出反应。举例来说,如果对右半球闪现“走”这个字,病人可能就会站起来走掉。不过问他为何站起来,他也许会回答:“我要去拿可乐。”左脑的语言中枢非常擅长编出各种解释,但却不知道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科学领域甚至还有更怪异的发现。有些做过裂脑手术,或胼胝体受过伤的病人,其大脑右半球似乎会跟左半球作对,形成一种名为“异手症”(alienhandsyndrome)的症状。有异手症的病人,会有一只手——通常是左手,会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做出反应,似乎自有主张。这只手可能会拿起正在响铃的话筒,但却拒绝将话筒交给另一只手或放在耳边。这只手会拒绝主人做的选择。例如,它会把另一只手刚从衣架上取出的衬衫又挂回去。它会抓住另一只手的手腕,以阻止主人执行自己的计划。有时候,这只手还真的会抓住主人的脖子,想把主人给勒死。以上出现的这些戏剧化的心理分歧现象,都是因罕见的裂脑手术造成的。正常人并非如此。不过,裂脑研究对心理学的研究相当重要,因为它以一种怪异的方式显示出:人的心理是由独立运作的部分联合组成的,有时候,它们意见相左、各行其是。裂脑研究对本书也很重要,因为它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告诉我们,在这些模块中有一组很擅长为我们的行为编出各种颇具说服力的解释,即使它对导致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一无所知。加扎尼加的“诠释模块”本质上就是骑象人。本书的后几章会告诉你骑象人是如何胡诌下去的。自我分裂3:理性和感性如果你住的是郊区房子,那么你的房子可能刚盖好不到一年,房子内的房间则是建筑师为满足住户需要而规划设计的。我住的那条街上的房子都是1900年左右盖的,房子盖好后,房主就把房子延伸到后院。阳台加盖不说,还用围墙围起来,然后跟厨房连在一起。这些加盖部分的楼上还盖了好几个卧室,卧室后来还加盖了浴室。脊椎动物的大脑也出现过类似的“加盖”现象,只不过加盖的方向是向前,不是向后。脊椎动物的大脑原先只有三个房间,也就是三大团神经元:后脑(跟脊柱相联结)、中脑以及前脑(跟动物前半部感觉器官相联结)。一段时间过后,脊椎动物进化出更复杂的身体构造及行为,大脑也不断地向前扩大,脱离脊柱,其中又以前脑的扩张最为明显。最早期哺乳动物的前脑已发展出新的外壳,这个外壳包括有下丘脑(hypothalamus,专司协调基本冲动及动机)、海马(hippocampus,专司记忆)以及杏仁核(amygdala,专司情绪学习及反应)。有时候我们称这些组织为“边缘系统”(limbicsystem),因为这些组织将大脑其他部分包裹起来,形成一道边界。随着哺乳动物的体型越来越大,行为也越来越趋向于变化(恐龙灭绝后),大脑改造仍持续进行。社会化行为比较高的哺乳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其大脑则发展出一层新的神经组织,这层新的神经组织绕着边缘系统一路延展。这个新的大脑皮层前半部特别有趣,因为它有一部分似乎并未专司特定任务(如移动手指或处理声音)。相反,它是用来制造新的联结,以用于思考、计划及决策——即让有机体摆脱只能针对眼前情况做出反应的命运,以便进行更复杂的运作。额叶皮层(frontalcortex)也可译为额叶皮质。——译者注的出现似乎可以解释我们现在所体验到的心理分歧。或许,额叶皮层乃理性之所在——它是柏拉图所说的马车夫,是圣保罗所称的圣灵。额叶皮层已从原始的边缘系统——柏拉图口中的劣马、圣保罗所称的情欲的手中拿下控制权。我们可以称这种解释为普罗米修斯版的人类进化故事,因为普罗米修斯这个希腊神话中的角色从众神手中偷了火种,然后把火种交给人类。依据普罗米修斯版的人类进化故事,人类祖先的行为原本受原始情欲及边缘系统的冲动所主宰,一直到他们收到天神所赐予的理性时——这理性就安装在新长出来的新大脑皮层上,人类才终于摆脱了本能的控制。普罗米修斯版的人类进化故事听来颇让人心动,它使人类的地位高于其他动物,而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类有理性。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注意到,人类还不是神——理性之火对人类来说还是个新玩意儿,人类尚未完全掌握理性的运用。普罗米修斯版的人类进化故事,也相当符合我们对边缘系统及额叶皮层的一些重要的早期研究结果。例如,当下丘脑部分区域直接受到细小电流的刺激时,老鼠、猫等其他哺乳动物会变得贪吃、狼吞虎咽或性欲高涨,由此我们可看出,边缘系统隐藏着许多基本的动物本能。相反,当人的额叶皮层受到伤害时,人的性欲及攻击行为有时会明显增强,因为额叶皮层是压抑或抑制冲动反应的要害。弗吉尼亚大学附属医院最近就出现一个类似的病例。一位40多岁的男老师突然开始跑去找妓女,逛儿童色情网站,还对年轻女孩子提出猥亵要求。他很快就遭到警察逮捕,被判猥亵儿童罪。被判刑的前一天,他头痛欲裂,便跑到急诊室挂急诊,之前他还一时兴起想强暴他的房东太太(他太太早在几个月前就将他赶出家门)。他在跟医生说话的时候,居然还问经过的护士想不想跟他睡觉。医生扫描过他的脑部后发现,他的额叶皮层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严重压迫脑部其他部位,让他的额叶皮层无法发挥原有功能——抑制不当行为及思考可能后果。动过肿瘤手术后,他这种性欲过度的行为消失了,但是第二年,他的脑部又长出一颗肿瘤,于是同样的症状又出现了,直到又动了手术拿掉肿瘤之后,他性欲过度的症状才再度消失。不过,普罗米修斯版的人类进化故事有一个缺点:它假设理性是安置在额叶皮层的,而情绪则隐身于边缘系统中,并由理性来主导。事实上,额叶皮层让人类感情与情绪的发展变得更丰富。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cortex)的下侧第三部位称为眼窝前额皮层(orbitofrontalcortex)也可译为“前额叶眶回”、“前额脑区底部”或“眶额皮层”。——译者注,因为大脑这个部位刚好位于眼睛上方。人类及其他灵长类动物在这个部位的大脑皮层长得特别大,每当人类及其他灵长类动物情绪有所反应时,该部位皮层亦是大脑出现明显活动的区域之一。当我们在评估种种利弊得失的可能性时,眼窝前额皮层在此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只要大脑感觉到眼前有享乐、疼痛或得失的可能时,这个部位的大脑皮层马上就会反应。每当我们受美食、美景或魅力人士吸引,或对死掉的动物、难听的歌曲、相亲对象感到反感时,眼窝前额皮层就在强力放送让我们产生“想要接近”或“想要跑掉”的情绪。看来,眼窝前额皮层的功能比较接近“本我”或圣保罗口中的“情欲”,而非“超我”或圣保罗口中的“圣灵”。以下一份关于脑部伤害的研究,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眼窝前额皮层对人类情绪反应的重要性。神经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Damasio)曾研究过因脑卒中、肿瘤或脑部遭到重击以致额叶皮层部分功能受损的病例。20世纪90年代,达马西奥发现,当眼窝前额皮层某些部位受到损害时,病人会丧失大部分的情绪功能。这些病人告诉达马西奥,他们应该感觉到自己的情绪,但他们却什么感觉也没有。针对这些病人的自主反应所做的研究也证实,这些病人没有产生一般正常人在面对可怕景象或美景时会有的正常身体反应。不过他们分析推理及逻辑思考的能力并未受到影响,在智力测验及对社会规则与道德规范等知识的测试中的表现也很正常。这样的病人接触外在世界时会发生什么事?现在,他们已不受情绪干扰,那么他们是否会变得非常讲求逻辑,能看穿蒙蔽我们其他人的感情迷雾,走向完全理性之路?情况刚好相反,他们会发现自己连简单的决定或目标都没办法做主,整个生活分崩离析。当他们看着外在世界时,他们会心想:“我现在该干什么?”摆在他们眼前有好几十种选择,但他们的内心没有喜恶。因此,每项选择他们都必须用理性一一去分析对错,但是因为他们内心没有任何感觉,所以他们也找不到选择的理由。而我们其他人面对这个世界时,我们那充满各种情绪的大脑会立即、自动地评估种种可能性,大脑通常会做出最佳选择。只有在两三个选择都不错的情况下,我们才需要用理性衡量不同选择的利弊得失。人类的理性其实非常依赖复杂的情感,因为只有当充满情绪的大脑运作顺畅时,理性才得以运转。柏拉图把理性比喻为控制桀骜不驯的马匹的马夫,但这可能有过度强调智慧及马夫力量之嫌。我认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的比喻更贴近达马西奥的研究结果:理性与情感必须携手合作,人才会表现出聪慧的行为,但是情绪(大象)仍负责绝大部分的工作。一直到大脑出现新的大脑皮层,骑象人才开始活跃起来,大象也因此变得更加聪明。自我分裂4:控制化和自动化20世纪90年代,当我逐渐发展出大象和骑象人的比喻时,社会心理学界也开始对人的心理采取类似观点。曾经长期醉心于信息加工模式及电脑程序这类比喻的社会心理学家们开始发现,人的心理一直有两套处理系统在运作——控制化处理过程和自动化处理过程。假设你自愿成为以下实验的被试。首先,实验人员会给你几个跟文字有关的问题,告诉你答完后就过去找她。这些问题很简单:有几组各含5个词的词组,你可利用其中4个词随意造句。比如,用“他们/她/打扰/探望/经常”来造句,变成“他们经常探望她”或者“他们经常打扰她”。几分钟以后,你做完了测验,并依照指示从实验室出来到走道上。这时,实验人员就站在那里,但她正和某人聊天,看都不看你一眼。你想你会怎么做?嗯,如果你造的句子中有一半的句子有粗鲁之意(比如,打扰/厚脸皮的/侵略地),你可能会在一两分钟内打断她的谈话,并对她说:“嗨,我做完了。现在我该做什么?”可是,如果你拼凑的句子中用到跟礼貌有关的词(他们/她/尊重/看见/通常),那么你很可能就会乖乖地待在原地,等实验人员发现你,而且一等就等了10分钟。同样的道理,接触到与“年老”有关的词,我们走路会变慢;接触与“教授”有关的词,会让人玩棋盘游戏时变得更聪明;接触到跟“足球流氓”有关的词,人则会变笨。这些效应不是因为我们有意识地阅读这些词所产生,而是当这些词出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这种效应就会发生。也就是说,这些词是以几百分之一秒的速度闪现在屏幕上,速度快到连我们的意识都捕捉不了。不过,我们心理的某个部分真的会看到这些词,并设定出后续动作,而心理学家检测的就是这些后续动作。约翰•巴奇(JohnBargh)是上述研究的先驱。巴奇的实验显示,大部分的心理历程都是自动发生,根本无须我们有意识地去注意或控制它。大部分的自动化处理过程均属完全无意识状态,尽管某些部分显示出有自觉。比如,我们会觉察到似乎有流动的“意识流”,它遵循自己的联想规则,无须“自我”花任何感情在上面,或费力去引导。巴奇指出,和自动化处理过程相对的就是控制化处理过程,这种思考相当费神,一切得按步骤来,所以往往占掉我们大部分的意识。举例来说,为了搭乘6点26分到伦敦的班机,你得在什么时候出门?这种事你得自觉地去思考,先选好到机场的交通工具,然后要考虑到高峰时间会堵车,天气状况,还有严格的安检。你不能凭直觉出门。不过,如果你是开车到机场,那么你在路上所做的每件事都属于自动化处理:呼吸、眨眼、移动座位、做白日梦,和前车保持适当距离,甚至蹙眉咒骂那些急速驾驶的司机。控制化处理有其局限性,我们一次只能有意识地思考一件事,但是自动化处理却能多轨同时进行,且立即处理许多任务。控制化处理和自动化处理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控制化处理是能处理最重要问题,并为比较愚笨的自动化处理制定出具前瞻性政策的明智老板、国王或总裁吗?不,这会让我们又回到普罗米修斯版的人类进化论和神圣理性的结论。为了一劳永逸地驱散普罗米修斯式的神话,我们应追溯人类进化的过程,好好研究我们的心理为何会有这两种处理过程,为何我们会有个瘦小的骑象人跟硕大的大象。6亿多年以前,最初的团状神经元形成最初的大脑,之后,大脑的体积一直增大,可见这些团状物必然赋予大脑机制某种优势。大脑因为能整合动物身体不同部位所传来的信息,以便迅速自动地对周遭的威胁和机会做出反应,所以具有很强的适应力。300万年前,地球已充满各种拥有复杂自动化能力的动物,其中,鸟类有靠星星定位的飞行能力,蚂蚁能同心协力作战并开垦出菌田,而具人类特征的动物则已开始制作工具。这当中许多生物已拥有沟通能力,但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发展出了语言。控制化处理需要语言。你可以通过影像产生千丝万缕的想法,可是要有语言才能周详地规划事情,衡量不同方法的利弊得失,分析过往成败的原因。没人知道人类是在多久以前发展出语言的,但大多估计产生于200万~400万年前之间。200万年前,类人动物的大脑已变大许多。4万年前的洞窟壁画和其他手工制品则已显露出现代人类的心理。不论你是赞成200万年前还是4万年前,语言、推理与规划能力都是在进化中瞬间出现的。它们就像一种新软件,一种可称为“骑象人版本10”的软件。虽然人类语言的部分运作良好,但在推理和计划程序方面仍有许多问题。相反,自动化处理在经过数千次产品周期的考验后已接近完美状态。自动化处理和控制化处理的成熟度不同,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便宜的电脑解决逻辑、数学、下棋等问题的能力,胜过任何人类(大多数人做这些事都很吃力)。然而,无论造价多昂贵的机器人,要它走路穿越树林,一定都会输给6岁大的小孩(人类的知觉和运动系统是一流的)。进化从不向前看。它没有能力规划出从A点到B点的最佳路线。相反,当现有形态的细小改变(通过基因突变)扩展到整个物种一定数量时,就能帮助有机物更有效地对现状做出反应。语言进化时,人类的大脑并未重新设计好将主控权交给骑象人(有意识的语言思考)。一切运作相当顺畅,语言能力大幅进展,使得大象能用更好的方式来处理更重要的事。依进化来看,骑象人应该是大象的仆人。一旦有了语言,不管其起源为何,语言就会变成一种威力强大的工具,且用途多多。以进化的角度来看,最能善用语言者便是优胜者。语言的用途之一是让人类能局部地摆脱“刺激性控制”。像斯金纳(BFSkinner)这类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便将许多的动物行为解释为刺激和反应间的连接关系。有些连接是天生的,比如当动物看到或闻到其所吃的食物时,就会引发体内的饥饿和进食反应。有些连接则是后天学来的,以狗为例,早在食物送达前,在狗听到铃响的那一刻,狗就开始分泌唾液。行为学派将动物视为环境的奴隶,其学习过程为:不管得到什么奖赏,都只会盲目做出反应。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没什么两样。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也许可将圣保罗的感叹改写如下:“我的情欲受制于刺激。”所以我们会发现肉体的欢愉真的很值得,也就不足为奇了。人类大脑的通信线路跟老鼠一样,食物及性的刺激能让我们分泌出少量的多巴胺,而这种脑部神经递质,能让我们充分享受有利于基因生存的活动。柏拉图口中的“劣”马在食与性上扮演着重要的推动角色,我们的祖先也是靠着食、色两种反应才得以生存下来。不过,行为主义者对人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控制化系统可让人思索长远目标,免得老是只着眼于此时此地,一看到诱人的事物就立刻自动上钩。人能想出眼前以外的其他不同抉择,眼前的快乐跟长期的健康风险到底孰轻孰重,人也知道要先衡量一下。此外,人还能通过聊天学会趋吉避凶之道,以期名利双收。然而,行为主义者对人的观点也非完全错误。虽然控制化系统没有完全符合行为主义学派的说法,但它对人的行为也几乎使不上力。通过物竞天择所形成的自动化系统会让人做出快速、可靠的行动反应,大脑中会让我们感到欢愉及痛苦的部分(如眼窝前额皮层),以及大脑中会启动与生存有关的机制(如下丘脑)都包含在自动化系统中。自动化系统可称为启动多巴胺的按钮。相反,控制化系统的功能则比较像一名顾问,它就像是一个骑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可帮助大象做出更好的选择。骑象人看得远也想得远,只要跟其他骑象人交谈一下,或研究一下地图,他就能学到宝贵信息。但是,骑象人无法在违背大象本身意愿的情况下命令大象。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Hume)曾说道:“理性,应该只是激情的奴隶,除了服从之外,没有其他可能。”我相信休谟这句话比柏拉图的话更接近真理。总的来说,骑象人扮演的是顾问的角色,也是一位仆人,他不是国王、总裁,也不是能紧控缰绳的马夫。骑象人是加扎尼加所称的“诠释模块”,它是有意识的、控制后的思考。相反,大象则是骑象人以外的一切。大象包含我们内心的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这些都是自动化系统的组成要件。大象和骑象人各自拥有聪明才智,只要配合良好,便可造就出杰出的人类,但是两者的合作关系总是状况百出。以下就举出三个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怪现象,来说明骑象人和大象之间的复杂关系。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人性善恶是千古难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道德判断,会对某人、某事进行评价,判别其对错与好坏。作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一书中告诉我们,幸福其实是来自对人生的投入,而不是与之脱离。幸福不是一种假设,是真实存在的,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海特是位值得信赖的优秀导师,跟随着他的步伐前行,由他领着我们认清关于道德的真相,领着我们辨析古老智慧的真伪,最终,便可抵达幸福的彼岸。——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彭凯平要想理解幸福,我的建议是,从跟随海特开始吧!——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这是一本重要的、可读性特别强的作品,能给读者带来愉悦的享受。——“心流”之父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这本令人愉悦的书中,乔纳森•海特为我们展示了心理学前沿研究与古老智慧之间深刻的联系。令人鼓舞的是,我们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现代心理学对生活中最核心、最持久的问题进行了如此多的探索。——著名心理学家,畅销书《选择的悖论》(The Paradox of Choice)作者 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这是一本充满知识的力作,它将现代智慧与古代智慧、宗教与科学、东方与西方、自由与保守交织在一起,引导我们过一种更有意义、更有道德、更满意的生活。——著名心理学家,《直觉:你所不知的潜力与危害》(Intuition:Its Power and Its Perils)作者 戴维•迈尔斯(David G.Myers)本书无疑是一部能启迪智慧的作品,为我们带来关于生活中一些重要问题的深入洞见。——进化心理学领域集大成者,《欲望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Desire)作者 戴维•巴斯(David M. Buss)乔纳森•海特使我们深信,在创造个人意义方面,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这部作品不仅是勇气之作,而且读起来令人愉快。——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领袖,《寻找斯宾诺沙》(Looking for Spinoza)作者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本书中关于生活和幸福的心理学的探究,非常引人入胜。——著名心理学家,《意识错觉》(The Illusion of Conscious Will)的作者 丹尼尔•韦格纳(Daniel Wegner)本书的每一页都展现出何为美好生活,以及去哪里寻找美好生活的宝贵洞见。——儿童心理学家,《有道德的孩子》(Moral Child)作者 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从来没有哪本书能如此清晰、如此充满智慧地展示出对人类境况的最新理解。——《卫报》(The Guardian)这是一部令人欣喜的作品……是一部源于积极心理学运动、内容最充实的智慧之作。——《自然》(Nature)这本书引人入胜、令人欣慰,充满了人文关怀与情趣,它将古代文明的洞见与现代心理学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泰晤士报》(The Times of London)一项鼓舞人心、细致入微的研究。——《人物》(People)本书能够引导我们把每一天过得更好,它的观点新颖、严谨、令人鼓舞。——《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海特是一位好向导,他带着我们从过去旅行到现在,用清晰而幽默的方式探讨了当代心理学理论的复杂性……海特的著作是对哲学、心理学事实及精神世界的神秘性开放而坚定的见解,是对科学理性主义和不可知的短暂性的诚实探寻。他在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最好的生活可能是对立面相互平衡的生活。——《书页》(Bookpage)这本书包含了渊博的知识,行文如流水,激发了我们对古老问题的重新思考。——《出版人周刊》(Publisher Weekly)


编辑推荐

《湛庐文化•心视界:象与骑象人(更新版)》编辑推荐: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智慧之作。《象与骑象人》作者乔纳森•海特,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和道德心理学领域颇有成就。强大的影响力。包括马丁•塞利格曼、希斯赞特米哈伊、巴里•施瓦茨在内的众多知名人士,以及包括《自然》、《卫报》、《人物》《泰晤士报》《图书馆杂志》《三联生活周刊》在内的众多媒体,倾情推荐。完善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象与骑象人》于2008年推出简体中文版第1版,在2012年出版的更新版中,补充了一些内容,让这部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更加完备。湛庐文化出品。

名人推荐

海特是位值得信赖的优秀导师,跟随着他的步伐前行,由他领着我们认清关于道德的真相,领着我侗辨析古老智慧的真伪,最终,便可抵达幸福的彼岸。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彭凯平 希望每位惜时如金的读者都可以从《象与骑象人》这本智慧之作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感悟。本书无论哪个方面,都能为大家带来裨益。 ——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会主席,剑桥大学幸福研究院亚太主任 苏德中 要想理解幸福,我的建议是,从跟随海特开始吧! ——积极心理学之父 马丁·塞利格曼 这是一本重要的、可读性特别强的作品,能给读者带来愉悦的享受。 ——“心流”之父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 在这本令人愉悦的书中,乔纳森·海特为我们展示了心理学前沿研究与古老智慧之间深刻的联系。令人鼓舞的是,我们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现代心理学对生活中最核心、最持久的问题进行了如此多的探索。 ——著名心理学家,畅销书《选择的悖论》作者 巴里·施瓦茨 海特的这本《象与骑象》,在每一则话题的论述中,既有观点,又有故事,更有各种各样基于科学的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迟毓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象与骑象人 PDF格式下载



才刚刚看到第二章,但觉得很有启发,象与骑象人的比喻非常精妙,对于人为什么总是自己和自己打架,想做的事情做不到,为什么总是悲观大于乐观,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也提出了很科学的解释。和以往的心理学书籍还是有些不同,提出了很多的科学实验作为依据,观点流畅明晰,没有压力。读的很慢,觉得很有价值,愿意多思考思考,破除自己思维中的执念。


将人的潜意识比作象,意识比作骑象人,象必须找到正确的方向而骑象人必须懂得如何驾驭这头象才能和谐一致,象必须经过连续的训练才能将你输送的态度观念变为自动化的反应。。。。总之是一本很实用也很有科学性,有趣的书


积极心理学大师之作,道理结合事例娓娓道来。既有哲学思辨,也有现代科学佐证,加之翻译很有实力,读起来十分痛快。


“古老智慧”并不是真谛,而且还让我们懂得,如何积极地、理性地去寻找幸福和生命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入门之作就uyong我太推荐了吧……慢慢看


积极心理学集大成者,强烈推荐!这本书我读了四五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想。


我们的心是一头大象,要做驭象之人


海特出品,必属精品。


书籍真的很不错,积极心理学专著有实验为依据合情合理。


积极心理学入门书籍,值得一看!


积极心理学的一本比较不错的书


之前多贝网上的一个读书栏目上推荐的这本书,后来就关注了一下,发现是很著名的心理学著作。读后确实不错,有深度,深入浅出~先易后难~


值得一看的心理学著作。


挺有意思,心理学的书,正在读中。


这种心理学的通俗读物,对理解事务很有帮助。


的确像推荐语说的,是一本很积极的书


10个幸福假设,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机会可以重读一下。


投资领域的经典著作,交易员和金融人士的必读书籍投资领域的经典著作,交易员和金融人士的必读书籍投资领域的经典著作,交易员和金融人士的必读书籍投资领域的经典著作,交易员和金融人士的必读书籍投资领域的经典著作,交易员和金融人士的必读书籍投资领域的经典著作,交易员和金融人士的必读书籍投资领域的经典著作,交易员和金融人士的必读书籍投资领域的经典著作,交易员和金融人士的必读书籍投资领域的经典著作,交易员和金融人士的必读书籍投资领域的经典著作,交易员和金融人士的必读书籍投资领域的经典著作,交易员和金融人士的必读书籍投资领域的经典著作,交易员和金融人士的必读书籍


经典之作,关于幸福的讨论,非常有价值。


很多人推荐的书。一直想看。今天终于到手了。


学习吧,知名人士推荐


这本书很专业但易读也让人爱读,正在看,很受益。


已經讀了三章,這本書真的超棒的,怪不得是100%推薦的好書啊,特別的吸引人,期待未讀的部份更精彩


感觉这本书炒得很火,好多人都在看,想来应该是值得一读吧。。。


湛庐文化的书都应该不错 没看呢 趁着 打折 买的 但不是五折


好多观点独特,特别是关于人性方面,作者与康德的部分观点类似,前面的论述有理有据,特别是理论分析感觉很新颖,别具匠心,比起所谓的心灵鸡汤好的多了。唯一的遗憾的结尾总的不是很尽如人意。


暑假慢慢看 TED的很有价值


泛心理读物,发现生活的美


不愧是经典书籍,不同于一般的鸡汤励志书,值得多读几遍


推荐初高中生一定要看看!!!


朋友推荐的,确实不错。


老师推荐的,还没读,应该还不错


还没看你,老师推荐 会好好读


导师推荐的书,准备好好看看。


朋友推荐的 很不错


这本书我是在学校图书馆看了之后,觉得很有必要自己买一本,可以多看几遍!


此书是审视内心,认识自我的好书


好书我喜欢!


没读书之前没觉得自己也有这么多心理上的不健康因素,有益身心健康


之前看过艾姐有看过这本书,收到后,简单看了下。跟以往的书不同的是不是那么枯燥乏味,有观点,又有故事来论证,很喜欢


我还担心要到年后呢,非常幸运的赶上了年前最后一班。
这是我听一个讲座时老师提到的一本书!新年礼物送给我自己哦。


还不错,但是看完了也没什么感觉,这种书就是这样


这本书非常值得读,里面相关的道理讲的非常的到位,有些问题豁然开朗。


与孩子尽情嬉戏后,孩子躺在怀中温顺而甜蜜地轻声细语,这样的经历我也有过,此处读来,让人心生温暖,孩子最懂爱。


我很坏 但是我想做一个好人 看完书 我觉得我应该还有机会。我们是好是坏不取决于心里,取决于控制和疏导。


真心内容不错。。真的值得好好看看


这当当真是太费劲,我和同事买书都是网上付款,她的送货,我的不送货,取货太费劲!以后再也不来了!


不怎么认同


我从中受益匪浅,无需多言,谢谢。


这个商品特別好


书未看完,一定要在静静的环境下看此书会比较有收获


大致浏览了一下,应该还不错,就是价格有点贵了。等仔细阅读后再细评。


需要读一本这样的书!


如果你有时间感悟人生、感悟人性,读一下吧。。。


挺快收到货


刚收到书,没细读……


真的很好,但就是,这书的纸张感觉不怎么好吧


刚拿到,待读。没我想的那么厚


前面讲得很不错,要耐心看。后来讲到我们中国的东西明显我知道比他多。。。。悲哀。


非常好 值得一看!


老师要求买的 据说很火呢


很值得看的一本书!!我看完了!!


是学心理学的朋友推荐的,说是不错的心理学读物,不象专业书那么深奥难懂


新派理论,结合心理学应用于各个方面。


第二本心理学的书 需要反复阅读


寻找幸福。从这里开始


每天睡前阅读一些章节,有些艰涩。希望有所收获,明白幸福的本源。


还没仔细看,只是看了书评,是一本不错的心理辅导书


生活就是一个辩证法


原本期望较高,结果印刷得太差了。前十三页都是空白的。后来退货换了本还算可以。


刚刚收到,大概看了一下,还不错


发货速度很给力,书的质量很好,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开始读了。


还没读完 听别人说的好像很好的样子


纸质太差了,怀疑是db是


通俗到让人不想再看下去,口语化太重,适合很对对心理学一点不懂得人去看。哎····早知道买老版了,跟新版没意思,幸福的假设?都是空话。


商品挺好的、快递员态度相当差、


乔纳森•海特-心理学不可不提的重要奠基人,为我们展示了心理学前沿研究与古老智慧之间深刻的联系。《象与骑象人》是一本充满知识的力作,它将现代智慧与古代智慧、宗教与科学、东方与西方、自由与保守交织在一起,引导我们过一种更有意义、更有道德、更满意的生活。


了解作为个体人的感性与理性。学会与家人、朋友、客户等如何共处,想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就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消化吸收,然后实践反馈,最终大家都会幸福。


部分章节还可以。后面几章太啰嗦,而且讲得玄。


这本书的内容不错!但是我拿到的书封面有明显的折痕……


第八章讲六个美德,没原版就被带沟里去了。低级错误。总体来说对于印度和中国古文的翻译使读者更容易懂本意了。


翻译不是一般的烂,烂透了都。。。。。。。。。强烈鄙视(#‵′)凸国内翻译的东西。。。。。啥玩意啊~


浅显易读的心理学丛书,对了解心理机制,解决焦虑症抑郁症等很有帮助。作为心理学的入门书籍也很好


很多人读心理学都掉到弗洛伊德、荣格、忧郁心理学等各种阴沟里了,还没找到恰当的心理学之门。这本书五年前读过第一版,当时感觉很有新意,但不够明晰。五年后读完第二版,感觉比第一版进步太多了,很多概念和案例讲的更加准确了。这本书容易阅读,在跨越传统智慧和现代心理学(以实验为依据,比较靠谱)上做的非常杰出,循序善诱,善讲道理,可以很好的解除很多人对传统智慧(孔孟、佛、道、上帝、厚黑学、卡耐基、成功学等)的权威崇拜,改从逻辑思维上推出情感结论。


老师推荐的,应该是挺不错的


心理学类书籍中很值得一看的书。


1.除了书封面的一些推荐比较垃圾以外,这本书还是不错的。2.书中用了很多心理学实验,但读起来并不让人感到枯燥。3.书末尾重新回归到了“说了等于没说”的心灵鸡汤式的老套路上。每一部分其实都可以算是结论,但贯穿起来看,个人认为反而糟了。


书本挺好的,内容也挺有趣,物流很给力


下次还会再买,首选这里


积极心理学系列读物之一,随便读读


书应该好,但看了一半有点消化不了,得慢慢来


象与骑象人:积极心理学的另一种答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