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遗失的智慧

巴里•施瓦茨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3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

巴里•施瓦茨  

译者:

杜伟华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文版序]在多变的世界里探寻新智慧10年前,我写了《选择的悖论》这本书,探讨人们在面对太多选择时麻木、焦虑、心神不宁的状态,不管最终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无法称心如意。多年来这个问题越发令人困扰。一个人是生活在选择多多的大城市,还是选择有限的小城镇,已不太重要;是生活在崇尚物质享乐的西方,还是在物质化程度不那么严重的其他社会,也都无关紧要。只需点击几下鼠标,互联网就能提供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服务。互联网的存在使我们拥有了一个包罗世界所有商品的超级购物中心。选择的泛滥不仅会影响我们对商品和服务的追求, 还会影响生活的很多方面。面对铺天盖地的选择,人们要决定在哪里生活、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以及如何组建家庭。年轻人深受选择自由之苦,富家子弟更甚。《选择的悖论》中讨论的问题都是身处富足的市场经济社会的公民所面临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公民拥有的选择却太少。中国的情况又如何呢?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中国正在快速接近典型的西方富裕社会,它会重蹈西方之辙, 还是会另辟蹊径?中国的民众是不是既能享受到日益繁荣和充分的机会带来的好处,又不受太多选择带来的折磨?近来我与两位研究者做了一些研究, 其中一位就来自中国,我们想知道,选择的困惑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我们发现,美国人、欧洲人和中国人都深受选择之苦。不过,欧洲人和美国人更为太多的选择而苦恼,中国人却没有。我们将这种差异解读为,对于中国人而言,选择并没有构成自我的核心组成部分,而西方人恰恰相反。西方人会把买错手机看成一场灾难,但对中国人来说,它只是一个通信工具。这种解释只是一种推测,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是正确的,那么50 年后仍是如此吗?随着中国越来越富裕、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传统的生活方式将可能改变,那时中国会越来越像西方。我的猜测对吗?这种趋势可以避免吗?只有未来会告诉我们。当我谈到“选择太多”这一问题时,经常有人问我,该问题是否适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尽管人们谈到商品和服务时感到有越来越多的选择,但工作方式等方面却不由他们自己。例如大多数企业仍旧认为,提供一套完善的规则,并密切监督以确保员工遵守规则,才能确保高效的工作。肯尼思• 夏普(Kenneth Sharpe)和我都认为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我们看到美国的一些重要公共机构正在走下坡路,《遗失的智慧》一书应运而生。金融、教育、医疗、刑事司法等机构所提供的统统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无论是服务的接受者还是服务的提供者都没有满足感。人们通常认为对付体制缺陷的办法就是制定更多的规则,提供“更管用”的物质奖励。《遗失的智慧》却指出,不管是规则还是奖励,都无法给予我们所需要的。我们需要的是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智慧”——做正确之事的意愿和弄清楚何为正确之事所需的技能。换句话说,规则和奖励是道德品质的低劣替代品。《遗失的智慧》介绍了许多有关实践智慧的真实例子。睿智的人知道如何随机应变、如何倾听、如何与他人产生共鸣,而最重要的一点也许是,他们的目的是服务于人,而不是利用人。实践智慧不是那种可以在课堂上学会的东西,需要在指导下试验并从所犯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学会。我们必须允许人们犯错并从错误中学习。中国人有自己的智慧传统,但问题是,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中国人会奋力发扬这些传统,还是会像西方人一样将其摒弃?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内容概要

《遗失的智慧:除了抱怨制度,我们还能做什么?》内容简介:医患关系紧张,应试教育扼杀才能…人们担心金融、教育、医疗、刑事司法等机构所提供的统统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因此,人们通常认为兑付体制缺陷的办法就是制定更多的规则,或提供“更管用”的物质激励。而《遗失的智慧》却之处,不管是规则还是极力,都无法给予我们所需要的“实践智慧”——做正确之事。
实践智慧教我们如何才能学会做好父母、好医生、好士兵、好公民或是好的政治家。正如《遗失的智慧:除了抱怨制度,我们还能做什么?》作者所说的,实践智慧就是让我们逐渐明白“在特定的情况下,针对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之事”。书中展示了智慧之人不断冲击着僵化的习惯和体制,在课堂、法庭、医院以及日常生活中取得令人振奋的结果。《遗失的智慧》是一本教会我们如何发现和培养实践智慧的书。
海报: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 (美国)肯尼思•夏普(Kenneth Sharpe) 译者:杜伟华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在2009年TED大会上做压轴演讲,阐述如何寻找我们失去的智慧。聆听他演讲的观众既有政府官员,也有商业人士,他的追随者遍布金融业、零售业、餐饮业、广告业、娱乐业等众多领域。其著作《选择的悖论》自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先后荣登美国《商业周刊》《福布斯》杂志年度十大畅销书,在全球以20多种语言发行。他本人多次接受CNN、PBS、CBS等一线媒体的采访,他的文章频频发表于《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卫报》等顶级报刊杂志。肯尼思•夏普(Kenneth Sharpe):斯沃斯莫尔学院政治学教授,专门从事政治哲学、公共政策和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

书籍目录

推荐序 知行合一的智慧 中文版序 在多变的世界里探寻新智慧 前言 制度之殇:在希望丧失殆尽之前 第一部分现实呼唤变革 第一部分现实呼唤变革 第1章源于实践的智慧重复打扫的清洁工与公正审判的女法官 第2章“制度至上”与“智慧至上”之战陷入两难的律师与隐瞒病情的医生 第二部分我们为什么需要“实践智慧” 第3章本来俱足的智慧 第4章理智与情感的完美结盟 第5章实践智慧的机制 第三部分为什么制度让现实不完美 第6章让原则失去弹性 第7章驱除共情力 第8章丧失灵活性 第9章扼杀意志力 第10章使机构僵化 第四部分希望之光 第11章制度之变 第12章幸福新世界 致谢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制度之殇:在希望丧失殆尽之前 如今,人们对各种服务机构越来越不抱有希望了。我们质疑、我们失望,这些机构根本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学校如此,无法为我们的孩子提供应得的教育;医院如此,医生们每天看似忙忙碌碌,病人却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服务;银行和债券评估机构更是如此,资产管理不善,投资风险评估也不尽如人意;法律机构同样让人不满,与正义相比,他们似乎对眼前利益更感兴趣;职场也好不到哪儿去,每天为了完成定额或达成目标而辛苦工作,但管理层却对最能激励员工的驱动因素漠不关心。 与此同时,服务提供者也有着同样的不满。尽管大多数医生都想按照理想的模式来行医,却同样感到无助:一方面要满足患者的需要和渴望,另一方面却常常为应付医患纠纷等棘手的事情耗去大量精力,不得不压缩为患者服务的时间,如何在两者之间求得平衡,已是莫大的挑战,更何况还要跟上医学领域不断发展的潮流。大多数教师都希望在教给孩子基本知识的同时,可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他们同样无助:必须以通过标准化考试为教学目标,必须学习使用特定的教学方法,还要应对日益增加的文书工作。要协调好这些目标无疑也是一种挑战。结果,没有人是满意的,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客户。 当制度失效时 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出色?一般我们会求助于两种工具,并选择其中一种。第一种是规则和监管机制,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并监督其表现以确保工作的进展。第二种是激励机制,通过各种奖励对优秀的表现予以鼓励。规则、程序以及相应的监管由一个假设支撑:即使人们确实想把事情做好,也需要告诉他们该做什么。而激励机制的含义则是:人们若得不到激励,事情就做不好。规则与激励,大棒与胡萝卜。难道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吗? 毫无疑问,更完善的制度对提升各个机构的服务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助益。但是,如果既要提高医疗质量又要降低成本,那么鼓励医生多接诊就是荒唐之举。同样,如果要防止银行拿储户的钱去冒愚蠢的风险,却又允许他们滥用杠杆肆意投机,还坚信政府会救其于危难,也是很荒唐的想法。 规则和激励远远不够,它们忽视了某些本质的东西。本书的目的就是找出这个“本质”的东西——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智慧”(phronesis)。缺少实践智慧的规则和激励并不足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无论规则多么详尽、监控得多么好,也无论激励措施有多么高明。 我在写作本书时使用的“实践智慧”(Practical Wisdom)一词乍听起来就像矛盾修饰法对于现代汽车一样,令人困惑不解。我们习惯上认为“智慧”与“实践”彼此对立。智慧关乎抽象、空灵的事物,如“方法”“善”“真理”或“道路”。我们倾向于认为它属于圣人、古鲁、拉比、学者,还有银髯飘飘的魔法师,比如哈利·波特的导师邓布利多。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也认为智慧是理论的、抽象的,只是少数人的天赋。然而,亚里士多德却不认同,他认为基本社会实践一直要求人们做出选择——如何对朋友忠诚,如何做到公平,如何应对风险,或者何时发火以及如何发火,而做出正确的选择是需要智慧的。以愤怒为例,亚里士多德理论的核心问题不在于愤怒好坏与否,也不关心何为“好”的本质,而是关注在某个具体情况下,做何种具体而实际的事情:对谁发火,持续多久,方式如何,有何目的。显然,这个问题涉及的是实用的智慧,而非书本上的理论。这种智慧要求我们具有相应的能力:先察觉情形,然后唤起与情形相关的情感或愿望,再考虑此时做什么合适,最后采取行动。

媒体关注与评论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中,还是在身边的领袖和导师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意志和技能融合在一起,创造出高效可靠、平易近人的实践智慧是多么重要。在这本稀世之作中,施瓦茨和夏普教我们如何将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及那些需要诚实、责任心和高效率的工作之中。——菲利普•津巴多(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和《津巴多时间心理学》作者)当巴里•施瓦茨向TED大会的观众介绍《遗失的智慧》核心思想时,他赢得了TED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最衷心的起立鼓掌。现代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人和事正在承受无穷无尽、了无生气的官僚程序的压迫,他呼唤以人类价值为中心的新智慧,他的呼声强有力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我高兴地看到,那次演讲经过丰富,最终成为这本令人爱不释手的书,成为所有政治家、CEO、父母和美国公民的必读书。——克里斯•安德森(TED大会策划人)对我们个体和整个社会而言,什么是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答案是:实践智慧。如果你曾经想过如何在勇气与风险、同情与严厉之爱、规则与本能之间寻求平衡,那么《遗失的智慧》正是你的首选。——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心理学教授,畅销书《幸福的神话》作者)《遗失的智慧》点醒了我,我们都拥有智慧,不管年龄几何,才干如何。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教会了我,智慧是我们的终极工具,唯有凭借智慧,才能在这个复杂、混乱的时代获得实现蓬勃人生的机会。——奇普•康利(幸福生活酒店集团创办人,畅销书《巅峰》作者)这是一本罕见的好书,为我们勾勒出更有意义、更幸福、更令人向往的生活前景。——萨拉•劳伦斯-莱特富特(哈佛大学资深教授)施瓦茨博士的这本书用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事例,配以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和逻辑说理,揭示了一个深刻但又常为人所忽视的道理:智慧不能只是空洞的说教,我们更需要的是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的实践智慧。这本书让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施瓦茨博士也断言,这会让我们更幸福。——赵昱鲲(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会副主席)


编辑推荐

《遗失的智慧:除了抱怨制度,我们还能做什么?》编辑推荐:心理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施瓦茨摘下了心理学神秘的面纱,以最浅显的语言为大众指点迷津。他将心理学融入经济学、决策学当中,他的拥趸不但有各国政府、著名企业,而且还吸引了如医疗保健、旅游休闲、传媒、娱乐、建筑甚至军事领域的众多读者。由TED大会压轴演讲丰富而成。2009年施瓦茨应TED大会策划人的邀请做压轴演讲,阐述如何寻找我们遗失的智慧——实践智慧,更是获得TED大会有史以来最持久的掌声。这次演讲最终经过丰富成为《遗失的智慧》一书,2010年在美国出版。开启幸福之门的智慧之作。《遗失的智慧》没有空洞的说教,书中大量丰富生动的案例告诉读者,医生、律师和教师依靠智慧提升了他们所服务的患者、客户和学生的生活,同时也升华了自己的生活。一切都表明,我们的工作越有智慧,我们就越幸福。

名人推荐

知行合一的智慧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好书的特点就是好读,有信息量,而且正确,都有科学依据,不是个人的体会、胡说八道、 诱惑人心。巴里 • 施瓦茨作品 《选择的悖论》与《遗失的智慧》都是符合以上标准的好书。什么是遗失的智慧呢?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实践智慧” ,就是我们常讲的知行合一的智慧。在西方社会,实践与智慧是相矛盾的两个概念,他们认为只知道干活的人是没有理论指导的,是蛮干、是愚蠢的,实践与智慧是相互独立的。但中国的古人很早就提出知行合一了,实际上就是实践智慧。直到近代,我们反而把它分开了,认为“要干,不要想 ; 要做,不要说”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 “行甚于言”都是绝对主义观点,传统智慧从来都强调要言行并重,这远远胜于“行甚于言” , “言和行的冲突” “干和说的冲突”都是我们的误解。我们的思想大概在 100 年前出现了巨大的失落,这和遗失的智慧是一样的,我们西化得太厉害,我们遗失了我们的传统智慧。为什么这本书对我的触动特别大,正因为施瓦茨在重新用科学的方式诠释中国知行合一的理念,是每个中国人都会产生共鸣的理念。这本书同样强调了 “人情” 的作用。我们发展了这么多年, 但提到 “人情”便会想到不讲规则、不讲原则、不讲理智、不讲法制。其实我们忘掉了很重要东西,法制从来都不是制人,法律从来都不是管理人,法的精神我们还没弄明白。人性中确实存在野性的部分,就需要形成一些规则和法律来保护人性善的那面。看见美色都想侵占,那么就有一个法让你别这样。法律的制定从来都是用来保护人的,如若将法律解释成管理人,这就是我们学西方学错的地方。情的作用、道德的作用,感召的作用、心理的作用,其实比物质、法律和强权的作用要大得多、强得多。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真的要相信人积极的天性,这种天性如果发挥得好,我们可以做很多好的事情。实际上,在你用法律惩罚人的时候,道德的感召比法律的惩治更有效。这其实也是中国社会可以弘扬的精神,因为我们从来不是唯法而是唯人,人是有感情、欲望和道德召唤的, “以人为本”也是讲的这个道理。在这很大程度上,中国人在知行合一这点上会比别人做得更好,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它既有法律、也有人情;既有知识、也有智慧;它既有规则、也有宽容。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这样的中国文化才是一个能够走向世界的文化,不然我们永远只能跟在西方后面走。读《遗失的智慧》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另外还是要感受思想的魅力和快乐,欣赏西方人科学证据,同时也要从中领悟到与东方文化的关联。学习的价值那么,我们如何找回遗失的智慧呢?施瓦茨在书中提出了三个原则:善意、解读世界的能力、经验。这三个原则和中国传统智慧皆有关联,在施瓦茨另一本书《选择的悖论》中,我曾着重提及了中国人的善意和西方辩证思维的重要性, 《遗失的智慧》则强调了经验的价值。施瓦茨讲的经验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自己亲自尝试的经验,从实践、从做当中去学习、去体会、体验,叫做“体验式的实践智慧” ; 第二个就是“学习到的实践智慧” ,可以包括学西方的,也可以包括学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化虽然很优秀,但是过去三百年里我们其实在思想方面没有太大的进步,封建禁锢伤害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我们有很多的经验与时脱节、没有与现代生活紧密相关、没有科学的验证、没有证伪,所以东方智慧中的很多东西,我们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有价值。经验,有直接尝试的,也有学习到的,而人类最伟大的能力就是间接学习的能力,很多事情并不需要你亲自去尝试,因为费时间、费精力,还很危险。人类通过学习得到的启示和经验, 比直接尝试得到的经验更加宏广、 伟大、深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寻回传统价值的同时,仍然需要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意义所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遗失的智慧 PDF格式下载



当初买这本书主要是出于对书名的喜欢,在自身无法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我们能做些什么,买回来之后粗略翻了翻,感觉作者也没有讲什么令人感觉深刻的东西,讲的都是两面话,但也确实没有讲错,如果想从其中学习到很多有用的东西,恐怕您就要失望了,但是降低一下期望,把它当成一本畅销书来读,您就会觉得相当不错,没有买亏!


没感想,直接抄了:自然类别、框架、叙事方式,这些是我们用于组织和解读世界的工具。……借助它们,我们就可以感知实践智慧所要求的具体背景。世界是灰色的,通过自然类别,我们就能看到世界的本色;判断几乎是相对的,而框架有助于我们看清事物间的关系;孤立的事件或片段以川流不息的生活为背景,叙事方式可以让我们理解并欣赏自己的生活,并使所发生的片段具有意义。


一本有着和当今时代主流东西不一样的另一种审视与思考。


中国人不缺智慧,只是缺少把握智慧的度。给中国定身定做的社会治疗剂,推荐看看。


书 写的不错 有时候应该好好反思下 值得看


这是我们的时代。放下包袱,重拾智慧。


不错。值得看。不错。值得看。


整本书更像是一本故事书,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开拓思维,增加见识吧,其他没什么了


遗失的,这个标题想了很久,看完全书才通透了。!值得读!


和《选择的悖论》是一个整体,人人都可以读,未必都能受益!


很棒的书,专家的智慧


虽然经济EMS确实很慢,但是书很不错,包装很细心!有书看喽!!!


印刷得不错。是正规的出版物。


值得一读的书,很好,印刷业不错


还凑合吧 我看这些书就是为了洗洗脑


对中国国内的情况而言,有点启发意义,但是,我们更缺少制度及执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