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潘金莲的发型

孟晖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2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

孟晖  

页数:

32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分“服饰”、“饮食”、“起居”、“鉴赏”四辑,作者对古代的名物、生活细节怀着深深温情,以清丽的文笔、幽微的心思,挖掘意趣、渲染喜悦、旁征博引、乱花迷眼,又每每能以小见大。书中另附有大量精美的彩图,使之更臻完美。潘金莲的发型到底如何?按书中的说法,是“红丝儿扎着,一窝丝攒上,载着银丝髻。”其实从图片上看来,这个“银丝髻”是个窝头形状的玩意儿,潘金莲成天将其顶在头上,还是“美极了”,依照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就未必如此。比银丝髻更高一级的是各种“冠”,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潘金莲一生没有过戴冠的风光,因为她人生的顶点,只到了够戴银丝髻的段位。  其实本书不是单单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有猎奇的欲望,所以这是一本有着好名字的有趣的书,对古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细节进行一番梳理考据,满足了我们“偷窥古人”的欲望又长了见识。如关于“红豆刨冰”等如今时兴的冷饮,书中考证说在宋代就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汴梁街头的冷饮摊,青伞下高挂着“香饮子”字样的招牌。《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上还记载了当时的其它饮料:“绿豆甘草冰雪凉水”、“雪泡豆儿水”等,的确与“红豆刨冰”遥相呼应。  读《潘金莲的发型》,很有欣赏李渔《闲情偶寄》的趣味,充分显示了古人休闲生活的情趣。掩卷而思,时尚、流行也确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书籍目录

服饰花落知多少附:遗落的笑靥张生的礼物潘金莲与鬉髻晋代名士的休闲服万里远来的衣衩李清照的时装附:闹蛾满城狂欢夜开合里的风光附:南朝的裙裤披风小识附:民国的女袄黄金与翠羽的华服饮食唐人美点——糖酪浇樱桃酥·酥山·冰淇淋附:金盘点酥山蜜沙冰·乳糖真雪花露天香起居得几而止被底的香球附:玫瑰花的妙用珠帘秀帘影玲珑冰块的遭际梅花络琉璃、玻璃与《红楼梦》附:琉璃的奢侈鉴赏想念梦幻的桂旗空中一朵雨作的云(外四章)人间的天堂与地狱映照死亡的是生命清香悠远的灵性之筏尘梦哪如鹤梦长洗澡水的色情想象韩嫣金弹与掷果潘安与伟大的过去重逢文学想象启动的地方当晚浊遭遇楚辞世界的青花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曹雪芹把他对女儿国的狂想推到了一个高潮。其中,香菱和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人在“红香圃”外斗草的情节,是谁读了都会难忘的。其实,相同的场景,早在数百年前,就在一位女性诗人的笔下呈现过,曹公此刻的文思,很可能是受到了这位女性前辈的影响:“斗草深宫玉槛前,春蒲如箭荇如钱。不知红药阑干曲,日暮何人落翠钿”(花蕊夫人《宫词》)。同样是富贵但封闭的环境,同样是稚气未脱而不得自由的少女,同样是新鲜的春光,甚至游戏也是同样的,只不过,在花蕊夫人笔下,具体的人物身份成了宫女,而地点则是在五代西蜀的宫苑。也是在红芍药花怒放的花栏前,这些年轻的女性想必也是“满园玩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里斗草”,这个拿着蒲草,说它像箭;那个拿来荇叶,说它像钱。《红楼梦》中的“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显然是作家利用了小说篇幅的优势,把相同的情节展开来尽情地加以发挥而已。有意思的是,彼此相隔数世纪的两位作者,接下来都把笔锋转到了女性妆饰上,也许潜在的逻辑是,在绚烂的芍药花前,只有女性的服饰、容妆才足以与之争艳。在《红楼梦》里,这是一条与花光相辉映的石榴红绫裙,在花蕊夫人的宫词中,却是一点在色彩上形成鲜明对比的“翠钿”。一点翠钿,被遗落在了芍药花栏的栏杆前。这个小小的场景,很容易就被人忽略而过,实际上,自它产生以来,也确实一直被忽略着。单从字面上,我们就不难猜测出,“翠钿”是一种女人用的首饰,因此,好像一切都很明白,没什么可多说的,这里呈现的只是一个“绮艳”的场面而已,而“绮艳”,一向就是文学创作的大忌。让我们还是赶紧从这个冷僻的角落掉转目光,去关注那些真正具有研究价值的重大主题……但是,且住,有人应该注意到,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当然的那么简单,在花蕊夫人的《宫词》中,出现过这样一位宫女的形象:“翠钿贴靥轻如笑,玉凤雕钗袅欲飞。”谜底因此而破解了:花蕊夫人词意中的翠钿,并不是“泛指”,不是在笼统地指称一般的首饰,她笔下的对象非常明确。这里所涉及的,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特殊的化妆风气,正所谓“素面已云妖,更著花钿饰”(杜光庭《咏西施》),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女性们流行用各种各样的小花片,来贴在脸庞上、鬓发上,这些小花片,就被叫做“花钿”,或者“花子”、“面花儿”等名目。想当年,花木兰从沙场上九死一生地归来,她要恢复女儿身了,其中所必需的手续之一,就是“对镜帖花黄”。后人也正是借助着这诗句而知道,至少从南北朝时代起,用一片片小花片来装饰自己的面容,就已经是女性中最普遍的化妆术了。只不过,在花木兰的年代,普遍的是黄色的“花黄”,而到了花蕊夫人的时期,绿色的“翠钿”变得最为时髦。原来是“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这“翠钿”不是簪钗,不是绫绢假花,而是花钿的一种,是用来贴饰在脸上的。发髻上玉雕的钗头凤其势如飞,嘴唇边笑涡儿所在的地方贴一对绿色的花钿,做出人工的笑靥,就是那个时代的时髦美人的标准照。此刻正是《花问集》的时代,也是翠钿大行其道、风光无比的时代。除了充当假靥,它更多的是高踞在女性的额头上、眉心间,比如,有一位“眉闾翠钿深”的美人,斜倚在枕上,覆盖着鸳鸯锦被,在帘外传来的呖呖莺啼声中,情思百转(温庭筠《南歌子》);另一位刚刚起床的美人,睡意未消,意态慵懒,头上用白玉簪固定的花冠都偏歪了,但是,此时的她“翠钿金缕镇眉心”,对着小庭中的斜阳轻风,杏花零落,一腔深深的情愁,无可诉说(张泌《浣溪沙》)。当然,翠钿也可以贴饰在面颊上,比如就有一位“翠钿金压脸”的美人,在“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的春残时节,在寂寞的香闺中,灯光影里,因为思念远人而泪水纵横(温庭筠《菩萨蛮》);而另一个境况类似的女性,倚在屏风上独自哭泣,泪水顺着双颊流过颊上的花钿,把这小小的花子给打湿了:“谁信损婵娟,倚屏啼玉箸、湿香钿”(毛熙震《小重山》)。在当时最时兴的花钿样式中,能够与翠钿一争高下的,是金箔做的金钿:“少妆银粉饰金钿,端正天花贵自然”(陆畅《云安公主出降杂咏催妆》之二)。因为金钿薄如蝉翼,也被呼作“金蝉”,词人张泌就曾经偶然在市井上撞见一位不知名的风尘女,脸上是“蕊黄香画贴金蝉”,让词人一时深深为之打动。用金钿做成的人工假靥,就叫“金靥”,孙光宪在《浣溪沙》词中描写了一处落花绕阶、画帘垂地的黄昏的闺阁,一切都是无情无绪的,薰笼中是残香,人也是残妆:“腻粉半粘金靥子,残香犹暖绣薰笼。”金靥子只是半粘在女性脸颊的香粉上,显然随时都可能掉落,但这位女主人公也懒得去收拾,因为“蕙心无处与人同”,她正忙于自己的寂寞呢。顾复《甘州子》中描绘:“醉归青琐入鸳衾,月色照衣襟。山枕上,翠钿镇眉心。”而在他的一首《虞美人》中则提到,在“晓莺啼破相思梦”的早晨,词中所写的女性“宿妆犹在”,这显然正是《花间集》时代美人们的普遍作风,即使在夜晚也不把花钿等等面饰去掉,于是,词人们笔下的一个个感情失意的女主人公,她们多愁善感的面庞,就始终被翠钿或金钿映衬着,无论在一腔幽恨的白昼,还是情潮暗涌的夜晚。

后记

对于琐碎事物的兴趣,最终能形成这样一本随笔的集子,对我是个意外的惊喜。好像我一向就容易对细节分神,即使看好莱坞电影的时候,也总是忍不住盯着片中女主人公的小帽、手包或者钻石胸针。有很长一段时间,这种爱好让我很苦恼,我简直不知道该拿自己怎么办。因此,要特别感谢所有给了我鼓励的前辈长者,在他们的指点下,我才有勇气试着把这种琐碎的爱好带入写作。其中一次对我来说特别关键的机会,是《万象》杂志来向我约稿。我当时很吃力地写了篇作为交稿,但是毫无信心:今天,哪家杂志会对东晋南朝士大夫的披巾感兴趣?但是,这篇稿子居然发表了。某种程度上说,是从这时候起,我对自己感兴趣的那些细节变得认真了。《万象》的风格非常独特(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而为了保持《万象》对我的青睐,我不得不调整自己,去适应这杂志的趣味。在那之前,我只会写一种调子,有点“五四青年”的那种,激情,庄重,放声讴歌,歌声中带点感伤。但是,恰恰是在适应《万象》的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自己也可以有一点幽默,轻松,俏皮。所以,我从个人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对于有心写作的人,对于初学者,杂志的具体影响可以是非常之大。我感谢这些杂志给我机会,不仅因为由此而能把自己的兴趣拿出来娱乐大家,也因为,一旦要把兴趣化成文章,我就必须对自己感兴趣的这些细节加以追踪,而这些追踪的过程,往往是乍惊乍喜,让人热血沸腾。就像走进了一座辉煌宫殿,面对着重重叠叠、大大小小无数的门,我猜想,这些门后一定藏着珍宝,于是怯生生地随便拉开一扇小门,没想到,闪光的珍宝就像潮水般哗啦啦从门后涌出,堆围在我的周围,一下没过我的膝盖,让我目瞪口呆。因此,我特别高兴能借着这个小集子,与朋友分享我的感受,分享凝视中国传统文明的喜悦,分享生而能为一个中国人的幸运感。收在这里的文章,因为当初是刊登在不同的杂志,所以有些内容上彼此有些重复,这要请朋友们原谅。实际的情况是,对于任何一个现象,古代文献都留下了那么丰富的资料,让人在写了一篇、两篇文章之后还会觉得不尽兴。比如,关于“樱桃”,我就~直还想再写点什么。像唐代的“樱笋厨”,就很引人兴趣,目前,我已经读到不止一篇文章介绍这一“史实”——每年的四月十五日,唐朝宰相百官的“工作餐”,是大吃樱桃和春笋,因为在公元9世纪前后,今天的西安~带,春天盛产樱桃与春笋。这个细节所揭示的黄土高原在一千年前的自然状况,真是让人百感交集。中国!你曾经如此美丽!你曾经如此美丽!你曾经如此美丽!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孟晖的散文颇为漂亮,加上这本书的内容就更加漂亮了。从书名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谈论古代时尚文化的书。孟晖从众多的古代文献中还原出历代的种种时尚生活,以今日的眼光观之,古人追求生活情趣的努力比起我们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看着孟晖笔下前科技时代的时尚,我们会感叹科技真的败坏了人类的情趣。


编辑推荐

《潘金莲的发型》:孟晖的散文颇为漂亮,加上这本书的内容就更加漂亮了。从书名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谈论古代时尚文化的书。孟晖从众多的古代文献中还原出历代的种种时尚生活,以今日的眼光观之,古人追求生活情趣的努力比起我们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看着孟晖笔下前科技时代的时尚,我们会感叹科技真的败坏了人类的情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潘金莲的发型 PDF格式下载



我在网上阅读过孟晖的《花间十六声》和《潘金莲的发型》,文字很好,史料翔实,于是在略感价格贵的情况下还是买了。尤其是我觉得其中图片的收藏价值。结果收到南京大学出版社的版本,没被气死,图片印刷粗糙、严重偏色,为了省钱用了不适合表现层次丰富的纸张,比较起三联的《花间》其间的差距一目了然,南京的简直像是盗版图书!我没有见过原来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想来质量应该好些。我觉得现在出版社作为文化单位应该有点起码的责任心,那书我觉得不够出版质量!所有希望收藏该书的童鞋,建议千万别尝试这个版本!


书中有一个不明显的错误,在唐人美食-糖酪浇樱桃中,提到了唐代传奇小说《昆仑奴》一文,说作者为蒋铏,姓氏错了,正确应为裴铏收到的这本书很久很脏,不知是压仓货,还是别人的退货,没验货就付款了,后悔不迭。孟晖的这本书暇时看看很不错,扬之水的话,太专业了点。以前有人从豆瓣上转过一篇关于此书的评价,当时看了笑得直打跌,刚特特去找了来,转部分精彩的过来,题为《香汤、香露与香球~穿越时光之嫖》,作者纳兰妙殊————“未进门时就隐隐见到半透明的一副琉璃珠帘里面(据《潘金莲的发型》一书考证,宋时琉璃制品就已经普及到民间),一位俏生生女子背门而坐。你淫心大动,拨帘而入。那玉奴缓缓转身,谁知一见她的颜面,你唬得腿都软了,险些大叫“妖怪”:  只见这玉奴头上顶着一个窝头形状的银丝壳子,,好像是埃及那旮的金字塔栽在了她头上;她脑门中央涂着一块黄颜料,黄颜料底子上贴一片绿纸花,好像是鸭蛋黄上趴了个绿豆蝇;两腮抹得桃红桃红,好像是猴子的那个部位;红腮帮子上还各贴一朵金纸花,好像是猴子那个部位上粘着两块屎....  ——笔者在半空中得意地道:“这就是我照书的学术考证打造出来的明朝绝代大美女,怎么样小子,还满意吧?”  ——美女脸上贴的叫“花钿”,也叫“面花”,“对镜贴花黄”贴的就是它。    你...定了定神,那边厢玉奴已莺声呖呖地道:“公子,汤已经烧好,奴家服侍你洗浴一回吧。”  你被领到屏风之后,但见一个巨大木桶,热水袅袅生烟。你想起古装电视剧里面逢洗澡必花瓣的镜头(连《黄金甲》里面周杰伦洗澡都是在一片花瓣中露出一颗头),问:“不用撒花瓣么?”  玉奴笑道:“撒花瓣?那是龟兹身毒的习俗吗?”她在一边漆凳上拈起一样物事:“把这装着香粉的香囊丢进水中,水自然会变成香汤。”  ——笔者按:洗澡水里撒花瓣是很愚蠢的想象,就像村姑说“公主挑水的扁担一定是金的”。想想一盆花瓣之中,你洗毕起立,漂在水面的花瓣披挂一身,你还要费时间把它们一一摘掉....”有兴趣的可以去豆瓣找全文来看,她的评论都很奇妙,希望不要怪我不告便转载之罪,实在是本着好文共欣赏之心。 阅读更多 ›


等了N久,不得已,书在另外一家网站买的。内容休闲有趣,是怀旧小资们的必备案头书籍。


这本印刷蛮好的呀,图片当然不能和精装画册比啦,但是这种纸张这种定价已经不错了,相比之下,三联那本花间十六声印刷的真叫一个差!图片一会彩色一会黑白,糙的很!省钱么?砸自己招牌啊!这本书挺好读的,读起来也蛮轻松惬意,推荐


先买了《贵妃的红汗》,装帧和书里的内容一样很精致。很喜欢。又买了这本《潘金莲的发型》,收到书有些失望,尤其是封底的图,可怕。。。这本书的可读性对于我来说,也不如红汗那本。。。


这本书我读了好几遍,越读越喜欢,作者选取的题材都很独特,却又是我们通常不太注意的方方面面。的确,古代美人的首饰、化妆品我们通常都听说过名称,真正是怎么一回事却完全摸不着边儿,读了这本书才恍然大悟。最喜欢的是食物部分,看了垂涎欲滴。


孟晖老师的书写得是没的说的,但是卖家书店简直坑爹。标注是全新品或二手,我下订单,收的是全新品的价钱,书发过来完全就是二手,封面封底有明显污迹,侧边褶皱,底部还盖了骑缝章,这叫新品么?满书都是“历史的尘埃”,灰尘多得直接诱发我过敏性鼻炎。书店是不是应该诚信一点。


很不错的内容,也比较全面


书很好,只是很全面,就是配图有的不是很清楚,关键是跟图片原版有关系吧,有的图很清楚,古代那些画图就不行了,内容还是不错的,本人非专业人士,仅是爱好,至于内容是否确实准确权威就不知道了


史料详尽,叙述语言优雅,有时过于繁琐,一次不宜读得过多。


反正别人觉得不错就行了呗。


从发型,到服饰,从饮食,到起居,古人的风情风貌跃然纸上,丰富的描写填补了想象触及不到的空间,原来古人很时髦,直到现在才发觉。


比起大部头的著作们,比起那些大家们的鸿篇巨著们,也许这本书够薄,但是确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一窥中国古代的人们,虽然这一窥太仓促,太匆匆。很有趣的一本书啊。


首先书的质量很好,其次书的内容很好。结合了古代美术,工艺,古典文学等各方各面的知识,文章既严谨又好读,也很有细腻丰富的个人感情在里面。很喜欢的书。


送来的书内页没问题但是封面和封底都挺脏的,按说这书销量不错不是冷僻到卖不出去压仓底的书,但是我收到这一本的却感觉很旧很脏!郁闷。同一次买的其他书都不错,唯独这一本很喜欢的却这样!


  书名本身就很有意思。果然算是极近八卦之能事了-_-||
  原来古装剧里的发型也没有那么夸张,因为那像山一样高的各种发式,里面是包了假发的。裤裙算新事物吗?no!南朝时就很时髦了。冰激凌真是现代人的专利吗?两千年前的古人已经吃的美滋滋了!穿越文作者们,甭把古人都当傻子了~


  “琉璃、玻璃与《红楼梦》”一章,至少说清楚了如下问题:
  
  一、中国自古就有自己的玻璃制品。战国时期的随侯珠,就是被称为“蜻蜓眼”的玻璃珠。汉代的玻璃制品被称之为“五色玉”,有玻璃杯等出土。
  
  二、随着“琉璃”一词的出现和普及,至有唐一代,已成定论——琉璃,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工制造的玻璃。而颇黎(玻璃),在当时主要指天然宝石。
  
  三、从汉代通西域始,西亚玻璃一步步地从少到多地进入中国。西亚玻璃色彩多种多样,光泽鲜艳莹润,高度透明,被中国人广泛接受。而“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四、至宋,琉璃、玻璃已开始混用。
  
  五、至明,欧洲的水晶玻璃进入中国,定名为玻璃。而琉璃,是指本土常见的旧玻璃制品。
  
  弄清楚了琉璃和玻璃的前世今生,却有一个问题没有说清楚,为何中国自己的玻璃败给了西域玻璃以及后来的欧洲水晶玻璃呢?
  
  在西域玻璃一段,作者提到:中国玻璃制造在接受外来影响的同时,很难完全移植外来的全套工艺,这其中,包括无法找到与异域玻璃一样的原料及其配比……本土生产的玻璃器,始终没有能够在质量上过关,坚牢程度不够,尤其是耐热性太差,因此无法与国外玻璃竞争。
  
  在欧洲水晶玻璃一段,作者又提到:水晶玻璃的特点是无色透明,毫无杂质,透光性能极好,反光性能也极佳,并且沉重结实,不易破碎,这些优点,都是土产琉璃远远不能比的。
  
  说来说去,好像都说的是皮相,并没有点到中国玻璃的死穴。
  
  其实,中国的玻璃和国外的玻璃并不是同样的材料。中国土产玻璃是“铅钡玻璃”,而国外的玻璃是“钠钙玻璃”,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
  
  铅钡玻璃有着先天不足的缺陷,其主要成分是铅钡,熔点低,易烧制,但易碎、不耐高温、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和陶瓷、青铜、玉石器比起来,这种铅钡玻璃器具用途狭小。一样是市场决定一切,这样的玻璃不适合日常生活,曲高和寡,自然无法流行。
  
  而国外的的钠钙玻璃,适用于较高的温度,对骤冷骤热适应性也比较强,这样的玻璃制品传入中国,自然中国消费者要选用“洋”的啦!
  
  说来说去,这玻璃的历史,体现着经济学的市场规律啊!
  


  这本书是因为朋友推荐,因为她知道我特喜欢八卦,古代的现代的国外的国内的时尚的秘辛的……
  
  整本书看下来悠闲随意,很适合放松的阅读文本。作者的后记最后一句话让我不禁眼眶湿润:中国,你曾经如此美丽,你曾经如此美丽,你曾经如此美丽。
  
  可是,书中描写的那么多妙丽的事物都只能在书中回味。


  想在当当上淘些关于古代熏香的书,不知怎么淘来淘去看到这本,同涓涓细流般细腻却无华的内容相比,这书名取的的确是哗众取宠了。


  潘金莲的发型还真很普通,无非隔三差五的抹抹芭蕉油,上上杀虫剂,实在不行就在小池塘就地梳洗一番。
  作者实在闲得慌,有那时间,不如研究下潘金莲的发型是如何影响到她的心理活动的。


  看了《潘金莲的发型》和《花间十六声》后,意外的发现了自己上辈子的死法(当然前提条件是我上辈子还是中国人,而且是古代的中国女人)
  
  那么具体死法究竟是什么呢?
  
  是那种很冤枉的死
  不是被人害死(也可以说是被人害死,或者说是被一种文化习惯害死)
  
  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很难以想象的一种死法~~~
  
  或者说是两种死法~~~不过都跟睡觉有关系:
  
  1)落枕而死
  很难想象吧?什么样的枕头居然能让我落枕而死?
  很简单,瓷枕又叫山枕,或者那种竹枕又叫琴枕皆可。
  那么小小的一个枕头,哪里够放我的头?就算刚好可以放下,那我晚上扭来扭去的时候,脑袋很难免不从上面掉下来啊(不好意思,我睡相实在不好)就算 我可以控制自己一动不动的睡一晚上,当我的头向枕头上撞的时候,难免磕碰,久而久之,我不相信自己会练成铁头功,枕碎人亡到是极为可能。这就是一个枕头引发的血案啊~~~~
  
  2)被金钗叉死
  你没看错,是睡觉的时候被金钗叉死的,好象一宗极难侦破的密室杀人案。
  可事实很简单,就是我在睡觉的时候不小心被自己头上的金钗给叉死的
  也不知道谁立的规矩,居然逼古代女人睡觉的时候不准把头发披散开来,一定要有个松松的髻,所以一定要叉至少一个钗子。我一定会被哪个钗子叉死的
  
  睡觉的时候应该是最最最舒服,最最最放松的时候,怎么能让什么钗子,瓷枕这种硬邦邦的利器放在自己身边呢?
  搞不懂古人怎么想的,难怪大家的寿命都不长


   大致的翻了一下,我就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不仅是自己看,我还要把它推荐给我的朋友们,长辈们。
   其实书中的很多内容以前也了解过,只是没有作者这样系统的总结出来。这本书其实给了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一个新的认识。为什么一提到“封建社会”个个都咬牙切齿?这都和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关。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一些错误的观念,以至于很多中国年轻人对于自己祖国的历史不屑....
   那个年代的生活就只有暴君瘟疫吗?我们未免看得太狭隘了。谁说那个年代女人的生活就是痛苦和被欺压?那些传颂千年的诗词歌赋,那些美的炫目的服饰,是多么的让人感叹向往!由于学习古琴的缘故,我会更多的关注我们老祖宗的文化。每当我捧读《诗经》,每当我倾听《牡丹亭》,我就情不自禁的骄傲: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这么多的宝贵遗产!
   可是这些宝贵的遗产又有那些中国人来继承?不可否认,我们不可以老把目光放在过去,不能老是沉醉在五千年的文化旧梦中。但这并代表我们可以不了解历史或错误的了解自己的历史。我们搞经济我们搞发展我们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这是很需要很迫切的。但是为什么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牺牲我们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很多得不到保护的国粹在消失,想到这点我就很痛心。经济需要繁荣,文化也同样需要尊重。
   有的朋友说我偏激了点,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如今的中国对于自己的文化保护实在不够。我建议大家都来看看这本书,了解一下真正的古代生活!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丰富的遗产,只待你自我挖掘。


好可爱的读后感,哈哈


瓷枕的设计就是让你睡觉的时候可以头发分毫不乱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