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巴黎伦敦落魄记

[英]乔治·奥威尔 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集团
出版时间:

2006-03-01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集团  

作者:

[英]乔治·奥威尔  

页数:

159  

译者:

胡仁鹏  

Tag标签:

无  

前言

  乔治·奥威尔(1903—1950)凭借《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在世界文坛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至少在政治批判小说和“反乌托邦文学”的领域内,他已然成为标志型的人物,可作为以奥威尔为笔名所出版的第一部书,《巴黎伦敦落魄记》却似乎没有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足够重视。公允地讲,跟《动物农庄》的辛辣讽喻和《一九八四》的直指人性比照起来,《落魄记》在写作技法和思想深度上确实欠了一些火候,甚至可以说,作为一名中产阶级出身的作家,他一开始选择摸索和体验巴黎底层的生活,这本身就很冒险,而以此为基础所作的一部传记式记录,到底能有多少可靠性,也确实让人心生疑虑。  那么这本书的价值何在?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了解一个更为完整的奥威尔吗?是为了让我们看看他的早期作品为后来的政治观点作了多少铺垫吗?(当然这些也很重要)。暂且抛开唯物的联系观,即使孤立地看待这本书,它还是大有其自在价值的。  好多评论家都把早期的奥威尔和萨克雷(w.M.Thackeray,1811—1863)、劳伦斯(D.H.Lawrence,1885—1930)作过比较,我对这两位文坛巨擎了解不深,自是不敢妄加评判,可我会想到狄更斯(CharlesDickens,1812~1870),他也是写巴黎和伦敦、写社会底层生活,写得如此真切、如此精湛,几近至善的地步,至少就所谓“批判现实主义”而言,这么评价他并不是简单的盖高帽。于是乎,一个世纪后再出现一个奥威尔,似乎意义不太大了。实则不然,狄更斯和奥威尔处在不同的两个时代,关注社会的方式也有显著的差异。前者是写实主义的,后者更像是一个充满奇幻的预言家,游走于人类社会和动物王国之间,目光伸延到半个世纪后的未来社会。可颇为有趣的是,正是写实的狄更斯,总是在小说末尾来上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更像是宣讲一种道德寓言;而正是奇思的奥威尔,却在虚拟的世界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无比真实的世界。因此,奥威尔始终是立足现实的,取何背景只是操作手段的考虑,最终还是为了让这现实更加撼动人心、开启心智。而本就取自真实经历的《落魄记》,也就愈发显得直抒胸臆、富含揭示意义了。  在这部描写贫困生活的著名作品中,奥威尔向人们展示了贫穷的真正含义。主人公的霉运从所住的旅馆被一个意大利人偷窃开始,当时口袋里只剩下四十七法郎,这显然已经非常不妙了,“即便不是赤贫,也处于赤贫的边缘了”。聪明的读者或许能够猜测出,这必定是一个讲述生活水准每况愈下的故事,可却不曾料想,甫一开篇就会这般凄惨,不免要心生疑惑:后面尚有厚厚的几百页,居然真的能再穷下去吗?究竟还要怎样地存活?不错,奥威尔便把这种生活硬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拼死拼活地打工、当衣服、乞讨、接受救济……实在没的吃,就索性躺着不动弹,于是生活已不成其为生活,仅仅是保全性命而已。能将这种遭遇写得如此触目惊心又不失真实,非亲身经历所不能,所以说,奥威尔不单是观察者,更是体验者。这等生活,仅是依照原样叙讲已能令人多有慨叹,再经由奥威尔客观、深沉的笔触,自是格外地感动人心。  巴黎的日子虽说潦倒,可毕竟只是肠胃的受苦、身体的困顿,比较起来,英国的收容所对人的精神的囚禁和折磨来得更为可怕。由于制度上的不合理(在一个收容所只能呆一晚,而且在里面无所事事,以至于干活儿居然成了一种乐趣),流浪汉和乞丐的境遇无法得到切实的改善,只能忍受着耻辱和乏味。“最根本的一点是,他们的痛苦根本没有意义,过着难以想象的悲惨生活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没有一种生活比从一个监狱到另一个监狱,每天花十八个小时呆在屋里、走在路上更无聊的了”。而他们之所以承受这些惩戒,仅仅是因为当权者认定:务必要使下等阶层保持忙碌,否则他们就会变成滋事生非的暴民。实际上,奥威尔在这里已经开始从人的心理和意识角度考察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了,因为他注意到,对思想的操控远甚于对肉体的束缚,而这些思想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  跟后期的《动物农庄》及《一九八四》不同的是,这部自传式的作品不含有任何隐含的象征和讽喻,而是平铺直叙,有话就讲。有时,他似乎生怕读者还没彻底通晓自己的主旨,于是干脆打断所述故事,直接评头论足起来(这当然同所谓“元小说”的插入式议论是两回事),甚至在最后几章整段整段地抨击对流浪汉态度的不公,并提出了自己在社会改良方面的建议,活脱脱一份社会调查报告,无怪乎批评家弗里德里克·卡尔声称,奥威尔作为新闻记者或社会历史学家的成分要远大于艺术家的成分,或者说,他在历史纪录和艺术创作中往往顾此失彼、不得兼顾。  就其早期作品而言,这话也不无道理,但倘若据此就认定奥威尔重政治而轻艺术,那可就步入简单化归类的误区了。诚然,奥威尔的每一部作品,不管是公开的还是隐晦的,似乎都没有摆脱政治上的宣教,可这宣教并不等同于思想宣传(propaganda),而是基于人性、人道的呐喊和鼓呼。正像每一个观察者都要受环境背景的影响,每一个作家也必然会受某种意识形态的作用,这本就不受个人意志的转移。因此,奥威尔并不代表哪个政党的利益,他只是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人性的完整和尊严,他的思想概括起来倒也不难,那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识分子的良心”。

内容概要

在这部受到相当重视、以其对贫困的真实而不动感情的描述而闻名的作品中,奥威尔叙述了一位不名一文的英国作家的冒险:他发现自己迅速陷入了两个欧洲大首都的肮脏的心脏。在巴黎是一个洗盘子的,他以生动的细节描述了法国豪华餐馆的不堪内幕。在伦敦,他遭遇了街头人们与慈善庇护所的烦扰世界。在他找工作、食物和寄居所的时候,他以一种经常是幽默和清晰的方式所讲述的他欺骗房东和跟当铺谈判的冒险,教给了我们关于贫困与社会的某种冷静的奥威尔式的真相。  在这部描写贫困生活的著名作品中,奥威尔向人们展示了贫穷的真正含义。主人公的霉运从所住的旅馆被一个意大利人偷窃开始,当时口袋里只剩下47法郎,这显然已经非常不妙了,“即便不是赤贫,也处于赤贫的边缘了”。聪明的读者或许能够猜测出,这必定是一个讲述生活水准每况愈下的故事,可却不曾料想,一开篇就会这般凄惨,不免要心生疑惑:后面尚有厚厚的几百页,居然真的能再穷下去吗?究竟还要怎样地存活?不错,奥威尔便把这种生活硬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拼死拼活地打工、当衣服、乞讨、接受救济……实在没得吃,就索性躺着不动弹,于是生活已不成其为生活,仅仅是保全性命而已。能将这种遭遇写得如此触目惊心又不失真实,非亲身经历所不能,所以说,奥威尔不单是观察者,更是体验者。这等生活,仅是依照原样叙讲已能令人多有慨叹,再经由奥威尔客观、深沉的笔触,自是格外地感动人心。

书籍目录

代译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思想的前夜——译后记

章节摘录

  巴黎,金鸡路,早上七点钟,街上响起一连串暴怒的、令人窒息的叫骂声。在我寓所对面经营一家小旅馆的蒙斯(Monce)夫人来到街道上,冲着三楼的房客大喊大叫。她就光脚穿着木底鞋,花白的头发披散下来。  蒙斯夫人:“你这个婊子!婊子!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不要把臭虫弄到墙上的?你以为你把整个旅馆买下来了吗。嗯?你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那样把臭虫扔到窗外?娼妇!婊子!”   三楼的那个女人叫道:“你这头母牛(Vache)!”  随即,街道两边的窗户突然全打开了,半条街都加入了这场口水战,各种各样的声音混杂在一起。十分钟后,一群骑兵经过,他们的吵闹才戛然而止,都停下来看这群骑兵。  我勾画出这幅情景,只是为了传达金鸡路是何风貌。争吵不是这条街上所发生的唯一事情.不过,要是哪一天不爆发此类争吵,反而会很奇怪了。吵闹声,街头小贩凄凉的叫卖声,孩子们在鹅卵石上寻觅桔子皮的叫喊声,还有夜晚响亮的歌声,以及垃圾车熏天的臭气,一起混杂在这条街上的空气中。  这是一条非常狭窄的街道——两边高耸着丑陋的房子,它们以各种奇怪的角度相互倾斜,仿佛在倒塌前的那一刻凝固住一般。所有的房子都是旅馆,挤满了房客。这些房客主要是波兰人、阿拉伯人,还有意大利人。在旅馆的底部是廉价的小餐馆,花一先令就可以喝个痛快。每到周六晚上,这一带三分之一的男人都喝得酩酊大醉。经常为争夺女人而发生争斗。住在最廉价旅馆里的阿拉伯小工过去经常进行莫名其妙的争斗,用椅子,有时候还用左轮手枪作为武器,来解决此类问题。夜间,警察得两人作伴才会从街上走。这个地方相当喧嚣。然而,还是有一些体面的人生活在这喧闹和肮脏之中,比如说法国店主,面包师,洗熨女工,诸如此类的人,他们不跟人交往,不声不晌地积累下一小笔财富。这是一个典型的巴黎贫民窟。  我居住的旅馆名叫三雀旅店。旅馆有五层,摇摇欲坠,里面漆黑一团,异常拥挤,整幢房子用木板隔成四十间。房间很小,因为没有女仆,而房东(patronne)F夫人又根本没有时间打扫,所以房间永远肮脏不堪。墙壁很薄。如同做火柴梗的木料。为了遮盖裂缝,他们用粉红色的纸糊了一层又一层,纸早已松脱,里面躲藏着无数的臭虫。靠近天花板的地方有成排的臭虫像列队士兵一样整天爬来爬去,夜里如同饿狼一样扑下来,因此房客一晚上不得不起来几次对它们进行大屠杀。有时臭虫可恶至极,他们常常用硫磺熏,把它们赶到隔壁;隔壁的房客也会进行反击,用硫磺熏自己的屋子,把臭虫赶回去。这个旅馆脏虽脏,但让人有家的感觉,因为F夫人和她的丈夫都称得上是好人。每周的房租三十到五十法郎不等。  房客流动性很大,大部分是外国人,来时不带任何行李,呆上一周,然后就消失。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皮匠、砖瓦匠、石匠、粗工、学生、妓女、拾荒者。他们中的一些人几乎一无所有。在一间阁楼中住着一个保加利亚学生,他做一种奇特的鞋子,这种鞋销往美国。他每天六至十二点坐在床上做鞋子,做十二双鞋子,赚三十五法郎;其余的时间他去索邦大学听讲座。他学的是神学专业,满是皮革的地板上堆满了神学方面的书籍。另一个房间里住着一位俄罗斯妇女和她的儿子,儿子自诩为艺术家。母亲每天有十六个小时都在缝补袜子,每只袜子赚二十五生丁;而儿子穿着体面的衣服,游荡于蒙巴纳斯的咖啡馆。有一间房子出租给两个不相干的房客,一个白天工作,另一个夜里工作。还有一间房子住着一个寡妇和她两个成年的女儿,两个女儿都患有肺病。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这部受到相当重视、以其对贫困的真实而不动感情的描述而闻名的作品中,奥威尔叙述了一位不名一文的英国作家的冒险:他发现自己迅速陷入了两个欧洲大首都的肮脏的心脏。在巴黎是一个洗盘子的,他以生动的细节描述了法国豪华餐馆的不堪内幕。在伦敦,他遭遇了街头人们与慈善庇护所的烦扰世界。在他找工作、食物和寄居所的时候,他以一种经常是幽默和清晰的方式所讲述的他欺骗房东和跟当铺谈判的冒险,教给了我们关于贫困与社会的某种冷静的奥威尔式的真相。  ——《纽约时报书评》  这是种具有信念的感觉,几乎是一种快乐,在知道自己最后真正地落魄的时候。如此经常地谈到坠落——坠落已经来了,你已经找到了它们,你可以忍受它。它削弱了很多的焦虑。  ——《巴黎伦敦落魄记》  在他完全经历了他那个时代的肮脏现实的时候,他奇迹般地出污泥而不染……他保持了一种宗教的清晰,它穿透了被习俗所隐藏、所遮掩和伪装的不洁……本书是部极具图像感的报道,一种荒谬的有趣。  ——《大西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巴黎伦敦落魄记 PDF格式下载



乔治·奥威尔一生都在为不平等与不公正战斗,恰恰他又看透了CP的本质。读他早期的作品,或许政治气远没后期的那么重,但也失掉了一些后期的深刻。


薄薄的一本书,更像是纪实写法,写了作者在混乱的大城市的落魄生活,书本挺轻的,字也清晰,不错


讲的是文明社会的底层小人物为生活挣扎的故事   书中描写的残酷现实令人感到伤心  原作者文笔极好。原文没有看过,不过译文是挺流畅的。


社会当然存在无数无意义的工作,从来没有一个物种达到人类这样的过剩而不愿意死去,并且有如此多的方法苟且活着。


很反应当时的社会


人在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是没有办法考虑尊严的,但这也并非就是一些人作为乞丐的理由,看看我们身边现在忽然出现了多少年青力壮的乞讨者啊,至少中国现在还是有不少就业机会的,只是和不劳而获相比挣钱的速度太慢了,这种人是可耻的.


帮同事买的很不错啊纸张也不错


这个价格,很便宜了,慢慢地看


拿起它,就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


很喜欢,冷峻的良心


贫穷、落魄,找不到希望的门。贫穷是最惨痛的疾病。国家让人民贫穷没有尊严,那就是敌人的国家,法律让人民贫穷没有尊严,那就是敌人的法律。约翰托兰的《历史捕影》中也记述了自己早年的流浪,大凡伟大的记者和作家都会有自我放逐的经历。这不能叫体验生活吧。他们为了人类的良知,为了人类的尊严。到达社会的最下层去感受真理的一星暖意。革命是美好的希望,但是塞缪尔约翰逊说:爱国主义是无赖的避难所。而伏尔泰说那些高举正义红旗的人满面红润的走向罪恶。革命者起来反抗然后成为压迫者,奴隶拿起了鞭子。只有真正经历自我放逐并有宽容心的知识分子,才会成为社会改良的动力。甘地、史怀泽、奥威尔,他们是人类的良心而不是鞭子或其他。


我习惯有所保留,所以不给5星的评价,但这本书我确实非常喜欢,包括《动物庄园》,我认为相当经典!《巴黎伦敦落魄记》好像是作者早期的作品,有书评认为这作品的功力还不显深,但我看来,作者语言生动平实,极具写实感,虽然有些传统老式作品的腔调(那时候的小说好像都有那个调调),里边的人物的处事逻辑好像也和咱们不同(可能是时代原因也可能是地域原因),但细细品读的话,可以从中学习到大师的创作手法,我粗粗读了一遍,如今放在床头,每晚细细地读一章,真的相当喜欢。


首先要说,我拿到手的这本书非常的旧,非常的脏。好像在书店被蹂躏过好多次了。在当当买这样的旧书应该有如此的心理准备。其次,这是奥威尔的早期作品,如果想看看他不悲观的时候如何。就着只有一部了。喜欢他的人应该看一下。


生存的意義是甚麼?
答案是生活.
生活的意義是甚麼?
答案是吃飽肚子.
吃飽的意義是甚麼?
答案是生存!

這是作者年輕時代生活在經濟不景的歐洲的真實寫照.

旅館與餐廳 (尤其是高級的) 的陰暗面;
工作與勞動對生活所造成的咄咄壓逼;
捱飢抵餓的真實滋味;
沒有力氣, 人便也沒有了尊嚴.

這是一本讓人讀來感到很不舒服的傳記,
但這也就是它讓我感到值得一讀的重點.

貧窮這個惱人的問題其實分開兩方面:
1. 物質生活上的貧困
2. 精神生活上的貧乏
究竟那一個影響更壞?

後記:
幸好作者只是落魄而沒有頹廢,
否則我們便讀不到他的 [1984] 和 [動物農莊]了.


世界上有两种真实,一种是思想的深刻,另外一种是感觉的苦涩,这本书无疑属于后者,作者亲身所历,让读者感同心受。


都是写巴黎的,或许可以对照流动的盛宴


大体的展现了当时欧洲的情境,可笑也有点可悲


真实的文笔。喜欢。


其实也就是反映当时社会的一本小说。


只能说,这本书我败给你了,连语文老师都说要好好的琢磨


心里挺沉重,好像有无限多的事情值得忧愁...书本身不错,奥威尔写的很好,只是纸质感觉很一般,甚至不好。


这本书买来送给朋友的朋友还没有看所以暂时写不出来评论


是旧书,但是乔威尔的书肯定好看,希望当当补新货


结局不喜欢 就像是写着写着突然不想写了是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