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风百俗
2006年7月1日
江苏人民出版社
王稼句
303
无
创刊于1884年5月,终刊于1898年8月的《点石斋画报》,十五年间,共刊出四千余幅带文的图画,这对于今人之直接触摸“晚清”,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个不可多得的宝库。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专门家及文化人所理解——“晚清写照”丛书的出版,再次印证了这一事实。 关于《点石斋画报》的演进轨迹——其崛起与消逝、创刊宗旨以及与《申报》的关系、如何突出时事与新知、协调图像与文字,还有众多后学怎样迅速跟进、花样翻新,所有这些文化史或艺术史的重大话题,均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不妨取巧,提供三首有趣的小诗,略加点染,以见时代风气之一斑。 就在《点石斋画报》创刊的同一年,《申报》馆附属的申昌书画室发售上海点石斋印行的上下两卷《申江胜景图》。上卷第三十图题为《点石斋),其配诗很好地表达了时人对于此一新工艺的强烈兴趣: 古时经文皆勒石,盂蜀始以木版易; 兹乃翻新更出奇,又从石上创新格: 不用切磋与琢磨.不用雕镂与刻画. 赤文青简顷刻成,神工鬼斧泯无迹。 机轧轧,石粼粼,搜罗简策付贞珉。 点石成金何足算,将以嘉惠百千万亿之后人。早在1838年,就已经有传教士在中国采用石印方式制作出版物;而1878年点石斋主人美查(ErnestMajor)购进新式石印机器,更开始了成功的商业运营。此等新工艺,因能使所印书画“皆能与元本不爽锱铢,且神采更觉焕发”(《点石斋印售书籍图画碑帖楹联价目》,见1879年7月27日《申报》),迅速得到推广。此前印刷图像,必须先有画稿,再据以木刻,或镂以铜版,费时费力不说,还不能保证不走样,更不要说无法做到“细若蚕丝”、“明同犀理”(参见委宛书佣《秘探石室》,见1887年2月5日《申报》)。而今有了石印技术,这一切都成为举手之劳。正所谓:“蝇头细字看分明,万卷图书立印成。若使始皇今复出,欲烧顽石亦经营。”(慈溪辰桥《申江百咏》)画报之所以能在中国立足,并迅速推广开来,这一技术因素至关重要。 最早谈论泰西画报的中国文人,很可能是热心接受西方文化的出使英法大臣郭嵩焘。《点石斋画报》创刊前六年——光绪四年(1878年)正月初七,郭嵩焘在听取关于画报历史及制作方式的演讲后,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刻画三法:用铜、用石、用木。铜版价昂。石板起于一千八百三十年,价廉费省,故近来印画多用石板。木板用黄杨木凑合成之,用螺丝钳接,可以分段镌刻,刻毕斗合,尤易集事,《伦敦画报》专用之。各国新奇事,皆遣画工驰赴其地摹绘。……继《伦敦画报》起者《克来非其》。与《伦敦画报》相仿則有《机器》新报、《攀趣》新报、《凡匿台绯阿》新报。或详器物,或主讽刺,或绘名人小像,其用意又各不同也。早期在华传教士所办画报,有采用黄杨木版的(如1875年创刊的《小孩画报》),也有择用铜刻版的(如1880年创刊的《画图新报》),因其画面没有时间性,也不涉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虽属“杂志”,却非“新闻”。《点石斋画报》的意义,在于其开启了以“价廉费省”的石印方式报道“各国新奇事”的新时代。 载1883年5月28日《申报》上的《申江纪游》(招隐山人),已在歌咏申报馆之传播“时事”以及点石斋之印行“书画”,只是那时两者还没找到图文结合的最佳方式:“时事都登报馆来,蝇头小字费编排。文人事业才人笔,书画争夸点石斋。”至于1887年春醉楼刊本(申江百咏》(慈溪辰桥),则对于《点石斋画报》之“大半采《申报》中事有可绘图者,一事一页,描写入神,用石印印行”,大加赞叹: 一事新闻一页图,双钩精细费工夫。 丹青确有传神笔,中外情形着手摹。因中法战事的刺激而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对“战争风云”、“中外交涉”以及“租界印象”等给予特殊关照,自在情理之中。除了事关国家安危以及黎民百姓的生死存亡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外,还因画报的新闻性质在此类事件的报道中可以得到最为充分的表现。《点石斋画报》存在的十五年间,正是晚期中华帝国的多事之秋。身处“门户开放”的最前线,上海的士绅与民众,自是最能体会,也最为关注与外国列强的接触。不管是关系重大的军事战争、外交谈判、租界协议,还是近在眼前的变动不居的华洋杂处局面,都与上海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到中日甲午海战的悲壮场面以及前因后果,小到租界里某次西兵会操或某领事捉拿赌博的过程,都在画家的笔下得到呈现。在这个意义上,郑振铎称其为“画史”(参见《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193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一点都不过分。 为满足民众了解战事的兴趣而创办的《点石斋画报》,配合新闻,注重时事,图文之间互相诠释,方才是其最大的特色以及成功的秘诀。当然,其中也有风土人情、琐事逸闻、幻想故事等,但对于时事的强烈关注,始终是画报有别于一般图册的地方。与新闻结盟,使得画报的时间意识非常突出,文字中因而常见“本月”、“上月”字样。而以《力攻北宁》开篇,也很能表明编者与作者的兴奋点之所在。1889年,尊闻阁主人离沪归国,后继者基本上是萧规曹随,《点石斋画报》依旧保持关注时事的特点。前期报道中法战役,固然令人拍案叫绝;后期追踪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台湾民众之反抗日军,也有绝佳的表现。一直到倒数第二号之以(强夺公所》、《法人残忍》描摹四明公所事件,都还能看出其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强烈关注。 在众多关于《点石斋画报》的论述中,鲁迅的意见值得注意。同样对吴友如的“时事画”感兴趣,鲁迅不只关注题材,更强调观察的眼光与绘画的技巧。他一方面批评吴友如对外国事情不太了解,故笔下多有纰漏,另一方面又承认《点石斋画报》在晚清传播“新学”的意义(参见鲁迅《题〈漫游随录图记〉残本》及《上海文艺之一瞥》二文)。我以为,如此立说,比较稳妥——既表彰其功绩,又避免刻意拔高。从绘画史角度看,1890年后的《点石斋画报》,虽保留了吴友如时代严谨细密的画风,但线条相对呆滞些,技巧上不若吴转而自创的《飞影阁画报》娴熟,也不像潘达微、高剑父等主持的《时事画报》之侧重漫画,挥洒自如。但其注重写实、不事喧哗、平实而低调的叙述,以及追求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密切配合,使得其文化史及社会史意义在晚清画报中独占鳌头。
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的晚清画报,早就被后来者所超越;但其开启的以图文并茂方式报道时事、传播新知这一新兴事业,时至今日仍很有生命力。现今出版的丛书包括《晚清奇案百变》《晚清洋相百出》《晚清官场百态》《晚清民风百俗》四册,均采用《点石斋画报》图版,点录文字,略加评说,以便读者对照欣赏。此等图文并置、新旧杂陈、文白参差的“闲书” ,既有趣味性,也不乏幽默感,有心人自能神游冥想,读出历史的“酸甜苦辣”来。本书为套书中的一本。 本书为《晚清写照》丛书之一。《点石斋画报》是晚清在上海出版的风行一时的中国第一部时事风俗画报。在内容上,它真实地记录了重大历史转型时期在中国人心目中留下的图像,既有中西方在政治、军事、文化和民俗上的冲撞、对峙和交融,又有中国的民间疾苦、风土人情、官场腐败和西方的社会要闻、科技成果、生活习俗。《晚清民风百俗》从《点石斋画报》中精选出一百五十幅有关“风俗”的图画,写出了各种民风民俗的内容和渊源,可窥19世纪后期国人的生活;而且风俗活动的场景和细节,画来特别真实有趣,有助于读者了解晚清风俗特点。
龟子报春太岁被打掉元宝画鸡馀韵菩萨拜年大放爆竹辛盘荐瑞跳灶翻新庙祀财神财神内向送麒麟千炬围跳鲍老京师放灯歌舞昇平踏春赘谭走桥韵事文虎标新求嗣可哂异端宜禁喜迎紫姑上元谒祖打鬼驱灾生菜盛会九华进香还炮志盛小鬼赛会儿戏神祇为花作嘏祝花神诞百花生日英将遗烈风筝雅会放鹞灯佳人扑蝶佳人拾翠无常赛会洗脚大会抛童子会瞎子赛会谕祭先农采茶入贡崇祀字祖恭送圣迹佛诞进香西湖放生婴孩过关雅集名蕙龙舟竞渡水军吊古锺馗赛会锺馗嫁妹虔祀曹娥斗草风清降神恶俗佛寺晒经数罗汉伴观音点肉身灯盂兰志盛超度孤魂网船会渔师报赛祀兔成风观潮纪盛串月可笑爱斗蟋蟀预迎经魁登高致祸重阳桀石赛灯申庆盘古生日媚神笑柄和尚过年吴中年景跳灶盛典祀灶采风别岁卜岁奇谈镜听卜吉大赛龟灯迎神远游鬼会占鳌迎兆赛会志奇划水仙文昌逐疫铜鼓驱疫贺新禳疫以术驱蝗捕蝗新法虫亦畏威京师求雨蕉龙致雨舍身求雨祈雨新奇禁屠笑话击鼓祈晴高上刀梯乡人傩督毁淫祠淫祀无福信妖演剧土地娶媳土地解饷神岂导淫站肩却疾禁扮淫戏香烛大观神检药奉祀述奇幻术难凭飞鸾新语行尸厌胜樟柳神木人为祟捆仙索肖而不肖丐头出殡汲水超生泉台合卺鬼姻缘僵尸出嫁当妻谈新张灯斗宝点缀昇平画舫飞灾琴川风月烛龙游戏画舫飞灾秦淮胜会神技可观高跷肇祸走索翻身绳技翻新遁身现法探囊取物庖丁绝技掷钱伤耳别有肺肠咽弹伤命无臂小孩徒多一手猴舞蛙嬉鼠子演戏鸽戏游戏三昧棋局翻新手挥目送后记
但抢炮未必在土地诞日,其他时候也有。如广东龙山就在正月、二月间,民国《龙山乡志》记道:“正、二月,各庙社烧花爆,男女往观,拾得爆者来岁须还,以鼓吹送至家,谓为添丁之兆。”广东南海官窑则在正月二十六日举行的生菜会上,称为“烧神炮”,人山人海,抢炮者万头攒动,所谓神炮者,大如竹筒,腰系铜圈,炮响圈飞,直冲云霄,抢炮者争相抢夺。神炮连放六次,依次是头炮、二炮、三炮、润三炮、四炮、五炮,以抢得润三炮为贵,称为“丁财炮”,丁者喻得子,财者喻发财,故有此名。安徽歙县则在正月初二日,《中华全国风俗志》之《歙县纪俗诗》咏道:“各族祠前爆竹喧,人丁有例记年年。瓣香拜罢低低祝,一万虔输汉口边。”注道:“阴历初二日,各族祠堂,例放人丁炮,每丁三枚,得子者加百子十挂,是日燕香祈子有效。” 抢炮一年后,果然发财或得子,就得还炮,也是非常隆重的事。这则报道就记妓院龟子作还炮的盛举,妓院自然有妓院的特色,“乔扮雏妓三十二人为散花仙女,华装艳服,过市招摇”,自然让人啧啧称羡了。 点石斋人称龟子为“元绪公”,可以作点解释。“元绪”本指乌龟,典出旧题任防《述异记》卷上,有日:“东阳郡永康县,吴时有人人山,逢大龟,担之,未至家,遇夜。揽舟于岸,见老桑呼龟日:‘元绪,汝当死矣。”’前人诗文中亦有用之,如贺铸《题汉阳寓舍老桑》诗曰:“底事殷勤谚元绪,不应有意附炎炎。”但称妓院侍役为“元绪”,则是晚清文人的戏谑调侃了。
无
非常满意,图文并茂,既有旧闻又有新说,生动诠释了晚清民俗风物
本书取的的《点石斋画报》里面的百则小故事集成出书,并配以图画。对我们了解晚清社会民风十分有帮助。但编者高估了读者的文言文功底以及阅读耐心,只是对选取的某段新闻做下评论,只有下不了评论的时候才翻译原文。看的那叫一个累!我们买书并不是看你的评价,而是为着历史真实的记录去的。试问现在有几个能像读白话文一样读古文的人?编者为什么不翻译一下呢?只是通篇大书特书你的独家见解,本来这些故事都是见仁见智的事,编者完全可以制作注解,并就古今不同之处加以解析,这样才能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