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脱之墙
2007-01-01
江苏人民出版社
毛文凤 著
259
无
毛文凤先生的诗集即将出版,嘱我为序,我很高兴。 十年前,我和文凤先生刚刚认识,在一次聊天时,无意中提到文凤先生会写诗。我当时就讨来还未整理的手稿读了几首,觉着很感人,文字也很美,于是便鼓励他考虑整理有机会正式出版,同时也随口作了个承诺:如果出版,我会为这部诗集写序。哪怕不正式出版,整理一下先打印装订起来也行,我喜欢看。 一晃十年过去了,其问闲谈时也曾问过诗集的事,文凤先生总是说有机会一定“抛出来”,只是没时间整理。今天终于要正式出版了,可喜可贺之际也是我兑现承诺之时。 八十年代,毛文凤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读书,读的是哲学,却爱好写诗。据说这本诗集中的大部分诗歌写于八十年代末。那时的毛文凤正当年少,才华横溢,却也忧郁、孤独,对人生的探询,对未来的迷茫,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向往,无不郁积心底,需要一个途径释放,写诗就是他最合适的选择。两年,仅仅八十年代末的两年时间里,毛文凤一首接一首地写出了5000行诗。 《虚脱之墙》这本诗集中,收录的诗歌部分,其主题基本是关注死亡、探求生命的意义、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困惑,以及对爱情的向往和咏唱。 那些关注生、死、理想、意义的部分,源于毛文凤哲学专业的基础和特定的历史时期,而显示其时间的价值和意义,从中可以看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盛行时代,年轻人的思考和追求。 “我快要虚脱了 把赖以成名的诗稿当作擦拭童贞汗水的废纸 从实在的梦境里 流出带血的欲望 ……” ——《零》 这样的诗句在诗集里信手拈来,流露着年轻人的愤怒与激情,迷茫与困惑,以及在遭遇现实与理想冲突之后的无奈和失望的情绪。 “夏天也会有落叶 我真是太傻了 隆冬时我才悟出其中的道理 其实水一直很平静 …………” ——《那一个夜晚我不会忘记》 诗句干净漂亮,有些诗句的意象因跳跃很大而显得晦涩难懂,但是,基本情绪还是容易把握的。《死亡奏鸣曲》、《漂泊之歌》、《困兽犹斗》、《复活节前的毁灭》、《荒原祭》、《流浪者》、《存在的代价》,等等,从这些标题就可以看到年轻诗人的苦闷和沉重、困惑和思考。这些抑止不住的情绪,通过诗句袒呈出来,即便今天来阅读,依旧会被诗人深深打动。 我较早阅读和感兴趣的,是诗集中的爱情诗。相比较以上那些诗句,文凤的爱情诗要显得清新、优美。 “终于有了一个家 可以不必在那冬季的黄昏去 雨天的路灯里散步 春天从此栖息在诗意的台阶上” ——《家》 沉浸在爱情中的诗人,诗句也变得轻快明亮。静心细细读来,其中《雨季里的紫罗兰》、《纯》、《风》、《吻》、《爱人》、《五月》等等都精巧、清新。真没想到,这个不爱说话的学哲学的毛文凤,爱情诗写得如此之好。 这些描写爱情的诗句,有真情的率性流淌,也有情与理的相融,更有理性的思辨。并且,秉承毛文凤一贯的风格:语言华丽,意象纷呈。 毛文凤和他的爱人钱晓征是大学校友,钱晓征学的是中文,据我所知他们之间有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文凤和晓征之间曲折传奇的恋情,无疑是催产那5000行诗的重要因素。他们两位都是我的朋友,我见证着他们的成长,看着他们一起携手创业,觉得这份感情尤为珍贵。更可贵的是毛文凤用诗歌记录了这段感情,他用自己的才华让平凡的人生更显出了不凡,而那十年前的记录他们爱情的诗歌,经过生活的历练,更沉淀了它的价值。 毛文凤写的是新诗。权威辞书上对“新诗”作了解释:“指五四运动以来的白话诗。”此说我赞同,但诗是什么?什么是诗?诸多写诗的人也未必能说得明白。古人说诗言志,有人说诗言情,有人说愤怒出诗人,都有道理。我且把新诗说成是“写出自己真实情感的有一点韵律的长短文字 ”。这句话中“情感”和“真实”是最主要的;也就是说,一个写诗的人首先要把握住的就是“真”、“情”。诗歌是人们情感意外的文字,这种 “意外”绝大多数会有“故事”发生,会有好的作品产生,《虚脱之墙》就发生在毛文凤容易产生“情感意外”、发生“情感故事”的那个年代。 如今再说那5000行诗句都是“真”、“情”的流露,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老朋友、忘年交,我为毛文凤先生即将付梓的这部诗集写下了这些话,此时顿觉心絮释然。平心而论,多年来我一直器重这个沉默寡言却才华横溢的小伙子,也许又是因为这种“传统”式的偏爱吧,这才特别喜欢读那些出自于他手的文字——他21岁那年就出版的《死亡形而上学本体论导引》,刚拿到手的墨迹未干的《死亡就是上帝》,博士毕业论文专著《终极关怀》,以及目前正在写的博士后论文专著《神性智慧》和生活随笔《城市藏獒》等——我期待着这些专著的一一问世,享受着那份久违了的阅读的愉悦。 是为序。 施正东丙戍年秋月于金陵
人们常说,痛苦和愤怒造就一个诗人,我深以为然。同时我更以为,痛苦和愤怒的背后是诗人的饥饿、寒冷和性饥渴,是贫穷。因此应该说贫穷让诗人成其为诗人,因为贫穷才忍饥挨饿,才如饥似渴,才暴跳如雷,才愤世嫉俗,因为贫穷才铤而走险,不惜以生命“这么一堆无用的热情”( 萨特语)为代价去换取精神的富足和优越,用一个诗人的优越感回避诗人在世俗红尘中的无能和自卑,逃亡于贫穷之穷途末路。
序原罪斯芬克斯伊赖克辍悲怆运动坐台灵光异化渴漂泊之歌第八号病区小舟·港湾一夜之间井抽泣的微笑死亡奏鸣曲掌声树枝上挂着一束蓝非洲,那张带黑点的彩票悲剧12小时以后困兽犹斗证明无题错位最后蓝色音符感觉盲人空间荒唐林中路生沉重逝夜莺的歌声越来越近了黄昏在倒霉的十月解剖一具死尸囚徒的自白黑色时空的漫步者吻复活节前的毁灭摩托车的头盔里滚动着的盅惑水波在古老的城墙上死去情人节屋顶的黑蜘蛛剧场上演已婚的十月浮桥后路清晨,城市又掉了一只鞋跟透明的潮声平面上的七彩光我从伏羲的木梯上裁出一角天空荒原祭流浪者(一)流浪者(二)假象绿失落游戏为你,最后一次作序那个,有手腕的女人零窗老人的眼睛落叶咏叹调最后一根蜡烛火苗的熄灭四个重秦最后的自白这是一条死亡之街最后一行诗句存在的代价传真照片我是最后一个绝食者有一种感觉我不想说上帝的公平那一个夜晚我不会忘记另一种祈祷逃亡疑问关于时间我想谈谈爱情独木桥下是深渊睡衣必然漂浮在梦幻里的童话无题最后一个乐章雨季里的紫罗兰家风纯吻爱人风之声五月两人车站逆光野草莓最后海和云句号雨声中的烟云忆小路,两盏黑黑的星对不起,让你久等了为了告别的遗憾时间心吧在教堂与红灯区游走——旅欧散记用活着为死亡守灵——纪念我的父亲“我捏住了蛇的七寸”(代后记)
“火堆”是隔开生人和死去的灵魂用的,走木梯是壮人胆的,是让人小心地走过木梯,把刚才的黑暗里的惧怕和恐惧消解,洗手和吃馒头也都是让刚从墓地回来的人从死亡的阴影中走出,感受生命的实在。人们用“ 小心”(即专注)化解恐惧,用洁净和食物化解阴影,又多少受到佛家的影响。儒、道、佛在老家的死亡仪式中是不分的,浑然又恰到好处地结合着。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的悬置死亡,道家如庄子的“鼓盆而歌”,佛家的涅槃重生,全部被老家的死亡风俗习惯传承着,因风俗而成习惯,因习惯而成自然。 2005年5月19日 洗完手,吃过馒头,就算是吃过早饭了。太阳从村子的东北角升起,把阳光温暖地洒在麦田和麦田里父亲的棺木上。今天的早晨格外地静,我们三三两两地站在路边,无言地等着殡仪馆来车,我们好一起送父亲的遗体去火化。 车来的时候,下来两个工人到父亲的墓地,打开棺木,把棺木里的父亲取出,拉上车。我们一群人跟在后面,几辆黑色的小车,默默地行走着,长长的队伍把父亲送向城西的殡仪馆。 半个小时的光景,老远就看到高高烟筒标志的殡仪馆,烟筒里吐着黑烟,黑烟在空中飞舞,一会儿便没有了,消失得无影无踪。蓝天里依旧飘浮着白色的云,黑色的烟融化在无边的苍穹里。我想,这一群群黑烟正是由一个个遗体的精灵变成的,古人的“天人合一”恐怕只有消解肉体生命才能真正如烟融化在自然中,才能与自然天地人神合一,“有”至大则无形,“有”变成了“无”,才能与天地合一。 我推着父亲的遗体进了殡仪馆。殡仪馆火化有两种,一种是电化,一种是碳化。电化是整体同时化掉,出来时骨灰及骨架的位置不变,碳化是局部火化,还得用铁钩帮助遗体翻身,出来时骨灰及骨架全部移位,只剩下灰了。我替父亲选择的是电化。我一边推着车一边轻声对父亲说着话,让他别害怕,我知道父亲已经不可能再听到我的讲话,父亲已经去世九天了,九天下来什么样的神经也不再有感觉了,但我控制不住地说着,“别害怕,爸爸,儿子亲自送你进去”,如同祥林嫂一般。现在想想,其实祥林嫂的唠叨与重复是不自觉的,通过不停的重复与唠叨化解了心中的痛,痛苦的极限就是麻木。 看着父亲的遗体进了电炉,我惘然地靠在电化炉室的窗子上看着外面的大街。阳光依旧把大街照得白亮,街上的行人匆匆忙忙地流过殡仪馆的大门,神情忙碌。进殡仪馆大门的车辆络绎不绝,有很豪华的名车,有破旧的面包车,其中也有三轮车,各种车辆汇集在殡仪馆内,如同赶着一个死亡的集市,浩浩荡荡颇有些壮观之象。 也就是半个小时左右的光景,电炉工招手示意电化完成了。我进了房间,父亲的遗体已变成了灰烬,遗体的每个部位还是停留在相应的位置,只是肉身和灰烬的区别,沉重的肉身在这里变了如烟的轻,人在沉重转变成轻的过程中,完成了生命到死亡,死亡又到新生命的飞转。即便按照能量永恒的规则,老的东西没有了,新的东西就会产生,新东西在哪里呢?也许是另外一个空间增添了一个新的生命。 佛教的生命轮回,讲的是灵魂转世,肉身是无从带去的。在宗教里肉身都带不走,人世间的一切又能带走几许呢? 我用母亲给我准备的红布,包上父亲的骨灰,坐上很多人羡慕的宝马车,车子驶在老家的大街上,招摇而醒目,人们惊讶而兴奋地品评着宝马车的流线与奢华。车里,我小心翼翼地抱着红布包,红布包轻飘飘的,带着父亲骨灰的体温。年前我刚买宝马车的时候,还特地带上父亲绕着南京城走了半圈,如今父亲已经走了,车里载着的是他的骨灰,世事沧桑,车窗外的人们又能知道多少呢? ……
《虚脱之墙》这本诗集中,收录的诗歌部分,其主题基本是关注死亡、探求生命的意义、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困惑,以及对爱情的向往和咏唱。那些关注生、死、理想、意义的部分,源于毛文凤哲学专业的基础和特定的历史时期,而显示其时间的价值和意义,从中可以看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盛行时代,年轻人的思考和追求。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