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任平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05-01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

任平  

页数:

600  

字数:

51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为一部关于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当代视野与当代理解的著作,力图通过对当年马克思和当代马克思之间发生的历史语境的重大变化,来深度阐明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本真意义、当代价值和当代发展。 该著作的研究主题是:站在当代新历史地平线上,重新科学认识马克思、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确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杰出代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地位。本书论述的基本主线是关于全球化、交往实践观与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关系问题。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任平,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56年10月生,江苏省高邮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苏州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带头人,现任苏州科技学院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发展哲学、政治哲学。任平教授是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学,主要著作有:《广义认识论原理》、《交往实践与主体际》、《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交往实践的哲学》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40余篇。

书籍目录

作者的话 导言 马克思:“历史幽灵”还是时代象征? 一 遭遇后现代的马克思:当代视野的开启 二“幽灵”意象:后现代马克思主义 三 马克思的当代思想谱系 四 碰撞与融合: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交往实践观 , 五 重渎、对话、反思: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路径 ,第一编 交往实践、全球化与马克思 第一章 资本全球化与马克思 一 资本全球化:马克思的历史地平线 二 对资本全球化的批判反思: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视界 三 资本全球化与交往实践观:双重视野融合 第二章 哲学新路径:走向交往实践观 一 理解马克思:问题与出路 二 新研究路径:资本全球化与交往实践 三 历史本真想象:转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第三章 “大写的逻辑”:重读《资本论》 一 未澄明的逻辑:多元视野 二 新视界:交往实践观的逻辑 三 大写逻辑:三重向度和三重结构 第四章 马克思: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一 交往实践的语义逻辑 二 交往实践的结构 第五章 资本全球化、帝国主义与世纪马克思主义视野 一 帝国主义:资本全球化的新形式和新阶段 二 帝国主义、十月革命和东方道路 三 资本全球化、交往实践观与毛泽东思想 四 资本全球化新语境和新帝国主义论 五 西方马克思主义:来自晚期资本主义中心的批判 第二编 新全球化时代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走向 第六章 新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语境 一 大变动:新全球化时代 二 当代问题学:新全球问题的哲学反思 三 新全球化时代的交往实践观 第七章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新“后”学的批判性纲领 一 后现代的马克思:新全球化时代的精神想象 二 马克思的后学向度——工具理性和吲一龇判:“否定的辩证法”弼 三 分析哲学的黄昏:马克思与批判理性 四 现代性社会批判纲领:马克思与后工业文明 五 “反思的现代性”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六 开发歧见的多元叙事:马克思与后现代性话语 七 从后思索:“人”的死亡和解构的谱系 八 交往理性:马克思的“新”后学向度 九 终结的时代与创新的时代 第八章 新全球化时代、交往实践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邓小平理论:新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二 交往实践观: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和党建纲领 四 中国特色的新现代化:后资本主义模式的重新设计 第三编 交往实践观:新全球问题学的中心视界 第九章 “绿色马克思”:生态重建与交往实践观 一 “人类困境”的哲学阐释:叩问马克思 二 “天人合一”的原始生存:古典环境伦理批判 三 人类中心主义伦理批判 四 生态伦理学的双重悖论 五 深层生态学伦理:后现代的反思 六 召唤马克思:三种“绿色马克思”的哲学设计 七 生态重建的哲学进路:交往实践观的绿色视野 第十章 “知识的时尚”:全球霸权与交往实践观 一 知识经济:新生态生产方式和全球霸权 二 知识经济生产方式:交往实践观分析 三 知识帝国主义与新全球霸权:一个交往实践观的分析框架 四 知识创新的逻辑:实验室一知识产业一知识的时尚 第十一章 全球发展:正义、理论与选择 一 马克思与全球发展话语 二 20世纪的回响:现代性的衰落与全球发展观审视 第十二章 “激情马克思”:后现代城市生活与消费文化批判 一 城市之光:马克思与当代都市理论 二 公共性、工业与水泥森林:现代城市观念 三 解构、日常生活、双向书写:后现代城市理念 四 消费社会与后现代生存 五 日常意识与消费文化批判:走向马克思 六 差异的建筑文化:解读与思考 七 多元的都市文化符号 第四编 差异政治、全球正义与交往实践观 第十三章 “黑色马克思”:差异政治与全球视野 一 后现代全球政治哲学:“差异政治” 二 后理性:全球政治哲学的新向度 三 大游戏场:全球政治哲学的空间效应 第十四章 全球政治哲学:公共领域与全球话语 一 新全球化时代:全球治理与正义 二 公共领域的社会转型:新市民社会 三 社群与自由:关于全球政治基础的论战 第五编 公众话语与意识形态 第十五章 意义的意义:意识形态的初始向度 一 交往实践观:意义的新叙事方式 二 意义、价值、文化 第十六章 社会意识形态:公众文化研究 一 公众精神交往:社会意识形态生成机制 二 意义共识:公众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构成 三 常识:公众意识形态批判 第十七章 话语的秩序 一 语言学转向:现代、后现代与交往实践观 二 话语的秩序:存在及其变构 第十八章后东方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一 新全球化与文明的对话 二 后殖民文化批判与重建 三 儒学重解:一种当代意义的可能性 四 “力”、“同”、“和”之辩:全球化三种规则和三条道路 结束语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编 交往实践、全球化与马克思第一章 资本全球化与马克思 一资本全球化:马克思的历史地平线马克思一生对自己哲学世界观赖以生成的历史地平线有着深刻的领悟力和敏感性。当马克思作为“哲学青年”时,就在其“博士论文”中深刻地分析了哲学的“内在规定性和世界历史性”的关系,他指出:哲学“体系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反思的关系”。作为一种意志力量,哲学必然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哲学与世界历史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就是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进而,在《莱菌报》任主编期间,马克思在“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一文中还深情地说:“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因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学化。在这里,马克思尽管在两者关系论述上还存在着黑格尔哲学意义上的“唯心的颠倒”,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对哲学与世界历史的密切关系,成为马克思反思哲学本性的一个着眼点,世界历史始终作为哲学生命的底线。在走向历史唯物主义进程中的标志之一的《导言》中,马克思指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彼岸世界的真理。”


编辑推荐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论述的基本主线是关于全球化、交往实践观与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关系问题。《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PDF格式下载



一部很好的用当代社会观点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