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

尚杰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4月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

尚杰  

页数:

32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人物划线,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胡塞尔、舍勒;中篇: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下篇:列维纳斯、德里达。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中间有众多重要的哲学家,这场声势浩大的现象学运动完全是开放性质的,也许它的结果已经脱离了胡塞尔的初衷,但是,在我们追溯起源的时候,还是要说,是胡塞尔和他所提出的众多现象学问题,给了后来的哲学家新鲜的灵感,至于这些哲学家自己贴上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以至于后现代主义的标签,都是不重要的。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这条精神线索之所以重要。在于只有从胡塞尔出发,我们才能恰如其分地解释在他之后的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哲学标签。这条精神线索不仅主导了整个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的基本走向,而且它就像一台精神上的发动机。在21世纪来临后的几年,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目前方兴未艾的所谓后现代主义哲学运动也是现象学运动的一个精神成果,以至于我们甚至可以说,这场运动早已超越了哲学本身,正在更加广泛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产生着目前尚无法估量的重要影响。它有些类似于18世纪的法国思想启蒙运动,或者说是新启蒙运动,它的精神结果不仅将重新解释历史文明,也在创造未曾有过的当代和未来的人类精神文明。但是,所有这些创造都来源于对精神的一种新的理解方式,本书试图以一种未曾有过的独特视角,为读者提供一把理解它的钥匙。

书籍目录

作者的话 上篇 第一章 胡塞尔 一 新问题 二 现象学入门 三 逻辑研究之六 四 观念 五 反思 六 现象学的危机 七 附释:几何学的起源 第二章 舍勒 八 舍勒的问题 九 羞 十 悔 中篇 第三章 克尔凯郭尔 十一 心情不选择 十二 相信不相信 十三 绝对个性与绝对宁静 十四 克尔凯郭尔的两个读者 第四章 海德格尔 十五 远缘与近异 十六 从兴趣索然走出来的时间 十七 我是谁 十八 (天)下雨了 十九 哲学的终结与转向 二十 思与诗下篇 第五章 列维纳斯 二十一 引子 [一] 马丁·布伯与列维纳斯 [二] 时间性与正义性 [三] 琐碎的小川题 二十二 “死亡现象学” 二十三 近 第六章 德里达 二十四 德里达与列维纳斯 二十五 “啊,我的朋友:没有朋友” 二十六 精神地理学跋:马里翁与现象学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胡塞尔一 新问题现象学是20世纪最大的哲学之谜。胡塞尔依靠想象搭建现象学之门。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著作中,一再声称自己只是一个“开始者”。胡塞尔的一生,就是不断开启现象学之门的一生。为什么要“不断”呢?因为有不同角度的“开始”,胡塞尔在尝试着变化观察的角度。直到今天,对国内研究者来说,现象学仍然是十分困难的。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的哲学工作者最熟悉的西方哲学家只有两个,一个是黑格尔,另一个是马克思。从近现代西方哲学理路而言,不能说黑格尔与马克思两人的想法与现象学毫无关系。但是,很遗憾,我们的研究者所理解的黑格尔和马克思,多多少少已经列宁化了,中国化了。我的意思是说,我们进不了现象学艰巨的大门,与我们十分僵化的哲学背景有关,按照那样的理解套路,现象学简直就是匪夷所思。我们必须放弃在哲学上已经知道的一切,胡塞尔在著作中反复这样说。从1984年到l989年,我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阅读胡塞尔的著作(并写了一本《胡塞尔》,正式出版时,书名改为《语言、心灵与意义分析》,辽-7教育出版社l989年版),之后我对他的阅读是零散的。今年为了写这本与现象学有关的书,我重新阅读胡塞尔,有很多新的发现:1.胡塞尔的思想一向以严谨著称,他被称为“哲学家中的哲学家”。阅读这些给哲学家们阅读的哲学时,我惊奇地发现,胡塞尔很少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其他哲学家的思想。在胡塞尔很少的引用中,大多数又是批评性质的,就是说,胡塞尔不同意他引用的内容。这是一种不太惹人注意的哲学写作方式,其中已经酝酿着哲学巨大变革。我近年来十分注意哲学文体问题,从文体变化开拓新的哲学。粗看起来,胡塞尔的著作多为大部头,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细节,这些著作也是“作品”,是描述性质的作品。让哲学成为描述性的而不是推论性质的语言,这是哲学思考方式的巨大变化。2.现象学之谜:现象学最大的精神拐点,也是怪点,在于非人类学的思维——破除人类中心论,认为人本身(更不用说个别的人了)不是万物的尺度。由此,一切以往的哲学乃至文明都是成问题的,因为几乎所有过去的文化形态,都是围绕着人,以人作为中心。文艺复兴、人道主义、人权的观念,难道不都是这样吗?现象学的精神拐点在于,它实际上是一种强调不断超越的思维,也就是说,虽然思维是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构成的,但是胡塞尔坚持说,思、概念、意义本身不应该以人的标准为标准,是在人的想象能力和范围之外的东西。明明是我在想问题,但是,我不是一个“人”。3.现象学的理解拐点:我把现象学的“现象”理解为“隐”,而不是“显”。胡塞尔反复提到现象学的纯粹性和无前提性。现象学是一门绝对“不切合实际”的学问,这来自它对“自然态度”中的世界,也就是对“显现”的世界持一种加括号的态度。也就是说,眼前的世界当然还是这个世界,但是,因为我坚持现象学还原的态度,我所看见和想到的一切,意义便大不一样了。这里的意义,就属于我这里所说的“隐”。

后记

马里翁与现象学马里翁(Jean-Luc.Marion)是继德里达之后法国新一代现象学家,他于1989年出版的《还原与获赠——胡塞尔、海德格尔及其现象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象学的新思路。现象学把康德提出的“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变换为“事物是如何出场的”。从胡塞尔到马里翁,围绕着这个“如何”,留给我们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对精神本身的扭转,令人震惊。康德曾经说过,自己的批判哲学,是哲学领域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那么,现在康德本人成了革命的对象。思维的太阳,那个所谓“绝对的主体性”,已经过分成熟了,衰老了,正在走向死亡。这是一个十分艰难和费解的过程,精神在克服自己的习惯过程中变得面目全非。这场新的哲学革命的变化,在于把深度的哲学思维“扯成”平面,或“竖”的精神连接变为“横向”的连接。让事物以后一种方式出场,让精神和世界都成为“平”的。理解现象学的钥匙是懂得精神的“还原”。“还原”有一条特殊的路径,它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发明的?应该说,是被发明的,因为从前没有人像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那样,精细而彻底地思考过这条路径,是在没有路的地方开辟新路,是沿着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的沉思”。从这一“沉思”的中途,转到一条尚没有人走过的岔路。。“还原”或者“隔离”是可以不断进行的。马里翁把“还原”变化为“Ladonation”,德里达曾经多次在“礼物”的含义上使用过这个法文词,现在马里翁进一步把它置于现象学的一般背景下,赋予它更普遍的意义。从各个角度都可以观察到“礼物”现象,比如经济学、社会学、民俗学、伦理学、政治学等等。哲学家的目光有什么不一样吗?哲学家有“纯粹的思想”,“礼物”没有什么深度的含义。礼物就是礼物本身,礼物与任何功利性交换目的无关。在礼物现象中,真正的流通并没有发生,不需要付钱,也不必背负精神和感情的债务。礼物就像无条件获得的赠品,蓦然回首,得来全不费工夫。与礼物连接的是纯粹的个别性、独一无二性、瞬间一现在。马里翁说,这些因素与现象学的“还原”有密切关系。现象学还原,就是意向性的非自然方向。现象学还原的要害,在于它的方向性而不在于其对象性。“方向性”与“如何”在一起,是精神如何连线的问题:有直线、间断的线、间接的线。精神是如何活动的呢?是处于某种时间与空间坐标系之中的活动。精神的时间与精神的空间,都在或简单或复杂的精神连线之中。正是在这样的连线中,使深度思维模式中的不可能性变得可能——这样的可能性意味着笛卡尔和康德意义上的“纯粹主体性”的消失,也就是“主体”再不按照从前的样子发挥作用。以往的哲学认为,事物的出场是有条件的。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开始,试图为事物“松绑”,摆脱事物出场的前提条件。“摆脱”的方式就是现象学还原,对依赖于以往任何一种理论而存在的事物视而不见。精神的念头寻我新的连线。现象学是一种“精神断线”的艺术,它在人们认为“同一”的地方,不断地实施现象学还原,即对被还原了的现象还要继续还原,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精神断线的艺术。一个微妙的精神划分的过程,是在精神分子或基本粒子基础上的哲学能力。在连线的地方看到断线,也就是说,要重新连线。……走出存在,不说being,不是非此即彼。在说being之前,除了being,还有其他的说话方式吗?方式、隐“显”的方式,但不是把being显现出来的方式,有很多未曾知道的方式。用祈祷的语言,呼唤不是我的……好像不是我在说话。我不再显现,“这里涉及的不再是根据或利用先验的我,去重复经验之我(je)/对象之我(moi)的古典批判,无论这样的批判是来自康德的方式,还是早期胡塞尔的方式,或者萨特的方式。因为这个超越的我越是留下客体的或目的性的(被构成的、经验的)痕迹,就越是建立起彻底的对立面(批判的或现象学的)即先验的我……”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形而上学体制,形而上学的社会制度,是制度腐败着“我”,使“我”能想到的受到限制,使我的辐射能力有限。能否不返回这个“我”呢?能否用别的语言代替“我”呢?能否抓住一个片刻,就在那个瞬间,“我”感到目瞪口呆,大脑就好像处于休克状态。我看着“我”,就像看一个陌生人。以唤不来我的方式说话,就像Dasein从来都不会以被命名的形式显形。从“异在”出发,等于从精神的任何一点出发,从不是出发点的地方出发,到一个不是目的地的“目的地”。所以,“出发点”与“目的地”的说法,应该被取消。Dasein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它激发出一种中性的、不透明的或半透明的思考,飘逸、摆脱、沉醉、恍惚。


编辑推荐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是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 PDF格式下载



正如作者序言中所提到的,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个起点,对于认清后来衍生出的各种哲学思想的基础和思维的起点。如果想要从源头了解后现代主义就要从这本书开始。作者的文风也很吸引人,读这本书的时候更像是在看一部文学作品,从语言的表达中享受到的不仅是哲学知识的魅力,还有作者强烈的个性。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尚老师的这本书写的太精彩了,我看完胡塞尔一章,真是受益匪浅。而且语言上与以往的哲学论著相比,很有特色。总的来说,这本书很有哲学味。


一本学术著作能写成这样真的不错!大凡研究哲学的书都是以严谨为上,结果不是枯燥的令人乏味,就是好象已经在那读过了。其实,学术著作也是要有创造性的,尤其哲学,是人面对世界、生活和人自己的思考,是对人生的体验。所以,更注重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本身的思考和体验,这就要求思考和体验的求实和求真。尚杰先生的书恰恰能体现出这种思考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在他书的字里行间象诗一样的言语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哲学问题严肃的思考。


这本书算是不错的一本书,讲述的哲学思想以及各位大家的思想轨迹有值得深究的地方,而且对于初学之人的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希望不要因此而放弃。你的持续阅读中就会使你再这本书中得到一点你所料想不到的思想的火花。


中文写就的关于现象学传统的书中,这本算上乘之作。


作者是在写出自己的思想


尚杰老师的书我都喜欢,有水平。


研究做的不错,


思想性与可读性并存,值得一看


需要耐心的细读


内容也很有味道,受益匪浅!


很好!配送及时,书品质量好,包装好。


这本书比较重点地评述了从胡塞尔到德里达期间的思想家及其思想,总体上重点还是抓得很准确,也比较全面。但是本书作者受到传统官方思想的影响有点大,使得“纯粹性”不能够真正得到其应有的体现,而作者的思想张力也因此收到了一些限制。批判性的考察只应该针对思想本身及其形而上学的建构体系,当然人身攻击等无效攻击在逻辑上都是不成立的。推荐可以结合梯利、罗素各自的的《西方哲学史》,以及HENNY的《the philosophy in the modern world》英文版。呵呵


想看一看第一章“胡塞尔”部分。很好,很有个性。


文章清晰流畅,深入浅出,有新意。


尚杰不愧是现象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读这本书能读出作者自己的东西和体会,这对现象学研究著作来说确实挺难的。


是从社科院的杂志上了解到了尚杰这个作家,他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直觉主义的研究很透彻,也很深入 是一个我比较佩服的现代哲学学者。我觉得如果有人希望研究一下直觉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问题,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引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