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老子注》研究(上下册)
2008-07
江苏人民出版社
[德] 瓦格纳
940
杨立华
无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这个系列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绝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本书由三本相对独立的著作合并而成。内容主要包括对王弼在其注释中所用的解释学方法的分析,王弼《老子》本及注释的批判性版本和“推论性”翻译(即通过王弼的注释解读《老子》的文本),以及对作为王弼《老子注》核心的哲学问题的分析。通过审慎地重构王弼的《老子》本及《老子注》,《王弼〈老子注〉研究》探讨了王弼作为一个学养深厚的注释者的注释技艺。在将王弼《老子注》置入与其他竞争性注释并存的语境、并抽绎出这些竞争性注释的解读方式的过程中,《王弼〈老子注〉研究》呈示了理解《老子》的众多路径:从根本性的哲学创作、特定的政治理论到长生术的指南,以及在如此众多的路径中王弼的哲学取径所达至的高度。
作者:(德国)瓦格纳 译者:杨立华 编者:刘东
译者的话中文版序第一编 注释的技艺导言第一章 王弼传略王弼的生平王弼的身后第二章 经典的系统汉代注释策略的概述第三章 技巧与结构的哲学:《老子》及王弼注中的链体风格引论西方学术对骈体风格的发现问题: 分章内部的分子关联性《老子》中显见的链体风格《老子》中隐蔽的链体风格《老子》以外的其他早期文本中的链体风格王弼时代的链体风格结论第四章 意义的解构与建构隐藏的意义隐含的作者及其权威:孔子和老子《老子》与被归入孔子名下的文本的地位隐含的读者及其教育对立文本一致性假设文本的潜能:比较不同注释的《老子》构造结论第五章 王弼的注释技艺引言注释与文本的结合对其他读法的强调性拒绝解释暗喻、明喻、比拟和象征主语的插入通过对等关系界定字汇翻译本文合并字汇与结构结语第二编 文本的批判性重构与翻译第一章 王弼的《老子》校订本引论问题王弼对《老子》的最初校订叠加分章与分篇结论附录A附录B第二章 王弼《注》的襄赞和传承:批判性版本的基础问题王弼《老子注》的历史:证据结论第三章 《老子微旨略例》:文本、翻译及文字学研究引言《老子微旨略例》的真实性王弼的《老子微旨略例》与传世文本《老子微旨略例》的文体从《老子微旨略例》看《老子》的结构文本的版本基础《老子微旨略例》的文本及翻译第四章 王弼所用《老子》的重构及批判性版本;王弼《老子注》的重构及批判性版本;根据王弼注推论出的《老子》译文;王弼《老子注》的译文关于版本的说明关于推论性翻译的说明关于此前的翻译的说明王弼《老子注》第三编 语言哲学、本体论和政治哲学导言第一章 识别“所以”:《老子》和《论语》的语言对理解史的渴求共识:圣人思想的不可言说彻底的立场发展解读策略曹魏时期关于语言与圣人之意的讨论孔子文本的结构性矛盾:谈玄万物之“所以”的不可名的逻辑推演有关万物之“所以”的有局限但足够可靠的命题可能性的演绎孔子文本在可知的存在者结构中发现的“所以”的印迹:对反与否定把握“所以”的特征对象(《周易》之象)的解释第二章 王弼的本体论分析的架构王弼对“所以”的探究王弼的立场存在者的二元结构组织万物的秩序一与众道玄第三章 王弼的政治哲学人类社会不断面临的危机危机的原因运作复归:圣人作为公共行动的圣化政治王弼的哲学:一种意识形态?参考文献译后记
插图:西汉末年的费直将《周易》的“十翼”读作对文本主体的注释,这一传统为王弼所延续,并加以系统化。最后,不同经典的相对分量遇到了挑战,在东汉时期,更具哲学倾向的《周易》逐渐取代了《春秋》首领群经的地位。除了这一向更古老的注释材料回归以外,另一选择是发展出不以阴阳五行系统为基础来达到对经典传统的一种统一理解的注释方法;一个早期的例子是《淮南子》中记录的淮南王刘安的圈子。最后,许多东汉学者开始公开拒绝“章句”,进而找寻超越通行解释中的博学式诡辩术和政治实用主义的经典的终极意义。阴阳五行系统最初想要做的就是将这样一种统一的意义赋予一个宽泛的表达体系(它是以自然事件或从其神圣起源中获得权威的文本为形式的),但在后来的批评者那里,这一原初的动机丧失了,他们只看到了对细节的学究式关注。这一意义注释的倡导者构造了他们自己的谱系。荆州学者没有声称是他们最早开始寻找经典的终极“意义”,或重新安排经典的优先性和内容。其中许多学者都在关注扬雄,并为扬雄的著作撰写了注释(现已散佚),特别是《太玄经》。这暗示了他们自己的努力始于扬雄或扬雄的老师严遵(公元前59-24年)。据《汉书》记载,扬雄“少时从游(于君平),学已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君平德”。严遵长于《周易》,在成都以卜筮和授业为生。
《王弼(老子注)研究》是德国当代著名汉学家Rudolf G.wagner教授的相关系列著作的翻译合集。依据原系列的次序,本书共分为三编:第一编讨论的是王弼《老子注》的注释技艺及解释原则;第二编的内容是对王弼《老子》本、《老子注》及《老子微旨略例》的文本重构和翻译;第三编则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王弼的语言哲学、本体论和政治哲学。在这部以解释学为方法论基础的著作中,解释学的理论探讨非但没有如近年来众多以解释学为借口的研究那样走向粗率荒疏,反而成了更自觉地接受文本约束的驱动力。以王弼在解释《老子》时留下的方法论暗示为指南来解释和阐发王弼的《老子注》,成了wagner的指导性原则。正是在这一原则的引领下,王弼《老子注》才第一次被真正当做一个注释文本、而非仅仅借用注释的形式来表达注释者自己思想的哲学文本来加以研究。
《王弼〈老子注〉研究》为“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中的一本。内容主要包括对王弼在其注释中所用的解释学方法的分析,王弼《老子》本及注释的批判性版本和“推论性”翻译(即通过王弼的注释解读《老子》的文本),以及对作为王弼《老子注》核心的哲学问题的分析。通过审慎地重构王弼的《老子》本及《老子注》,《王弼〈老子注〉研究》探讨了王弼作为一个学养深厚的注释者的注释技艺。
无
好好研究,认真理解,认识老子!
内容应该和那个单册本一样的,因为分成两册,更便于阅读。
瓦格纳先生的研究值得阅读,老外的学问做的严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