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帝国的隐喻

[英] 王斯福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

[英] 王斯福  

页数:

395  

译者:

赵旭东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内容概要

对中国人而言,在社会生活与历史方面有着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地域崇拜及其节庆的制度。这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巅峰状态.突出反映了一种生与死的感受,并且于其中呈现出来一种中国人政治关系的整体图画。 本书是一部享有盛誉的宗教人类学著作,作者以中国东南地区的民间宗教和信仰为案例,用“他者”的目光,客观考察了如上现象,为人们理解中国人日常生活及其信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作者简介

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系兼职教授。曾经担任过英国中国研究学会会长(1999—2002),1996年至今为《人类学批判》(Critique of Anthropology)杂志主编之一。研究领域包括人类学理论与中国民宗教、各文明之比较研究与历史人类学。最近出版有其主编的论文集《制造地点:国家计划、全球化与中国的地方反应》(Making Place:State Projects,Globali—sation and Local Responses in China,UCLPress,2004)、与王铭铭合著的《基层卡理斯玛: 中国的四种地方领袖》(Grassroots Charisma: Four Local Leaders in China,Routledge,2001)。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 有关汉语术语和姓名翻译的说明 中文版序 致谢 第一章 历史、认同与信仰第二章 年度的启示第三章 官方崇拜与地方崇拜 第四章 地方节庆及其崇拜 第五章 香炉:交流与尊敬第六章 道教及其崇拜者 第七章 翁公,玩偶的真理第八章 宗教的政治与政治的仪式参考文献附录一 什么是村落?附录二 克里斯玛理论与某些华人生活史的事例 附录三 三个政权之下的台北城市寺庙译后记

章节摘录

  韩格理的结论认为,与印度的纯粹的等级观念或者西方的那种科层制的等级观念都不一样,中华帝国的行政是一种完全由仪式性的秩序原则所掌管的地位等级制。他援引了对这一现象的另外一项研究:“中国人在说到法律的时候,是用‘律’这个词,这个词确切地是指乐音和谐的规则。而社会秩序的长久保持,正像是一定音高的搭配一样,其会永久保持和谐的秩序”( Vandermeersch 1985:13)。  依照韩格理的观点来看,这种政治制度类型是根基于一种明晰的、界定很好的角色预设之上,从理论上说,只有当任职者不能够履行他们的职责时,才会诉诸权威。以他的观点来看,对这种等级制而言,至关重要的就是一种用“孝”这个词所描述的关系,通常是将其翻译为“孝道”。韩格理恰当地将这一孝道概念加以扩展,从而包含了一种既是臣民又是统治者这样的双向角色在内的一种地位等级结构对孝道的责任。这是一种对责任的确认,而不是对一种统治的服从,也不是一种对臣民的支配。这些双向的关系,被安排到由少数地位群体所组成的一个等级中去,每一个群体都有其自身的统治,但并没有普遍的统治制度,只是要求对责任的相互约制的状态给予认可。而国家行政的官员便属于此类地位群体之一.其他的群体则是皇帝位于其上,家庭和家户位于其下。还有一类群体是不在上述所有群体之内的,即韩格理所谓的“外人”。这些外人缺乏一种确定的角色,担当的是地位群体之间的中介。作为外国顾问、办事员和衙役、奴仆、太监、妓女、土匪和乞丐等等,他们让等级清楚显现。他们也受到排斥,要么被归类为非中国人,要么就被说成是“贱民”。  而“乱”就是指孝的道德秩序的崩溃。这就是已经忘记了、忽略了或者放弃了对关系的服从以及对责任和角色的认可。在地位等级中的由上而下或者是由下而上的任何一个方向上,依照帝国的意识形态,不管平民和帝国的官员,若是忽略了对这种责任的认可,都同样会受到威胁。这种威胁便是要失去作为中国人的地位和尊严,从而变成局外人或者成为“贱民”。  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作者,都曾饶有兴趣地对恶魔和鬼有过解释,它们代表着由平息动乱以及受到排斥而成为土匪、奴仆以及妓女的那类威胁(比如,Wolf 1974; Feuchtwang 1975和Weller 1987)。最近,沙哈和魏勒(Shahar&Weller 1996)在他们所编文集中,非常详细地指出了对诸神明也有取笑和妖魔化的时候,如迷狂、醉酒、赌博、淫荡以及当土匪等等,这种做法有悠久的传统,正统称之为“淫祀”(亦可参阅:Stein 1979).淫乱的诸神除非受到尊敬,否则就被妖魔化,其所依据的就是4世纪编的《搜神记》中的故事,对此简乐为(Levi 1989:205-6)亦有引述。赫瑞(Harrell 1974)已经指出了在台湾从魔鬼到神的转变,而田海(ter Haar 1990)随之也指明,在福建省的民间庙宇崇拜中,这种转变谱系实际上带有典型性。民间仪式寻求的是魔力。儒家对此则是压制与诋毁,尽管在帝国的宇宙观中已经暗含有这种东西。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帝国的隐喻 PDF格式下载



日常生活中,高峰状态往往是在节庆时段的感受,而节庆往往与民间的信仰与宗教相关。


本书研究对象是华南(包括台湾)的民间宗教。从很多就事论事的田野报告汇编不同,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研究角度。本书通过分析民间宗教的语言、礼仪、信仰、认同等,透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渗透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国家官僚组织的影子


民间宗教虽然不如官方宗教显山露脸,但却是中国人具体生活中的一个精神支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这种现象的研究相当必要。


作者文辞很绕,表达较为隐晦,思维跳跃。但是作为民间宗教研究的名著,自由道理。作者的田野以台北为主。


中国人类学界很棒的著作!


作者将“帝国的隐喻”——被构筑并描绘在庙宇中、刻画和装扮在塑像上,与帝国的实际生活、政治及历史事件保持联系的仪式性或戏剧表演式的景象,作为正统统治的陪衬加以解析,细致入微又高屋建瓴,此书颇值得政治、社会史研究者一读。


外国人写中国问题的书总是觉得比中国人自己写得好


不错,学习中国民间艺术


不一样的研究视角 不一样的海外丛书


居然是赵旭东教授翻译的。。。。挺好的~


应该是正品 而且比预计的提前一天到 算是给了我一个惊喜吧 这是买给同学的礼物 同学很喜欢 我当然也是满分评价了


物流快,快递服务好,很满意。


真心不错,但是存在翻译问题,读起来是英语的思维。推荐


是一本好书,内容详实,角度新颖


好书喔
老师推荐的


目前书的内容正在阅读中,等阅读后再评


这是一套很好的书,值得买。已经差不多收全了。


中国民间信仰的著作


注重信仰和仪式的符号象征与意义阐解,将民间信仰和仪式当作社会大系统之中的文化子系统,关注其特征、角色和功能,以及仪式中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对民间习俗比较感兴趣,才买的


王不愧为是大家,为我们打开的是乡村政权研究的视角。


这个系列的书都是很有价值的,就是印刷字体偏细,看起来比较累眼睛,质量还是很高的!


以点带面,调查充实有据,做学问的态度值得敬仰。


纸张还不错,页面很干净!


很专业,非学术用不建议购买


不错哦,王铭铭老师的老师的力作~


书是值得一看的,但是用不用给本烂书我= =


翻译太差了。我理解作者的观点就是:民间信仰是帝国统治缝隙顽强生长的(与宗族为时间主线的结构相对应)地域空间结构,并以顺从(和平年代)和反抗(天下大乱时)的方式与帝国的统治想适应-也就是所谓的隐喻。不是普及读物。如果不做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就不建议看了。


正文研究范围较为狭窄,大约仅是闽台地区而已,尚不足以称这帝国的隐喻。


内容质量一般般


民間信仰研究


不同的视角看看


西方学者的中国田野研究


转换下视角


历史人类学方面佳作之一


很不错的书,很好,送货及时,下次还来


宗教人类学著作


这本书挺有意思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