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佛教思想史稿

潘桂明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

潘桂明  

页数:

320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是对中国佛教思想所做的综合考察和全面论述,内容自佛教传入至近代,时间跨度约两千年之久,涵盖佛教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学派和宗派,及其相关的重要哲学范畴和命题;阐述并分析这些范畴、命题的演变过程,揭示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文化内涵、思维特征和知识取向。  全书由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三卷组成第一卷详细考察和分析了中观学派的中道实相原理及其思维方式向涅檠佛性系统的心性学说转化的内存依据、文化背景,描述了这种转化的具体历史过程及其表现形态:第二卷对隋唐五代佛教宗派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予以重点分析和阐释,指出各宗派之间的思想联系以及矛盾差别;第三卷着重研究和阐明衰退时期中国佛教思想的基本形态,辨析产生这些形态的文化前提,推及传统佛教思想向近代过渡和转化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基于对佛教思想与懦、道两家学说关系的周密论证,既为学术界提供佛教思想研究的必备知识,又为深化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套装3卷共6册)》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佛教思想研究”的最终成果,结项鉴定为优秀等级,鉴定专家组认为,此书“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中国佛教思想通史著作,填补了学术界的一项研究空白”,“不仅是佛学研究领域的个重大成果,也为纠正学术界的浮躁风气,提供了学术典范”作为个人的学术研究成果,该著凝结了作者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使之具有立论的全面性、系统性以及独创性等鲜明特点资料广博而详实,内容周全而厚重,述论严密而深刻,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

书籍目录

《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1卷(汉魏两晋南北朝卷)》上下册目录:作者的话第一章 佛教初传时期的思想第一节 佛教初传和经典初译第二节 《牟子理惑论》的思想第三节 早期译经家的佛教思想第二章 两晋般若学说的展开第一节 玄学与早期般若学第二节 名士与名僧的佛学交流第三节 般若学的“六家七宗”第四节 支遁佛学的时代意义第五节 道安的般若思想研究第六节 慧远的“法性实有”论第七节 鸠摩罗什的中观学说第八节 僧叡的佛教思想史整理第九节 《肇论》的佛学贡献第十节 早期北方佛教的思想特色第三章 南北朝佛教思想的成长第一节 竺道生的涅檠学说第二节 东晋南朝的形神之争第三节 东晋南朝的夷夏之辨第四节 梁武帝萧衍的心性佛学第五节 《大乘起信论》的思维模式第六节 判教思潮的兴起第七节 疑伪经典及其思想史意义第八节 北朝禅法思想之争第九节 末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四章 南北朝佛教学派的思想第一节 涅槃师学第二节 成实师学第三节 毗昙师学第四节 地论师学第五节 摄沦师学第六节 三论师学《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2卷(隋唐五代卷)》上下册目录:第一章 天台佛学的成立和展开第一节 佛教理论的深化及宗派的形成第二节 智觊的“一心三观”学说第三节 智觊的“一念三千”理论第四节 关于“一念无明法性心”第五节 智颤的判教思想体系第六节 忏悔思想和忏仪制度第七节 灌顶的天台佛教思想第八节 玉泉寺传承的天台思想第二章 三论宗的佛教思想体系第一节 吉藏与三论宗的成立第二节 吉藏的中道实相论第三节 吉藏的二谛论第四节 三论宗的判教思想第三章 唐初佛道思想之争第一节 武德、贞观年间的佛道论争第二节 显庆、龙朔年间的佛道论争第三节 三教谈论的内容和实质第四章 玄奘及其所传唯识学第一节 玄奘大师的译经成就第二节 唯识宗的理论体系第五章 华严宗的思想学说第一节 华严宗的思想学说第二节 华严学说与《起信论》第三节 李通玄的东方智慧论第六章 唐前期其他宗派佛教思想第一节 律宗思想概述第二节 净土信仰的民间展开第三节 开元时期的密宗思想第四节 藏地佛教的初传第七章 禅宗的建立及其早期思想第一节 “东山法门”的思想特色第二节 神秀系统的禅法思想第三节 惠能及其《坛经》思想第四节 神会论“空寂之知”第五节 江东牛头禅的玄学化第六节 洪州禅的老庄化思想第七节 希迁《参同契》的思想第八节 宗密的禅教会通论第八章 全盛时期的五家禅思想第一节 沩仰宗的理事不二思想第二节 《临济录》的自由境界论第三节 曹洞宗的“回互”学说第四节 文偃的“云门三句”第五节 文益论“宗门十规”第六节 禅师门下的士大夫佛学第七节 五家禅思想体系评论第九章 天台中兴与吴越佛教第一节 永嘉玄觉与天台佛教第二节 湛然的“无情有性”说第三节 梁肃和李翱的佛教思想第四节 唐末五代的吴越佛教第十章 延寿的佛教融合思想第一节 “禅教一致”论第二节 “万善同归”说《中国佛教思想史稿:第3卷(宋元明清近代卷)》上下册目录:第一章 宋代思想界的概貌第一节 佛教思想与程朱理学第二节 衰颓中的佛教思想第三节 智圆及其《闲居编》第四节 契嵩及其《辅教编》第二章 宋代佛教思想的演变第一节 天台佛教内部思想论争第二节 黄龙派与杨岐派的思想分歧第三节 文字禅的形成和发展第四节 看话禅对默照禅的批判第五节 宗杲的“忠义之心”说第六节 宋代的士大夫禅学第七节 王日休的净土念佛思想第三章 金元时期的佛教思想第一节 万松行秀及其门下的禅学第二节 元代的临济禅师和禅学第三节 天台佛学的局部承绪第四节 白莲宗的净土思想第五节 藏传佛教思想的展开第四章 明代佛教思想的维系第一节 宋濂的佛教思想第二节 道衍及其《道余录》第三节 传灯的性善恶论第四节 明代临济禅和曹洞禅思想第五节 阳明心学与晚明士大夫佛学第六节 “四大高僧”的佛教思想第七节 晚明佛教义学余绪第五章 清代佛教思想的民俗化第一节 明末遗民的佛教思想第二节 雍正帝胤稹的“御制”佛学第三节 清代禅宗思想概述第四节 “四大名山”的佛教文化第五节 藏传佛学的发展变化第六章 近代佛教思想述略第一节 经世传统与近代佛学情怀第二节 支那内学院的教理反思精神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东汉时期,道家思想流入民间,黄老成为祭祀崇拜对象,又与神仙信仰、民间方术结合,至顺帝时形成早期道教。在早期道教《太平经》等著作中,仍包含有黄老思想。太平道的创立者张角就曾“奉事黄老道”。襄楷在依据佛经解释佛理时,还信奉于吉的神书,该神书即道教经典《太平经》的原本《太平清领书》。襄楷认为,该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后汉书·襄楷传》)。基于上述背景,襄楷在疏中首次提到“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传说。对此,汤用彤认为,“东汉佛陀之教与于吉之经,并行于东海齐楚地域,则兼习二者之襄公矩首述此说,固极自然之事也”。又认为,“汉世佛法初来,道教亦方萌芽,纷歧则势弱,相得则益彰。故佛道均籍老子化胡之说,会通两方教理,遂至帝王列二氏而并祭,臣下亦合黄老、浮屠为一,固毫不可怪也”(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第42、43页)。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佛教依附道教之说以传播,道教借佛教思想以壮大声势,在两教均处于弱势的条件下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东汉末年,佛教和道教均处于初传时期,两教之间并不存在宗教教义、寺院经济、势力范围、信徒争夺、政治地位等方面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是在两教思想学说成长、社会影响扩大之后才逐渐表现出来的。因而可以推论,即使是“老子化胡说”,其最初也未必包含道教对佛教贬斥的意思,甚至相反有可能是佛教信徒为证明佛道一致同源而首先提出的假设。就“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一语看,并无明显褒贬的色彩,只是大约在一个世纪之后,这一说法才开始具有某种教派之争的色彩。如鱼豢《魏略·西戎传》说:“《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见《三国志》卷三〇《东夷传》注引)这也就是说,只有在发现佛教与道教“相出入”之后,才会创造出佛陀乃老子弟子的故事。至西晋时,佛教有迅速发展之势,道士祭酒王浮与佛教争论邪正,每为沙门帛远所屈,乃愤而作《老子化胡经》,以贬斥佛教。那是后来发生的变化。


编辑推荐

《中国佛教思想史稿(套装3卷共6册)》:凤凰文库·宗教研究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佛教思想史稿 PDF格式下载



不错,准备研究研究


除了送货速度 真的没得说


付款后 24小时到货了 价格是7.5折 而当地书店不打折 是正版


一念三千!


简明扼要, 深入浅出, 方便阅读学习


周大师真是有传承的,顶礼


我对当当大失所望!我都想着要对簿公堂。气得我七窍生烟!要骂人!我订购了本书一套,应该是三卷六本,第一次送来了1本。费尽口舌投诉,要求换货。当当还好,受理了,自己还感激涕零!谁知第二次送货来,还是一本!当当怎么了?太气人了。


任继愈先生的弟子都能秉承其儒释道三家一体的观念,并且能将整个思想的发展视为一个过程,有着强烈的历史感,这是我国传统学问中最为欠缺的。此外本书第一卷下496页谓:“高欢说:‘江东复有一老儿梁武帝者,专事……’”最初看到这段就感觉十分怪异,因为高欢的卒年比梁武帝早,何以能够说出梁武帝的谥号“武帝”?经查《北齐书》的相关段落原文为“江东复有一老儿萧衍者……”,此类错误不算很大,估计是作者写书时凭着记忆写出原文未查之故,但由于高欢的年龄显得十分可笑,不能不说是白璧微瑕,希望作者能看见并加以改正。


凤凰社的性价比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其印刷用纸也是有目共睹的。对于中国佛教从思想的角度来说,亦较稀有,所以此书已经N次断货,需要着见有货的时候,下手还得快些,呵呵~~~~~~


在書店用原價買的此書,部頭大,內容繁多,比較齊全。但此書也是完成課題的結果,沒有太多屬於學者不得不說的感發和思想。歷史的敘述與個人的評判重複的地方都很多,很不精練,影響閱讀興趣。


这套系列书,只要是你喜欢的类型的书,买了看都不错的,印刷纸张都没问题。


潘桂明的《中国居士佛教史》不怎么样,不知道这套书怎样,那位仁兄看了,发个目录、弄个书评看看,不要这么简单。。


资料还算丰富,有明显的演义性质,对于实修实证,帮助不大。对于了解佛教思想发展还是有一定意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