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市民社会的乌托邦-凤凰

王浩斌 江苏人民
出版时间:

2011-2  

出版社:

江苏人民  

作者:

王浩斌  

页数:

282  

字数:

27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资本主义的概念是怎么起源的?资本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市民社会具有什么样的关联性?社会主义概念的原初内涵是什么?社会主义与政治伦理生活的共同体具有什么内在联系?市民社会到底是政治(伦理)共同体还是自私自利的个人所构成的经济组织?带着这些问题意识,《市民社会的乌托邦》以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与逻辑演变为中心主线,对上述问题作了一个系统性的思考。与这种思考同步发生的是,《市民社会的乌托邦》在研究方法上作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即对市民社会进行了文本、历史与现实的三重读解,在此基础上,打开了一个阐释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哲学的新空间,与此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也有了一个新的定义和构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与“物质”范畴根植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解、政治经济学具有自己的历史意识、政治立场与认识论根基、社会主义的目标与策略离不开我们的哲学、历史意识与政治经济学理解。本书由王浩斌编著。

书籍目录

作者的话
导论
第一章 市民社会的历史
 第一节 古代公民社会
  一 公民的共同体
  二 伦理的政治
  三 从属政治的经济
 第二节 现代市场社会
  一 罗马法与商品契约思想
  二 自然法哲学思想与“人建”主张
  三 古典经济学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我意识
  四 古典经济学时代的来临与自由市场社会的确立
 第三节 文明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
  一 文明的“共同体”——civil society
  二 自利的“社会”——Burgerliche Gesellschaft
  三 从civil society到Burgerliche Gesellschaft
 第四节 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一 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与资本主义文化分裂
  二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对立
  三 市民社会矛盾的经典解决方案
第二章 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诠释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立场
  一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二 政治经济学的起源
  三 政治经济学的核心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与政治一社会哲学
  一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政治哲学功能
  二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政治哲学
  三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政治价值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与历史哲学
  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物”概念
  二 阶级与“物”
  三 阶级与历史
 第四节 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诠释
  一 市民社会研究的主导模式
  二 市民社会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三 市民社会研究中被遮蔽的政治经济学维度
  四 市民社会范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
第三章 市民社会的市场乌托邦主义批判
 第一节 市民社会从建构到批判的历史性转折
  一 费希特
  二 黑格尔
  三 马克思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异化
  一 交往关系的异化
  二 共产主义是一种全新的交往关系
 第三节 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
  一 市民阶级的崛起
  二 市民等级与资产阶级
  三 从市民等级到资产阶级的历史断裂
 第四节 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
  一 从阶级分析到生产关系批判
  二 市民社会的“资本生产关系”
  三 从“阶级关系”到“资本生产关系”的逻辑深化
 第五节 资本主义概念的前世今生
  一 资本主义概念的逻辑基础——资本生产关系
  二 资本主义概念的文本依据
  三 资本主义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的逻辑异质性
  四 从古典资本主义到晚期资本主义概念
 第六节 市民社会与帝国主义
  一 市民社会从民族国家扩展到世界体系
  二 市民社会的全球化与世界历史
  三 市民社会的帝国
  四 民族解放与市民社会批判
第四章 市民社会的文化政治学考量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的新思路
  一 回归政治社会的语境
  二 文化政治学取代政治经济学
  三 市民社会文化政治内涵的凸显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文化政治学议题
  一 革命道路与政党政治
  二 意识形态与文化再生产
  三 文化政治公共领域的崩溃与重建
 第三节 市民社会的政治想像与现实思考
  一 在理性与神话之间的政治想象
  二 市民社会与中产阶级
  三 市民社会与混合政体
结语 市民社会:在乌托邦与现实之间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对于生产方式的分析,最初是由古典经济学提出来的。然而,尽管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经济力量在政治问题中的决定性意义,但又走向极端--以经济(财富)作为政治的价值基础,从而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永恒性,走向非批判的立场。在《国富论》中,斯密从财富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人类社会由“野蛮”到“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指出资本主义比封建制度更能促进财富的生产,是最文明的社会,实际上,这一判断正是“历史终结论”的政治经济学根源。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与斯密等资产阶级学者分道扬镳了:马克思认为尽管资本主义比封建制度进步,但它毕竟只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方式,并不是永恒的“自然秩序”,也不是任由“看不见的手”支配的放任自由,更不是“历史的终结”。 与此同时,同样是强调经济分析方法与生产方式解剖的重要性,马克思又与古典经济学家存在着重大差异。古典经济学家从两个维度来考察生产方式,一部分人强调生产技术与生产力的视角;另一部分人强调社会关系。属于前者的是德国历史学派对生产力发展的强调(李斯特等),他们从生产技术的角度区别了几种社会形态,如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等(晚近如丹尼尔·贝尔等人也可归到这一理论维度)。属于后者的有斯密、洛贝尔图斯,他们更为关注生产组织等制度层面的领域。而在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构成了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运动,并不是像经济学家那样静态地(非历史地)、单纯从一个视角出发(非辩证的),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又内含了历史的、辩证的理论逻辑意蕴。 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与批判,彻底颠覆了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在中世纪神学政治学中,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最高实在)是由上帝来担任;而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中,是由市民阶级的经济理性中推演出自由主义的“理性经济人”及其自发形成的“自然秩序”与“看不见的手”作为政治哲学的基础,这些政治哲学命题都没有摆脱形而上学的主体性价值悬设--抽象时人。马克思则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中的上帝、人、类的合法性地位,转而从生产方式的政治经济学解剖中来理解与把握社会生活中的支配力量。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由此成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方法。在马克思看来,正是生产方式中的现实支配力量在思想层面上意识形态化为“社会意识”、在哲学上本体化为“最高和最确定的实在,因此也是历史现实的终极正当性之所在”。因此,旧哲学与生产方式及其所构建起来的意识形态具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这正是传统形而上学的症结所在!而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正是由此引发出来,并成为革命的哲学。


编辑推荐

《市民社会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阐释》是《凤凰文库·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丛书之一,由王浩斌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市民社会的乌托邦-凤凰 PDF格式下载



学术界要是多一些这样的书,该多好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