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谁都逃不掉的经济大滞胀

杨连宁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

杨连宁  

页数:

20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教育、医疗、养老,为什么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房贷、车贷、外债,为什么我们总是入不敷出?
  答案只有一个:因为市场进入了增长性衰退的大滞胀时期,物价上涨、购买力萎缩、投资率下降接踵而至。
  继《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后,作者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运筹学方法,再次为我们指点迷津。读完这本书,你将从容应对中国经济大滞胀!

作者简介

  杨连宁,1952年生,陕西定边人。独立网评人、资深报人。有过多年公司管理与营商经历,身历海南市场泡沫的破裂。
  曾创办《青年一代》《宁夏青年报》,曾任宁夏团委副书记、全国青联常委、海南大学教授。

书籍目录

经济大滞胀—— 你来吧!(代自序)  
A篇 滞胀不同于通胀,理财不能豪赌
 滞胀是市场盛极而衰,由通胀转为通缩的过渡。滞胀是通胀恶化的结果,是投资率下降、企业赢利下降、就业率下降、实际收入下降、购买力下降、消费率下降的持续衰退的结果。抗通胀得用紧缩手段,抗衰退又得用扩张手段。“宽财政、紧货币”的反向两手,是政府应对增长性衰退的两手。紧缩消费,择机投资,则是你迎战增长性衰退的两手。
 理财岂能马后炮?
 表象是通胀,真相是滞胀
 增长性衰退足够吊诡
 看穿假象,赶快离场
 疯狂买房的博傻游戏
 房价大跌你会破产吗?
 遭遇增长性衰退,需要两手应对
 理财怎能变成豪赌?
 左手花钱,右手攒钱
B篇 市价不等于市值,提高购买力才能“致富”
 滞胀不同于通胀,其表现全在市场上。通胀是市价大涨了,而滞胀却是市价有涨有跌,随机性大增,投机行为也大增。市价扰乱了市值,市场的有效性大减,理性投资也大减了。国民真实财富的多少,不取决于其总收入的高低,而是纯收入的高低。
 通胀的实质是钱被偷了,你变穷了
 谁打碎了你“有房有车即中产”的梦?
 老百姓的真实财富有几何?
 工资涨十倍,物价降一半——这个梦想终将实现
 市价大乱,投资与消费都须理性
 一味省钱不如学会赚钱
C篇 俭省不如套利,用赚钱的方法消费
 对于人的消费欲望而言,钱永远不够花。把钱花在自己最迫切的需求上,获取了最具价值的满足,就是你的最佳消费。滞胀全面提高了交易成本,这时需要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消费、投资方法,变消极消费为积极的套利交易,用赚钱的方法消费,才能趋利避害,保护自己。
 二元市场的真实交易
 挣钱是技术活,花钱是艺术活
 避高就低,套利消费
 你会用赚钱的方法省钱吗?
 必需品买最好的,非必需品买最少的
 理性奢侈消费,提升生活品质
 “面子消费”发达,“里子消费”缩瘪
 借贷买房就是一个陷阱
D篇 投资胜过投机,先保本后取利
 通胀转入滞胀,消费不景气,投资也不会景气。因此,滞胀之下,投资需要见好就收、落袋为安。提升自己当个投资者,就必须拨乱反正,拨开市价,找出市值。市价成了风筝也罢,币值变得无锚也罢,都无法撼动真实财富的坚实市值。一项投资下去,先保本,后取利,不要做一心牟利、忘了避险的赔本生意。
 省钱不如挣钱,投资优于消费
 投机的风险永远大于投资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谨记机会成本法则
 规避风险,确保安全第一
 揭开市价谎言,寻获市值底线
 货币泡沫引起的“市场狂欢”
 黄金为什么炒不动?
 美元——资源紧缺时代的龙头老大
 保本靠避险,取利靠应变

章节摘录

  表象是通胀,真相是滞胀  2011年新年伊始,国内市场重演2008年的民工返乡潮。但你别误会了,返乡潮不是指春节前的回乡探亲,而是指探亲后不再返厂、返岗。因而,返乡潮其实是留乡潮。你只见骑着机车长途跋涉回乡的队伍浩浩荡荡,但没见他们又成群结队地骑回来吧?你也许不知道,许多农民工原本是因为不再返回,才携带机车回乡的。  总之,你只看到“民工南北荒,企业东西抢”,没想到这是企业成本高企,盈利空间缩减,不得不减人减产吧?你只看到年初出口环比下降,进口环比增长,贸易顺差大降。你可能还没意识到,这是国内市场正在丧失低成本优势,增长动力下降,通胀已转入了滞胀?  通胀早就来了,作为消费者的你节衣缩食,是因为你明白“吃饭穿衣要量家当”。但作为投资者的你,该怎样量入为出地理财?你知道理财全靠你能看懂市场、看透市场。你已经看出来了,通胀不是刚来,隐性通胀已经持续了6年。去年开始发力的高通胀,似乎是强弩之末,只是市场的表象。那真相是什么?其实,你知道真相可能是滞胀,只不过大家话到嘴边全都不说。为什么不说?是怕当人见人厌的乌鸦嘴?还是怕捅破了窗户纸后泄了人气?  市场低迷,失业上升,物价上涨,就叫做滞胀。但超强扩张、超高增长的国内市场仍有巨大惯性,虽然开始了下滑,开始了衰退,但仍有增长。  又增长、又衰退,原本是两个分道扬镳的相反走向,现在却同时并存于市场。这种又增长、又衰退的自相矛盾,与其叫做滞胀,不如叫做“增长性衰退”(克里格曼语)。因而,要论当前市场的难以捉摸、复杂棘手,说我们遭遇了滞胀,不如说我们遭遇了“增长型衰退”更准确、更形象。  什么叫“增长性衰退”?增长性衰退的表象是高增长的惯性还在,反复出现的衰退还没有那么明显,没有出现连续的负增长。那增长性衰退的实质呢?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对增长性衰退的解读最为权威。他对增长性衰退的解读是:“一个经济体仍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赶不上产能的扩张,于是,闲置的产能和失业者越来越多。”增长性衰退的根源,克鲁格曼认为是“经济的需求面失灵”,即“私人消费不足以充分利用可用的生产能力。”  一听此论,你就会豁然有悟:这不就是当下的国内市场吗?难以为继的人为扩张与过高增长留下的后遗症,就是“增长性衰退”——产能过剩,是过度投资、过度出口遗留下的开工不足、产能闲置。政府投资与国企的垄断扩张替代了民间投资,挤压了民间消费。巨额赤字透支与信贷洪水之后,面临的仍是需求下降、就业下降。  需求下降,不是需求欲望下降,而是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下降。购买力下降,源于持续的通胀造成了人民币币值的持续下降。就业下降,不是就业愿望下降,而是增长下降导致的就业机会减少。就业机会减少,源于政府赋敛与政府开支的双双扩张之下,民间投资与民间消费的双双下降。  房价大跌你会破产吗?  虽然通胀出笼如猛虎下山,但与资产虚估后的贬值速度相比,货币的贬值速度仍旧缓慢,譬如人民币的贬值以10 年、20 年或30 年计为时段。国内上一轮通胀/ 通缩周期内,房产贬值的速度快过货币。从1992-1994 年国内通胀期的房地产狂潮过后,到2001 年通缩结束前,在不足6 年的时间里,各地的房价曾经下跌了超过一半。  因此,我坚信,这一轮狂潮后房价会跌,资产虚估只能靠资产贬值来纠正。但有人却坚信房价还会涨,资产可以永远虚估下去。例如有人说:“从长期看,房价还要涨,该买房的就不要等了。”还有人说:“未来20 年,房价上涨的压力很大。”  长期看,房价到底是涨还是跌?你不妨听听周立波怎么讲:“我可以毫不负责任地说,房价在10 年到15 年后,肯定必跌!为什么?这与我们的独生子女政策有关。1978 年,  全国有864 张独生子女证。现在,32 年以后,全国的独生子女达到了1.4 亿,这已经不仅仅是现象,独生子女是世界上的全新物种。爷爷奶奶有一天要走,一套房;外公外婆有一天要走,两套房;爸爸妈妈有一天会走,三套房。找个门当户对的女孩,也是三套房,一共六套房,两个人再按揭一套房…… 十几年后,你会看到满街手里有六七套房子的中年夫妻,但是他们付不起水电费,所以就要将房子抛售,于是房价就必然会跌。”  但预期“地价不倒、房价不败”的人太多了,大家一心赚钱,不愿退出游戏。不愿离场,是因为没有人承认自己是在赌博,而不是在投资。更没有人承认,自己是在火中取栗、险中求财。拿房价押宝的,大多是被房价弄昏了脑子的“醉虾”。但其实,小房子涨价涨成了黄金屋,完全出乎你我当初的预料,原本不是大家已有的预期。像白日梦一般,变魔术一般,一套越住越旧的小房子,没几年竟然变成了市价超过百万的金娃娃,实在是个令人不信也得信的泡沫奇迹。  揭开价格的谎言,守住价值的底线  把国外、国内两个市场对比一下,你无法否认,国内市场是个充斥着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的市场。从香港跨进深圳仅需一步,但一步就跌进了黑出租、的士拒载与价格欺诈的旋涡。罗湖口岸的这些牛皮癣成了顽症,30年来难以治愈。  罗湖商业城开业20多年了,商铺一直通行报个天价、还个地价的交易方式。为什么国内市场习惯于超出市值虚报市价,而西方市场习惯于如实报价?常陪老外在国内购物的人,慨叹老外砍价心狠,花钱手紧。其实,那是人家习惯于“一分货一分价”,不习惯国内的价格欺诈。为什么市场盛行价格欺诈,能懵一个算一个?因为贪婪、侥幸的营商作风战胜了诚实、守信。  滞胀来了,市价有涨有跌、忽上忽下,像个断了线的风筝。不靠金本位只靠政府信用的人民币币值外升内贬,也失去了失衡,像个没有锚链的海轮。张五常深知人民币是无锚货币,他曾发表过一通宏论。他说:“人民币不以真金白银、外币、期货为本位。中国青年的知识增长一日千里,令人刮目相看。只要大力开放,让中国青年在国际上竞争,人民币就可以以中国青年为本位,不需要外汇储备支持。”  市价是货币的名义购买力,市值才是其真实购买力。因而,市价本应是市值的忠实镜像,货币也应当是实体经济的忠实镜像。通俗地说,就是你长得到底有多么高大,镜子里的你也应该有多么高大。货币膨胀后,市价也扭曲了。当下大为失常的各类市价,就像经过了哈哈镜的扭曲,也是索罗斯所说的“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  扭曲的市价误导了无数不辨真伪的投机客。“什么是不辨是非的人?他通晓世间万物的价格,但对其价值却一无所知。”(王尔德语)那些节衣缩食甚至倾家荡产去追涨高房价的人,就是只认市价不辨市值的人。以为虚估的房价可以永远虚估下去,以为真实的市值永远不会纠正市价。  当然了,如果只是个消费者或投机者,你蛮可以只通晓万物的市价。唯独要提升自己当个投资者,就必须拨乱反正,拨开市价,找出市值。市价成了风筝也罢,币值变得无锚也罢,都无法撼动真实财富的坚实市值。  按值计价是永恒的市场法则。虽然市价总是离谱,但这种钟摆式的波动正表明市值在纠正市价。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市值在校准市价。消费者与经营者的较量,也是市值在校准市价。  所以,按值计价,说到底,是按当事人的自由交易权来计价。讨价还价的背后,是当事人的权利在较量。国内当下市价偏离市值过大,皆因垄断者剥夺了消费者的权利,强迫交易取代了自愿交易。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谁都逃不掉的经济大滞胀 PDF格式下载



 教育、医疗、养老,为什么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房贷、车贷、外债,为什么我们总是入不敷出?
  答案只有一个:因为市场进入了增长性衰退的大滞胀时期,物价上涨、购买力萎缩、投资率下降接踵而至。
  继《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后,作者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运筹学方法,再次为我们指点迷津。读完这本书,你将从容应对中国经济大滞胀!


《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后,作者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运筹学方法,再次为我们指点迷津。读完这本书,你将从容应对中国经济大滞胀!


如今的经济全球都是疲软处于停滞状态,而且我们如今的生活房价高,物价高,医疗费高,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如何应对现境的一些方法和建议值得去阅读。它教会了我们&;ldquo;理财不能豪赌,俭省不如套利&;rdquo;的原则。总之只有一部分用于进攻,一部分退守,财富才能化险为夷。


我不太同意作者滞涨的观点,滞涨是个表象,我们也要自己思考。现在的问题是经济软着陆,而不是滞涨。不过书中的一些教你省钱的方法倒是可以值得尝试。


说真话,有见地。欣赏!
行文节奏显心态急切,不像《谁都逃不掉的经济大泡沫》抽丝剥茧般娓娓道来。
理论观点丰富,细节知识相对偏少。
希望杨先生更多新作问世,期待!


2012年初出的一本关于投资理财的书,真的很有道理。推荐大家看一看,特别像我这种什么理财都不懂的,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写中国经济入木三分


可以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信息!


值得一看,有助于理解当前经济的困局。


每读完扬老的书就等下一个著作.

说实话,指到痛点

头脑发热而无奈的现实中能遇上如此清醒,又敢与他人分享的心得和经验的作家

少有.很赞同作者的看法和评点.精神宝贵!


很不错的一本书,一本让人开眼界的书,一本可以让人从另外角度看问题的书。


书本的内容能够引起人的共鸣、深思,让人从中学到好多实用、有意义的知识。


问题无奈,因为没有答案。


不读的话,会很可惜的。


没什么收获,作者的观点有点单薄


老公看的~不过他说,都是作者的观点~主观性大于客观性


有见地,算是对当前形势一个比较准确的看法


对你们的服务非常满意,并表示感谢


尤其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好好看看


最近喜欢这种书,认识社会,不错


哎,东西还行,只是掉价太快


茅塞顿开呀


增强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数的印刷质量很不错,送货速度很快啊


书很好,买了5本送给朋友!好书要分享!


杨老师的所有书,都在看。非常不错。


总之,就是要砍掉不必要的、炫耀式的消费。在稳健和保本的基础上,增加投资。


读了这本书,看清中国经济的走势。让自己的财富保值


书中列举了许多实例,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但读的过程经常有泛泛而谈和重复的感觉。经济类的书,还是郎咸平和时寒冰的给力。


经济学,如果有兴趣的人应该会喜欢。。。。。


一本值得推荐的经济评论著作,从中受益匪浅


分析的还可以!针对各种名家观点,结合中国实际分析了当前形势!


不错,一本值得看的书!有些东西需要反复咀嚼!


还没详细阅读,看了一下目录,觉得写的挺好的


还算可以吧,只是丰富一下知识。


感觉写的过得去,当然没有什么惊喜。


文字易于阅读。


对滞胀没有提出很好的应对方法,但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消费观:必需品买最好的,其它的能省就省


支持作者观点,可以作为参考


一般般,就一点点内容


写的有些伤感


老调长谈的内容,没有多少新意!


一般半,没有什么好称道的


内容繁锁,不够精炼,感觉废话太多,例子重复,有凑字之嫌。是看了叶檀推荐才买的。是可以增长知识,但就是重点不突出,看的过程感觉啰嗦。


作者太偏激,有误导嫌疑。乱七八糟,乱说一通。


随便看看也行,不怎么好——只是个人觉得。


写这种书太过轻松也很不负责任,整本书只告诉国民滞涨经济期来临了,老百姓日子将会很惨,但压根儿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封皮却大言不惭的大吹特吹一通,说“教你赚钱省钱花钱”“厘清家庭账目”“全世界有良知的经济学家为你支招儿”其实就是引用了几句人家的话而已 没什么可看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