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佛性论

赖永海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6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

赖永海  

页数:

316  

字数:

292000  

内容概要

赖永海编著的《中国佛性论》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全局着眼,把佛性论放在广阔的历史范围内去考察,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中国佛性思想流传、发展的全貌。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以范畴为线索,把佛教史上的佛性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从而把中土佛性思想的各种内在联系及其历史发展揭示出来。《中国佛性论》以几对大的范畴和几十对小的范畴来阐述中土佛性思想,在具体论述中又多采用互相比较的方法,充分揭示了各个范畴之问的内在联系及其历史发展。

作者简介

  赖永海,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理事长,鉴真图书馆馆长。已出版《佛学与儒学》、《中国佛教文化论》、《湛然》、《佛道诗禅》、《宗教学概论》、《佛典辑要》、《维摩诘经释译》、《楞伽经释译》、《梁高僧传释译》、《唐高僧传释译》、《宋高僧传释译》、《宗教与道德劝善》等十多部学术著作。主编海内外第一部完整的《中国佛教通史》(总15卷,700万字)、第一个大型禅学丛刊《禅学研究》等。

书籍目录

作者的话
绪论
第一章 印度佛性义略览与中土佛性论概观
一 佛性探源与经论略览
二 佛性诸义与随机摄化
三 中国佛学发展大势与中土佛性思想概观
第二章 法性与真神
第一节 法性论与本无说
第二节 真神论与灵魂说
第三节 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
第三章 众生有性与一分无性
第一节 阐提成佛说与中土涅檠圣
一 《涅槃》诸译与阐提诸义
二 众生有性说与中土涅檠圣
三 般若实相义与涅粲佛性我
第二节 一分无性说与法相唯识宗
一 阐提无性说与法相唯识宗
二 五种种性说与唯识诸经论
三 染净所依与阿赖耶识
第三节 理性平等与行性差别
一 真如理性与无漏种子
二 理佛性与行佛性
三 众生有性说与一分无性说
第四章 本有与始有
第一节 本有说与始有说
一 本有说与悉有性
二 始有说与当果义
三 佛性与性佛
第二节 有因必得果与因不即是果
一 有性终作佛与有因必得果
二 佛性非性佛与因不即是果
三 有因必得果与因不即是果
第三节 亦本亦始与非本非始
一 本有于当与亦本亦始
二 中道佛性与非本非始
三 因果圆融与即本即始
第五章 性具与性起
第一节 性具说与天台宗
一 性具善恶与一念三干
二 贪欲即道与三谛圆融
三 转迷开悟与定慧双修
第二节 性起说与华严宗
一 如来性起与法界缘起
二 本来是佛与无尽缘起
三 方便五性与华严五教
第三节 中道佛性与华严境界
一 生佛互具与生佛相即
二 修善开悟与离妄还源
三 中道佛性与华严境界
第六章 即心即佛与无情有性
第一节 即心即佛与禅宗六祖
一 佛性平等与心性本净
二 明心见性与离桐无念
三 禅非坐卧与道由心悟
第二节 无情有性与后期禅宗
一 无情有性与荆溪尊者
二 木石有性与真如遍在
三 性白天然与呵佛骂祖
第三节 即心即佛与无情有性
一 木石无性与无情有性
二 本觉真心与真如佛性
三 六祖“革命”与心的宗教
第七章 顿悟与渐修
第一节 顿悟见性与理不可分
一 小顿悟与大顿悟
二 顿悟见性与祖师禅法
三 直下顿了与理不可分
第二节 拂尘看净与因缘见性
一 次第修行与三乘佛教
二 闻教信修与因缘见性
三 拂尘看净与借教悟宗
第三节 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
一 渐以成顿与顿不废渐
二 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
三 教无顿渐与人有利钝
第八章 自力与他力
第一节 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
一 西方净土与自性弥陀
二 极乐世界与兜率净土
三 理即佛与究竟即佛
第二节 自性自度与慈悲普救
一 自度与佛度
二 解脱不离世间与三品九级往生
三 修禅与念佛
第三节 难行道与易行道
一 自力有限与佛力无边
二 三学难修与佛号易念
三 净土法门与末法时代
第九章 中土佛性与汉唐社会
第一节 佛性学说的繁荣与汉唐社会的苦难
第二节 中土佛性论的特点与宗教学说的现实品格
第三节 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与儒释道三教归一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988年上海版后记

章节摘录

  就承认报应是业报、自报,而不是通过上帝的奖惩来实现这一点说,慧远采取了印度佛教的说法,他根据佛教的业报说,提出“三业体殊,自同有定报”,主张报由于业,业必得报。在运用报应理论去解释现实人生问题时,慧远的“三报论”很富有圆融性。慧远日:“业有三报:一日现报,二日生报,三日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干生然后乃受。”此一“三报说”对于解释社会人生问题,特别对于解释业报反常的现象,是一种颇为圆滑的理论。例如,《三报论》日:“或有积善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庆,此皆现业未就而前行始应。”也就是说今生之业不一定今生得报,因而今生之祸福殃庆,不一定就是今生之业所致,而可能是前生乃至百生干生前的行业的报应。基于这一理论,慧远进一步指出:世人所以“谓积善之无庆,积恶之无殃,感神明而悲所遇,慨天殃之于善人”,全是由于“世典以一生为限,不明其外。其外未明,故寻理者自毕于视听之内”。中土传统的报应说所以缺乏说服力,也正因为多囿于视听、经验,而缺少这种视听之外的玄想和论说,故此说实可补中土报应之“局限”,而为佛教思想争取地盘和徒众。实际上,慧远的“三报论”在一定范围内比他的“法性论”更有影响,作用更大。因为“体极为宗”的思想固然可以使一些文人名士从“反本”中得到解脱,但对于更广大的平民群众来说,则更想通过今生今世的奉佛修行,以图来生来世能有个好的报应(能成佛当然更好)。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佛性论》这篇论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第一部系统地研究中国佛性的专著,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学术研究工作。  ——《光明日报》    赖永海同志的《中国佛性论》阐述了中国佛学中关于佛性的学说,详细论证其源流演变,取材广博,分析细密,确有独到之处,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在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中,对于一个专门问题进行如此详细的研讨尚属罕见。  ——张岱年    “佛性”论,是大乘佛教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它尤其具有着广泛的作用。可是,迄今为止,却很少有人以此为专题而进行研究。本论文则对“佛性”论作了专门研究,确是有开拓性的。作者独立思考,深入探索,既不因袭旧说,更不苟同他人,颇多创见,甚为难得。  ——郭朋    《中国佛性论》的第一点特色是,大陆学者在佛教研究中首次针对专题进行精细的纯学术探讨,是水平很高而严谨的学术论著。第二点特色是,赖氏能环绕着佛性论这个中国佛学的中心课题讨论早期的法性论与真神论,本有说与始有说,(天台)性具论与(华严)性起论,慧能的顿悟禅与后期禅宗发展,自力(禅)与他力(净土)等等直接间接有关的论题,广引佛教经论予以诠释与论证,而讨论的顺序有条有理,文笔亦极畅通达意,乃属上乘之作。……任氏(继愈)称赞赖永海“这部书有首创的功绩”,实非过言。  ——傅伟勲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佛性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