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跨太平洋位移

黄运特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1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

黄运特  

页数:

193  

字数:

17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运用人类学民族志和文化研究的方法,主要以意象派运动、中国当代诗歌在美国的译介、美国华裔文学创作为例,细致勾勒了各种“文化内涵”(包括语言特征、诗学理论、哲学思想、神话传说)在跨太平洋的翻译、重新书写和民族志建构过程所产生的挪用、戏仿、想象等“位移”现象,并分析了这种“文本旅行”背后的各类“民族志编者”们的身份、语境、动因,从更广阔的理论视野帮助读者理解“文化内涵”在跨太洋位移中获得的重生。

作者简介

  “黄运特的这本名为“文本旅行”的书极富魅力。所谓“文本旅行”是指中国诗歌在美国学者、编辑、翻译家尤其是诗人们之间的转换变形。这项大胆而高度原创性的研究必将引起各家争议”。
  --玛乔瑞·帕洛夫(Marjorie Perloff)(《维特根斯坦的阶梯》的作者)

书籍目录

插图目录
致谢
导言
第一章外来的民族志作者:帕西瓦尔·洛威尔、厄内斯特·费诺罗萨和弗洛伦斯·艾斯库
第二章埃兹拉·庞德:意象主义者还是民族学家
第三章艾米·洛威尔的文本间旅行
第四章汉语的多副面孔
第五章汤亭亭和“美国”神话的建构
第六章作为民族志的翻译:当代中国诗在美国的翻译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让我们设想一下:陈查理(Charlie chan,一位虚构的来自檀香山的华裔美国侦探)在一个昏暗的莱姆豪斯(limehouse)茶店里巧遇上了埃兹拉·庞德(一位来自费城的精英诗人),初会的寒喧之后--这种寒喧以最礼貌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们交谈的主题很自然地转为双方都愿意深入的方面:中国语言。刚进入论题不久,他们之间似乎就产生了某种分歧。诗人显然出于无奈,把他右手的食指浸入他的茶碗中,蘸上些许茶水,在黑亮、光滑的桌面上涂画起来。水印伸展或收缩之处,呈现出汉字的“信”(Xin)。诗人解释说这个汉字的释义出自孔子,恰好是他最偏爱的字之一:“人遵守其诺言”②。作为反驳,那位大侦探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旧儒学格言的洋泾浜版本,正如他经常在小说和电影中所做的:“语言比绞索能更快地杀人”。两位绅士的智慧以这种方式继续较量着……   这个虚构的场景,若不深究它明显的荒谬性,仍然有助于我们解释一个简单却重要的事实:美国流行文化所创造的关于东方的负面形象--正如陈查理的例子中表现出的那样--与现代美国诗歌培养出对东方语言的真诚兴趣的过程--比如意象主义--惊人地同步。在之前的章节里,我已经描绘了这种几乎同时产生的诗歌的和民族志的兴趣。在这一过渡章节中,我将在一个不同的语境中来继续考察意象派民族志的事业。意象派创造出来的“意象”只是20世纪美国为汉语所绘制的众多面孔中的一副。我建议应将意象主义的语言模仿置于美国流行文化的洋泾浜汉语的语境中来理解。亚洲作家或亚裔美国作家如林语堂和姚强在他们的作品中均讽刺过这种或是模仿或是混杂的语境。所有这些例子,不论作家意在拔高或贬低、戏仿或反讽,以不同形式出现的语言模仿始终是文化描述的强大武器。   “秘诀在于说得多,但什么意思也不表达。”   ——厄尔·德·毕格斯(Earl Derr Biggers)笔下的陈查理   《钥匙保管员))(Keeper of the Keys)   陈查理故事的来源是个现代传奇:一天,毕格斯(Earl DerrBiggers),畅销侦探小说《秃头人的七把钥匙》(Seven keys to Baldpate)的作者正在檀香山晒太阳。当时他偶然看到当地报纸上一则关于一位名叫张阿平(Chang Apana)的华裔警探的报道,尽管毕格斯从未听说过东方的侦探,但他象当时的其他任何人,十分熟悉傅满州博士(Dr.FuManchu)。于是,一段故事情节在他的脑海中产生了,他着手写一部名为《没有钥匙的房间》(The House Without A Key)(1925年)的新书,在此书中,一位来自檀香山的东方探员陈查理首度亮相,立时获得成功,毕格斯在他1933年去世之前创作了五部以上的陈查理系列小说,除了一部外,其余均拍成了电影并流传至今。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跨太平洋位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