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人格/大师人格书系
2004-12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丁尔纲等
352
1934年中秋节后,茅盾写了一篇题为《谈月亮》的散文。茅盾生于1896年7月4日,写此文时刚满38周岁,已近不惑之年。文章开头却讲了童年和青年时代的两个故事。 头一个故事是他“不过六七岁”时的经历和感受。那时他“对于月亮无爱亦无憎”,在一个月夜,他和“邻舍的老头子”争论“所见的月亮有多么大”。茅盾说:“像饭碗口。”老头子却说“有洗脸盆那样子”大。茅盾不服气。老头子笑嘻嘻地说:“你比我矮,自然看去小了呢。”茅盾较真的脾气上来了。他“搬一个凳子来,站上去,一比,跟老头子差不多高了,然而我头顶的月亮还只有‘饭碗口’的大小”。他又要老头子抱起他来,骑在他的肩头,这就比老头子还高了。
茅盾在散文中虽没明说,但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次他感到所受的侮辱,远较六七岁时老头子们的那次侮辱更甚!用现在的话说,明明干的是件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好事,而且是受当事人的重托,却落了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下场,但又有苦说不出。无奈之余,再次迁怒于月亮:“水样的猫一样的月光勾起了这位女人的想家的心,把她变得脆弱些。”
丁尔纲,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家。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副秘书长等。出版《丁尔纲新时期文论选集》(上、下)、《新时期文学思潮论》、《茅盾评传》等10部论著。 李庶长,济南人。山东大学教授、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茅盾学会副会长。著有《茅盾对外国文学的借鉴与创新》,参与过《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华魂丛书”等的编写工作。
前言 关于人格和品格第一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茅盾人格的形成第一节 雄视百代,广采博纳第二节 学贯中西,取精用宏第二章 求真纳新 经世致用——茅盾的思想品格第一节 站在时代前沿,致力思想启蒙第二节 学习马列主义,投身建党工作第三节 适应历史转折,建构新的战线第三章 坚定执着 稳把航向——茅盾的政治品格第一节 “有点幻灭”,“并没动摇”第二节 沐雨炙日,殚精竭虑第四章 坚持学以致用 追求学理创新——茅盾的学术品格第一节 老实为学,学以致用,群策群力第二节 “探本穷源”,厚积薄发,取精用宏第三节 坚持真理,敢反潮流,偶有失误第五章 描绘时代风云 探寻历史必然——茅盾的创作品格第一节 敢于选取重大社会题材,善于“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第二节 塑造时代典型,反映时代特征,展示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三节 社会剖析与心理剖析相结合,思想与艺术完美统第六章 巨人胆识园丁风范——茅盾的编辑家、评论家品格第一节 创建新文学,兢兢业业办期刊第二节 观照全局,进行切实有效的文学批评第七章 端行正表蜕旧出新——茅盾的道德品格第一节 服务社会,终身奉献第二节 志同道合,情真意笃第三节 至孝至友,至爱至慈第四节 克己奉公,自奉俭约结语 一代文化精英的人格命运后记
“五四”前夕,茅盾继鲁迅之后也意识到自己并非、事实上也不存在那种“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改变国家与民众之命运,必须如孙中山所说“唤起民众”,依靠群体力量改变其被封建势力、西方列强统治压榨的奴隶地位,重新争得做人的权利。这时茅盾仅20多岁。作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者,茅盾却攀上了“五四”前夕特定时代的思想巅峰:把“人的解放”作为自己一一切努力的最终归宿。 经过历史反思和实践总结,他把关注的中心放在两个社会群体上。其中一个是千百年来被封建势力压在社会底层的约占人口半数的妇女。为寻求妇女解放之路,茅盾系统地研究了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茅盾在他所写所译的近百篇文章中探讨阐述了中国妇女解放的必经之路。他甚至宁愿接受包办婚姻,并为此作出痛苦的牺牲。他甚至还提出了不无偏颇的“理论”:“结婚问题不当以恋爱为要素”,也应改变她“是我的妻”、“父母的媳妇”等旧观念,应该认为她“是一个‘人”’!茅盾宣布自己不把爱看得很重,却把“利他主义看得很重”。所以他反对离婚,而“愿以建设的手段改革”包办婚姻。“我不要伊,别人要伊么?”“我娶了他(原文如此——笔者注)来,便可以引伊到社会上,使伊有知识,解放了伊,做个‘人’。”①然而茅盾的立论前提却是“我是极力主张妇女解放的一人”。因为“凡是人类,都是平等的;奴隶要解放,所以那些奴隶的妇女也应得解放”。使其能和男人“并肩儿立在社会上,不分个你高我低”,“成个堂堂底人”,“恢复其做人的权利”②。